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亞芳
(陜西理工學院 陜西 漢中 723000)
學術界對于馬克思的資本剝削理論一直爭論不斷,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按生產要素貢獻進行剩余價值分配的合法化,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及與此密切相關的資本剝削理論是否依然適用?對資本剝削的批判還有沒有歷史現實的支撐?這些問題的存在一直凸顯著中國社會改革理論的不足和改革實踐的迫切。隨著中國改革的深入和社會現代化轉型的挺進,社會中勞資沖突、財富上兩極分化等問題備受人們的關注,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問題也挑戰著人類的智慧。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馬克思所批判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于人們對資本增殖的瘋狂追逐。面對這些問題,馬克思的資本剝削理論將再一次成為時代的理論熱點。對此,我們該有怎樣的認識?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向前和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進一步深刻認識,馬克思基于剩余價值理論的資本剝削批判在當代中國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理論研究困境。其核心就是對合歷史正當性的經濟現象進行著不符合歷史主體需要的道義譴責,具體表現在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理論上予以批判的在現實層面上卻是予以社會主義法律保護的,在現實中存在的各種非資本的、理應遭到批判的更落后的剝削現象卻沒有批判的理論依據。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關于資本剝削的邏輯研究和對中國社會剝削現象的實踐解釋在當前似乎是遇到了難題:用資本剝削理論解釋當代剝削實踐的應然結果是必須消滅當代資本剝削行為,以現代剝削實踐為基礎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剝削理論的必然結果是必須否定剩余價值理論。馬克思的資本剝削理論在當代中國為什么會遭遇這樣理論困境?
困境存在的根源在于我們的不發達狀態,在于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在于我們不能通過改變社會經濟制度來消滅剝削。這一基本國情的現實使我國不僅存在著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和壟斷通過雇傭勞動的方式侵占他人剩余勞動的資本剝削,甚至還零星地存在著更落后的剝削手段,如通過限制人身自由的身份剝削和通過政治手段的特權剝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國情也使我們對資本剝削存在的兩個前提條件,即市場經濟的運行環境和生產資料清晰地產權關系都還不能退出歷史舞臺。在這樣不發達狀態的國情面前,馬克思本義上的資本剝削就不能成為現代中國社會倫理道德批判的對象,而是必然地成為能被普遍接受的合理合法的社會現象。所以鄧小平在上個世紀80年代同外賓談話時講道:“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1]并多次強調我們的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它是中國社會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必經的發展階段。西方社會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完成了這一歷史任務,我們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來完成。所以馬克思主義剝削觀其完整的邏輯順序在短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歷史上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展示,我們立足于特有的、短暫的歷史發展階段也不可能理解馬克思關于人類剝削史的宏觀敘事。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和深入,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著人們對傳統理論的進一步認識,我國對資本剝削的研究循序漸進地經歷了以下幾個問題的探討。
這個問題主要出現在十五大召開以前,按照馬克思的剝削理論,要想回答好這個問題,首先要回答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力是否是商品?它是判斷我國是否存在資本剝削的理論前提。針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可以把當時的理論研究分為兩派,一派認為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不是商品,中國社會主義也不可能存在剝削。代表人物有衛興華、朱永貽等人。1987年,衛興華于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社會主義勞動力商品論不能成立》一文,2000年又在《思想理論教育導刊》上發表《社會主義公有制中的勞動力不是商品》。另一派認為有私有制雇工經營就有剝削,剝削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然的經濟現實。代表人物有胡培兆、程恩富等人。1988年,胡培兆在《中國經濟問題》上發表《剝削簡論》,強調剝削對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曾引起了一場關于剝削問題的激烈爭論。程恩富撰文《當前剝削理論與現實分析》,批評認為我國私營企業不存在剝削的各種論點[2]。
黨的十四大上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剝削現象在我國的存在得到普遍認可,但關于剝削問題的理論困惑并沒有任何突破,圍繞剝削學者們探討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是判定剝削的標準?這一時期出現一種對馬克思剝削范疇泛化的傾向,不僅認為憑借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而無償占有他人的剩余勞動為剝削行為,而且把社會中一切不平等、不公平經濟現象統稱為剝削,甚至把官員腐敗賄賂、社會上的偷竊搶劫等行為也稱之為剝削行為。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以生產要素價值論為基礎的剝削觀,強調資本家的利潤是資本的收益和風險收入,只有超過一定量后的才是剝削所得,如以市場利息率為界[3]。爭論最大的是合法性標準,認為只要是合法收入就不是剝削所得。[4]除此而外還有生產力標準等,強調只要能促進生產力發展,就不應該把它視為遭受道義譴責的剝削行為。與各種剝削泛化論針鋒相對的是繼續堅持馬克思本義上的剝削標準,指責各種新剝削論缺乏理論應有的廣度和深度。[5]
關于剝削標準的各種爭論其實質也是對剝削概念的重構,但社會歷史發展實踐的局限使各種新的努力仍是停滯不前,難以包容以往的科學理論和解釋新的社會現象,人們仍然難以跳出固化了的舊有理念,即社會主義社會不能存在資本剝削。既然資本剝削的存在已經成了客觀事實,那就應重新界定剝削的內涵,這自然導致對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否定,所以有關勞動價值論的討論成了這一時期的理論熱點。各種扭曲或質疑勞動價值論的聲音不斷,如胡義成撰文稱馬恩價值論不是勞動價值論一元論[6],晏智杰撰文《價格決定與勞動價值論——對一種傳統觀念的質疑》發表在1995年的《學術月刊》[7]上;除此而外,各種新價值論也層出不窮,有邊際效用價值論,有生產要素價值論,還有供求關系價值論、知識價值論,也有人強調商品價值的多因素決定論,但都缺乏邏輯順序的自恰性和對歷史解釋的整體性。
十六大以后,對剝削問題的討論在紛紛擾擾中有了提升和深入,雖然以往的各種觀念和主張還在繼續,但已有學者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審視中國的剝削現象。他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指出了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性,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既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因素,也有非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因素。所以我國當前存在的資本剝削雖然是合法的經濟行為,卻并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因素。我們一方面允許剝削的存在,另一方面努力實現剝削的消滅,矛盾著的雙方將長期并存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之中。至此關于我國存在剝削現象的理論解釋以歷史宿命論的方式終結了,但對剝削的批判沒有也不可能結束。
最近一兩年來,人們對剝削的批判開始呈現新的端倪,一是從經濟領域轉向道德領域,由原先通過改變經濟制度消滅剝削到當前僅在道義上譴責剝削,這是由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所決定的。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要求我們以消滅剝削為己任,中國對市場經濟卡夫丁峽谷的不能跨越要求我們不能把消滅剝削的價值實現訴諸當下,所以對資本的剝削批判只能從經濟領域轉向道德領域。如王坤、曹麗新等學術新秀分別撰寫《從政治經濟學轉向政治哲學——解讀剝削理論的視角轉換》[8]和《剝削、正義與共產主義》等文章[9],都把消滅剝削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一起作為我們當下追求的價值目標。二是從批判資本剝削勞動者轉向批判資本破壞自然,由原來的要解放無產階級轉變為當前的首先要拯救生態環境。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整個人類社會的主要矛盾由之初的兩大階級之間的矛盾正在一步步地轉換為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對利潤的貪婪正在搗毀人類生存的自然前提,資本對環境的破環比資本對勞動的剝削所帶來的問題更迫切、更嚴峻,所以生態馬克思主義蓬勃發展,將成為對資本批判的主力軍。《馬克思主義與現實》期刊自2008年以來陸續刊登了數十篇相關論文,2011年,王化學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上發表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生態學前提》一文[10],2012年2月,《人民日報》理論版刊發了衛興華撰寫的《加強馬克思主義生態經濟理論研究》的文章[11],生態學視域下的馬克思資本批判理論正在成為當前社會的理論熱點。
資本剝削批判在當代中國的轉向既是中國社會現實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資本理論邏輯推理的必然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一方面指明了我們的發展方向,堅定了我們對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追求,另一方面表明我們不能超越人類社會發展的某些階段,必須經歷有資本剝削特征的雇傭勞動制度。因此對資本剝削的現實批判必須讓位于政治哲學上的道義批判。中國工業化過程的完成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現實,使得中國社會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當代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生態問題就是其中最為急迫的問題之一。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剝削人的社會現實,按照資本是要用自身帶來更多的價值的本性,資本主義生產必然會進一步造成對自然環境的掠奪和破壞,這是馬克思資本理論研究必須進一步揭示的社會現實。所以,適時地轉換資本剝削批判的對象,既能順應馬克思主義資本理論的邏輯發展,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的豐富,又能在馬克思主義宏觀理論中為解決當代環境問題尋找出路。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5.
[2]程恩富.當前剝削理論與現實分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3(5):118—121.
[3]杜奮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與消滅剝削的價值目標[J].山東社會科學,2009(6):40—43.
[4]石康.合法收入再多也不是剝削所得 非法收入再少也是剝削所得[J].北方經濟,1999(3):19—22.
[5]王峰明,牛變秀.“剝削”與非剝削[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6):117—123.
[6]胡義成.馬恩價值理論是“效用/勞動價值論”不是“勞動價值論一元論”[J].貴州大學學報,2003(2):1-6.
[7]晏智杰.價格決定與勞動價值論——對一種傳統觀念的質疑[J].學術月刊,1995(8):34-40 頁.
[8]王坤.2010.從政治經濟學轉向政治哲學[J].探索,2010(6):161-165.
[9]曹麗新.2010.剝削、正義與共產主義[J].學術交流,2010(4):10-13.
[10]王仕民.科學社會主義的生態學前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11):91-100.
[11]衛興華.加強馬克思主義生態經濟理論研究[N].人民日報,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