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青
(蘭州商學院法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過錯責任的歸責事由和歸責原則是過錯,過錯責任的價值取向是尊重個人的權利、積極性與社會價值。19世紀強調對個人人格的絕對尊重,過失責任有利于發揮人的聰明才智,有利于促進社會發展。德國學者耶林曾說:“使人負損害賠償的,不是因為有損害,而是因為有過失,其道理就如同化學上的原則,使蠟燭燃燒的,不是光,而是氧氣一般的淺顯明白。”[1]耶林講的使人負損害賠償的,不是因為有損害,而是因為有過失,這在采用單一的過錯責任的情況下,強調過失的必要性,用化學上的原理作比喻很生動,耶林的這個比喻至今仍然傳為佳話。強調過錯是歸責事由或歸責原則,不是說過錯是侵權行為的唯一構成要件,而是與結果責任相比較而言的,即使有損害而行為人無過錯,也不構成侵權行為,行為人不承擔侵權責任。以下圍繞行為人過錯要件的必要與否與責任承擔,討論法律規范調整社會關系的疆界。
2000年5月11日凌晨1時許,郝某正與他人在公路邊上談話時,被臨路樓上墜落的煙灰缸砸中頭部,當即倒地,被送至急救中心搶救。公安機關經過偵查現場,排除了有人故意傷害的可能性。郝某后被鑒定為智能障礙傷殘、命名性失語傷殘、顱骨缺損傷殘等。郝某將臨路兩幢樓的22戶居民告上重慶某法院。法院于2002年6月判決,因難以確定該煙灰缸的所有人,除事發當晚無人居住的兩戶外,其余房屋的居住人均不能排除扔煙灰缸的可能性,根據過錯推定原則,由當時有人居住的王某等20戶住戶分擔該賠償責任。最后判決,郝某的醫藥費、誤工費、護理費、傷殘補助費、生活補助費、鑒定費、精神撫慰金共計178233元,由王某等20戶住戶各賠償8101.5元。判決后,王某等住戶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20戶房屋的居住人均不能排除扔煙灰缸的可能性,雖然損害結果的發生不是該樓全部住戶共同所致,但根據過錯推定原則,事發時該兩幢房屋的居住人都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故維持原判。
加害人不明是共同危險行為的基本特征。所謂加害人不明,就是指數人實施了可能造成他人損害的行為,事實上只有部分行為人的行為實際造成了損害后果,但無法確定具體的加害人。例如,甲、乙、丙三人打獵,同時朝一個目標射擊,結果有一顆子彈打中了行人,但不知道該子彈具體由誰發射。再如,數人在旅館抽煙,隨地亂扔煙頭而導致旅館著火,但不能確定何人所扔的煙頭導致火災。此處所說的加害人不明,并非指實際從事危險活動的行為人不明,而是指這些人中到底誰的行為造成了損害結果不明確。換言之,這是指具體造成損害的人不明。此即為此種共同侵權區別于其他侵權類型的特點。學理上之所以將此種侵權行為稱為“共同危險行為”,并不在于侵權行為本身的高度危險性,也并非意味著每個行為人從事的都是危險活動,其強調的是多個行為在侵害他人權益方面的高度可能性。但本案顯然不屬于這種情況,因為當時是深夜,大家都在家中休息,煙灰缸必然是某一個窗戶里的人扔出來的,不可能存在大家都向外扔煙灰缸的行為,所以,不能認為其他人的休息行為與他的扔煙灰缸的行為構成共同危險。此外,居住在建筑物里,是一個人生命需要的一部分,它并不帶有任何特殊的危險。如果在自己的房屋的行為都是危險行為,那么這個世界將會成為一個人人自危充滿恐怖的世界。
過錯推定原則是指發生侵權損害結果后,受害人在訴訟中不需要證明侵權人存在過錯,而是從損害事實本身推定加害人有過錯,除非加害人舉證證明自身不存在過錯,若加害人舉證不能或者舉證不力,必須承擔侵權責任。過錯推定原則實質也屬過錯責任原則,同樣要根據過錯責任原則的四個要件判斷和審視當事人的侵權責任。與過錯責任不同的是,過錯推定原則改變了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分擔。在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的情況下,認為自己權利被侵害的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侵權人過錯的責任,而是根據法律的規定直接推定侵權人具有過錯。適用這種過錯推定原則的侵權人一般是特定服務的提供者、特定場所的經營者或者管理者等。被推定過錯侵權的當事人如果能夠提供證據證明自己已經采取避免損害發生的措施,已經盡到善良管理者的謹慎管理義務,對損害結果的發生沒有過錯,即可以免除責任。
本案一審判決書引用了民法通則第126條①的規定,適用了過錯推定原則。但是,“過錯推定”的適用前提是必須有明確的侵權行為人存在。只有具有明確的侵權行為人,才能確定責任歸屬。本案在沒有明確所有人、管理人的情況下,以法官的同情心取代了法律的規定,喪失了其應有的審判立場。
《侵權責任法》第24條規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第24條意在避免絕對地“無過錯即無責任”所導致的不合理結果,在行為人雖無過錯的場合,根據其他的歸責因素來讓行為人合理分擔損失、承擔無過錯之責任。現代高風險社會損害承擔社會化趨勢之下,損害分散的可能性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損害分散可能性已成為重要的風險分配因素。在非因過錯導致的損害事件中,法律傾向于將損害分配給具有分散損害可能性的當事人來承擔。這里,損害的分散需要一定的連接點,處于這樣的連接點上的當事人,就會成為法律上損害的承擔者,而該當事人可繼而實現其分散損害的可能性、通過一定途經將損害進一步分散出去。損害分散的基本途經為保險,有學者指出,保險具有研細損害的效果,損失風險透過企業核算由公眾承擔了,或者由全體投保人分擔了[2]。
本案中受害人遭遇如此慘重的傷害,給他的生活帶來很大的變故,造成了很大的經濟壓力,所以讓其他人來為他分擔一部分風險,有利于他擺脫困境。但是,要讓其他人為其所遭遇的不可預測的風險,應當是保險制度,或者其他的社會捐助等途徑。不應當適用《侵權責任法》第24條規定。
本案只是一個普通的侵權案件。對于一個事實上受到傷害的人,如果他不能舉證,在法律上仍然不得不承擔不利的訴訟結果。這是法律的性質決定的。本案中法官似乎相信,法律是萬能的,能夠解決生活中的不公平事件,對于世間的紛爭能夠在法律的框架內找到答案。所以,不管法律有沒有可能真正成為解決問題的途徑,都往這條路上走。其實,我們在適用法律時需要認識到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疆界,只有能納入法律調整范圍的事項才能進行法律上的處理。同樣,法律對于責任的追究不但應當在適當的地方開始,更應當在適當的地方終止。作為執法者的法官,更要認識到法律的局限性,不要無限放大法律的適用空間。法律作為解決糾紛的一種手段,只能在一定的時空領域內發生其調整社會關系的功能,而且有其自身的獨特的運行軌跡。如果法律在不該介入的地方而強行介入,那么,法律的干預不但不會取得預期的成果,反而會對法律本身造成不應有的傷害。
注釋:
①民法通則第l26條規定:建筑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筑物上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1]王澤鑒.侵權行為法(第一冊)[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Vg1.Erwin Deutsch,Das Recht der Gef~ihrdungshmqung,Jura1983,S.617.
[3]黃立.民法債編總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4]梁慧星.中國侵權責任法解說[J].北方法學,2011(1).
[5]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