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娥
(湖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黃石 435002)
中學生正處于一個躁動不安、觀念易變的時期,也是心理沖突最激烈的時期,一方面,他們十分好奇,容易接受外界的新事物、新信息、新思想;另一方面,他們心理承受力差、辨別力很低,對事物的看法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他們希望了解未來、把握未來,遭遇挫折后需要心靈慰藉和情感寄托,迷信往往成為他們自我安慰、自我減壓的方法之一。
迷信往往是個體在無法把握未來事件發生的情況下產生的,這種不可把握性容易使人產生危機感,導致人的心理失衡,使個體不得不求助于外界某些能“預測”自己未來命運的載體,以安慰自己,達到心理平衡[1]。
中學生的學習任務逐漸加重,難度也逐漸加大,興趣范圍擴大,除學習之外還有很多的事要處理等這與時間和能力有限的矛盾進一步,再加上中學生心理發展不平衡,可能對自己有不切合實際的高要求,這樣就會使大部分中學生產生力不從心的感覺,慢慢地這種感覺就會加重中學生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心理,把自己的失敗歸結為機遇、運氣或自己無法控制的力量。這些都可能是導致中學生外部因素在主宰和控制自己。
中學生迷信心理的形成與中學生的人格特質有關,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人格的控制點。即內控型人格特質和外控型人格特質。內控型人格即是相信生活事件的結果都是由自己的行動和努力決定的;而外控型人格即相信事情都是依靠運氣、機會、命運以及由他人決定的,或者是由一些超于個人控制的力量決定的。不同控制型人格的人具有不同的歸因方式,這種不同的歸因方式進而影響著個體的情緒動機和行為。如內控者會更加努力,成就動機更高,但失敗時會責備自己;而外控者可能會放棄努力,聽天由命,會把失敗的責任歸于外部因素,因而很容易產生迷信心理。具有外控型人格的人在成功之后不能對自己的某種行為形成積極的預期,他們似乎總認為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都是由那些外部的力量決定的,與他們自己的努力毫無關系,即相信事情都是依靠運氣、機會、命運以及由他人決定的,或者是由一些超于個人控制的力量決定的。中學生很容易被披著科學外衣的現代迷信所迷惑。加上算命、占卜、星相、解夢之類的書遍布大小書店、書攤;周圍的同學玩迷信游戲;一些父母,老師對迷信持不置可否的態度,甚至有的父母本身也相信迷信等等這些社會環境的影響,使具有外控型人格的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所當然的去相信迷信,并且參加迷信活動。由于他們對社會發展的認識不夠成熟,對自己的未來處于渺茫和不可掌控之中,當遇到升學、家庭變故、親人死亡等重大事件時,極易導致心理失衡,不得不求助于外界某些能“預測”自己未來命運的載體上,以安慰自己。
迷信心理對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如影響了青少年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等,嚴重的會導致精神阻礙。具體表現為:舉止失常、精神恍惚、胡言亂語等等。同時還容易造成中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比如心理不平衡、心理不適應、情緒不穩定等等,嚴重的會影響中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誘發人格障礙。
中學生正處于一個躁動不安、觀念易變的時期,也是心理沖突最激烈的時期。一方面,他們十分好奇,容易接受外界的新事物、新信息、新思想;另一方面,他們心理承受力差、辨別力很低,對事物的看法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現在的中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正處于競爭激烈的社會轉型時期,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他們希望了解未來、把握未來,遭遇挫折后像成年人一樣需要心靈慰藉和情感寄托,迷信只是他們自我安慰、自我減壓的方法之一。
從眾能給個體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消除個體的孤單和恐懼等心理。參與迷信心理的中學生個體往往缺乏自信,自身的目標和期望比較模糊,自我意識比較弱,獨立性較差,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中學生好奇心強、模仿性強、判斷是非的能力又較差,這使他們容易受他人影響。比如星座占卜廣泛流傳,很快成為中學生中的一種“文明時尚”,不少中學生課間的討論都圍繞著星座、風水等話題,班級里的“星級大師”很快就成為眾人關注和崇拜的對象,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中學生。
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行為結果的原因的知覺與評價,其目的是維護自我形象。維納的歸因理論全面系統地分析了個人對自己或他人行為結果原因的看法。維納認為個體把自己活動成敗的原因主要歸為: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等,并將這四種主要原因分成控制點、穩定性、可控性三個維度。根據控制點維度,可將原因分為外部和內部;根據穩定性維度,可將原因分為穩定和不穩定;根據可控性維度,又可將原因分為可控和不可控。中學生在迷信者在歸因時,往往傾向于外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2]。如果成功了,便是運氣好、得到神明保佑;失敗了,則是運氣不好、或者沒有得到意外的幫助。這種歸因的結果,便是在以后的活動中聽之任之,放棄自己的努力,認為自己無法控制和承擔行為后果,甚至失去行為后果的能力,長此以往,容易逃避責任,喪失自我,形成消極的人生觀。
首先,星座占卜等高科技迷信來自西方,背后有一套星座理論做支持和美麗的神話故事做鋪墊,還有許多設計十分精美華麗的“副產品”,比如手機掛飾、文具、項鏈等在市面上大量流傳,特別容易吸引青少年。再加上網絡和許多青少年刊物的推波助瀾,使高科技迷信在中學生中大有泛濫之勢。再則,星座、占卜網站或書籍上的一些“預測箴言”利用大多數人的氣質和個性都是混合體的特征,歸拿出某些共同點,措辭模棱兩可,有些中學生看到其中的預測與自己的某些特點相符,就認為書上說得很準,于是對星座占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許多迷信觀念和行為都是人們在觀察、模仿別人的過程中學習得來的。比如有些中學生看到班上有同學因為燒香拜佛而取得好成績,自己也加入了信徒的隊伍。由于這種觀察學習的普遍存在,再加上周圍不良文化的影響和熏陶,特別容易促使中學生形成迷信觀念。周圍不良文化的滲透主要包括:(1)父母親友的言傳身教對青少年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環境影響中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正所謂父母念經,孩子拜佛。比如許多父母常在考試前給孩子吃一根油條、兩個雞蛋。(2)大眾媒體的誤導。大眾媒體主要包括網絡、電影、電視、廣播、書刊雜志等。由于現行的學校教育對孩子缺乏吸引力,加之家庭教育手段缺乏,中學生們很少得到真正的關心和幫助,他們由此開始轉向書刊、網絡、影視音樂等媒體。因此,媒體成為中學生獲得信息的重要渠道。許多改頭換面的迷信書刊、網絡充斥在社會各個角落,常常以學校附近為生存依托,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氛圍,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中學生。而一些影視音樂作品為了吸引消費者,也有迷信內容出現,誤導青少年消費群體。
基于以上認識,改變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將它向科學、積極的方向引導是勢在必行的,這種改變和引導需要“內外兼修”、長期努力才能達到。
中學生應該逐漸改變自己的不合理觀念,特別是理想主義和完美主義的傾向和理念。要清楚地認識到世界是不完美的,事物總是在發展變化的,任何企圖借助外力追求絕對完美的想法都是不可能實現的,迷信雖然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完美的世界,但只是水中月、鏡中花,只有改變了迷信理念,才能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運。自我認知矯正是一種有效改變不合理理念的認知模式重建方案。其實質是通過處理內在對話,改變人的認知結構和行為方式的程序。進行自我認知矯正的主要步驟是:檢查自己不合理的迷信認知理念一對迷信理念進行不合理性分析,找出認知錯誤一用事實、常理予以駁斥,并對迷信理念進行危害分析得出科學的結論。
家長、教師應該與中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尊重他們的意見,讓他們能自由地表達傾訴;不壓制他們的好奇心,巧妙營造適合培養中學生科學興趣的環境,使他們的注意力從迷信上轉移開,將他們的求知欲引向正確的軌道,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幫他們觸摸可能的世界。比如家長參與孩子感興趣的有意義的活動,針對孩子的個性特點培養興趣和業余愛好,積極鼓勵孩子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等。
中學生迷信者的歸因方式往往是外部歸因(即傾向于外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他們認為決定事情成敗的原因是運氣和命運,而非個人的能力和努力,他們通常不主動尋求問題的解決途徑,而是傾向于以無助的、被動的方式去面對生活。因此,教育者首先要引導他們改變自己的歸因方式,學會從自身和外部兩個維度認識、分析自己的行為結果,并能客觀對待自己的成敗,獲得經驗。家長和教師對中學生歸因要進行及時強化或矯正:當他們做出積極歸因時,要及時加以肯定,給予強化;當他們做出消極歸因時,要幫助他們及時加以矯正。
首先,社會應該為中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加大反迷信偽科學的宣傳力度。從迷信的源頭抓起,凈化青少年報紙、雜志、網絡的內容乃至整個文化市場風氣和社會環境。其次,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積極向上的精神環境和心理氛圍。比如學校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科普活動和系列講座,還可以利用校園媒體、報刊、標語等形式,發揮傳播功能,提高學生的科學認識水平。再次,家庭環境也是改變中學生迷信心理的重要陣地,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參加迷信活動。同時還要幫助、鼓勵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會用客觀的、發展的、辨證的思想看問題,不斷地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
綜上所述,中學生迷信心理的破除和改變迫在眉睫,這需要全社會各個群體的共同努力。中學時代是人生命中的一個重要時期,為了中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讓我們共同努力營造一個純潔的心靈空間,打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1]姜濤.中學生迷信心理與心理控制源的關系[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雒煥國.迷信的學習心理機制探析——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看迷信的形成[J].甘肅高校師報,2001(4).
[3]楊穎.中學生的迷信心理及教育輔導[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