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琳 李永道
(1.中共濟南市歷城區委黨校 山東 濟南 250100;2.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3)
在建國60多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我們黨在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建設道路的同時,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和實踐的要求,堅持不懈地探索著中國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發展道路。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結束,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探索時期。在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繼承了民主革命時期重視思想文化建設的優良傳統,始終將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放在一個極為重要的位置。早在1949年9月,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開幕詞中,就曾經預言:“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1]1956年4月,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這次會議上第一次明確地宣布要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指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我看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2]正是這一方針的確立,在當時一度出現了學術研究和文藝創作空前活躍、繁榮的大好局面,思想文化建設各條戰線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我們黨在思想文化建設上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為新時期黨的思想文化建設留下了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
但是,另一方面,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隨著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進入到過渡時期,我們黨在思想文化戰線上先后開展了幾次較大規模的思想批判運動,開始夸大思想文化領域的階級斗爭,特別是從50年代中后期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由于“以階級斗爭為綱”,過分地強調思想革命的重要性,造成了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巨大損失。直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中國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才又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發展過程。
改革開放之初,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在探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認識到我國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任務,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1978年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我黨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1979年9月,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葉劍英代表黨和國家作的《慶祝建國30周年》的講話。在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樹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風尚,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3]黨的十二大構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的初步框架,并將對思想文化建設的認識上升到理論和政治的高度,闡明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分為思想建設和文化建設兩大方面;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的論斷;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全黨的任務,是各條戰線的共同任務。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把精神文明建設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結合起來,確定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和“兩手抓”的指導方針,基本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是鄧小平從我國改革之初所面臨的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特征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思想文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創新。這一理論不但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證,而且為我們黨今后的思想文化建設事業指明了發展的方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際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我國的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面臨著新的嚴峻考驗。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提出了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想。1991年7月,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不能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不允許毒害人民、污染社會和反社會主義的東西泛濫;必須繼承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而又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優秀成果,不允許搞民族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這個講話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概念,并闡述了它的基本內容和發展方向。1997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大,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提出,并對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作了新的概括:“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綜合國力激烈競爭,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面對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全黨必須從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民族振興的高度,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4]到了2000年,隨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我們黨開始適用更進一步的概念:“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001年7月1日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三個代表”思想是我們黨立足本國國情,結合新的實踐,對鄧小平理論、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和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理論的重大創新,豐富了我黨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內涵,充分體現了第三代領導人在思想文化建設問題上的時代性、創新性和前瞻性。
以胡錦濤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將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發展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2006年3月,胡錦濤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的委員時,第一次提出樹立“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提出,要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消除封建主義殘余影響,抵御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這是十六屆六中全會在思想文化建設上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我們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科學分析當前形勢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召開,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黨的十七大報告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出發,從我國新時期新階段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根本需要出發,從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滿足社會精神文化需求出發,把文化建設放在國家發展戰略的地位上。黨對文化建設作出了新論斷,提出了新要求。文化建設在和諧社會的發展中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講的: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這段話實質上就將文化發展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位置上。
以胡錦濤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在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方面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對鄧小平理論中“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重要思想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等理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對思想文化建設中的價值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思想文化建設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理論創新。
思想文化始終是民族發展的血脈和靈魂,是民族生存發展和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它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血脈之中,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在當今社會,在這個經濟時代向文化時代轉變的歷史過程中,思想文化的力量不僅對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也不僅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影響力和凝聚力的決定性要素,它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即將到來的文化時代,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既是千載難逢的機遇,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的全球化在為人類文化的共同發展提供了條件的同時也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最突出的就是文化的全球化加劇了不同文化意識形態之間的沖突,文化領域已成為政治斗爭和意識形態較量的主戰場,而且這也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因此,我們應該確立這樣一個新的理念:確立文化競爭力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理念,把思想文化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任務高度。最終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死存亡的力量,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蘊和生活價值觀使之形成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命方式。
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中,最根本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我們黨歷來都非常重視用馬克思主義牢固占領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陣地。1986年9月,《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我們的理想建設、道德建設、文化建設、民主法制觀念建設,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建設”。[5]1989年,江澤民同志強調,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去指導理論、宣傳、教育、新聞、出版、文學藝術等部門的工作,去占領思想文化陣地和輿論陣地,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6]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
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的指導思想,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性質和方向,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當今我國正處于一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時期。在這一時期,世界范圍內的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激蕩,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差異性明顯增強,人們的價值觀、價值行為呈現出多元化和自主性的特征。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領域的指導地位,制定并實施正確的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設方針、政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堅定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執政能力的信任。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壯大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增強黨的思想理論工作的創造力、說服力、感召力。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要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從研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問題出發,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發展的規律,在新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理論創新,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進一步增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黨的宗旨的集中體現。建設社會主義思想文化,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主義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過程中,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關注人民群眾的精神訴求,把黨的主張同人民群眾的心聲統一起來,使主流精神文化產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在思想文化的建設過程中,要堅持正面教育為主,用正確的思想、先進的文化來教育人、鼓舞人;要大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以公民道德建設為中心,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的道德新風尚,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
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要堅持始終“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既要以一元化的指導思想引領多元化的社會文化,又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同時,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形成思想共識。只有著眼于增強文化宣傳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大力推進內容形式創新,才能有力抵制各種錯誤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響,使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社會主義思想文化是必須具有強烈吸引力的思想文化。在今天,如果不注重思想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那么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就難以抵御西方資產階級腐朽思想文化的滲透,難以有效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面對當今的國際國內形勢,要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思想文化和精神世界的綜合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心環節。要增強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思想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就是要求我們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任務落實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各個領域。首先,要牢牢把握新聞媒體宣傳工作的領導權、主動權和話語權,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發揮電臺、電視臺、報刊雜志以及網絡媒體的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旋律,宣傳科學理論、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其次,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滲透到思想文化作品的創作中,不斷推出更多、更新、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優秀的精神文化產品,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教育、引導人民群眾,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建設良好的社會文化生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思想文化建設工作引領作用。
在思想文化建設過程中,我們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立足新的實際不斷開拓創新。也就是說今天的思想文化建設既要繼承發揚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也要順應時代的要求,吸收借鑒人類優秀成果,才能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思想文化成果。
在全球文化不斷融合和對話的過程,如何能保持民族自身文化的獨特性成為關注的焦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特性的民族才會有真正發展的根基。對于正經歷著由封閉到開放,由傳統農業文明走向現代工業文明的中國文化而言,建設有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文化,承擔起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的根本任務,顯得尤為重要。當然,對于傳統文化必須持科學的態度,歷史虛無主義不行,民粹主義也不行,唯一可行的就是充分挖掘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成分,結合現代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予以歸納、整理,煥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輝,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不斷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對于思想文化建設,提出時代性要求更是基于強烈的時代呼喚。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中央新一屆領導集體提出了要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與此相適應,在思想文化建設上我們要培育文明風尚,建設和諧文化。十七大上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設擺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顯示了我們黨在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影響力的決心和信心;展示了我們黨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勇于和善于吸收一切優秀外來文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服務的開放心態和博大胸懷。
當前,我們正處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加強對社會向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領導,用馬克思主義牢牢占領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陣地,保持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同時不斷開創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新水平,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要求。我們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思想文化建設,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1]毛澤東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96:345.
[2]毛澤東文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99:184.
[3]宋玉國.濟南改革開放年研究[M].濟南出版社,2008:12.
[4]十五大以來重要文件選編(上)[M].人民出版社,2000:35.
[5]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C].人民出版社,1986:1186.
[6]江澤民.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8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