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海
(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毛澤東的《矛盾論》深刻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精髓,在現實的政治層面他也總是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中國的政黨問題。毛澤東認為,自然界和社會的事物是對立統一的,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一萬年都是這樣。毛澤東運用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原理總結了中國民主革命的經驗教訓,指出中國的政黨制度一方面必須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又必須與中國的特殊實際結合起來。中國長期處于封建專制的高壓統治之下,缺乏民主政治的生存土壤,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將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過程。
毛澤東在大革命時期所作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詳細分析了中國各個階級的構成狀況,提出了敵友我的區分標準。中國由于歷史的原因,階級構成十分復雜,既有人口龐大的農民階級,也有正在崛起的工人階級;既有傳統的官僚地主階級,也有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各個階級又包含若干不同的階層、族群,他們在現實的政治層面必然產生不同的利益訴求。中國國民黨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產物,主要是資產階級利益和意志的體現;中國共產黨是馬列主義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相結合的產物,代表的是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工農勞動階級的利益。除了共產黨和國民黨,還存在其他大大小小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這就決定在中國不可能搞一黨獨裁專制。1938年10月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一文中指出:“不論是對于過去歷史上說,對于當前任務上說,對于中國社會性質上說,所謂一黨主義是沒有根據的,都是做不到的,行不通的,違背一致團結的抗日建國的大目標,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從中國政黨政治的現實運作來看,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的勝利都是國共合作的產物。這為多黨合作統一戰線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許多政治家也曾進行過一黨制和多黨制的嘗試,從宋教仁倡導的多黨議會民主到蔣介石實行的一黨獨裁統治都沒有取得成功。這在某種意義上說明,西方國家普遍流行的政黨制度不一定適合中國的具體國情,一味照搬別國模式而不加以改革創新就會導致水土不服,甚至紛爭不斷。毛澤東認為,中國的國情既不同于蘇俄模式,也不同于歐美體制,中國的未來是要建立一個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政黨制度。從階級和經濟狀況來看,中國除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買辦階級之外,其它各階級、階層都有改變現狀的要求和期望。任何政黨如果不統籌兼顧這些不同利益群體的要求,要想把國家建設搞好幾乎是不可能的。
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中國一切政黨在中國人民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好壞,歸根結底要看它對中國社會的生產力是起了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政黨存續的依據取決于是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并以此為標準進行公平競爭,政黨之間的爭執應訴諸于公理、正義和事實,如果政策有分歧應該平等協商求同存異。中國的一切黨派都應自覺接受中國人民的監督和評判,在人民面前尋求自己存在的理由。中國共產黨代表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宗旨是立黨為公,它的一切路線方針政策只有從這個最大的普遍性出發,才不會喪失其先進性。民主黨派代表各自聯系的一部分群眾和階層的意志,其利益訴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既不能以共產黨思想宗旨的普遍性取代民主黨派思想宗旨的特殊性,也不能以民主黨派思想宗旨的特殊性否定共產黨思想宗旨的普遍性,而是必須將普遍性與特殊性結合起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樣才能兼顧各個階層和族群的利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實現中華民族共同的奮斗目標。
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在不同時期都面臨某些共同的奮斗目標,因此存在合作的堅實基礎,他們具有同一性的一面,這就是反帝反封建推翻三座大山,消滅貧窮消滅落后實現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在新民主主義探索過程中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在某些具體的利益訴求上可能存在不一致甚至相沖突的一面,這一點則體現了矛盾的差異性的一面。這種“差異性”可以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說行使監督、質詢、批評乃至否決的權利,這一些合理訴求對于政黨政治來說都是極為正常的。毛澤東認為,“應允許互相批評,批評政府不犯罪”[1]。這種差異性在某種意義是一種逆耳忠言苦口良藥,是一種特殊的合作形式。我們既不能因為同一性而抹煞差異性,也不能因為差異性而抹煞同一性,更不能像1958年那樣搞反右擴大化和文革時期的階級斗爭全面化,而是應該采取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辯證分析這種對立統一的政黨關系。毛澤東多黨合作思想的偉大嘗試是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實行的“三三制”,規定在政權組成結構上,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人士占三分之一,中間派占三分之一。并且規定政府工作人員無論隸屬何種黨派都應該采取民主合作一視同仁的態度。1941年11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上宣布,“國事是國家的公事,不是一黨一派的私事。因此,共產黨員只有對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的義務,而無排斥別人、壟斷一切的權利。”“共產黨的這個同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的原則,是固定不移的,是永遠不變的。”[2]毛澤東明確闡述了多黨合作同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關系,指出民主制度是對日抗戰勝利的必要條件,沒有民主自由,便不能鞏固已經取得的國內和平,不能增強國內的團結;沒有民主自由,便無從動員人民參加抗戰。他強調中國必須立即開始實行民主改革,即將政治制度上國民黨一黨派一階級的反動獨裁政體,改變為各黨派各階級合作的民主政體。
批評和自我批評是對立統一的,對于民主黨派應該和共產黨員一樣采取又鼓勵又批評的方針。毛澤東認為:“不論哪一國的政治,若沒有在野黨與在位黨相對,或勞動的社會與政治的社會相對,或有了在野黨和勞動社會而其力量不足與在位黨或政治社會相抗,那一國的政治十有八九是辦不好的。”[3]1945年毛澤東在延安同黃炎培的談話中提到,“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是中國歷史演變的周期率。毛澤東認為,要打破歷史演變的周期率,保持黨的事業興旺發達,防止人亡政息,關鍵在于執政黨能不能得到有效的監督,“為什么要讓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呢?這是因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大家知道,主要監督共產黨的是勞動人民和黨員群眾。但是,有了民主黨派,對我們更為有益?!盵4]毛澤東語重心長地告誡黨的領導人員,要發揚民主,讓人講話。我們不怕公開的反對派,只怕秘密的反對派,這種人,當面不講真話,當面講的盡是些假的、騙人的話,真正的目的不講出來。只要不是違反紀律的,只要不是搞秘密集團活動的,我們都允許他講話,而且講錯了也不要處罰。講錯了話可以批評,但是要用道理說服人家。說而不服怎么辦?讓他保留意見。只要服從決議,服從多數人決定的東西,少數人可以保留不同的意見。在黨內黨外,容許少數人保留意見,是有好處的。錯誤的意見,讓他暫時保留,將來他會改的。許多時候,少數人的意見,倒是正確的。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事實,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數人手里,而是在少數人手里。
毛澤東對于共產黨同民主黨派辯證關系的認識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提出的遠見卓識。他認為,民主黨派各自代表和聯系的社會階層和社會集團將長期存在,這就需要發揮民主黨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來幫助改進黨的工作。民主黨派在許多問題上既是反對派,又不是反對派,常常由反對走到不反對。他分析了兩種“反對”情況:一是“善意地向我們提意見”,二是“罵我們”的?!傲R得無理,我們反駁,罵得有理,我們接受。這對黨,對人民,對社會主義比較有利。”[5]毛澤東主張,我們應該尊重民主黨派,讓他們有發表意見的機會,對他們采取又團結又斗爭的方針。一切善意地向我們提意見的民主人士,我們都要團結。對民主黨派和工商人士應該從“團結——批評——團結”的愿望出發,對他們的批評要適可而止,批評要有道理,要堅持有理、有利、有節顧全大局的原則。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是執政黨與參政黨的友黨關系,他們合作的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依法享有憲法規定范圍內的政治自由、組織獨立和法律地位平等。1949年10月24日,毛澤東在同綏遠軍區負責人談話時指出:“沒有非黨干部參加的政府就會出毛病。共產黨要永遠與非黨人士合作,這樣就不容易做壞事和發生官僚主義。這次政府的名單中,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還是一半一半好,要搞五湖四海。別人在民主革命困難時期擁護共產黨,為我們說過好話,幫過忙,我們勝利了不能不要人家。”[6]針對當時蘇聯在政黨制度上“把其它黨派搞得光光的,只剩下共產黨”的做法,毛澤東在1950年2月明確表示,民主黨派不能解散,不但要繼續存在,而且要繼續發展。毛澤東在聽取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情況和匯報時指出:“對民主黨派及非黨人物的不重視,是一種社會現象,不僅黨內有,黨外也有。認為民主黨派是‘一根頭發的功勞’,一根頭發拔去拔不去都一樣的說法是不對的。”“要向大家說清楚,從整體看,從長遠看,必須要有民主黨派,政權中要有他們的代表才行。我們對民主黨派在抗戰時有‘團結、抗戰、進步’的口號,今天應該是‘團結、建設、進步’的口號?!盵7]毛澤東同志的這番論述,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多黨合作制度的鞏固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完整階級已經不復存在。一些同志認為民主黨派已經失去存在的經濟基礎,所以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了。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明確指出:“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痹诿珴蓶|看來,任何一個人都要人支持。一個好漢也要三個幫,一個籬笆也要三個樁。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他還補充說道,“要有兩個萬歲,一個是共產黨萬歲,另一個是民主黨派萬歲?!泵珴蓶|把“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作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時期處理同各民主黨派相互關系的指導方針。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對此解釋說,“‘長期共存、互相監督’這個口號,也是我國具體的歷史條件的產物。這個口號并不是突然提出來的,它已經經過了好幾年的醞釀。長期共存的思想已經存在很久了。到去年,社會主義制度已基本建立,這些口號就明確地提出來了。為什么要讓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民主黨派同工人階級政黨長期共存呢?這是因為凡屬一切確實致力于團結人民從事社會主義事業的、得到人民信任的黨派,我們沒有理由不對它們采取長期共存的方針。”[8]
多黨合作民主政治的組織形式是建立在統一戰線基礎上的政治協商制度。1954年12月毛澤東在同黨內外人士的全國政協座談會上指出,政協是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國外華僑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的統一戰線組織,是黨派性的。關于政協的作用,毛澤東有一個生動的比喻,人民政協是統一戰線的總部,神經中樞,各黨派的總黨部。毛澤東的這一講話形象地表明,人民政協是一個由民主黨派和各界人士組成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團結合作和參政議政的統一戰線組織。一方面,多黨合作離不開統一戰線這個統一組織,否則就會使多黨合作失去運作的目標和方向;另一方面,多黨合作又必須保持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組織上的相對獨立性。否則就會導致一黨坐大說了算,其他黨派摻和搞一言堂,甚至使民主黨派淪為共產黨領導下的附屬團體的可能性,這樣,多黨合作制度就會面臨名存實亡的境地,起不到民主監督的作用和實效。毛澤東非常強調各黨派的獨立性,因為他總結了大革命后期右傾投降主義導致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提出多黨合作是有條件的合作,而不是不分彼此你我的無條件的融合。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中認為,必須保持加入統一戰線中的任何黨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與組織上的獨立性,“在黨派問題上說來,就是容許聯合統一,同時又容許其獨立共存。否認獨立性,只談統一性,這是背棄民權主義的思想,不但我們共產黨不能同意,任何黨派也是不能同意的。沒有問題,統一戰線中,獨立性不能超過統一性,而是服從統一性,統一戰線中的獨立性,只是也只能是相對的東西。不這樣做,就不算堅持統一戰線,就要破壞團結對敵的總方針。但同時,決不能抹殺這種相對的獨立性,無論思想上也好,政治上也好,組織上也好,各黨必須有相對的自由權。如果被人抹殺或自己拋棄這種相對的獨立性或自由權,也同樣將破壞團結對敵,破壞統一戰線。這是每個共產黨員,同時也是每個友黨黨員,應該明白的?!泵珴蓶|認為只有堅持各黨派的組織獨立,才能維護各黨派之間的民主合作。即保存黨派的階級性和獨立性,保存統一戰線獨立自主,才能有利于合作,也才有所謂合作。毛澤東認為,要把民主黨派民主人士看作和自己的干部一樣,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能蓮花出水有高有低。要給他們工作做,要讓他們把工作做好。
中國共產黨既要發揚黨內民主,又要發揚黨際民主,就是要在中國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那樣一種政治局面。因為中國地廣人多,不搞民主集中制就會成為一盤散沙。毛澤東在1957年《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強調,民主和集中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只要民主不要集中,或者只要集中不要民主都是錯誤的。他說:“在人民內部,民主是對集中而言,自由是對紀律而言。這些都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矛盾著的側面,它們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我們不應當片面地強調某一個側面而否定另一個側面。在人民內部,不可以沒有自由,也不可以沒有紀律;不可以沒有民主,也不可以沒有集中。這種民主和集中的統一,自由和紀律的統一,就是我們的民主集中制?!盵9]在貫徹民主集中制時應強調少數服從多數,但不應該多數歧視少數,應當團結、尊重意見不同的同志,使少數人的意見得以尊重,保證民主黨派保留不同意見的權利,這樣才有利于發揮他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保證政治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
[1]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361.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7:809.
[3]毛澤東早期文稿[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522.
[4]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人民出版社,1986:790.
[5]毛澤東選集(第 5卷)[M].人民出版社,1977:279、394.
[6]毛澤東文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99:13.
[7]歷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概況和文獻[C].檔案出版社,1998:6.
[9]毛澤東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