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量
(重慶中設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市 400023)
所謂城鎮化進程,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的過程,也是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城鎮化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既是物質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精神文明前進的動力。因城市人口大量的增加,勢必帶來城市交通需求、交通流量的急劇增長,增長的交通流將導致城市道路的塞車、擁堵等問題,現狀城市道路交通系統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交通流。針對原有綜合交通改善的方案研究應運而生。
本文通過對四川省南充市核心城區交通進行實地調查,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綜合交通改善措施,從而對城市綜合交通改善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南充市地處川東北交通要沖之地,與重慶和成都構成一個獨特的等腰三角經濟發展區域,是成渝“2 h經濟圈”的重要節點,輻射廣元、巴中、廣安、達州、遂寧5市共3 300多萬人口。近年來南充市國民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城鎮化進程逐漸加快,城區人口得以快速的增長。本次調查對象位于南充市順慶、高坪、嘉陵三區組成的核心城區,共計 20~30 km2。
為全面的掌握交通現狀情況,本次對調查區域的主要路段及重點節點進行了交通調查。經匯總分析主要的交通現狀為:
從出行結構上調查分析,區域非機動化(步行、自行車)出行占總體出行的57%,公共交通出行比重低,出租汽車出行比重較高,私人小汽車出行比例較高,摩托車出行比例較高。
從路網流量和飽和度方面調查分析,區域主要路段均存在交通飽和度較大,服務水平低的特點。
從交叉口服務水平方面調查分析,區域內擁堵交叉口主要集中在順慶老城區,特別是和平路-勝利路、濱江路、金泉路-大西街、西河路等道路圍合區域;部分交叉口服務水平為E、F級,嚴重擁堵,見圖 1、圖 2。

對區域交通調查,現狀交通存在問題分析,產生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區域城市化、機動化、交通需求旺盛:結合相關統計數據,隨著南充市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市區機動車保有量逐年遞增;人均出行次數快速增長,具調查按南充市全市人口計算,人均出行次數為2.62次,一日出行總量為208萬人次。快速增長的交通需求對現狀交通造成了巨大壓力。
區域交通結構混雜,公共交通發展滯后:其中摩托車比例過大,公交車比例較低,個體、慢速交通方式占比大;交通秩序混亂,人、車干擾嚴重,交通守法意識薄弱,交通管理難度大,任務重。區域內綜合交通體系尚未完善,道路網絡有待優化:既有道路存在不足(狹窄、彎曲),道路功能不明確,綜合交通體系有待完善
以上原因造成了區域出行難、行路難、停車難、出行不安全等諸多交通方面的問題。
在對城市的綜合交通改善方面,應“以人為本”的原則、并注重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即應注重出行者的出行體驗:舒適、便捷、安全,保障出行者的交通空間,各行其道、連續通行。城市綜合交通應能支撐城市功能更新,提升城市活力,落實總體規劃和綜合交通規劃的相應要求。
對城市綜合交通改善目標體現在:緩解交通擁堵,提高交通效率;提高交通安全,增強公眾守法意識;改善城市形象,提高美譽度和幸福指數;挖掘交通潛力,爭取時間構建綜合交通體系。這四個方面的內容。
通過以上改善目標,確定本次改善工作應能達到的具體改善指標為:交通延誤降低20%,擁堵節點相應減少,主要道路服務水平達到D級以上;道路車速提升20%,主要干路平均車速達到25~30 km/h;千人交通事故率降低30%,營造安全城市品質生活;交通惡性擁堵時間延緩,爭取時間建設綜合交通體系。
對城市綜合交通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對現狀交通詳細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分析,分清產生交通問題的主要原因,并應認識到交通改善是持續性、長期性的改善過程。對城市綜合交通改善策略為:優化路網結構,改善交通設施,理順快、慢行交通、靜態交通,加強交通管理。在對交通需求管理上應采取區域車輛限制、禁貨、禁摩、局部交叉口禁左磚等交通組織措施,對人流密集處如醫院、市場等資源功能集聚,交通疏解;應進一步優化交通結構,鼓勵公共交通,逐步取消摩托、三輪車等對交通影響較大的類型,減少交通干擾,使交通組織又由無序變有序。并應對交通違法行為嚴格執法,加強守法教育,使各種交通方式各行其道,從而保證交通流的通暢而有序的進行。
(1)區域路網及道路問題診斷
通過對現狀調查,區域主要的問題診斷為:路網結構不合理,支路比例少;道路功能不明確,主干路不快、支路不通;部分道路狹窄彎曲,斷頭路多,錯位交叉口多;道路斷面不一致,存在通行能力瓶頸;道路微循環不暢,占道經營,以路為市;過江通道能力不足。
(2)城市路網及道路改善措施
本著完善城市路網結構改善人民生活環境的目標,并在對核心區現狀路網結構進行梳理的前提下,確定路網改善方案。對區域路網的改善應主要劃分清對外交通、對內交通;交通性為主道路、服務性為主道路。通過對路網的改善提高道路的通達性。
按照上述目標將南充核心區對外交通設置為一環五橫五縱的結構形式,并對內部重新進行梳理,分清主次結構道路,根據路網需要增設相應道路,滿足交通需求。
在道路結構改善方面,主要為對原有道路斷面進行相應改造。對主要以機動車行交通為主的道路,通過拓寬車行道、增加車道數,將行人和非機動車合并設置人非共板,從而增大道路的通行能力;對非機動車較多的次干路,通過設置專用非機動車道并增設機非隔離設施,使機、非、人各行其道,使交通暢通有序。
(1)道路交叉口問題診斷
經對本次調查范圍交叉口調查研究,主要存在以上問題:交叉口渠化欠缺,部分交叉口未設置導流標線、停車線位置不合理;交叉口面積過大,安全差;信號燈相位設置不合理。
(2)道路交叉口改善措施
針對存在的問題,為提高道路交叉通行能力。建議采取以下措施進行相應改造:距交叉口30 m左右路段入口采用護欄進行機非分離;前移交叉口進口道停車線和人行橫道位置,縮短通過交叉口的時間;拆除妨礙交通的建筑和設施,對不合理的交通設施進行改造;完善標志標線,特別是導流線指示標志;交通壓力較大的路口進行轉向限制配備信號燈的交叉口,盡量提高主流向的綠信比,提高干道的服務水平;對交通流量達到一定程度的交叉口,盡量設置信號控制,增加通行能力。
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包含步行交通及費機動車交通兩個方面。對慢行交通系統改善目標為:“構筑“以人為本”的慢行交通系統;引導“步行+公交”“自行車+公交”出行方式;確保交通安全與效率,減少人車沖突,提升交通系統整體運行效率。
(1)步行交通問題診斷及改善措施
在研究區域步行交通主要問題反映為:人行道、人行過街設施、人行網絡三個方面:
在人行道方面的問題反映為:人行道斷頭,不連續;人行道狹窄,步行環境較差;部分地段占道經營、以路為市、車輛停放等侵占嚴重;部分路段無障礙設施缺失。
在人行過街設施的問題反映為:人流量大的路段和交叉口,缺乏必要的立體過街設施;行人過街缺乏信號燈管理;行人過街開口過多,與道路功能不匹配行人跨越道路中央隔離;過街斑馬線不全,缺乏安全島,未能明確通行權
在人行網絡方面的的問題反映為:人行道路不成系統,缺乏可識別性、系統性、連續性;缺乏針對行人的交通設計和交通管理;缺乏文化、商業、歷史風貌等特色街道。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相應改善措施:規范過街設施標準,優化過街間距、形式;設置行人過街立體設施;完善交叉口斑馬線設置;設置中心安全島或錯位過街橫道線;設置行人過街信號燈;加強步行交通無障礙設施設計(道路、路口、單位門口、天橋和地道應考慮無障礙設施);禁止步行區域路邊停車;取締沿街攤販,規范凈化步行空間;
(2)非機動車交通問題診斷及改善措施
研究范圍非機動車交通問題主要為:缺乏非機動車道網絡,道路功能不清;非機動車道被侵占、取消,不連續;非機動車道寬度小,斷面不一致;非機動車道斷面布置不合理,如人民中路機非共板,安全隱患大;部分非機動車道與路邊停車共板,影響非機動車道使用;非機動車道進口道缺乏優先設計;非機動車標志標線模糊不清;非機動車停車考慮不周,路邊停車隨意;非機動車管理有待加強;機、非、人相互干擾,交通便捷性、舒適性、安全性不足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相應改善措施為:優化道路橫斷面設置,構建非機動車網絡;保證非機動車道路權,確保其寬度、連續、安全順暢;優化非機動車路段、交叉口渠化設計;加強非機動車管理,劃定非機動車禁行區域和路段;考慮非機動車停車,與公交站點接駁,引導“非機動車+公交”;在交通管理方面,加重對非機動車闖紅燈、占機動車道行駛等違章的處罰,合理引導交通。
城市靜態交通即停車系統,在城市綜合交通改善中應提出停車系統改善措施,解決城市停車難、車輛亂停亂放問題。使靜態交通不對動態交通造成干擾。
(1)靜態交通問題診斷
研究范圍靜態交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總量不足:停車設施供應分布不均勻、建筑物配建停車位缺乏;路邊停車泊位比例大,路外公共停車場數量少。
結構不合理:配建停車力度不夠,配建指標需要完善。
布局不完善:路內停車劃線不合理;部分路外停車場布局選址不合理;商業中心、公共活動中心、交通樞紐等缺乏公共停車場配置
管理不嚴格:公共停車場改變用途缺乏監督;路邊停車劃設部門分散、劃設隨意;大型項目交通影響評價制度滯后;違章停車、隨意停車突出。
以上問題造成了現狀區域靜態交通嚴重干擾動態交通。
(2)靜態交通改善措施
在靜態交通改善方面,首先要加強配建停車場設置,配建停車場是城市停車場的主體,在停車場中占據較大比例。配建停車場設置原則上應遵循適度超前原則,整體上滿足近期停車需求;體現區域差別化供給策略:對于中心城區與外圍地區的配建指標給予差別化考慮;配建標準實施前未配建建筑物以及今后小規模建設未配建建筑的停車需求,通過建設公共停車設施解決。
靜態交通改善措施主要包含兩方面的改善內容:公共停車系統改善、路內停車改善兩方面的改善內容。
公共停車設施服務半徑控制在200~300 m以內;停車場選址以商業與公共活動中心、交通樞紐、對外出入口等;停車規模遵循小而分散、布局均勻、規模適中的原則,以100~200個車位為宜,一般不超過300個(大型樞紐停車場除外);車庫類型應因地制宜,以立體停車庫為主。停車場出入口盡量設置在次干路上,并遠離主要交叉口,盡量利用公園、廣場、綠地的地下空間布設。
路內停車是利用城市道路紅線空間布設車輛停放場所。其規模主要由道路交通流量、道路斷面形式、停車需求和交通管理情況等因素決定。路內停車主要提供短時間停車,是對公共停車場起補充作用。其設置應考慮交通流量、道路寬度、交叉口特性、單雙向交通、公共設施及兩側土地使用狀況等因素。具體的設置原則為:交叉口內、進出口道50 m內禁止路邊停車;中心城區的交通性干道全線嚴禁路內停車;部分干道紅線足夠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限時、限區段進行控制停車;部分次干道非高峰時段可供臨時停車,根據具體紅線寬確定單側或雙側停靠;盡量利用小支路的空間路內停車;
(1)交通設施問題診斷
研究范圍交通設施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標志、標線欠缺,未設置導流標線、停車線位置不合理、道路標線雜亂,模糊、可識別性差;交叉口面積過大,無安全島及二次過街設施;信號燈不足,臨時信號燈多、行人過街信號燈少;隔離欄設施不合適,未能發揮安全隔離的效果。
(2)交通設施改善方法
交通設施管理就是在道路上用交通標志、標線或用高出路面的各種島狀構造物,或利用路面漆刷成不同顏色、護欄、分隔帶、隔離墩及其它設施和方法,對行人與各種不同車型、不同方向、不同速度及不同運動狀態的交通流進行引導、隔離和規制
在隔離方面改善方法:距交叉口30 m左右路段入口,采用護欄進行機非分離;拆除妨礙交通的建筑和設施,對不合理的交通設施進行改造;完善標志標線,特別是導流線指示標志;
在信號設置方面改善方法:對交通流量達到一定程度的交叉口,盡量設置信號控制,增加通行能力;交通壓力較大的路口進行轉向限制
對交通組織與管理改善總體原則為:優先滿足公共交通;保障安全、有序、通暢;動靜適宜,快慢結合;減少交通擁堵,提高干道行車速度。
在對摩托車的管理上:采取近期實行總量控制、逐步減少原則;規劃摩托車主干道,遠期結合禁摩取消;規劃禁行區域和時間;遠期研究核心區禁摩方案;硬質隔離、智能交通等嚴格管理措施。
在對三輪車的管理上:采取限定通行區域在主要干路禁止三輪車通行并劃定三輪車可以通行路段;限定三輪車通行時間(高峰時段);通過配置廂式貨車,統一物流配送,逐步減少、取消三輪車。
在對貨運車輛的管理上:采取貨運分區管理,根據中心城區的道路交通情況,主要劃分為嚴格控制和適當控制區。嚴格控制區為核心區,適當控制區:高坪區和嘉陵區。
在對過境交通的管理上:采取引導其從外圍干道上通過,減少對中心城區道路交通的干擾。
在對城鎮化進程中城市綜合交通改善,應在詳細充分調查現狀交通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改善方案。本文研究中創造性的提出了對現狀交通的改善應包含:優化路網結構、改善交通設施、理順快、慢行交通、靜態交通、加強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并提出了相應針對性改善措施方案。經對四川南充市核心城區交通系統采取綜合交通改善措施,區域交通出行得到明顯改善,城市交通環境極大改觀,為城市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動力。
[1]李量,蔡冬軍,張耀成,等.南充市和平路、絲綢路、育英路、果城路等道路綜合改造工程設計文件[Z].重慶中設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2011.
[2]張升.廈門市中心城區交通改善實踐[J].城市交通,2011(2).
[3]姚影,歐國立.基于交通改善的城市經濟聯系實證研究——以長三角城市群為例[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09(1).
[4]余啟航.城市中心區交通改善對策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07.[5]楊偉.區域交通運行評價與改善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