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奎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廣東廣州 510060)
陽朔縣是我國著名的旅游文化休閑城市,全縣常住人口僅30萬人,但近幾年旅游人口呈15%~20%的增長,2011年陽朔縣接待旅游人數935.63萬人,創下歷史新高的同時,囿于老城區面積僅有3 km2,陽朔縣旅游接待能力捉襟見肘。隨著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建設桂林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的若干指導意見,陽朔縣啟動了新城區建設。新城區選址于陽朔縣城南面,距離陽朔縣城中心約3 km,面積約11 km2。新城區北面通過舊321國道與老城區相連,西面為風景宜人的十里畫廊景區,田家河由西至東從北面穿過新城區,地勢平坦,群峰環伺。
按《陽朔新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新城區內的路網呈樹狀分布。貫穿始終的最重要道路為山水大道。山水大道沿用原新325國道走向,串起了包茂高速、陽朔新城區、陽朔老城區。它是陽朔未來的政治、金融、商務、觀光、旅游大道。目前新325國道僅作為城市與高速公路的聯絡線,采用II級公路標準建設,寬16 m,雙向2車道,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為了盡快啟動新城區的建設,建設良好的人居環境,樹立陽朔新的形象,滿足日益增長的旅游接待需求,山水大道的建設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山水大道,北接石馬60 m大道,南連包茂高速公路,全長約10.6 km,新城區段長約6.9 km,規劃寬度88 m,見圖1所示。
道路等級:城市主干路,雙向6車道。

圖1 山水大道位置圖
計算行車速度:按沿線用地情況,分段擬定時速:
(1)覽勝路(北路口)以北,為新舊城區銜接段,沿線基本為商業用地,按50 km/h設計;
(2)覽勝路(北路口)-覽勝路(南路口),為新城區核心區沿線基本為商業、政治、商務等用地,按40 km/h設計;
(3)覽勝路(南路口)以南,基本為高端居住區、風光旅游、交通樞紐等用地,按50 km/h設計。
計算荷載:道路,標準BZZ-100,橋涵,城-A。
抗震烈度:按7度設防。
最小平曲線半徑:200 m。
最大縱坡:2.3%。
設計凈空:5 m。
陽朔的旅游方式多種多樣,有團體游、自駕游、休閑游、徒步游、水上漂流、探險、修學游等等,但最終尋找的就是“悠閑、愜意”。從陽朔縣旅游局的統計數字來看,團體游仍然是陽朔旅游的主體,自駕游是近年來增長較快的旅游形式。
從空間分布來看,陽朔主要旅游點分布在縣城的西街附近文化、商業區,楊堤-興坪段漓江景區,遇龍河核心景區等。
陽朔境內喀斯特石山平地拔起,群峰林立,山上竹木繁茂,四季常青,山山有洞,江水清澄見底,宛如羅帶的漓江蜿蜒于蒼翠雄奇的群山之間,人稱“百里漓江,百里畫廊”,是世界知名的旅游勝地。
陽朔縣城自1408年建城以來,一直圍繞西街進行擴展和延伸,不斷強化西街吸引游客功能,造成目前陽朔縣城一年到頭游人如織,人滿為患,危房增多,經營項目的盤雜正逐漸蠶食和透支著西街的文化遺產。至2005年,縣城面積約3 km2,長期居住人口約3萬人,外來人口每年有900多萬人次。
西街是陽朔縣城最古老、最重要的街道。自2000年起,陽朔縣住建局啟動了西街保護性整治工程,并同時進行了西街延伸工程建設,形成了目前的西街及新西街。構建起陽朔縣城A字形路網格局。
2009年,陽朔縣為保護舊城風貌,抽離行政辦公、商務、旅游服務、文化、休閑娛樂等現代產業,力圖跳出西街,再造一個新陽朔,拓展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舊城以南3 km外的一片平坦地帶規劃了11 km2作為新城區,啟動了新城區的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
陽朔縣作為中國旅游名縣,因其秀麗的山水田園風光而奠定了它以休閑、度假和觀光為主調的旅游方式。旅游業是陽朔縣的主導產業,是桂林旅游經濟圈的副中心。因此新縣城的規劃定位是“大桂林旅游的次中心、山水甲天下的國際性旅游度假小城鎮”。
隨著新城區的建設,逐步分流老城區的功能,給旅游業以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新城區位于遇龍河景觀帶、漓江景觀帶、駱駝山景區的交會處,對道路的景觀性要求非常高。隨著陽朔旅游的發展,道路既要承擔基本的交通功能,更要體現“生態漫城”的特色,需要有“漫步、慢行、曼妙的浪漫空間”。
山水大道,定位為新城區最重要的“迎賓大道+生態漫道”。展現陽朔的城市形象,促進沿線用地開發,滿足各種交通方式的需求,為行人、非機動車創造更安全、更趣味、更便捷的活動空間。
根據陽朔地區現狀出行方式特點和未來交通方式發展政策,預測其居住人口和旅游人口出行方式結構如圖2、圖3所示。

圖2 本地居住人口出行方式結構示意圖

圖3 旅游人口出行方式結構示意圖
從圖2及圖3中可以看出,本地居住人口出行以自行車、步行交通為主。旅游人口出行以旅游大巴、小汽車為主,自行車、步行等交通方式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深度游的游客,選擇徒步、自行車等交通工具的比例很大。
綜合來看,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以其方便、快捷、機動、環保的特性,成為陽朔城區的一大特色交通方式,其出行特點為以短途為主,面狀鋪開;而旅游大巴、小汽車是陸路往來陽朔的主要交通方式,其主要特點是中長途為主,點對點式。
道路橫斷面必須在滿足交通需求的前提下,盡量體現陽朔的特色和自然風貌。詳見圖4~圖7。
方案一橫斷面布置為:88 m=23.5 m綠化休閑帶+15.5 m機動車道+10 m中央分隔帶+15.5 m機動車道+23.5 m綠化休閑帶。
方案二橫斷面布置為:88m=10m人行道+13.5m綠化休閑帶+15.5m機動車道+中央分隔帶10m+15.5 m機動車道+13.5 m綠化休閑帶+10 m人行道。

圖4 方案一橫斷面圖(單位:m)

圖5 方案二橫斷面圖(單位:m)

圖6 方案三橫斷面圖(單位:m)

圖7 方案四橫斷面圖(單位:m)
方案三橫斷面布置為:88 m=5 m人行道+9 m綠化休閑帶+5.5 m慢行車道+4 m綠化帶+15.5 m機動車道+10 m人行道+15.5 m機動車道+4 m綠化帶+5.5 m慢行車道+9 m綠化休閑帶+5 m人行道。
方案四橫斷面布置為:88 m=16 m綠化休閑帶+9 m輔道+3 m綠化帶+12 m車行道+8 m中央分隔帶+12m車行道+3m綠化帶+9m輔道+16m綠化休閑帶。
方案比較見表1所列。
在道路橫斷面設計過程中,吸取了規劃編制部門、同行、當地各部門、居民、游客等的各種意見,綜合考慮后提出了推薦方案四的道路斷面布置設想,得到了國內專家、當地政府的高度肯定,目前已經處于實施階段。
山水大道是陽朔縣最重要的一條道路,其不僅是縣城對外的交通要道,也是迎賓大道,景觀大道、旅游大道。它的設計成敗直接影響道路的暢通、陽朔對外的形象、居民生活的舒適。
該項道路設計方案滿足了各種交通需求:主線滿足了點對點的過境式機動車交通;輔道起到了服務周邊地塊的功能。同時滿足了居民快速上班的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出行需求。通過設置16 m寬的綠化休閑帶公園,既增加了游客的旅游空間和趣味性,也將道路掩映在綠水青山之間,保留小橋流水人家的閑適,避免大尺度形成的現代城市感。
旅游型的小城鎮,需要保持其“小”的特色,又要應付潮汐式的游客帶來的交通壓力,而道路橫斷面是決定著道路通行的能力和道路資源的分配。必須詳細調查小城鎮各種交通的組成方式,分析預測“潮汐”形成的原因、時間,合理分配路權,滿足道路使用壽命內的交通需求;同時必須分析小城鎮的特色,把握旅游的根本目的,才能設計出真正符合其要求的道路。

表1 橫斷面各方案比較表
[1]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S].
[2]曾偉,王志華,代茂華,宇文惠,城市道路橫斷面設計新理念[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8,(5).
[3]武賢慧,沙愛民.小城鎮道路橫斷面規劃設計研究[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