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紅
(烏魯木齊市城建設計研究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92)
大型市政工程涉及范圍廣,施工期間不但對工程沿線有較大的影響,同時對相關區域,甚至整個城市的交通都會造成大的影響。由于施工周期長,且大多處在交通干道上,因此施工期間對交通的影響時間也比較長。實施前首先應考慮到施工現場的圍蔽以及便道的設置,其次還應對周邊路網進行分流預測及分析,然后提出相應的交通組織及管理措施。既要保證重大市政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又要滿足施工期間最基本的交通出行需求,需要規劃、建設和管理部門緊密協同,采取科學合理的交通組織和管理措施。本文以烏魯木齊市“田”字形道路建設為例,淺談大型市政工程施工期間的交通組織與管理。
新疆的首府烏魯木齊市擁有常住人口300多萬人,近年來機動車迅猛增長。2011年2月機動車保有量為352 924輛,到2012年2月已達457 390輛。僅一年時間,凈增機動車104 466輛,擁堵日益加劇。雖然采取了各種疏堵措施,在某個階段也曾緩解了城市交通,然而中心城區擁堵依然嚴重,交通問題被列為民生工程的重點之一。經過實地調研、專家評審,相關部門提出了在中心城區現有道路的基礎上進行挖潛、提升、完善,即以現狀外環路為快速環路骨架基礎,現狀河灘路為南北快速軸線,新建克拉瑪依路高架作為東西快速軸線,構成快速路網系統,并在其內部構建“三縱三橫”六條交通主干路,實現外環線內南北暢達、東西貫通的目標,見圖1。

圖1 工程地理位置圖
該工程新建或改建道路長度為20.6 km,新建隧道長0.8 km,橋梁長18.3 km,總投資39億元。綜合考慮材料供應能力、施工條件、交通影響等因素,工程分為兩期建設。一期工程包括克拉瑪依路~南湖東西路高架道路工程和東外環提升改造工程,采用“高架主線+地面道路”形式,其中高架采用雙向六車道,為城市快速路,地面道路雙向六車道,為城市主干路。東外環提升改造工程計劃2012年8月30日之前建成通車,克拉瑪依路~南湖東西路地面道路及高架工程計劃10月中旬通車。西外環提升改造工程、克拉瑪依路與西外環路立交為二期工程,計劃2013年建設實施。
一期工程分兩個施工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進行橋梁的擴大基礎、樁基礎、橋墩的施工。第二階段包括匝道和引橋的施工,現澆段兩側基礎和墩柱施工、蓋梁的排架搭設等。由于施工區域的交通特性是根據工程施工組織而變化的,因此通過對施工組織方案及施工路段分段進行分析,結合施工組織影響交通流的特點,制定該工程的兩階段施工圍蔽及便道設置方案,見圖2~圖4。施工現場四周設置連續、封閉的圍檔,采用輕型鋼架鋁扣板圍蔽或裝配式雙面彩鋼夾心板,鄰近機動車道的圍蔽要設置成品鑄鐵或鋼制防撞桿,并按交警部門要求設置夜間反光警示標志。

圖2 克依路沿線第一階段施工圍敝及便道設置方案(東段)

圖4 克依路沿線第二階段施工圍敝及便道設置方案(東段)
分析預測時應著眼于大型市政工程影響的整個路網,在合理的施工期交通組織范圍之內,實施科學、系統、高效的交通組織方案。首先要結合工程特點,對施工期交通流特征進行分析,之后確定施工期交通組織的范圍,然后制定施工區及施工影響區域的交通組織措施和方案。
具體工作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1)收集相關的資料,包括施工前期現狀調查、交通影響范圍內的道路和交叉口現狀分析,見圖5、圖6;了解施工方案、工期、范圍以及交通需求特性,為施工期交通組織措施的制定奠定良好的基礎。
(2)評價施工影響,分析施工影響區域。根據施工組織的特點以及交通流特性,從影響范圍內整個路網的角度出發,分析相關交通組織措施實施后可能對施工點周邊城市道路網造成的負面影響,為交通組織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圖5 河西單元OD分布圖

圖6 河東單元OD分布圖
(3)分析鄰近道路施工前后的交通變化
城市道路施工期間,改變了原有的交通和行車環境,施工運輸需求也會大量增加。通過交通影響分析,在一期工程11.28km高架建設過程中,北從蘇州路、新醫路、西虹路到人民路、紅山路,東從水磨溝路、高爾夫路再到河灘路、南湖路到西外環,預測會增加30%~50%的交通量,市民早晚高峰的出行時間預計增加1 h。克拉瑪依路高架施工期間,每天將產生8萬車次的交通分流量(不含東外環施工的分流交通),分流后周邊道路交通流量普遍增加30%以上;西虹路、新醫路、東外環地面道路、阿勒泰路、紅山路等主要道路流量普遍增長50%以上。以上道路現狀的主要交叉口交通負荷相應急劇增加,通行能力遠不能滿足分流后的交通需求。
(4)制定交通組織管理方案
結合該工程的施工組織特征及交通特性,既要工程的順利實施,又要滿足施工期間最基本的交通出行需求,對施工影響區內的人、車、路的交通組織措施分別進行研究,初步擬定施工期間的交通組織方案。之后評價和比選不同方案的效益,權衡方案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確定最終方案,見圖7、圖8。

圖7 東外環施工期間主要分流路徑

圖8 克拉瑪依路施工期間主要分流路徑
按照確定的交通組織方案,由交通規劃、建設和管理部門統一協調,合理組織施工期間的交通出行。
施工時克拉瑪依路~南湖東西路兩側分別修建了便道,但是由于空間的限制,大部分路段只能保證兩側各一條社會便道通行(每隔一段距離保證可以錯車),工程沿線的通行能力大幅降低。為保障市民出行,在施工涉及的路段,通過發放通行證的方式,僅允許公交車輛、無繞行條件的沿線單位(居民)車輛、消防車輛、救護車輛通行,沒有通行證的車輛,包括軍警車輛均不允許通行。部分設置便道困難的路段,考慮利用周邊巷道來組織沿線單位的出入交通,周邊確無巷道繞行的,通過局部設置施工區域的通道來保障沿線單位基本的連通需要。此外,對周邊巷道的早、夜市予以臨時取締或遷移。
外環路沿線途經天山區、沙依巴克區、高新區(新市區)、水磨溝區四個中心城區,施工建設會對城區交通產生大范圍的影響,因此開工前必須制訂詳細分流方案,交通組織管理方案隨著施工的進展和交通需求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并根據施工進度提前公告。鑒于對周邊路網交通影響的嚴重程度,對中心城區部分區域實施限行措施,并調整部分路段貨運車和外埠車的禁行時間,同時調整部分單行道以及雙向行駛道路的通行方式,保證施工道路相交的垂直方向道路保持交通暢通;對影響范圍內交通流量流向發生重大變化的重要交叉口調整優化交通組織和信號配時,如友好路路口、金沙江路路口、南湖路路口、新醫路路口以及西北路路口;對部分分流道路及周邊巷道進行改造,如西城街、華光街等,提高其通行能力;另外臨時打開西外環主線開口,采用信號控制,分流部分車輛。通過以上疏導及管理措施,保證施工道路周邊及中心城區交通基本暢通。
標志標線不清晰也是造成擁堵的一個主要原因。由于施工期間部分道路將實施封閉管制,在外環進入中心城區主次干路以及中心城區臨近施工路段沿線安裝“道路施工,請繞行”的提示標牌,同時在施工道路沿線安裝“禁止通行、禁止左轉、禁止右轉”等禁令標志;在路段沿線路口安裝臨時信號燈,拆除克拉瑪依路中間的護欄,在部分路口安裝護欄,引導車輛按新的通行方式行駛;在工程沿線各個路口設置施工繞行提示標志,并增設行人過街提示牌、公交車站遷移提示牌等。
由于施工路段便道無法保證車輛的正常通行,因此沿線靠便道通行營運的共45條線路的公交車的線路也做了調整,需繞行其他道路。為保證公共交通服務范圍的穩定性,線路的調整盡可能地考慮與原線路接近,相關部門提前公布,在各個站臺將調整后的線路重新標注,公交車依照各路口的分流指示標志選擇周邊道路繞行。如:友好路-安居北路段的14條公交線路調整,見圖9。

圖9 部分公交路線調整圖
工程建設包括兩個會嚴重影響交通的施工階段,第一階段為高架下部結構施工階段,第二階段為高架上部結構施工階段,其中第二階段的圍蔽范圍將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擴大。施工中根據進度和條件許可情況,在沿線設置若干橫穿道路的機動車通道和人行過街通道。通常只在主要交叉口處設置人行過街通道,但其間距不超過500 m,通道寬度大于2 m。不滿足要求的地段,通過壓縮圍蔽區、通道寬度以及將通道改至圍蔽區內等方法來解決。沿線的臨時公交站臺設置在施工便道的外側,并設置與人行道相連的人行通道。只要有行人穿越的路口和大的交叉路口,有協勤員配合交警的工作。
施工沿線交通環境復雜,而且受到道路空間限制,個別路段社會便道與施工便道相沖突,部分路段需設置單車道雙向通行的施工便道,還有社會便道占用了目前的人行道空間的情況發生,因此需特別加強管理,避免交通安全事故,保障沿線車輛及行人的通行安全。管理過程中嚴格限制車速,通常限制在30 km/h以下,復雜路段限速20 km/h;對狹窄、轉彎半徑小的施工便道,通過完善安全設施,改善通行條件;在社會便道兩旁安裝臨時泛光燈,在施工期間方便市民和車輛夜間出行;由于工期緊迫,著重保障施工車輛的全天候通行,特別是對運梁車輛開辟綠色通道;對高空作業點多、面廣的橋梁上部結構,施工時做好高空密目網的圍擋工作,吊裝工作盡量安排在夜間進行,保證過路車輛及行人的安全;施工前對新建的共九趟地下管線進行摸底,并安排巡檢員及安全員,隨時進行現場巡查保護,同時成立應急小組,加強應急處置能力。
大型市政工程涉及范圍廣,占用了較多的城市空間,其建設成為城市交通的制約點,影響非常大。雖然近年來烏魯木齊市拉大城市骨架,也新修了如城北主干道、會展大道等城市道路,但車流聚集點仍在四個中心城區,因此該工程開工前即著手制定施工期間的交通組織方案,并對其展開具體分析,評價其可行性并提出相關建議。其中最可行的是建議與影響區域內會產生疊加影響的其他市政工程建設在時間上交錯進行,同時盡量把施工帶來的交通不便降到最小,同時進行交通影響分析,優化影響區內的交通組織,均衡交通流。另外,交警部門加大對周邊區域的主次干路及支路巷道各類交通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進一步提升施工期間城市道路的整體通行能力,方便市民出行。
加大交通法規、制度的宣傳和交通違章行為的懲治力度,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識和自覺性。廣泛進行媒體宣傳,發放三萬份施工期間的《市民出行手冊》,內容包括工程概況、工程沿線圍蔽和便道設置情況、如何繞開施工路段的通行方式、公交線路調整情況等,讓市民理解并提前了解繞行路線和相關管理及限行措施;管線施工期間,提前告知市民各管線改遷引起的停水、停電、停氣的時間,以便市民做好儲備;將部分私家車出行轉移到公交網絡,建議出行距離近時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距離遠時選擇乘坐BRT、公交車以及出租車等公共交通工具;同時施工期間全市還封存3 000余輛公車,減少路面車流量。
另外在兒童節、端午節、國慶節等節日期間,交警重點在公園、游樂場所門前路段進行管控;而高考、中考期間,派專門警力在考點及沿線周邊道路執勤,引導車輛即停即走,以保障考場周邊車輛的有序通行及停放。
雖然目前烏魯木齊市大型市政工程施工期間的交通組織管理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但已經開始嘗試根據實施計劃制定施工期間的交通組織方案,規范并提高道路施工交通組織管理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逐步減少市政工程施工對城市交通的影響。通過細致的調查、前瞻性的預測以及各種不利交通條件下的預案,保證了今年“田”字形道路的順利、如期完成。施工期內行車狀況良好,公交運營有序,未出現嚴重擁堵,市民反響較好,也為二期工程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CJJ/T141-2010,建設項目交通影響評價技術標準[S].[2]XJJ048-2012,建設項目交通影響評價技術標準[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