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華田航
(長安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38)
進入21世紀,網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千家萬戶。并且伴隨著IT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呈現出日趨普及化。而網絡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一方面,互聯網的出現豐富了高校政治工作開展方式以及宣傳效率,提升了對于學生的了解程度,從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更具有針對性。另一方面,在互聯網上,人們以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方式進行交流。而這一無形的文化或是虛擬世界,給我們的社會道德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同時對于當代大學生思想上以及行為方式與思維模式產生一定的影響,改變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思維觀念、學習方式、行為習慣。由此給傳統的高校政治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在當下,高校政治工作應該審時度勢,充分借助網絡優勢,發揮互聯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更好地引導我們的大學生健康地成長與學習。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互聯網作為20世紀最具有革命性的科學成果之一,必然會對人們包括大學生在內產生很大的影響[1]。互聯網的出現豐富了當前高校政治工作的開展方式與信息傳播渠道,提升了高校政治工作的辦事效率,對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帶來巨大機遇與幫助。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時代的信息傳播與交流工具,其豐富的信息傳播方式以及交流渠道使得我國現有的高校政治工作的開展方式與渠道更加的多元化,并且可以充分借助網絡資源,與其他各個高校形成資源共享與交換,從而使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投入小、產出大。師生之間可以通過電子郵箱、QQ等很快的交流想法,溝通思想、傳遞信息,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的傳播效率。并且,借助互聯網輻射范圍廣的特點,受教育對象廣泛,可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2],使高校學生的政治工作順利的開展與實施。
我國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是一味地填鴨式的,并沒有充分考慮到高校學生的實際需求,單純的通過信息的灌輸,由此非常容易導致大學生的抵觸心理,進而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而互聯網的交互性、隱蔽性使大學生由被動式的“灌輸”教育轉變為地位平等的主動參與的教育方式,同時教師也能夠更好地了解大學生自身的行為和思考方式,從而更好地發現大學生思想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而更加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也更容易被當代大學生所接受,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被大學生所接受與理解。
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高校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在顯示屏上創造一種圖文并茂、音像俱佳的受教育情景。而在傳統條件下,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從手段上來說,主要還是念文件、上大課、開班會、個別談心,我念你聽,填鴨灌輸式,手段落后,效果較差。因此,借助互聯網優勢,有效結合當下現實背景以及大學生所關注的焦點話題,通過生動形象的符合當代大學生興趣與品味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方式,使一些嚴肅的或理論性很強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具有趣味性,而且易于接受,真正做到思想政治工作寓教于樂。進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效果。
西方諺語說過,任何硬幣都有兩面。同樣的網絡本身也具有正面與負面雙重效應。網絡作為一個開放式的,沒有任何邊界與約束的平臺,人們可以在其中暢所欲言,而大學生由于其心志尚未成熟,社會經驗尚淺,很容易受到負面的網絡文化以及消極思想的影響,并且有部分大學生由于自我控制力較弱,導致沉溺于網癮以及網上交友不慎而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的。上述重重負面因素,都給新時代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困難。
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受到了宣傳工具與宣傳手段等硬件條件的限制,往往只能夠采取單一的集中式的宣傳與管理方式。但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鑒于大學生普遍喜歡利用網絡接受與傳輸信息,因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代學生的實際需求,并且當代大學生由于其個性鮮明,強調獨立自主的校園生活與學習方式,并且隨著我國大學校園網絡系統的逐步建立,我國的大學生從選課、課堂教學、輔導答疑、教學評估到成績管理越來越多地由學生個人在網上進行,從而體現出明顯的個體化與分散性特點[3]。由此,要求我國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時轉變思路,更好地迎合高校學生的實際需求,采取與個體化模式相適應的新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直接影響到教育的實效。在網絡時代,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使用和分享知識、信息與文化,也可以按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認識、理解和接受網絡文化和網絡信息。教師也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樣被視作是知識、信息和文化的唯一擁有者或權威解釋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作用應更多地側重組織、管理和幫助學生,引導他們去探索,去發現。這就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及網絡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聯網與傳統信息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輿論或是互聯網上的信息傳播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并且由于我國現有的信息監管與監督機制還不夠完善,因而導致網絡信息傳播本身的復雜性與不可測性。而高校大學生他們往往比較善于借助網絡進行信息的搜集與溝通交流,因而使得輿論導向的控制顯得相當困難。對于我國現有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輿論引導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新的課題。
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信息傳播技術的全面普及,人類的傳播行為幾乎與真實時間和虛擬空間形成一種技術上的平行關系[4]。為了回應互聯網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挑戰,關鍵在于審時度勢,順應時代發展的腳步,不斷更新高校政治工作方式與管理理念,充分發揮互聯網本身的優勢,為高校政治工作所用。
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開啟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并逐漸涉及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更深入人們的思想層面。在此大背景下,互聯網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要轉變傳統觀念,充分認識到互聯網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機遇,利用互聯網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方式的創新。要充分認識到網絡傳播所具有的信息互動、快捷、廣泛、開放等特點,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聯網空間,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轉化為吸引人、教育人并易為大學生接受的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因多媒體的承載,其形態從平面走向立體,從靜態變為動態,從現實時空趨向超時空,通過互聯網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內容變得更直觀、更生動,變枯燥的理論灌輸為生動的文化熏陶。
從某種意義上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就是信息的獲取、選擇和傳播的過程,就是用豐富、正確的信息,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的過程。作為學生,他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傳統的方式與老師進行交流和溝通,他們希望能夠隨時與老師取得聯系,有什么想法的時候能及時地與老師進行溝通。這就要求我們高校領導一方面要注重對思想政治工作這支隊伍的業務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通過一定的渠道加強對他們的計算機和互聯網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網絡技術水平。因而,高校應當建立起一支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各學科專業人才組成的綜合專業隊伍,包括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等各學科的專業人才,通過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及提升,使相關工作者可以有效地將現代網絡技術以及信息科技手段運用于教學、工作之中,利用自己豐富的專業知識服務于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從而更加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指導,從理論上說服學生,不斷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
信息化時代對于人們生活方式最大的改變在于人們行為與交流方式的轉變[5]。高校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搭建政工網絡平臺,為高校學生營造一個大家互相分享在大學生活中的趣聞樂事。通過每日或是每周的熱點話題的設置,合理引導部隊高校學生針對目前當下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討論與交流,讓高校學生通過這樣一個開放式的網絡平臺,增進高校學生間的交流,避免庸俗文化與灰色信息對于高校學生注意力的吸引。而利用熱點話題,讓高校學生既可以針砭時弊,也不會過多受到不良的網絡文化的侵害。
與此同時,由于網絡的普及以及網絡文化的良莠不齊,部分高校學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勢必會受到這一新興文化的影響。并且網絡世界游戲規則與現實倫理道德在高校學生心理中發生著沖突[3]。因此,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以網絡形式開展匿名制心理輔導,減少高校學生在心里上的負擔的同時有效解決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通過專業的心理專家積極幫助那些存在心理問題的高校學生,及時疏導心理上的負面情緒,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態度,從而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到日常的大學學習生活中。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互聯網的不斷普及,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作為高校政治工作者應該審時度勢,充分借助網絡優勢,順應時代發展,真正將互聯網技術為高校政治工作所用,更好地創新與改善現有高校政治教育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走進互聯網,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1]韓源,侯德芳主編.新世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2]曾平.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反思[J].閩西職業大學學報,2001(4):37-39.
[3]劉志偉.網絡時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芻議[J].中國電力教育,2008(7):176-178.
[4][英]查德威克.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M].華夏出版社,2010.
[5]喬永忠,葛雅蘭.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和挑戰[J].探索,2004(06):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