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姜勝洪
(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 天津 300191)
近年來,隨著生態問題和環境污染不斷加劇,我國公眾的環境意識不斷提高,參與環境保護的行為也逐漸增多,全國各地發生多起環保維權群體性事件:2007年廈門市民為反對PX項目自發“散步”;2008年臺州居民抗議大石化項目;2011年大連市民游行反對PX項目;2012年4月,天津市民數千人“散步”抗議PC項目;2012年7月初,四川什邡民眾因反對鉬銅項目立項動工引發群體性事件;7月28日,江蘇啟東市民擔心制紙專用達標水排海管道會影響生態和近海漁業養殖上街表達利益訴求。這些事件背后,都存在地方政府、企業與居民之間無法互信和缺乏溝通的問題。公共環境事件已經形成了“忽視公眾參與——批準和實施項目——民眾集體抗議——項目被迫取消”的典型范式。[1]上百億的項目,建的時候不依法搞公眾參與,停的時候不依法走合同程序,說建就建,說停就停,一切似乎重回原點,然而在兜這一大圈子的過程中,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新的損害。
當前,群體性事件已經成為社會利益關系調整中一種不和諧的現象,群體性事件參與者的行為方式越來越激烈,或者說暴力化傾向越來越明顯。因環境問題誘發的群體性事件,已經在各種類型的群體性事件中處于相對突出地位,特別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社會發展較快的地區,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引發群體性事件的主要原因。細究起來,大多數環境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偶然。在某些地方,群眾環境權益甚至生命健康長期受到污染侵害,卻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于是他們中的一部分選擇了群體維權,希望借助“鬧”來解決“事”。群體維權在言路不夠通暢、司法又顧慮重重的情況下,不失為公眾所能想到的最后抗爭方式。我國《憲法》也規定了國民擁有“集會的自由”,客觀上群體維權也是有法可依。關鍵是公眾在急于維權并“集會”的過程中,走入了極端和誤區。當群體維權活動以暴力的形式出現,甚至被為數不多的人或事利用,便演化為群體性事件。如果任由群體性事件發展,不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理措施,將對我國的公共安全帶來越來越大的危害,成為影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害因素。
1.忽視民意的合理訴求。一直以來,科學論證、科學決策為項目賦予了毋庸置疑的合法性、可行性。但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的重大事務在根本上還是要到當地民眾那里獲得同意。科學決策、民主決策要求政府在法治和尊重實踐的基礎上,將專家的意見和百姓的意見綜合考慮,形成發展的目標要求。環境決策忽略民意,不僅不能打消民眾的切身顧慮,反而增加了不滿情緒和對立心理,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極易引發社會沖突。什邡事件并不是第一例由粗放型招商引資導致的群體性事件,此前大連的PX項目及一些地方的垃圾焚燒項目,都曾引發當地群眾強烈不滿,有的甚至導致事態升級。在類似招商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優先關心增加當地經濟總量,對企業環評放低標準,但就這些項目給人民生活以及心理的影響沒有足夠考量,對一些涉及生態威脅的項目提前許諾,甚至“幫助”企業在審批時過關。這些粗放型招商項目一開始就埋下了社會危機的伏筆。很多情況下,一些政府官員往往會存有僥幸心理,以為社會不同意見很容易克服,有的官員甚至認為,百姓不會覺察,或者即使察覺也不會反對,更不會采取激烈的例如什邡事件一樣的維權行動。這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屢屢因粗放型項目陷于非常被動的境地。[2]
2.低估了網絡的“圍觀”。當前,互聯網在我國已經成為傳遞信息的利器,而微博也成為網民披荊斬棘、追求真相的網絡利刃。從輿情角度我們可以看到,什邡群體事件由微博源發,經互聯網推動,引發網民強勢圍觀。四川宏達集團鉬銅多金屬資源深加工項目于6月29日舉行開工典禮,根據微博上的信息以及部分媒體的報道,什邡市宏達鉬銅項目開工典禮前后,少數市民在百度貼吧、QQ群上,對項目環保問題進行議論,并從圍觀、發牢騷、言語攻擊逐漸發展到網上串聯、組織抗議活動等。6月30日上午,十幾名市民到什邡市委集中上訪,在工作人員勸解釋疑后離開。7月1日晚,有近百名學生和百余名市民分別聚集在什邡市委門口和宏達廣場兩地上訪示威,要求停建項目,聚集群眾還在橫幅標語上簽名。7月2日上午,部分市民陸續在什邡市委、市政府門口聚集,示威反對鉬銅項目建設,其間有部分市民不聽勸阻強行沖破警戒進入市委機關,砸毀一樓大廳8扇櫥窗玻璃、3個宣傳欄,4個宣傳展板。下午,聚集市民越來越多,在部分人的慫恿、煽動下,聚集市民情緒愈加激動,開始強行沖擊市委機關大門,并用花盆、礦泉水瓶、雜物等砸向正在執行警戒任務的民警和機關工作人員,當場造成多名民警受傷,近十輛公務用車不同程度受損,機關大門被推倒,執行警戒任務的特警采用催淚瓦斯和震爆彈對過激人群予以驅散,造成了民眾和政府之間的沖突。事件發生之后,部分什邡居民通過微博、論壇、貼吧等各種形式,將現場情況和照片及時上傳到網絡,引發輿論廣泛關注。正如網民在新浪微博感言“此次事件對于互聯網的強力之處體驗很深。昨晚睡前才在QQ群流傳的什邡事件,今天已經傳遍微博了”。在這一點上,互聯網已經不再是信息傳達的網絡渠道,更多的變成了民意的擴音器。[3]什邡事件中我們一方面看到在市民化社會中民眾的權利意識正愈發的高昂,而同時“從線上走向線下”的召集也正由互聯網形成。
3.輕視意見領袖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速,微博在中國快速地發展和普及,極大地拓展了公眾的言論空間,公眾政治參與的自覺性、自主性與積極性顯著提高,并由社會輿情事件的旁觀者逐漸轉變為參與者。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微博意見領袖開始介入輿情熱點事件中,并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對公共輿論產生著很大的影響。由于微博意見領袖與網民身份接近,容易交流意見,具有獨特的優勢。他們針對社會熱點公共事件發表言論,與網民、媒體之間形成互動,其觀點往往影響大批粉絲和輿論走向,甚至改變公共事件在現實中的走向。7月2日,隨著部分網友在微博上發布警民沖突的文字及照片,什邡事件迅速在全國傳播開來,網友關注度開始攀升。7月3日,韓寒、李承鵬等開始加入此事件的傳播。李承鵬7月4日發表了題為《一次路西法效應實驗——什邡小調查》的博文,被廣泛關注并轉載。此外,與李承鵬一起赴什邡的網友“宋祖法師”,在微博平臺直播在什邡的見聞,助推了全國網友對此事件的關注,使得什邡群體性事件的網友關注度持續高走,呈現出高危態勢。從局部事件發展到全國性事件,微博平臺上的“大V”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胡錫進、王冉、楊錦麟、何三畏、染香、徐昕、點子正等紛紛對此事給予關注并發表評論。[4]
4.地方政府的溝通能力不足。美國著名歷史社會學家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在《集體暴力的政治》一書中指出,暴力的爆發與否與制度有關,也與政府的能力有關。[5]如何與老百姓進行有效溝通,是當前不少基層政府急需提升的能力。沒有有效的溝通,政府公信力就會打上大大的問號,此次什邡事件是一個典型例子。據悉,宏達鉬銅項目是“5·12”特大地震災區產業發展振興的重大支撐性項目,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十二五”重大產業項目,項目按照國家最新標準和最高要求,進行了國家級環境評價,在2012年3月26日通過了國家環保部的審批。建成后年銷售收入預計達500億元,利稅超過40億元,對增加財政收入、促進群眾就業、改善民生,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據了解,四川宏達鉬銅項目有報道稱,鉬銅項目可以做到零污染、零排放和循環利用,如果屬實,地方政府應早一些拿出具體的工作數據分析,請相關權威專家向百姓闡明原委,解釋清楚,讓老百姓去權衡、選擇與理解,那樣,相信結果會好得多。如果政府在重大項目中不把老百姓的滿意度作為執政能力的衡量標準,類似的什邡事件很可能將來還會在某些地方重復發生。正如什邡市委書記7月3日接受采訪時所說,由于前期對民眾的溝通工作“不到位”,造成了部分群眾對該項目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項目的決策程序顯然有嚴重漏洞,屬于不了解民意或者強逆民意的“冒險施工”,因此整個項目如同在沙堆上倉促開工,最終只得一遇抗議又倉促停工。另一方面,尤其要注意在化解類似什邡事件的摩擦的執法進程中,盡可能地避免強力執法。當民眾無法站在同等地位與政府博弈,缺乏民意表達和參與機制,自然不信政府;什邡政府罔顧民意在先,然后又選擇用催淚彈、震爆彈與民眾溝通,必然激化矛盾。其實,只要政府做得對,老百姓肯定是支持政府的,多做一些溝通,效果就會很明顯。
因重大建設項目選址問題而引發的公民抗議風波,在全球范圍內都可謂隨處可見。美國、日本、歐洲都曾頻繁出現過因反對涉及環境生態項目上馬的大型游行示威。然而,發生在發達國家的類似風波,這些公民參與的抗議活動多數都是和平有序的,不僅沒有釀成流血騷亂,甚至連公共交通等社會秩序都影響甚微,警察執法也是嚴格限制在防控抗議活動引發的安全問題等方面。事態的結果多數都是公眾一方戰勝財大氣粗的投資方,不少重大建設項目經過投資方大力修改完善其污染防控措施后得以存續、完成,少量則迫于強大公眾輿論壓力而最終夭亡。無論結果如何,政府作為公民與投資方的中間裁判,其道德權威與合法性并未受到太大損失,甚至算得上安然無恙。面對信息發達、權利意識高漲的時代,在可能與群眾利益有關的一些大型項目、公共政策方面,地方政府應該以“善治”的理念,堅持標本兼治,逐步地通過溝通、談判、博弈,來形成共識,才是促進政府決策科學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1.政府決策應充分尊重民意。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創先爭優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誠心誠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盵6]充分尊重人民群眾意愿,就要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堅持以人為本,從群眾的現實需要出發,站在群眾的角度思考問題,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善待民意不該倒退,是進入“微時代”后的執政共識。在面對如此激烈的輿情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民眾抗議的真實性。地方政府應該牢固樹立一個觀念:更加直接全面地惠及當地社區公民而非危及他們,才是重大建設項目獲得其認同的法寶;確保社區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在項目的每一個環節都保證社區公民合法有序的參與,是實現重大建設項目各方多贏格局的關鍵。專家評估的方式和程序必須公開、透明。即使是在專家認為完全沒有問題的前提下,如果是涉及眾多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決策,在決策過程中也應充分尊重老百姓的意愿,進行更多的科學論證,讓各方面都參與到決策當中,只有行政程序的科學、民主,才能形成正確的決策,才能使社會更加和諧。在環境問題上誰都不應再有“控制輿論”的幻想,這是“實事求是”的底線。
2.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利益表達和協調作用。非政府組織因其特有的來自社會民間的、自發組織的性質,擁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具有貼近民眾的優勢,能夠與民眾建立信任和聯系,這決定了其能夠成為代言人,代表不同群體真實的、急需的利益和權利要求,把民眾分散的意愿和利益訴求集中地、理性地向社會、向政府反饋。非政府組織作為“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中介,也具有社會溝通協調的優勢。一方面,作為傳達民情的渠道,民眾的意愿和要求可以通過非政府組織傳遞至政府。另一方面,政府的意見和要求也可以通過非政府組織在適當的時機、以一定的方式有計劃、有組織地傳達給民眾。因此,非政府組織實質上可以作為不同階層利益群體的代言人,作為社會治理的主體之一來協調社會各方面的關系。應該進一步扶持非政府組織發展壯大,由維權型非政府組織來做政府和公眾之間的溝通紐帶,把專業人士和公眾的意見,反饋給政府,也把專業人士對維權的指導告訴公眾,使公眾脫離混亂無序的狀態,使維權更趨理性。
3.提高地方政府與民眾的溝通能力。民眾以和平方式向政府請愿,這表明民眾仍把政府視為管轄公共事務的合法機構,亦即仍承認政府的合法性。劉少奇在《如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一文中指出:“總起來講,領導機關的官僚主義是引起鬧事的原因……我們有些同志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上面,有幾個基本觀點是錯誤的。第一個觀點,就是站在人民之上的觀點。第二個觀點,就是只去分清群眾的是非,而不分清領導的是非。第三個觀點,是以力服人,不是以理服人。第四個觀點,就是把人民內部的矛盾當作敵我矛盾來處理?!本W友彭曉蕓認為,“有些地方政府有一個慣性思維,尤其是公民社會還不夠發達的地區,他們不太相信人民群眾會自發聚集起來,總覺得其中有陰謀,為了找到陰謀的源頭,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卻耽誤了好好與人民協商。而且,政府也缺乏辨析力,起碼,要分辨訴求明確的維權運動與泄憤型無明確訴求的騷亂,處理方式該有別?!痹颇霞t河州宣傳部長伍皓也認為,面包、礦泉水的威力比盾牌、警棍的威力要大得多。上訪群眾餓了,讓執勤警察送上面包;渴了,送去礦泉水;太陽毒,一人發頂遮陽帽。動用警械會讓矛盾激化,而一頂帽子一只面包一瓶礦泉水卻可以讓群眾心中怨氣消散,再講道理就聽得進了。我國不可能是礦產及化工項目絕跡的國家,為滿足人民不斷提升的物質需求,這類項目一段時間里在全國范圍內或許還會增多。像鉬銅這樣的項目,可以帶來工作機會,為城市增加稅收,它對有理性的民意決非毫無吸引力。它引來環境擔憂及一些反對聲非常正常,正視這一切,可以成為提升環保標準的動力。只有錯誤的選址、不及格的環?;蛘卟怀晒Φ墓倜駵贤ú艜堰@些項目同人民的利益搞成對立關系。[7]
4.加強和網絡“意見領袖”的溝通。當下社會轉型期,現實問題很多,各種矛盾盤根錯節。“意見領袖”的批評質疑聲,恰恰說明廣大民眾對政府推行“良政”和“善治”抱有熱切期待和堅決支持。中國互聯網上的“眾聲喧嘩”,其實標志著社會生活的和諧度,也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駕馭復雜局面的氣度和自信。“意見領袖”大都有鮮明的個性,既然是溝通,就不可能期待其完全擁護,在這一點上政府要有容人之量,更不必一聽到反對和不理解、不體諒的聲音,就認為溝通無效,就惱羞成怒,關閉溝通的管道,轉而舉起蠻橫的權力武器,把“意見領袖”逼成“異見領袖”。首先,政府要加強與既有的“意見領袖”之間的溝通,重視他們所反映的現實問題。對他們的積極建言,應當鼓勵。對他們的偏激言論,應當寬容。其次,要發揮微博“意見領袖”的積極作用。微博時代“意見領袖”是受高度關注的一群人,微博網絡名人的“粉絲”或“聽眾”可以高達數十萬、數百萬。一些網絡“意見領袖”與網民身份接近,更容易交流意見,有獨特的優勢和長處。尤其是在真相難明,流言滿天飛,輿論一邊倒的情況下,一些代表正確輿論方向的“意見領袖”,能起到辨明事實真相,遏止社會流言,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作用。最后,要積極設置議題,主動為“意見領袖”提供信息,特別是涉及微博“意見領袖”發揮重要作用的事件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更應如此。應利用這些“意見領袖”來引導網上輿論,強化主流言論。[8]
[1]張帆.夏軍:環境事件為何“一散步就叫?!??[EB/OL].財新網,2012-07-31.
[2]毛壽龍.什邡事件的啟示[N].環球時報,2012-07-03.
[3]龐胡瑞.人民輿評:從烏坎到什邡 善待民意不該倒退[EB/OL].人民網,2012-07-04.
[4]朱明剛.四川什邡群體事件輿情分析[J].網絡輿情(內刊),2012(51).
[5][美]查爾斯·蒂利.集體暴力的政治[M].謝岳,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51.
[6]習近平.始終堅持和充分發揮黨的獨特優勢[J].求是,2012(15).
[7]環球時報.希望什邡吃的這一塹是最后一塹[N].環球時報,2012-07-04.
[8]姜勝洪.環保維權群體性訴求應對[J].人民論壇,2012(7)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