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軍 丁罡** 姜峰 程志軍 徐衛國
(1.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崇明分院腫瘤科 上海 202150;2.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崇明分院科研中心 上海 202150;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 上海 200092)
疼痛是腫瘤最常見的癥狀。疼痛定義為“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或類似損傷相關聯的感覺和情緒體驗”[1],是患者最恐懼的癥狀之一。全球每天有830萬以上的癌癥患者正在經歷癌痛的折磨。據最新監測數據表明,上海市每年新診斷惡性腫瘤病例約5.1萬例,發病率為374/10萬,處于全國較高水平。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調查發現,其中30%~50%的癌癥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在無轉移的癌癥患者中15%伴有疼痛;在接受抗癌治療的患者中,50%的患者感到疼痛;60%~90%的晚期癌癥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而70%的患者則以疼痛為主要癥狀。鄭春京等[2]的研究顯示,其中30%為重度疼痛,30%為中度疼痛,40%為輕度疼痛。持續存在的嚴重癌痛不僅引起癌癥患者的軀體不適,對患者的精神,心理,社會及人際關系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是導致患者產生抑郁的主要原因。有自殺傾向的癌癥患者80%與嚴重的疼痛有關;因此WHO把癌痛控制作為癌癥控制的4個重點項目之一[3]。然而80%~90%的癌痛是可以通過藥物控制進行妥善管理的,包括醫學干預和行為干預,恰當的管理可以大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4]。因此,探尋一種符合患者需要的癌痛健康管理模式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立足于“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通過網絡視頻、音頻或電話方式,提供遠程的癌痛基礎知識教育。現將“遠程癌痛健康教育服務”在癌痛管理中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上海市崇明縣城橋鎮及陳家鎮各村、居委會在冊管理的癌痛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病情穩定,疼痛數字評價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評估在1~4分之間,生存期>3月。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52~76歲,中位年齡64歲,平均年齡(68.2±4.9)歲;癌癥分類:肺癌34例,肝癌8例,胃癌23例,腸癌14例,乳腺癌6例,胰腺癌5例,其他癌10例;疼痛類別:內臟痛30例,混合痛43例,神經痛6例,骨痛16例,軟組織痛5例。
將100例患者采用抽簽法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經濟狀況、NRS評分及認知狀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一般健康宣教模式,實驗組在一般健康宣教的基礎上聯合遠程癌痛健康教育模式。
一般健康宣教內容包括:①在本單位的宣傳欄上開辟一塊癌痛健康宣教知識專欄,并為癌痛患者發放癌痛相關的知識光盤;②建立癌痛患者健康檔案;③定期每周針對患者及家屬舉行1次癌痛健康知識培訓;④工作人員在對患者采取干預措施時鼓勵其家屬積極參與,同時對其家庭的有關人員進行癌痛健康知識的教育。家屬熟悉和掌握了癌痛的知識和技能,共同參與并督導實施各種治療措施。
遠程癌痛健康教育內容包括:①每周1至2次電話隨訪癌痛患者;②設立癌痛健康咨詢專線,并且提供24 h電話咨詢服務,由腫瘤科當日值班醫生負責回答。③利用短信平臺加強督導,做到醫患雙向的溝通與交流,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④課題組工作人員每周上門訪視1次,訪視內容為強化患者及家屬對癌痛相關知識的認識及治療不良反應的對策,了解患者在控制疾病方面存在的問題。
1.3.1 問卷調查
在基線(0個月)和干預后(3個月)分別采用問卷調查收集效果數據。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分為4部分。第一部分為患者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為患者的生活與行為方式部分,包括用藥情況、不良反應情況;疼痛爆發情況;第三部分為相關的健康知識,共有10道題目。第四部分為生活質量;問卷經預調查和修改后使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2 疼痛強度評估
采用NRS對癌痛患者在治療前后予以疼痛評估。其中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
1.3.3 生活質量評估
參照文獻[5]的評分標準,包括食欲、睡眠、疲乏、情緒、精神狀態、家庭理解與配合、自身對癌癥的認識、對治療的態度、日常生活等九項內容。1分為最差,5分為最好。
1.3.4 不良反應評估
記錄患者用藥后出現的各種不良反應,判定與使用鎮痛藥物的相關性。
統一培訓調查員,干預前后采用相同的測量工具和測量指標,所有測量指標保證統一的精確度。
數據經復核檢查后用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患者進行遠程癌痛健康教育后,實驗組人均答對8.6題,對照組5.2題。
通過對患者進行遠程癌痛健康教育服務后,實驗組NRS評分平均為0.46分,對照組NRS評分平均為2.44分;治療后兩組無痛患者所占百分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1)。實驗組爆發性疼痛人均1.9次,對照組人均3.4次。

表1 兩組間癌痛疼痛NRS評分情況(分)
通過對患者進行遠程癌痛健康教育服務后,患者生活質量各項指標均見明顯好轉(P<0.01或P=0.01),尤其在精神狀態、自身對癌癥的認識及對治療的態度等方面的好轉更為顯著(表2)。
表2 兩組間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比較 (±s)

表2 兩組間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比較 (±s)
?
遠程癌痛健康教育為癌痛患者提供了連續性、整體性的全程醫療照顧,并對患者用藥后出現的不良反應作出了及時處理。除嗜睡外,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得到了減輕或消失,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間患者用藥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不論在疼痛控制還是生活質量方面均較對照組有優勢,再次驗證了遠程癌痛健康教育服務充分體現了對癌痛患者的人文關懷、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生命過程的完美追求。這一服務模式既能滿足大多數患者對緩解病痛困擾的強烈需求,又能減輕患者家屬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同時也能減少醫院對患者集中就診的壓力,可整合醫療資源,減少醫療費用的支出,利國利民,是居家癌痛患者較為理想選擇的服務模式。實踐表明,遠程癌痛健康教育服務是綜合治療的一部分,是社會公共衛生服務的一種新型模式,得到了患者和家屬的好評,贏得了社會支持。
參考文獻
[1]趙欣, 于布為. 疼痛機制研究進展[J]. 上海醫學, 2007,30(6): 462-464.
[2]鄭春京, 孫莉. 晚期癌癥患者的疼痛治療[J]. 中華中西醫雜志, 2008, 9(12): 1072-1076.
[3]董彥鵬, 孫莉. 癌痛治療現狀與進展[J]. 協和醫學雜志,2011, 2(4): 367-369.
[4]閆康鵬, 羅華友. 癌性疼痛的治療現狀及展望[J]. 昆明醫學院學報, 2009, 30(3B): 108-111.
[5]孫燕, 顧慰萍. 癌癥三階梯止痛原則[M]. 2版. 北京: 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2: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