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婷,馬永良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a.藝術學院;b.教務處,浙江 富陽 311402)
高職“PSP雙向反饋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以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為例
劉淑婷a,馬永良b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a.藝術學院;b.教務處,浙江 富陽 311402)
人才培養模式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依托深層次校企合作平臺,實施“六個一體化”,建設專業整體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對“PSP雙向反饋式”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積極探索。實踐證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效顯著,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高職教育;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一體化;課程體系
“PSP”是“實踐—學習—實踐”的英文(“Practice-Study-Practice”)縮寫。“PSP雙向反饋式”人才培養模式以企業認知實踐為起點,項目化教學為中介,生產性崗位實踐為檢驗,校企一體化運作,對學生進行“實踐—學習—實踐”三階段的雙向反饋式培養,使學生階梯式掌握職業能力,零距離勝任工作崗位。雙向反饋式是指學校和企業雙向反饋,學習和實踐雙向反饋[1]。近年來,教育部一再強調,高職院校在定位上要明確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專科層次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2]。為實現這個根本任務,必須推動實踐教學改革,強化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融“教、學、做”為一體,真正實現“做中學、做中教”,切實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根據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特色和杭州區域經濟情況,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在原有“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創新“PSP雙向反饋式”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人才培養方案,為企業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培養專業對口、實際操作能力強、高技能管理人才。實踐證明,“PSP雙向反饋式”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效果和課程建設等方面改革成效顯著,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1.第一至第三學期為基礎技能培養階段
以第一學期始業教育的崗位認知實踐為起點,以第三學期帶技入企實訓為終點。學生一入學就接受企業始業教育,認知崗位性質。此后,在企業教師的配合下,完成公共和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完成談判技巧等職業素質訓練,重點掌握初步設計技能。
2.第三至第四學期為核心技能培養階段
以第三學期帶技入企實訓為起點,以第四學期暑期的企業多崗輪訓為終點。學生在企業教師的主導下,深度了解企業文化,重點掌握建筑裝飾工程設計、構造、施工和預算等專業核心知識與技能。
3.第四至第六學期為綜合技能培養階段
以第四學期多崗輪訓為起點,經第五學期畢業設計和第六學期頂崗實習,以畢業就業為終點。學生以準員工身份進入一線崗位,在企業教師的帶領下,完成工程實際項目的綜合實習,培養學生建筑裝飾工程設計、施工、預決算等綜合能力,深化企業文化,實現崗位勝任的最終目標。
1.實行“六個一體化”[3],保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順利進行
(1)組織建構一體化。校企聯合成立一個統籌、決策、指揮整個產學合作工作的組織管理機構,為校企合作提供組織保證。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與浙江九鼎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九鼎學院,企業入駐學校,設立常駐辦公機構,雙方在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及科學研究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有效地進行實踐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真正做到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資源共享,共育人才。企業人力資源部派專人常駐學校,學校可直接調動技術人員做實訓指導教師;企業教師制定授課計劃,與學校負責課程實訓的教師共同完成實訓項目,由此形成“雙導師制”授課制度。
(2)培養目標一體化。通過“訂單”和定崗明確培養目標。一是明確就業目標,即“訂單”。在招生計劃階段即明確就業去向,明確教學目標,對所有報到的學生進行“訂單”培養,每屆學生招生前即與本行業龍頭企業簽訂用人意向書。通過深層次的校企合作平臺,用人單位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包括課程設置、實踐環節、頂崗實習、素質教育、技能考核等。二是確定崗位目標,即定崗。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第一就業崗位為施工員,第二就業崗位為室內裝飾設計員,拓展崗位為材料員和預算員。通過各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分解及其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找出各崗位對應的職業能力,由此轉化為學習領域,形成與崗位能力相對應的課程體系。
(3)課程建設一體化。課程體系設計以就業為導向,突出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通過與行業專家、企業教師研討與論證,根據建筑裝飾行業的發展趨勢、人才需求狀況及崗位需求設置課程,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制定符合市場人才需求的課程內容及專業標準。按照突出工程施工管理為主要技能的應用性、實踐性原則,對核心課程進行重組或整合,校企聯合開發編寫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任務驅動型教材,融理論與實踐為一體,體現職業崗位群的技能要求,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核心課程教材開發是重點又是難點,學校通過成立教學指導委員會,得到建筑裝飾行業專家和知名企業高級技術人員的指導,集思廣益,突破教材編寫問題[4]。
(4)實訓基地建設一體化。校企著眼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建筑裝飾工作流程為主線,統籌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實行共建、共管、共享的運作方式。校內,整合原有設計工作室的實訓資源,新建裝飾施工技術實訓室,使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初具規模,能基本滿足學校教學和社會服務的需要;校外,以企業在城區各分公司為主體建立一批相對穩定的實訓基地。一體化的實訓基地建設,保證了“項目貫穿制”的有效實施。實踐教學中實行“項目貫穿制”,即從“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工程項目管理”、“施工技術管理”四個工作項目中找出相應的工作任務,以同一工程項目貫穿不同課程教學的始終,讓學生真正了解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的整體工作過程,明確自己所掌握的崗位技能在本行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5)師資隊伍建設一體化。統籌建設校內專任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優化雙師結構,強化雙師素質。學校安排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到合作企業學習技術,服務生產;企業派技術骨干到學校任教,服務教學。師資隊伍按照“研究教師現狀→確定培訓目標→劃分不同層次→制定培訓計劃→制定目標考核標準→建立一支熟悉相關崗位知識和技能、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流程進行建設。
(6)考核評價一體化。校企共同探索有效的教學考核體系。知識性、理論性考核主要由校內教師負責;技能性、實踐性考核主要由企業教師負責。合作企業為學生建立實習檔案,對每位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全程跟蹤,保證學生的實習質量。在完成綜合技能培養后,企業對學生進行相關考核,以檢驗學生在企業實習中的學習情況,并以此作為學生畢業后到企業求職錄用的依據之一。如合作企業對頂崗實習學生進行技能鑒定,對合格者頒發本企業準入執業資格證書。
2.構建專業整體課程體系,適應建筑裝飾行業發展和職業崗位需求
根據專業特色和杭州區域經濟情況,對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進行整體設計,統籌計劃,在每學期的課程設置、師資配比,甚至每門課程的資源建設,都實施“實踐—學習—實踐”的“PSP雙向反饋式”人才培養模式[5]。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整體課程體系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懂得建筑裝飾設計基礎知識,培養具有施工與管理能力、適應建筑裝飾行業一線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企業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培養專業對口人才。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以裝飾施工管理為主要就業崗位構建課程體系,注重對施工、構造、預算等知識的強化。
(1)根據建筑裝飾行業發展和職業崗位需求變化,堅持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學生參與建筑裝飾工程項目,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根據施工員、設計員等崗位標準進行能力分析,確定典型工作任務,構建基于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
(2)學習領域課程開發以職業能力需要為中心設置課程內容,進行知識點和技能點的選擇,強化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按照“任務布置→現場調研→組織實施→交流評價”等主要過程設計教學情境,完成工程項目對應的各個任務。
(3)以行業標準、國家職業標準為準繩開發學習領域課程,并設置課程內容標準,進行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檢驗與評價,強調檢驗標準的客觀性和可操作性。
3.構建專業實踐課程體系,校企對接實現零距離就業
以行業為依據,突出職業性與課程融通,以獲得高級技能鑒定證書為考核標準,最大限度地實現校企對接和零距離就業培養目標。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實踐課程體系以“裝飾工程認識實踐→裝飾工程項目跟蹤實踐→裝飾工程項目體驗實踐→畢業綜合實踐→畢業頂崗實習”為主線,由淺入深實現培養目標。裝飾工程認識實踐與基礎技能培養階段相對應,在第一至第三學期完成;裝飾工程項目跟蹤實踐、裝飾工程項目體驗實踐與核心技能培養階段相對應,在第三至第四學期完成;畢業綜合實踐、畢業頂崗實習與綜合技能培養階段相對應,在第四至第六學期完成。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裝飾工程項目跟蹤實踐和裝飾工程項目體驗實踐是在暑期進行,完成這兩項實踐任務的學生可免修相應學分的專業拓展課。
建筑裝飾施工技術實訓單項技能的培養,由合作企業能工巧匠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教學。實訓場地的選擇不局限于實訓室內,而是因地制宜,如校內實訓基地內涵建設和內部改造項目、藝術學院或校園文化建設可通過實訓課完成。這一方面可使學生的實踐成果直接展現在學校建設中;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參與的是實際項目,在實訓過程中更加認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4.改革成效
實施“P S P雙向反饋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重在教學過程中學校和企業的雙向反饋,學習和實踐的雙向反饋,以便及時總結實踐經驗,調整授課計劃,改進教學方法。實踐證明,改革成效顯著。
(1)學生學習目標明確,主動學習意識加強。實踐課程體系的建立,使2011級學生入學不久就明白自己的職業生涯和就業崗位方向;學生主動咨詢職業資格證書考試情況,學習主動性明顯增強。
(2)深層次校企合作運作機制逐步形成。深層次校企合作,真正做到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資源共享,共育人才;為“雙導師制”授課制度提供便利,有效促進師資隊伍雙師素質的形成。
(3)校企聯合開發教材,突出專業應用性和實踐性。校企聯合開發教材,避免了教材內容與實際工程的技術脫節,可真正根據工作過程進行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深層次校企合作的作用,為課程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4)實訓室的共建、共管、共享,保證了“項目貫穿制”的有效實施。基地建設一體化,為理實一體化教學提供合理的實訓場所,學生對教學效果較滿意,因為有企業參與建設的實訓室能模擬工作流程。
(5)課程改革和建設,對整體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初現成效,尤其“建筑空間結構素描”、“建筑速寫”、“水彩”、“CAD建筑裝飾制圖”等課程授課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P S P雙向反饋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前后項目對比見表1。

表1 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P S P雙向反饋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前后項目對比
高職“P S P雙向反饋式”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始終堅持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高職院校在探索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應加強風險防范意識,制定有效的防范制度,強化管理。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是一個漫長、艱苦和逐漸完善的過程,應符合我國的國情和各校的校情,應堅持與時俱進和科學發展觀。
[1]吳應榮,楊克文.雙向反饋 言體教學的探索[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2):117-118.
[2]王茂莉.高職院校彈性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23-26.
[3]張登紅.高職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及其保障機制研究[J].甘肅科技,2013(1):68-69.
[4]齊紹瓊.高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保障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2):30-31.
[5]林宙,肖文強.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及趨勢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1(25):46-47.
[責任編輯:朱廣宇]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PSP Two-way Feedback”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of Vocational Colleges—a Case Study of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Engineering Major
LIU Shutinga, MA Yongliangb
(a.Artistic College; b.Department of Teaching Affairs, 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yang, 311402, China)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decid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engineering major of 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ies on the in-depth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implements the “six integrations”, establishes the overall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strives to seek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of the “PSP two-way feedback”. It is shown that it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he reform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Vocational education;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engineering major;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ntegration; Curriculum system
G719.21
A
1671-4326(2013)02-0028-04
2013-03-12
劉淑婷(1963—),女,河北保定人,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教授;
馬永良(1971—),男,浙江東陽人,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