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天宇
(1.浙江科技學院輕工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科研部 浙江 杭州 310028)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為后世所稱頌。在對儒、道、釋等傳統哲學融會貫通的基礎上,蘇軾在其獨特的生命歷程中形成了自己鮮明、豐厚的人生哲學。蘇軾一生命運多蹇,卻始終保持積極快樂的生命狀態,他既立足現實,正視現實,卻又超越現實,其廣闊的胸襟和樂觀的精神洋溢于詩詞文章中,為代代學子嘆服而仰慕。蘇軾給后人留下的,除了政治業績和詩詞歌賦,更多的是可供效仿的人生態度和可供思索的人文精神。身處現代社會的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壓力的增大,不時阻礙了人們用一顆平和的心來感受幸福。蘇軾的哲學思想對人們理解和實現幸福,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面對人生途中的苦難和困境,蘇軾樂觀應對,從容處之。在現實生活中,他從不逃避現實和社會,用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給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
蘇軾性格開朗,遇到不順心的事,他不抱怨,不頹廢,用正向的思維,凡事都往好的一面想。蘇軾與弟弟手足情深,兄弟分別時,“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本身一件離別傷心事,他卻強調親情的厚重。在“烏臺詩案”被流放至黃州期間,蘇軾寫了一首詩《遷居臨皋亭》,詩中寫到“我生天地間,一蟻寄大磨”,將自己比喻成大磨盤上的一只螞蟻,大磨盤卻滾滾向左,而自己卻匆忙向右,表達了人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無奈和苦澀。但行文至此并非嘎然而止,而是筆鋒一轉,用正向的思考對這種不幸作了全新的解讀:雖然被流放,妻兒還能聚在一起,而且全家還有江邊的這個驛舍可以暫居歇腳。這不也是值得慶幸的事嗎?未來的道路兇吉難料,也許我現在的狀態就是一種幸福,也許這是未來幸福的原因。詩中從不幸到幸的“饑貧相乘除”的思維方法是蘇軾思想的精華,是對人生苦樂交織的具體表述。[1]
蘇軾剛正不阿、遇事敢言的秉性,曾得罪了不少權貴,使得他在仕途上一路坎坷,屢屢遭貶。蘇軾官宦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排擠、貶謫中度過。即便如此,蘇軾依然擁有恬淡、平和、積極的充實人生。在黃州時,他自嘲說:“某謫居既久,安土忘懷,一如本是黃州人,元不出仕而已?!焙髞淼搅谁h境更加惡劣的海南,“又海南連歲不熟,飲食百物艱難,及泉、廣海舶絕不至,藥物鲊醬等皆無,厄窮至此,委命而已。老人與過子相對,如兩苦行僧爾。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依然不改其樂觀積極的本性,后來北歸時還依依不舍,“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游。”(語出蘇軾《別海南黎民表》)不管外在的環境如何惡劣,即使身居窮鄉僻壤,他都擁有正向思維,揚棄悲哀,超然知足,擁有歸屬感。
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還表現在他以幽默詼諧的方式笑對人生,從而使他的作品和生活都充滿了開朗的色彩。蘇軾被貶惠州時,給弟弟蘇轍寫的信中,講述了這樣一件事?;葜莸靥幤?,集市里每天只殺一只羊,他念及自己身為犯官,不敢與有權人士爭買,只好跟屠夫買一些羊脊骨。羊骨只有一點點肉,且不容易吃到,他自創了一種烹飪方法,拿回去煮熟,如食蟹螯,既美味又有營養。羊骨本是狗吃的食物,蘇軾自我調侃說自己發明的這一吃法必引起“眾狗不悅”。這種將人生的辛酸化為幽默的生活態度,使蘇軾能正視生活艱辛的同時知足常樂。
仕途的潮漲潮落并沒有使蘇軾消沉悲觀,積極樂觀的精神仍占主導。蘇軾秉承了儒家仁民愛物的精神,他勤政為民,每為官一處,皆能留愛一方。仕杭期間,蘇軾疏浚西湖,治水筑堤,后人為紀念他將堤簽名“蘇堤”。并隨時賑災施藥,由于他“有德于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宋史·本傳》)在徐州任上,黃河橫決,水位急升,蘇軾親自“廬于城上,過家不入”(《宋史·本傳》),與老百姓一起奮戰七十余天,終于戰勝洪水,保全了全城生命財產。蘇軾一生的用世之心,不僅立足于儒家的“兼濟天下”的思想,而且更植根于中華民族歷來的仁人志士為真理而獻身的傳統美德的土壤之中。[2]蘇軾足跡所至,人們都建有書院、紀念館、遺址以紀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公園、街道、橋梁以懷念他。當蘇軾逝世的噩耗傳出來后,吳越的老百姓都哭著爭相告知,形成浩大的群眾性自發式的吊唁送葬活動??梢娞K軾的紀念碑,不僅僅是大理石雕塑出來的,也是由許許多多的民心自發鑄造出來的。
蘇軾一生在北宋黨爭的政治漩渦里沉浮,他反對王安石實施新法使百姓民不聊生,故屢遭貶謫。他從26歲入仕到66歲終老,在40年中官職變動多達20次,被貶放逐七次,尤其在黃州和嶺海,俸祿斷絕,衣食困窘。[3]面對仕途坎坷不平,蘇軾從未被困難和痛苦打倒。他毅然放下士大夫的架子,躬耕自立,隨遇而安,處處表現出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不因失意而落魄,不因得意而忘形。
蘇軾的一生飽經磨難而精神長青,主張節制非人力所能為的世俗欲望,關注精神世界的自由、安寧、快樂。
受莊子“萬物齊一”思想的影響,蘇軾創立了“寓意于物而不留意與物”的觀物方式,善于發現、創造生活中的美。蘇軾熱愛自然,充分享受自然的美。大自然在古代知識分子眼中經常是極其重要的。它就像一個待挖掘的無窮寶庫,內藏著最廣大、最深邃的智慧。蘇軾寄情山水,從大自然中獲得無窮的樂趣,享受大自然帶來的自由,表現出一種開朗樂觀的生活態度?!冻慌_記》中開篇即說:“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在《初到黃州》的詩中,雖然有埋怨和不平,但也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之句,可見蘇軾雖身處逆境,亦能坦然處之,超然自得。
蘇軾是極懂生活的人,即使是在物質生活最困苦的時候亦具有頑強的生命活力,隨處發現當下生活的樂趣,過得有滋有味,興趣盎然。蘇軾在飲茶、美食、飲酒等方面都極富創造力。在飲茶方面,蘇東坡對茶葉、茶水、火候都頗有研究,他還親自設計過一種提梁式的紫砂壺,上書“松風竹爐,提壺相呼”詩句,后人把這種壺命名為“東坡壺”。蘇軾自創了各類美食——“東坡肉”、“東坡魚”、“東坡雞”、“東坡餅”、“東坡豆腐”等等,至今流傳,為人們所喜愛。他還把做法用文學作品的形式記錄下來,整理成冊。蘇軾不僅喜歡飲酒,還親自釀造橘子酒、松酒、桂酒等??梢姡谄D苦的環境中,蘇軾依然創造著生活中的樂趣,享受生活。
蘇軾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藝術作品,是名副其實的文學家、書法家、繪畫家。蘇軾的詩現存的約有四千多首,詞現存的約有三百四十多首。蘇軾是一位與詩歌共著生命的人,生命不止,筆耕不輟。詩歌傾吐著他內心的喜怒哀樂,表達著他對生活的熱愛。蘇軾的詩詞是生活和藝術的融合,即來自生活,又高于生活。隔著審美距離來看待生活,一些苦難便不再變得不可忍受。進而蘇軾透過苦難,脫離個人的卑微和局限,引發思考普通的人生與命運,感悟崇高與無限,獲得精神世界的解放與自由。蘇軾實踐道德、吟賞風月、陶冶性情,體現了他對生命的珍視和對快樂的詮釋,圣賢之樂與世俗之樂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統一。[4]
在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在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對幸福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然而,當前社會環境也使人面臨諸多陷阱。經濟條件愈優越,愈易使人抵抗逆境的能力下降;物質生活愈豐富,愈易使人忽略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吹剑藗兊纳钊遮吤β?,身心日益疲憊,對財富和權力等身外之物貪婪追求,物質財富高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精神荒漠的迅速擴大,毫無幸福感可言。我們毫不否認物質財富的獲得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外部因素,但幸福與否的評價還帶有鮮明的主觀性的特征。因此,重新回顧蘇軾的人生哲學,對提升現代人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啟示。
蘇軾的人生哲學中主張限制人的過多的不合實際的物質欲望,有助于幫助現代人正視現實,正確看待物質需求。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人們普遍擁有以金錢和財物來追求快樂的價值觀。在社會深刻變革、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生活日益繁榮、思想價值理念日趨多元的時代背景下,合理追求屬于自己的經濟利益已經成為社會的主流。但與此同時,也要讓樂觀、堅韌、感恩等品質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之枝繁葉茂、開花結果。
蘇軾的人生哲學中體現了他如何面對困境、減輕心理壓力,有助于幫助現代人從容應對人生中的壓力與挫折。幸福感是外部環境因素與內在心理素質綜合作用的結果,良好的心態、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礎,也是幸福感存在的基本前提?,F代人身處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人們處在職業生活、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等諸多關系中,壓力無處不在。過多的壓力不僅對生理健康無益,也損害了心理健康,降低了生產力和創造力。對于現實生活中不得不面對的諸多困境,現代人要積極尋求社會支持系統,克服拖延,學會與壓力共舞。
蘇軾的人生哲學中體現了他興趣廣泛,熱愛生活,有助于引導現代人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享受生活。藝術家羅丹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事物需要發現,幸福同樣也需要發現。在現代社會中,并不缺少使人幸福的物質和精神條件,只是人們缺乏對幸福的感受,或者說察知幸福的能力低下而喪失幸福感。[5]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個善于從正面解讀現實的人,其積極的社會期望會增強當下的幸福感,也是持續產生幸福感的源泉。正是對重復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正面思考和積極創造,以此開創幸福心田!
[1]王振彥.執著人生、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從三個層面觀照蘇軾詩中的苦樂哲學[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48-51.
[2]周先慎.論蘇軾的人格魅力[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91-98.
[3]李鑫.蘇軾人格魅力的現代啟示[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9-11.
[4]周曉音.論蘇軾在杭州時期的文化性格[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22-27.
[5]樓天宇.德育視閾下大學生幸福教育的內容及其實現途徑[J].文教資料,2010(12):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