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田富,于 鵬
(1.淄博市防汛信息中心,山東 淄博 255020;2.淄博市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山東 淄博 255000)
水利普查就是在國家統一規定的時間內,按照統一的方法、統一的規程、統一的標準、統一的內容、統一的普查表格和統一的標準時點,對全國水利工程設施和水利行業能力建設等涉水項目普遍地、逐條逐項地進行全面、詳實、系統的一次性調查登記,以查清水利行業內部設施及其管理機構的數量、結構和分布情況,是一次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水利普查工作包括對水利普查資料的收集、整理、審核、匯總、評價、分析等的全部過程。
傳統的統計調查方法是統計報表和重點調查,存在著信息量不足、數據結構單一、數據延用等弊端,數據的一致性和準確性較難把握,從而導致統計數據信息的加工、分析、研究、利用水平較低。此次水利普查將現代技術手段與傳統調查統計方式相結合,充分利用高分辨率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數據庫技術、遠程傳輸技術及模型分析等高新科技手段,提取地表物體的形狀、位置、性質、變化及其環境特征,清晰獲得普查對象的位置、類別等基本信息,提升了數據獲取的準確性,體現了普查數據的先進性。
普查包括河湖基本情況、水利工程、經濟社會用水、河湖開發治理保護、水土保持、行業能力等六大方面的綜合性、系統性普查。共涉及水利行業320余個普查指標,既包含自然資源和環境指標,又包含經濟社會指標;既有水利行業內指標,又有水利行業外指標;既有定性指標,又有定量指標;既有靜態指標,又有動態指標,普查數據涉及水利行業的方方面面,其數據的全面性是建國以來所沒有的。
水利普查共包含33個普查對象,各類普查對象之間存在相互依存、歸并、銜接等關聯關系。同時眾多普查對象,各具有不同的類型、屬性和特征,形成了不同對象在普查指標上的差異和復雜性,尤其是在水量供、用、耗、排等方面,存在不同的邏輯和水量平衡關系,通過對這些關系的清晰描述和審核,極大地提高了水利普查數據質量。
此次普查實行五級審核制度,即填表單位內部審、鄉鎮普查員、指導員復審,片區普查指導員再審,普查辦會審及質量抽查審核,層層審核把關,同時附以機審和跨專業聯審,并對以往統計資料進行全面對比分析,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
水利普查數據資料的開發利用是水利普查工作的最終結果,普查的目的在于應用。要重視對水利普查數據的綜合分析,深入開展研究,認真做好水利普查數據資料的開發利用工作,為繼續深化水利改革、調整水利結構、節約水利資源、提高水的利用率、促進水利事業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在此過程中,要結合普查數據的特點,進一步推進普查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發揮水利普查資料的作用,為水利決策和經濟發展服務。
既要根據水利發展要求,進行針對性較強的焦點問題研究,又要利用豐富的普查數據開展難點問題的積極思考和課題研究。要充分考慮水利行業各層次、各環節管理中數據處理和應用的便利和可行,把滿足水利行業管理作為第一要素進行研究,一切為6大核心業務服務。
水利普查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時效性,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公布普查成果,注重普查資料的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開發和規劃,達到普查資料的最大利用效能。近幾年,水利統計部門在水利信息為水利發展服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統計的隨意性和資料的局限性,服務之中總有不盡人意之處。通過水利普查彌補了這個缺陷,得到了全面系統的水利資料信息,為今后推進水利改革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所以通過獲取各類水利普查對象的空間數據,全面集成與水有關的資源環境、水利工程和社會經濟等水利普查基礎數據,實現水利普查基礎數據和成果的空間集成,建立與全國水利普查成果空間數據庫、臺賬數據庫關聯關系,體現空間信息科學、計算機、水利計算、數據模型等方面的先進思想,擴大信息的服務面,提高服務質量。
既要以翔實的普查資料為核心開展研究,分析普查數據的內在關系和發展趨勢,又要結合普查的部門資料,擴展普查資料數據的綜合開發,進行數據的再加工,滿足水利發展需要。有條件的可制作水利信息可視化平臺,實現水利普查成果與水利業務的拓展應用,并結合其他行業及國民經濟數據,實現水利普查數據的智能化應用,使之成為水利行業相關數據應用的基礎和落腳點。
近幾年,隨著中央加大水利投入和水利信息化建設的逐步深化,各項水利業務全面展開,數據資源不足和數據分散的矛盾尤為突出,多數防汛抗旱、水資源管理、農村水利、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等信息系統處于設計和建設中,急需水利基礎數據、遙感數據、空間數據等資源的支持。
應集中相關技術人員,爭取資金,加大投入,針對普查數據的海量信息,有效利用空間數據快速與高效整合、海量空間數據管理、地理信息制圖和計算機網絡等先進技術,并通過獲取各類水利普查對象的空間數據,梳理空間數據圖層,盤活數據資產,設計研發水利普查數據成果查詢服務系統,設置水利普查數據使用標準規范,實現水利普查基礎數據和成果的空間集成,建立與國家水利普查成果空間數據庫、臺賬數據庫關聯關系,形成全省乃至全國水利普查成果系統,滿足水利普查成果的空間信息查詢和分析的需要,提高水利普查成果的應用技術水平。
應根據水利業務發展需求,緊密結合水利工作特點,全面集成與水有關的資源環境、水利工程和社會經濟等水利普查基礎數據,建立建設水利信息資源研究與管理相結合的國家級平臺,同時對數據背后的自然屬性和人為屬性進行深入研究。該平臺的建立將對我國基本水利信息目錄所需江河湖庫等的分布、數量等情況進行監測,并最終形成從國家到地方的水利信息研究與運行體系,最大限度挖掘水利普查數據在水利行業應用中的價值,多角度、多層次、廣范圍地應用水利普查成果,為水行政主管部門提供宏觀決策,為水利工程主管部門提供便捷數據調取,為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提供疊加分析。
水利普查數據作為水利信息基礎數據的核心,直接為水利管理工作提供數據支撐,將為水利總體規劃、水利各專項系統規劃、具體工程詳細規劃等提供技術支撐,普查數據的更新完善就是不斷地為水利信息注入新的血液,使其在水利管理中保持強大的生命力。確定更新維護數據庫所需的技術標準、更新流程和組織架構,其長效實時更新機制更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同時通過普查數據對以往歷年的統計數據進行同化,并對今后年度水利統計數據的上報起到檢驗作用,從而滿足水利部門對日益增長的基礎信息的迫切需求。
水利普查數據分別由國家、省、市、縣對社會進行了公告,有了很高的社會認知度。水利部門應以此為契機,加強對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客水及其他地表水應用,大中型水庫調蓄能力,經濟社會用水及水資源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把普查數據切實應用于當前工程管理、資源調度、防汛抗旱、規劃建設等方面,加快各項水利普查數據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充分發揮普查成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