魏 爽,張玉珍,姚蓉蓉
(青島市水利局,山東 青島 266071)
青島市水利普查成果的開發利用
魏 爽,張玉珍,姚蓉蓉
(青島市水利局,山東 青島 266071)
青島市通過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獲取了迄今為止最為細致全面、權威可靠的基礎水信息資料。如何進一步做好水利普查成果的開發利用,使水利普查成果更廣泛地應用于水利改革發展,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結合青島實際,就青島市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的開發利用作一探討。
青島市;普查成果;開發利用
青島市水利普查工作從2010年開始,到2012年結束,歷時3年,圓滿完成了各項普查工作任務。全市共獲取51.6萬多個普查對象,全面摸清了青島市的水利家底,形成了高質量的水利普查成果。普查成果的合理開發利用,對搭建基礎水信息平臺、推進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實現水利改革發展新跨越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此次水利普查主要內容包括:河湖基本情況、水利工程基本情況、經濟社會用水情況、河湖開發治理保護情況、水土保持情況和水利行業能力建設情況6大類別的普查,以及灌區和地下水取水井2個專項普查。形成的主要普查成果包括:1)數據庫成果。普查成果信息空間數據庫及其管理系統,包括各類普查信息的主題數據庫和成果數據庫體系。2)圖件成果。河流湖泊流域圖,普查對象分布圖,各項普查成果分析專題圖集。3)數據成果。普查對象名錄匯編資料(各類普查對象),河湖基本情況普查數據資料,水利工程基本情況普查數據資料,河湖開發治理保護情況普查數據資料,經濟社會用水情況調查數據資料,水土保持情況普查數據資料,水利行業能力建設情況普查數據資料,灌區專項普查數據資料以及地下水取水井專項普查數據資料。
2.1 建立水利普查基礎水信息平臺
為了更好地利用水利普查成果,提高數據管理、服務和共享功能,青島市普查辦早謀劃、早部署,較早地開展了青島市數據處理軟硬件環境建設系統的建設。目的是建立水利普查基礎水信息平臺,開發利用基礎水信息應用系統,推動普查成果在全市綜合管理業務中廣泛應用。充分利用現有中央、流域和省級的數據資源以及水利普查采集的數據,通過統一的資源整合,可直接利用平臺的數據共享及在線查詢服務,實時獲得最新數據,滿足水利行業多目標業務應用需要。這一平臺的應用也是完成行業信息設施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以提高水利信息資源的開發應用能力與水平,達到全面提升指揮和決策能力的目的,從而保障水利建設部門更好地為公眾服務的要求。通過信息平臺實現各級水利部門高效、深入地利用普查成果,對于提升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與單位的管理與業務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2.2 為青島市水利信息系統建設提供依據
一是完善信息采集系統建設。目前青島市信息采集系統包括防汛抗旱、水資源、水土保持和農村供水等4個信息采集系統。全國第一次水利普查規范了統計口徑標準,摸清了工程運行現狀,獲取了更準確的各類普查對象的基本情況。根據水利普查的數據成果,更新完善信息采集系統中的相關數據,減少水利信息化建設中信息采集的工作任務和建設成本,促進青島市水利信息化的建設。
二是完善多元信息數據庫建設。多年來,青島市水利局在水利信息化方面初步建設了一些基礎數據庫。但涉及減災決策、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利建設管理等眾多急需的相關基礎信息資源建設還極不完善,服務于多層次業務需求的空間數據,水資源調
度,工程現狀與工程規劃設計及其他各專業數據庫的建設尚未全面啟動,已經入庫的數據遠不能滿足各應用系統建設的需要,數據缺口較大。充分利用此次水利普查的數據庫成果、數據與圖件成果,對水利基礎數據庫、基礎工程數據庫、水利空間數據庫和水資源信息數據庫進行整合、充實,共享各類普查成果,實現各類水利信息的交換、存貯與共享,進一步完善多元信息數據庫建設。
三是優化水利普查成果信息及空間信息查詢系統。利用青島市數據處理軟硬件環境建設系統,結合水利普查成果,整合普查成果數據,分析加工和概化提煉普查成果,為普查成果的查詢與展示提供統一的信息分類分級規范,優化水利普查成果信息及空間信息查詢系統,通過水利部提供的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成果查詢及服務系統,支持用戶根據授權,可方便地查詢和使用各類水利普查數據、成果資源及水利空間信息。同時,根據青島實際,進一步做好水利普查成果查詢及服務系統的開發應用。
2.3 做好常規統計與普查成果的數據銜接
常規統計與水利普查數據銜接是普查成果應用的重要體現之一。普查是對一定時點或時期內的社會經濟現象的總量的全面調查。常規統計是按照國家統一設置的報表制度開展的定期統計調查工作。普查成果與常規統計作為兩個信息平臺,側重點不同,兩者的銜接與調整確保了水利信息數據的一致性,全面提高了水利部門統計數據的科學性、權威性,能更好地為水利改革發展提供服務。一是以水利普查數據為基準,做好數據銜接。水利普查獲取的部分數據指標與常規統計存在一致性,常規統計中該部分指標可按普查成果直接修訂。對于不能直接引用的指標,可通過開展相關研究,對有關數據進行過濾、分析,調整常規統計的統計口徑、統計范圍,與水利普查的口徑與范圍一致后再調整數據。二是依據普查成果,完善常規統計的指標體系,做好制度銜接。立足實際,對比普查成果,按照實用、可行的原則調整統計指標體系,刪掉實際獲取難度大且意義不大的指標,新增與日常水利工作有密切關聯的指標,并對部分指標進行調整,建立一套體系完整、定義明確、易于維護更新又便于考量的水利統計報表制度。三是建立水利普查數據管理和更新維護的有效機制。進一步理順需要在日常統計工作中加以更新維護的指標,梳理水利普查指標體系,并查找可以留待下一次水利普查予以修訂的指標。通過常規統計數據的獲取處理,對水利普查數據進行及時的更新維護,逐步建立起適應水利發展要求的現代工作體系。
2.4 為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提供依據
通過本次水利普查成果,全面了解了青島市可調節利用水資源的規模和分布情況,獲取了更清晰的用水結構、更真實的供用水量。運用水利普查成果可進行以下水資源方面的研究:研究分析普查成果中用水總量、用水結構及主要行業用水水平,嚴格用水總量與效率管理,建立用水總量控制與效率控制指標體系,落實用水總量控制與效率控制管理措施,加強取用水監管,建立取水計量實時監控體系;研究分析普查成果中水利工程年供水量情況,嚴格重點工程可供水量預警管理,劃定工程可供水量警戒線,制定工程可供水量預警發布方案和管理措施,加大重點工程水資源監測;研究分析普查成果中水源地規模及分布情況,嚴格水資源保護管理,建立完善水資源保護管理制度,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管理,確保供水安全,嚴格地下水資源管理,建立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監測系統;研究分析普查成果中行業能力建設情況,嚴格水資源管理機構與隊伍建設,加強水資源管理和行政執法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加強水資源管理機構制度建設。
2.5 開展水利普查成果專題研究
結合水利普查取得的主要成果,針對實際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開展防汛減災系統專題研究和抗旱服務系統專題研究。一是“防汛減災系統專題研究”,通過對水利普查空間數據成果中河流湖泊、水利工程的空間特性的研究分析,結合各類實時監測數據,實現水利防洪工程的動態管理、檢索與維護,為防汛減災提供信息支撐。研究分析河湖、水利工程的空間數據成果,建立洪水風險系統,客觀反映青島市遭遇洪澇時可能導致災害的風險信息,為青島市防汛調度運用和防洪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二是抗旱服務系統專題研究,通過對灌區用水、農村供水工程及地下水取水井供水的研究分析,為充分、合理地使用寶貴的抗旱資源提供科學依據。結合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完善灌排設施配套,改善農田水利灌溉條件,降低農業灌溉成本,提高耕地灌溉效率,確保旱澇保收田。通過對水源地情況的研究分析,建立旱情管理子系統,主要針對青島市重要水源地來水量、蓄水量、用水量、缺水量等信息進行實時和歷史信息的查詢分析,并應用多種方法對青島市旱情進行評估監測、對旱情進行各方面的統計分析,進而制定抗旱調度決策方案,進行科學合理的調度與安排。
(責任編輯趙其芬)
TV211
B
1009-6159(2013)-08-0034-02
魏爽(1972—),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