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琪洋
(海河水利委員會漳河上游管理局,河北 邯鄲 056006)
2013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一屆“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六屆 “中國水周”。我國紀念2013年“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活動的宣傳主題為“節約保護水資源,大力建設生態文明”,漳河上游管理局(以下簡稱漳河上游局)要以紀念“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活動為契機,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促進漳河上游流域水利新發展。
根據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按照水利部和海委黨組的工作部署,針對漳河上游流域水資源短缺、水事矛盾尖銳、用水效率不高、水生態系統脆弱等突出問題,漳河上游局與流域內三省水利部門及有關市縣政府座談、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建設“和諧流域、美麗漳河”的總體目標,明確了“四個著眼”和“五個著力”的工作任務。
黨的十八大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對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如何在尊重客觀規律基礎上,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促進漳河流域以及漳河上游局新發展,需要認真細致的謀劃。
十八大報告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要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漳河上游流域歷史悠久、社會影響力大,水事情勢復雜,水事糾紛和水事矛盾突出,水事糾紛是歷史上影響該地區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切實需要把加強水行政執法、保持良好水事秩序、構建和諧流域作為首要而關鍵的任務來抓。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水是生態系統的關鍵性控制要素,面對漳河流域水資源短缺、水資源高強度開發利用、河流生態健康受到極大影響的嚴峻形勢,大力建設流域生態文明、保護漳河的健康生態、建設美麗漳河就顯得非常必要、非常迫切。
黨的十八大從5個方面確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漳河流經晉冀豫三省,還是冀豫兩省界河,流域內人多水少、人多地少的問題比較突出,人均耕地分別為 0.13 (2.0)、0.07 (1.0)、0.06(0.9)hm2(畝),人均有效灌溉面積分別為 0.02(0.3)、0.03(0.5)、0.04(0.6)hm2(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水利工作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2012年11月17日,國務院批復了《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描繪了“中原崛起”的宏偉藍圖,漳河上游地區全部包含在中原經濟區內。這一規劃的出臺,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視和支持,同時對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漳河上游局必須盡快明確思路,制定策略,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與水利發展目標和布局有效銜接,以水利的發展促進和保障區域協調發展。
漳河上游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水資源開發利用早,從古到今都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戰國時期魏國西門豹治鄴修建了著名的引漳十二渠,唐代修建了萬金渠,明代修建了永惠渠、任公渠、柴公渠,清代筑公益渠、萬順渠等,民國時期有民有渠。近現代,八路軍129師1942年開鑿了“將軍渠”。新中國成立后,修建了紅旗渠、躍進渠、白芟一、二道渠、大躍峰渠、小躍峰渠等,使漳河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其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紅旗渠精神更是成為一個時代的見證和標志。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地區的濁漳河、清漳河和漳河干流河道上,相關市、縣、鄉、村之間為爭奪水源和河灘耕地等自然資源,先后發生了河南省紅旗渠、河北省大躍峰渠被炸和濁漳河干流兩岸冀豫兩省村莊互相炮擊等30余起破壞水利工程和械斗流血事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直接影響到該地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漳河上游一時間成了全國水事矛盾最尖銳的地區之一。1992年,在發生紅旗渠總干渠被炸事件后,根據 《國務院漳河水事協調會議紀要》(國閱〔1992〕132號),設立了水利部海委漳河上游局。
漳河上游局成立后,依據1997年水利部批準的《漳河侯壁、匡門口至觀臺河段治理規劃》,分4期實施了漳河上游治理水事糾紛工程建設,以工程措施建設逐步消除糾紛隱患,基本解決了沿河村莊的爭地問題。組建漳河管理委員會,完善了漳河上游局和晉冀豫三省四市不同層面定期通報情況,成為研究水事的工作平臺。通過實施跨省調水、分時段供水、雨供資源調度等,探索了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方式方法,逐步緩解了水事矛盾。2012年,漳河上游局依靠水事工作平臺,妥善解決河北涉縣黃龍口隧洞工程引發的冀豫等省際水事糾紛,提出并實施《濁漳河水量分配意見(試行)》,初步實現了濁漳河冀豫兩省分水,邁出了實現漳河全面分水的第一步。
通過一系列措施的實施以及沿河群眾法制意識的增強和地方政府的配合,漳河上游水事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目前流域水事秩序總體上處于脆弱的穩定狀態。流域水資源和水事秩序出現新的特點。
(1)流域內外經濟社會發展對漳河水資源依賴程度高。漳河流域及其所屬的海河流域,屬中國水資源最短缺的地區之一,人口密集,工農業相對發達。目前,山西省正在建設的“大水網”及長治市建設的全國清潔能源示范基地、開展的國家級“煤變油”等系列項目,邯鄲市的主要工農業用水,林州市70%的農業人口和3.6萬hm2耕地以及保證具有重大影響的紅旗渠不斷流,都需要大量的漳河水資源。此外,漳河上游水資源還通過河南省紅旗渠、躍進渠以及河北省大、小躍峰渠分別調水到衛河流域和滏陽河流域,為這些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
(2)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流域內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已遠遠超過了水資源的承載能力。上游山西省境內建設了大、中、小型水庫100多座,總庫容約14億m3;而漳河上游局直管范圍內河南省紅旗渠、躍進渠以及河北省大、小躍峰渠四大灌區(以下簡稱四大灌區)的總引水能力也達105 m3/s。1996年以來,河道內基流只有幾個流量。目前,漳河水資源已經基本上處于“吃干喝盡”的狀態。
(3)流域內小水電站開發程度高。僅在漳河上游局管轄的108 km河段內,就分布有梯級開發的小水電站35座,總裝機1.458萬kW,最小僅為55 kW,小水電站最短間距不到1 km。密集分布的小水電站造成了與沿河村莊和灌區的爭水,形成了河道脫流現象,對河流健康造成較大影響。
(4)水事糾紛發生頻率高。漳河上游上百公里的河道兩岸,晉冀豫三省群眾世代生于斯長于斯,靠漳河的水和相應的河灘地生產生活。由于水資源的短缺,大家對引用水量、土地利用、水能資源開發、河道采砂、涉河旅游項目等非常重視又十分敏感。由于漳河水資源開發已經超過了其承載能力,任何新的開發必然造成利益格局的調整,引發水事糾紛。
(5)水資源分布、調控能力與經濟社會用水需求的匹配程度低。在來水和用水的空間分布上,漳河上游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流域面積、產水量、用水量分別占 86.7%、79.9%、60%,9.9%、14.1%、27.5%,3.4%、0.6%、12.5%;在時間分布上,漳河上游降水量年內分布約73%集中在6—9月的汛期,而農業灌溉用水集中在3—5月的春耕及10月的秋種時段;漳河水進入河南、河北兩省境內后,不再有調蓄工程,來水時間、調控能力與農業灌溉高峰不相匹配。
(6)流域水資源利用效率低。目前,漳河上游地區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為海河流域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2009年灌溉用水量為6.66億m3(含區外供水),綜合灌溉用水定額5 095.5 m3/hm2,灌溉水利用率僅為0.4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國家《節水灌溉技術規范》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7)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程度低。目前,全流域水資源的統一管理、統一調度、統一配置機制尚未建立,濁漳河、清漳河水量分配方案尚未批復,無法實施全流域水量統一管理和調度。上游水庫歸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調度,流域管理機構缺乏調度能力和手段。近年來,由于各省間矛盾的加劇,對上游水庫棄水的調度也較難成功。
(8)晉冀豫之間互信度低。漳河上游因爭水爭地多次發生的群眾械斗、炸毀水利工程、炮擊村莊等事件,傷害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直接導致上下游、左右岸對立情緒高,互信度低,甚至出現原本正常的水事活動都可能引起嚴重的對立局面。吳家莊水庫工程的溝通協調難等情況,集中地表現出現階段流域內省區間不信任的狀況。
這“四高四低”的客觀現實,給流域水利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急需認真研究并加以解決。
“和諧流域、美麗漳河”的目標是漳河上游局黨委積極響應國家建設 “和諧社會”“美麗中國”的要求、主動適應漳河水利工作的新形勢、客觀分析流域水利出現的新問題后提出的,是漳河上游局今后一個時期的奮斗目標。
建設“和諧流域”,就是要以保持漳河上游水事秩序持續穩定和建設和諧漳河上游局為主線,實現流域與漳河上游局自身的同步和諧發展;就是要有效控制和調解水事糾紛,構建全流域團結治水、依法治水的工作新格局;就是要積極營造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圍,努力提高職工幸福指數,尊重職工首創精神和主體地位,創造心平氣和、怡然舒暢的工作環境。
建設“美麗漳河”,就是要統一調配流域水資源,扎實做好漳河生態文明建設,維護河流健康生命;就是要充分提高水資源的效率和效益,有效服務流域內生活、生產和生態,更好地支撐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建設“和諧流域、美麗漳河”,要從根本上解決全流域水資源問題,從推動流域民生水利新發展,從保持全流域的和諧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從建設和保護健康、美麗漳河這4個方面著眼,著力完成好五大任務。
堅持預防為主、預防和調處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嚴格落實各項規章制度,確保直管范圍內的水事糾紛矛盾早發現、早協調、早解決。強化依法行政,構建依法治水的工作新格局,實現水事矛盾處理由單一行政協調向依法行政轉變,有效控制和調解水事糾紛。
加快推進濁漳河、清漳河水量分配方案制定與實施,研究建立覆蓋全流域和市縣兩級行政區域、各灌區用水戶的取用水總量和河流生態用水的控制指標體系。以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作為抓手,積極推進直管河道沿岸村莊的末級渠系和全流域的引水渠系節水改造,大力推進漳河節水型流域建設。開展省界水體和入河排污口監測管理,落實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總量指標,保障岳城水庫水源地、四大灌區和沿河村莊供水安全,協調好生態用水,開展河流健康評估。建設漳河流域水資源實時監控及調度管理系統,提高水資源管理的科學化、信息化水平。
盡快建設可調控的水源工程,為實行流域分水、解決關鍵時段缺水提供工程保障。抓緊制定和實施《漳河石梁、下交漳至觀臺河段綜合治理規劃》。盡快實施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加快水文及基層水管單位基地建設,加快清漳河麻田等3個水文站、濁漳河林州基地、清漳河涉縣基地、水文巡測基地和漳河上游水環境監測分中心建設,完善和升級改造現有水文測站。
要完善體制機制,構建現代科學的流域管理制度,構建流域機構與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用水戶等廣泛參與的協調、配合、合作機制,共商流域水利發展大計;進一步明確流域管理機構和晉冀豫三省的職責、事權,明確流域管理和區域管理之間、流域機構上下級之間的權責劃分和調度運行機制,推動漳河現代流域管理制度改革。
強化全面規劃,制訂或完善計劃,完成“藍圖”繪制。著眼于流域基礎性、長期性、前瞻性的問題,積極組織開展流域重大水利課題研究,強化成果的應用。深入研究水費調價政策,積極做好前期工作,推動水價改革,發揮經濟杠桿作用。擴大自主創收渠道,加強隊伍建設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推進“和諧流域、美麗漳河”建設,需要選好著力點,從關鍵環節實現突破。
要完成三大支撐的頂層設計:一是管理支撐。制訂“關于漳河上游流域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構建美麗漳河的意見”,力爭實現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在漳河上游流域的率先落實。二是工程支撐。制訂“關于漳河上游流域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和調控能力的意見”,力爭把漳河上游流域打造成我國水資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流域之一。三是體制支撐。制訂“關于漳河上游流域構建現代流域管理體制、強化能力建設的意見”,科學探索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模式,力爭使漳河上游流域成為現代流域管理改革的試點流域。
作為流域管理機構,漳河上游局要在以下3個方面強化管理:一是在水資源管理方面。要明確漳河上游流域各省的初始水權和取用水控制指標,制訂可操作的年度水量調度方案和調度計劃;完善并出臺《漳河水量調度管理辦法》,明確流域機構對流域水資源關鍵時期的調度權限,強化流域機構的地位和權威。二是在水生態管理方面。要開展漳河河流健康評估,加強對灌區、水電站等引水的調控,確保河道生態基流。三是在河道開發管理方面。要探討對直管河段河道及開發利用活動的管理模式,加強對小水電開發、河道采砂、旅游開發等涉河經濟社會行為的管理,確保涉河經濟社會活動強度與河流承載能力相適應,維護河流健康生命。
要強化3個方面的內部建設:一是強化隊伍建設。緊緊圍繞全局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務,切實抓好選好干部、培養人才、落實責任、激發干勁等工作,強化管理基礎,最大限度地激發職工的創造力,讓職工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二是嚴抓作風建設。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推進學習型單位建設,深入貫徹落實中央8項規定,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進一步密切群眾轉變作風。三是加強水文化建設。不斷創新漳河水文化,把水文化建設融入“和諧流域、美麗漳河”建設之中,不斷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以水文化建設的新成效推動漳河上游水利事業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