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隨強 劉養卉
(甘肅農業大學人文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易地扶貧搬遷”是將居住在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較差地方的貧困群眾搬遷到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生態環境較好的地方,改變他們現在的居住環境、生活和生產條件,使他們能夠融入現代社會,跟上現代社會發展的步伐,得到更多信息,受到較好的教育,為他們徹底脫貧致富創造條件[1]。通渭縣地處隴中黃土高原地區,地形陡峻崎嶇,氣候少雨干旱,有些地方不適宜于人類的居住,政府從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等方面的綜合因素考慮,把通渭縣作為搬遷移民的重要地區。而在搬遷的移民中,大多數人處于絕對或者相對貧困的狀態。因此,一方面政府通過移民來幫助當地農民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并且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脫貧致富。但另一方面移民安置又受到土地資源的限制和約束,使移民搬遷產生了一些問題,所以,如何使農村移民在安置區“留得住、穩得住、能致富”是通渭縣政府移民部門所必須解決的問題,在搬遷的移民中,只有解決了他們生計中的就業問題,才能使得移民安置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
本文選取常河鎮、李店鄉、華家嶺鄉為代表,是緣于這三個鄉鎮分別是通渭縣經濟相對比較發達地區、一般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同時還考慮到這三個鄉鎮是易地搬遷項目中時間由長到短、搬遷規模由大到小的代表性鄉鎮。在調查中三個鄉鎮總共有361戶2055人實現了搬遷,在這2055人中具有勞動能力的人為1450(15歲-65歲)人,樣表中抽取400人進行調查,總共發放了400份調查問卷,其中常河鎮192份,李店鄉134份,華家嶺74份,有效問卷回收為39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8%。問卷顯示有高達48.98%的人從事農業生產。通渭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農業收入非常低,要實現脫貧致富還有一定難度。例如,從表一中反映出的人均年收入中,第一產業的約為2700元,第二產業為12300元,第三產業為11000元左右,都普遍存在著收入低的現象,第一產業的人均年收入僅僅占了二三產業人均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還達不到一半,差距還相當大。
從表一中的數據顯示出,仍然有192人即高達48.98%的人從事于純農業勞動,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比例過大,有95人比例為24.23%從事與第二產業相關的勞動,而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才占到總就業人口比例的26.79%,略大于第二產業,這種就業人員比例跟產業所需人員比例嚴重失調。同時產業人員分布的不合理也嚴重制約著移民的增收問題。因此,移民之后如何降低第一產業人員比例,平衡第二產業的從業人員,提高第三產業的人員比例成為當前解決移民就業數量和質量的關鍵問題。

表一 就業產業分布
移民在搬遷之后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居多,很多人因此不得不出外務工,對于就業信息和渠道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表二中我們看到有72.19%的人是通過親戚、朋友或者其他人的介紹等形式外出就業;還有約10.71%的人是通過政府組織的勞務輸出實現短期就業,典型的如政府組織的到新疆采摘棉花;自己找工作的約占14.03%,比例極小,顯然很多人還是無法適應自己單獨外出務工,因而他們只能依靠于別的力量。這些都說明了移民就業渠道的單一。當然移民就業信息的不暢也是造成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大多對互聯網很陌生,也缺乏對就業信息尋找和運用的能力,只能通過簡單的關系網介紹和自己尋找等很少的方式掌握就業信息,造成就業率低下。

表二 移民就業渠道的分布情況
就通渭縣移民勞動力素質來看,整體偏低。一方面部分農民難以接受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固守自己的傳統務農思想,而且出外務工的積極性和動力嚴重不足,很多人在搬遷之后依然轉移到自己的土地上,繼續從事傳統農業耕作。另一方面,新增的移民大多數只有初中或者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偏低,如表三反映出在移民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人數所占比例達到了78.31%,正是自身綜合素質的整體低下,讓移民外出務工的積極性不夠,缺乏參與市場競爭的意識。所以大多數移民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培訓,以幫助他們改變這種傳統保守的思想,提升他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和信心。

表三 移民接受文化教育的狀況
政府從搬遷的思路方面就存在著“重搬遷、不重視安置后如何發展”的現象,在搬遷之前,政府大力宣傳,積極組織有關干部引導群眾進行搬遷,在搬遷之中為移民提供了比較好的生活環境。例如在常河鎮一處2008至2009年50戶的搬遷工程中,改造中低產田390畝,建設水窖50眼,有線電視入戶50戶,沼氣池50眼,養畜暖棚42座,以及建設了道路、衛生所等項目來改變移民的生活環境,這些條件為移民的順利搬遷和安置生活提供了便捷。但是移民搬遷安置之后的就業和增收問題卻沒有很好的解決,目前政府只實行了部分的勞務輸出,主要是一些短期的勞務輸出,不能根本和有效解決移民就業和收入問題。
中國的職業教育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對于廣大農村地區還是非常稀缺的一種教育資源,在表四所反映的數據中,只有五人接受了約50小時以上的職業技能培訓,主要是駕駛培訓、電工及電焊等方面的培訓,在所調查的392人中參加培訓時間超過十小時只有41人,可見移民所接受的職業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的缺乏問題尤為突出,其中剩余的351人幾乎沒有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或者只是接受了少量且不足十小時的培訓。而在如今專業技能分工越來越細的今天,缺少一技之長的人就業會越來越困難。也正是專業技能的不足讓他們缺乏參與市場就業競爭的信心和能力不足,更由于自身的知識、技能、城市適應能力和生活能力等方面的限制,移民外出就業的層次不高,工作流動性很大。

表四 移民接受技能培訓的情況
由于培訓資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造成了移民培訓難以向專業化、市場化發展,培訓市場上仍然很混亂,且職業培訓向城市傾斜,造成就業培訓城鄉不平等,移民被排除在城市就業培訓范圍之外的現象等[2]。因而移民所能夠接受的培訓不足,或者不夠完善、時間不夠都是阻礙移民再就業重要影響因素。
移民作為特殊的群體,在心理和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作為政府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受益者,也是政策成功與否的檢驗者。解決他們的就業首先要提供及時、暢通的就業信息,移民由于自身掌握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所以他們往往在就業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政府對于移民就業的重視程度的不夠,移民的就業保障體系不夠健全,勞務輸出作為當前政府引導移民就業的主要形式,缺乏長期的、系統的移民就業解決方案和相關政策。
大多數移民由于搬遷之后離原居住地比較遠,所以不得不逐漸減少甚至放棄農業種植,但這要經歷一個階段,大多數移民在搬遷之初還是愿意從事農業生產,但這嚴重影響著移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因此要加強對移民的引導性培訓,對其開展基本權益保護、法律、城市生活常識、尋找就業崗位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增加其走出農田外出就業的信心和動力[3],并對搬遷之后喪失經營土地條件的移民要積極引導,加大宣傳力度,鼓勵他們就業,讓他們成為就業最早的一批人,以便對他人就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就業是民生之本,對整個社會生產和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家庭和勞動者個人來說,勞動就業的作用表現得更加直接而具體,勞動不但是勞動者及其家庭維持生計的基本手段,而且是他們能否融入社會、獲得人生尊嚴的必要前提。
政府在積極組織移民進行搬遷和安置的同時,更應該拿出和重視搬遷一樣的思路和理念來幫助移民就業,就業雖然是搬遷之后的工作,但其是搬遷之后移民政策是否成功的直接體現,移民就業不解決,移民政策扶貧示范效應將得不到體現。雖然政府有能力幫助移民進行搬遷,還應改幫助移民就業。
目前勞務輸出由無序狀態開始走向有序。在勞務輸出的競爭中,除組織管理外,更重要的是勞動者素質[4]。通渭縣移民接受職業培訓的時間在十小時及以下的約87.75%,這也是制約移民就業的關鍵,對于通渭縣移民就業能力差的這個現狀,急需對他們進行短期和長期結合的技能培訓,建立通渭縣移民的就業和技能培訓信息跟蹤制度。從短期來看,進行簡單的實用技術培訓,使他們能夠在城市中很快找到一份簡單工作;從長期來看,對他們進行系統的、全方位的培訓,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能力,使他們在找工作中有更大的選擇余地,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為此政府部門應為他們制定一個就業培訓計劃,一邊搬遷的同時,一邊進行培訓,制定出符合移民需求的計劃,使得專業的設置和培養的目標盡量達成一致,使移民真正體會到接受培訓的好處,從而提高其參與培訓的積極性。進而為移民參與市場就業提供有力的競爭力。
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培訓原則,據實安排培訓項日,科學優化培訓課程,合理安排培訓時間,認真挑選培訓師資,適當提高培訓補貼標準,分期分批開展送技能培訓活動[5]。目前培訓資源主要集中在縣城,培訓科目也較為簡單,因此在移民培訓時更要結合當前經濟形勢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的水平和質量。
政府在搬遷之初為移民建立一個關于移民短期和長期就業的詳細計劃,以幫助解決他們進行產業的轉移和搬遷之后的生計問題。政府在計劃中就移民的基本能力、就業意向、教育水平等方面做出統計,以便能夠熟悉和了解目前移民個人素質的現狀,從而在移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勞務輸出時更有針對性。通渭縣針對自己以勞務輸出為主的就業現狀,應該建立勞務培訓、勞務技能儲備、勞務輸出一條龍的市場服務和管理體制,完善勞務輸出機制[6]。建立健全勞動力資源信息系統和勞務信息網絡平臺,這也是促進移民就業工作的基礎性環節。
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擴大就業確定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就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就業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的重新闡釋,是對就業工作重要性做出的一種必要的“放大”。推動移民就業是政府的主要職責之一,完善就業保障體系,建立移民就業雙重保險機制,推動農村移民就業社會化。
總之,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惠及全縣移民的戰略性工程,不僅只是對移民進行地域性的搬遷,更重要的是搬遷之后的安置和發展,而移民的就業是安置和發展的最重要的問題,也是事關移民的根本性利益,扶貧工程的成功關鍵,同時也直接影響著部分農民的非農化轉變,也直接影響著整個遷入地的穩定,所以可以通過就業進而實現真正的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1]甘肅扶貧網.永靖縣2010年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紀實[EB].http://www.fupin.gansu.gov.cn/zwzx/1295402436d29618.htm l,2011(1).
[2]曹潔,張學英,楊文達.勞動力移民轉移培訓問題研究—基于政府視角[J].勞動保障世界,2011(5).
[3]馮繼紅.農民工返鄉潮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啟示—基于河南省的調查數據[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1(7).
[4]王恩涌.關于三峽庫區移民就業問題的幾點看法[J].地理學報,1996(3).
[5]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召開移民安置對口幫扶工作座談會[J].人才資源開發,2010(7).
[6]張燕.三峽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的對策與措施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