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重金屬污染頻發,砷污染亦呈愈演愈烈之勢。1956—1984 年以來,我國共發生砷污染事件30 余起。近年來,又陸續出現多起砷污染和砷中毒事件。僅2008 年以來,已爆發包括云南陽宗海事件在內的7 起砷污染事件。2011 年批準的《重金屬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將砷列為一類重點防控對象之一。由于砷賦存形態復雜,污染來源廣泛,對生態系統的危害具有累積性和長期性的特征。目前,關于砷對生態系統的環境效應尚不十分清楚。砷污染控制和毒理效應越來越受到我國政府和公眾的重視,有關砷的分析方法、環境行為和生態風險評價等方面研究工作正在逐步深入和不斷加強。
系統解決我國環境砷污染與生態健康風險問題,必須依賴于科學和技術的支撐,為了實現國務院《重金屬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的總體目標,為我國砷污染綜合防治提供科技支持,《生態毒理學報》編輯出版本期“砷污染及其生態健康影響”專輯,集中報道我國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們有幸邀請到國內該領域的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撰寫相關綜述和研究論文。其中,既有砷污染環境和健康風險評估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有微生物影響砷環境行為及歸趨的機制探索,還有砷分析方法和生物積累調控的應用。我們希望,通過本專輯,為國內外同行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平臺,為讀者提供知識與啟迪,為砷污染控制提供一定的支撐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