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遠
(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 廣元 628017)
共識指一個社會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的人們,對某一問題經過多次交流,消除各方分歧后所達成的共同認識。當代中國社會的最大共識,莫過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再次強調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這不僅表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艱辛道路上,已經與廣大的中國人民形成了最大的共識,也顯示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和理論的高度自信。旗幟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取決于人們對旗幟的認同廣度和深度。要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就必須增進以下四個層面的共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總體稱謂。以往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基本局限于道路和理論兩個維度。胡錦濤同志在紀念建黨90周年的講話中,第一次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列,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和理論體系成為一個整體。十八大提出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也是在整體性意義上說的。道路、制度和理論體系,在這個整體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內涵:
道路是解決走什么路的問題。道路問題歷來是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道路正確,事業就會得到發展,道路錯誤,事業就會遭受挫折甚至失敗。60多年的艱辛探索終于找到了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理論是解決指導思想的問題,即以什么思想來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問題。在我們黨9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的四大成果。它們前后相繼,一脈相承。其中,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形成的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是扎根于當代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制度是解決各類具體制度建設問題。60多年來,我們在社會制度建設的探索和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制度體系,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制度體系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制度和理論體系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彼此依賴、彼此促進、相互貫通的關系,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因此,我們今天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的道路旗幟、制度旗幟和理論旗幟,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源于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長期探索和不斷總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建國初就開始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創造性地完成了三大改造任務,確立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這些制度不僅在當時的世界社會主義陣營里,已經顯示出中國特色,而且對我們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起著奠基性的作用[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我們黨和國家實現了歷史性轉折。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始探索走符合中國特色的道路,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科學命題。他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在隨后的實踐和探索中,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準確地判斷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提出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找到了解決祖國統一問題的“一國兩制”辦法;發展了獨立自主、與鄰為善的外交政策。從而成功地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20世紀最后十年,面對國內“89風波”后嚴峻現實和空前壓力,面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分崩離析的深刻教訓,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成功穩住了改革和發展的大局。這個時期,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進入新世紀后,江澤民同志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等重大問題,進一步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礎,力量的源泉,服務的宗旨。從而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002年10月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全面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取其他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想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以解決民生為重點,促進社會公平,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大大拓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大大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成功地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由此可見,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天才預言,也不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觀臆造,而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長期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逐步總結和形成的科學結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我們黨執政以來的根本成就,也是指引我們未來的旗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
第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符合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堅持共產主義的理想和價值追求,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體制,堅持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堅持共同富裕的目標,堅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這些都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符合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發展落后的現實和發展要求,符合人民的共同愿望,能被人民共同接受。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2]
第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取得的巨大成就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就歸功于我們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和事實已經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今天我國正處于改革攻堅期和矛盾凸顯期,面臨發展中的許多問題,黨也面臨著“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如果我們回到保守封閉的老路或走向改旗易幟的邪路,黨將失去民心,國將失去凝聚力,就不能攻堅克難,小康社會就無法建成。
第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實現夢想的必由之路。旗幟指引前進的方向,旗幟方向指錯了,就會走彎路甚至死路,中華民族就看不到未來和希望。中華民族一直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為這個夢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幾代中國人的這樣的一種宿愿,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它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一種共同的期盼”,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中華民族也走過不少彎路,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不斷地艱辛探索,終于找到了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我們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3]。
第一,認識規律要求我們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規律告訴我們,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的發展帶來認識的不斷升華,獲得真理。真理也要在新的實踐中發展和檢驗。我們今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僅僅是我們過去實踐經驗的結論,它無法完全預知未來的實踐遇到的所有情況。經濟體制還要變革、社會結構還要變動、利益格局還要調整、思想觀念也會變化,這些必然帶來理論上、道路上和制度上深刻變化,我們對未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也必將更加豐富,更加科學。
第二,現實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僅靠我們現有的認識和實踐還無法完全解決我們現在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的,比如長期困擾我們的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國家創新能力和軟實力不強的問題,經濟社會發展受到資源環境制約和人口太多擠壓的問題,一些干部領導科學發展能力不強、宗旨意識淡薄、消極腐敗的問題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和困難,除了我們要有勇氣和不計毀譽的心理素質外,還要繼續進行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和理論創新,從創新中找途徑,從創新中找辦法,從創新中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三,民族性和時代特性的特點需要我們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古老的東方大國豎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旗幟,最耀眼的、最具生命力的是它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不斷豐富和發展民族特色,就是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不斷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元素,體現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精神品質、展現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氣魄,表達中華民族復興的共同愿望。不斷豐富和發展時代特色,就是要堅持對外開放,在開放中把握時代脈搏、吸納時代精華,順應時代潮流,跟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跟隨時代的進步而進步。只有這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才真正符合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
參引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9.
[3]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 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N].人民日報,201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