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軍
隴南白馬藏族作為白馬一部——三眼神部,現分布在岷山北部白水江流域的隴南文縣白馬峪河沿岸山區。他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作的民間故事(又叫“話把”、“古經”、“古話”等)之所以能夠長期廣泛流傳,經久不衰,并不僅僅因為它們具有積極的思想傾向、向善的道德觀念,而且在藝術上也達到了較高境界,這充分體現了隴南白馬藏族人民群眾高超的藝術創作才能和獨特的審美特征。
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故事,作為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學口頭創作的散文型的敘事作品,其情節結構形態必然體現出傳統敘事文學的一般特征,即基本符合亞里士多德規定的“開始”、“中間”和“結束”三個組成部分,內容大都較為單純清晰,脈絡清楚,易講易記,具有鮮明的民間敘事文學的藝術特色。[1]故事的開端部分,常交代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故事背景材料。在大多數作品中,講述者(創作者)都以全知敘事的視角采用順序手法連貫地展開故事敘述,并表現為泛指時間、站在現在講述過去發生的故事的模式化的開篇布局。如“在很久很久以前,白馬河流域有一家人生了兩個性格不同的兒子。”(《狐貍和搖錢樹》)、“古時候有一家人生了兩個兒子……”(《花貍盆》)、“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阿拜波與娥曼妹》)、“從前有一個孤苦伶仃的白馬人的窮孩子,在一個富戶家當放養娃” (《放羊娃求婚》)、“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陰平城叫達噶蓋”(《鐵樓白馬村寨的根苗》等等。故事的展開部分,或設置懸念,或制造激烈的矛盾沖突,或通過不同人物性格、行為舉止以及不同評價或結局的對比……,以持續維持對聽眾(讀者)的吸引力。如《阿尼嘎薩》中的小青蛙斜哦嘎薩求婚、《猴子搶姑娘》中的猴子和人共同生活生養猴兒子等等。故事的結局部分,大多伴隨著矛盾的解決而達到情節的高潮,并最終以“好人得福、壞人遭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民眾的理想預期收束全文,體現出他們樸素的道德訴求和倫理考量。如《金絲猴的傳說》中的金絲猴知恩圖報,后幫助喜林成功從官兵包圍中脫身,《乖乖鴦》中的繼母迫害、虐待非親生兒子天寶,卻遭致親生兒子君寶意外喪命。
美籍華人學者丁乃通先生說,“與歐洲民間故事比起來,中國民間故事在形式上較流動,在結構上較復雜,讀者無疑會發現,一個中國故事能用幾個類型,或這些類型中的某一部分組成。……口傳故事本來是變幻不定的,中國的民間故事尤其愛東拉西扯,一個類型連一個。”[2]這種情況給故事的立型歸類增加了難度,然而它卻是民間故事題材豐富性的具體體現。隴南白馬藏族*隴南白馬藏族,生活在甘肅省文縣鐵樓鄉、石雞壩鄉等地的大山深處,俗稱“隴南白馬人”或“文縣白馬人”(新中國成立后,白馬人被視為藏族的分支,稱“白馬藏族”),據考很可能是古代氐族的后裔。但其文化、宗教和生活習俗都與藏族不同。據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會調查統計,隴南白馬人約3000余人(資料來源:《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調查資料卷》,邱正保、張金生、毛樹林主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本文依據此說。民間故事*本文所引用的故事均見《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故事卷》(邱雷生、蒲向明主編,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的母題類型較少,分類相對簡單容易,而且情節結構大都較為單純。大部分故事都是“單純故事”,呈現出單線式的結構特點,往往故事情節較為簡單,開門見山,線索單一,故事人物不多,且出現較早,沒有過多的鋪墊,直截了當切入故事主題,較少迂回曲折,使人感覺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故事的作者是在“用最經濟的語言講述一個最簡單的故事”。作品大都能夠借助對一兩件日常事件的敘述表現創作者較為深刻的思想觀念以及對現實現象鮮明的褒貶態度。
《班五郎》中主人公得蟒蛇唾液,能聽懂百鳥及飛禽類語言,由此所發生了一系列奇異、古怪之事;《秦州客》敘寫的是一個流落秦州的白馬藏族人晚年風餐露宿,幾載春秋,終于到達家鄉寨斜橋的故事;《放羊娃求婚》講述的是放羊娃愛上了富戶人家的女兒,自己去提親,主人給他出了“難題”(夜明珠、金麻雀)。放羊娃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找到了夜明珠和金麻雀,并最終如愿以償娶到了理想的女子。此外還有《吃人婆與打陀螺》《美婦人智退兩和尚》《王大戶賽詩招婿》《楊茂云對詩教妻》《夢先生的故事》《南山娘娘》《余先生行善》《楊明慧著書傳史》《班銀魚子反清》等等,都是由一個核心情節元素作為 “由頭”,從而展開故事敘述的。這些作品大多情節結構單純、緊湊,且蘊含著明顯的教育意義、勸誡意義,或教育人們積善成德,或教育人們誠實守信……
民間故事里常常出現一些荒誕不經的事物與形象,似乎與現實無緣的情節,或不能實現的事件,而這些事物、形象、情節、事件(如“青蛙丈夫”)又往往受到大多數普通勞動群眾的喜愛,并在他們中間發揮著潛移默化的美學作用。這些豐富的想象便是當時勞動人民的遠方追求,它真誠地表達出人們渴望征服自然、支配自然以及改變社會現實,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3]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故事都是在白馬藏族現實生活的基礎上經過集中、概括、想象和虛構而產生的。人們通過想象來賦予人或者動物某種特殊的本領、才能,使它們符合人們心中的理想和愿望或者達到人們心中所虛幻出的場景。在白馬峪河沿岸山區流傳的大量的內容豐富、情節優美的幻想故事,這類故事在思維形態上呈現出典型的虛幻性特征。這些民間故事中所幻想的人、物都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他們在虛構的主人公身上寄予了故事的創作者以及普通民眾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對和睦的人際關系、理想愛情婚姻生活的肯定和贊美。《阿尼嘎薩》講的是,小青蛙斜哦嘎薩向白馬皇帝的三公主晝什姆求婚,解決了皇帝出的難題后,皇帝允婚,和公主成婚后,修身從軍、降妖除魔。繼承帝位后,南征北戰鏟除惡霸歹徒,白馬山寨男女老少安居樂業。斜哦嘎薩在沒有變成“人身”前,只是一只小青蛙,但他會唱歌、砍地種菜,還能智斗惡棍、鏟除惡霸等等。很顯然,故事的講述者或創作者賦予了青蛙超群的本領、非凡的智慧。透過斜哦嘎薩這個理想的人物形象,可以清晰地洞悉白馬藏族人民群眾對英雄人物的尊崇以及他們那種與生俱來的英雄主義情結。《金絲猴的傳說》中金絲猴的善良和知恩圖報,其實也傳遞出善惡相報的正義觀和道德訴求。這種報恩行為與觀念充分體現了“中國人一切都在實用理性天平上加以衡量和處理”[4]的人生態度。
從事口頭創作的隴南白馬藏族人借助浪漫的想象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和夢想,以此來表達對理想生活的強烈向往之情,比如對自由婚戀、理想愛情的憧憬。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故事中的愛情書寫,究其本質是一種愛情想象。據《紅海的傳說》中講,砍柴的白馬青年和海龍王的公主私定終身,海龍王派蝦兵蟹將出湖四處尋訪捉拿公主。公主、白馬青年終因寡不敵眾,攜手朝湖邊的懸崖撞去。這對戀人殷紅的鮮血濺到海水里,碧綠的海水從此變成了紅海;《白馬青年和素嶺奇花的傳說》中的白馬青年用天神送給他的金元寶幫摔傷的老阿爸治病的事情,感動了天上的七仙女,仙女下凡來和這位善良的白馬青年喜結連理。這類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斷然是不可能存在的,透過作品奇特的想象以及藝術虛構,隱喻了故事創作者的愛情觀和婚姻觀。
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故事中還有些不合常理的社會生活和婚姻制度的現象,這些現象在表面上看起來是不合邏輯的,也是無法理解的,如動物與人的婚配。《阿尼嘎薩》《月月》講述的是人和青蛙婚配的故事;《猴子搶姑娘》講的是猴子搶走姑娘,并和該姑娘一同生活,姑娘懷孕生下猴兒子的故事。這些故事具有一定的浪漫主義色彩,都是幻想和現實有機結合的產物。
在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故事中,人們為了更好地抒發自己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大量采用了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并將人類的思維、感情、語言、性格和愿望等寄附在動植物身上,通過它們的言行表達人們的好惡情感、歌頌真善美,撻伐假惡丑。如《金絲猴的傳說》中的金絲猴解救被困中的喜林,采草藥幫助其母療傷;《會唱歌的石頭》講的是阿鑫救活的雄鷹送給他一塊會唱歌的石頭。后來,石頭變成了兩只金雞。吃了金雞下的蛋,她母親和村里的盲人都恢復了光明。《白馬石頭》中的石頭給以砍柴賣柴為生的老大送金子,《狐貍和搖錢樹》中的狐貍以“賣唱”的方式幫老大賺錢,狐貍被老二打死后,第二年長成了一株大樹。老大從樹上搖下來的是錢,老二搖下來的卻是馬蜂。在動物故事中,這種擬人化的手法更是俯拾皆是。
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故事在反映民族發展進程時,特別重視對比手法的運用。如《鐵樓白馬藏族村寨的根苗》重在官民對比、遠古和近代對比、村寨之間的對比,以此來表現白馬藏族歷史上綿延生息的艱難和不易;《六十肖家的變遷》通過歷史上不同時期民族間矛盾與紛爭對比,反映白馬村寨與部落在過去的遭際和興亡更替;《寨斜橋的故事》用對比的手法講述幾個與寨斜橋相關的歷史故事,表現了白馬藏族在金子溝一帶的恩怨情仇。[5]此外,故事的創作者還善于通過人物行為舉止的對比性敘述,表現其鮮明的感情傾向性,如《勤大嫂 懶大嫂》中勤大嫂和懶大嫂不同性格、不同行為以及不同的反映和評價的對比。
隴南白馬藏族依照自己的美學理想,在民間故事中塑造了許多智慧出眾、力氣過人、勇敢超群的理想典型。他們是勞動人民一切智慧、美德、才華、力量的化身,是人民的美好理想和愿望的集中體現者。人們把可能賦予的一切理想的東西都集中在他們身上,使他們騰云駕霧、精通魔法、能夠戰勝一切邪惡,如阿尼嘎薩、班銀魚子、楊鐵匠、曹志忠、王世雄等英雄人物形象。作品通過夸張的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且富于感情化。作為被謳歌的對象,往往成為智勇雙全的“完人”,在他身上具備了人類的一切美德。而那些被撻伐或揶揄的對象,則一個個兇狠、殘暴,甚至喪失人性(如《乖乖鴦》中天寶的繼母、《阿尼嘎薩》中的幾哥比過九弟兄、七弟兄、扎哎哩等等)。在《班銀魚子反清》《王世雄黃土梁勇殺土匪》等故事中,就有人物的形象、語言、動作、性格和形體方面的夸張,又有人物所處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夸張。在一些故事里,還出現了諸如“起死回生”、“點鐵成金”之類的神乎其神的魔法式的夸張。這些夸張既是多方面的,又是異常強烈的,充滿濃厚的浪漫色彩 。[5]
“珍娥相貌就像花兒一樣好看,歌聲就像銀鈴一樣動聽”(《白馬少爺》)、“你的眼龐像金貢山里的花兒一樣,你的身材像白馬河畔的楊柳一樣”(《阿拜波與娥曼妹》)、“紅杜鵑像朝霞,白杜娟像白云,把春夏之交的咤咯山裝點得分外妖嬈”(《蒲池山的傳說》)等等如此俯拾皆是的比喻極大地提升了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故事的文學品味和藝術張力,并凸顯了白馬藏族人杰出的語言表達才能。
此外,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故事中還大量運用了排比、反復、設問等修辭手法。這些修辭手法和大量的俗語、諺語、山歌、民歌、酒歌(敬神歌、豐收歌、養蜂歌、打獵歌)以及咒文等共同織就了一個色彩斑斕的藝術世界。
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故事作為白馬藏族“口傳的歷史”和反映各個時代現實生活、表達民族思想感情和道德訴求的敘事性的口頭散文作品,在語言運用和語言風格上也必然有著與其他民族(或地區)民間故事不同的特征。
(一)以敘述為主,故事中夾雜著大量的民歌、山歌、對歌和酒歌等韻文,形成了散韻結合的特點
隴南白馬藏族大多能歌善舞,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山歌、民歌、對歌、酒歌和打獵歌等表達自然流露的情感。這種形式既生活簡練,又能集中表達情感,并使得作品呈現出散韻相間的語言特征。
阿扎伊的妻子茨嫚姆娜懷孕三年零三個月分娩生下了無頭無尾的肉坨。面對這個怪物,茨嫚姆娜懷胎以來的喜悅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流著淚唱起了山歌,抒發著自己心中的無限悲傷:
世上人的兒子最可愛,人的兒子就是小人兒,
小人兒就是活潑的男孩,小人兒就是漂亮的女孩。
我的命運好可憐呀,生養的為什么不是小人兒?
——《阿尼嘎薩》
夜幕降臨了,白馬藏族點燃熊-熊篝火,舉起飄香的咂桿美酒,唱起了心中的酒歌。一曲曲酒歌唱出了白馬藏族心中的喜怒哀樂。
美酒香又甜,篝火騰烈焰,舉起酒碗情更濃,唱支酒歌歌不斷。
酒歌唱得朝霞飄,酒歌唱出月兒圓,酒酣歌飛灑夜空,白馬山寨不夜天。
曲曲酒歌勝甘霖,滋潤白馬藏族的心坎坎。
——《小依奧哩》
《白馬少爺》講述的是白馬少爺(起初是蛇身,后變成人身)和寨子頭人的女兒珍娥相愛的故事。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經常以對歌的形式表達愛慕相思之情。
珍娥唱道:“只要天天和哥哥相逢,青石板做床也安穩,泉里冷水洗臉也溫暖,頓頓粗茶淡飯也心甜……”
白馬少爺唱道:“林中的山鹿一對對地跑,河里的鴛鴦一對對地漂,攔路的荊棘要砍掉,死活也要和阿妹在一道……”
(二)“白馬語”和當地鄉土方言交織的語言表述形式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白馬語”漸漸失傳,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文縣方言交流,用漢字記載。我們現在看到的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故事雖然是用漢語記載的,但是作品里還保留了很多“白馬語”和當地的方言。如“謝抖”(白馬語,意即“公雞”)、“坎下”( 白馬語,意即“地下”)、“撒海柔組”( 白馬語,意即“繡鞋”)、“波模”( 白馬語,意即“姑娘”)、“來約”( 白馬語,意即“耳環”)、“繞繞繞”(白馬語,意即“好好好”)、“斜哦嘎薩”(白馬語,意即“地上的青蛙”)、“采石乃”(白馬語,意即“可憐的小寶貝”)等等。
民間故事屬于口頭文學,口語化是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故事的一個重要特點。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故事不是某一個人的精心的創作,它是勞動人民集體的成果,很多作品是他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即興創作的,并不像作家文學那樣經過深思熟慮,所以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故事多以口語的形式出現,如“七弟兄不知怎樣才能把木頭解(gǎi)成板子(當地方言,gǎi板子,意即用手鋸把木頭加工成木板),望著木頭一籌莫展” (《阿尼嘎薩》)。“人在甜言上栽跟頭,馬在軟地上打前頭”、“牛皮不是吹的,大山不是堆的”、“貓不揀柴,烤現成的火;老鼠不做活,吃現成的糧”、“死人不吃飯,家當去一半”等等凝聚著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智慧的大量的俗語、諺語的夾雜出現,使得故事呈現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平民色彩。
此外,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故事的口語化,還表現在作品中大量出現敘述事件進程的模式化、套路化句式。如“阿尼嘎薩晝夜兼行,走了九天九夜,走過了九個寨子,渡過了九條大河,翻過了九座大山,跨過了九道深澗,來到了一個名叫夾石溝的地方”(《阿尼嘎薩》)、“他尋訪了九十九座白馬山寨,趟過了九十九條河流,踏遍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山嶺,終于尋訪到了晝什姆的下落”(《阿尼嘎薩》)、“珍娥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走過九道拐,越過石門關,渡過通天河……”(《白馬少爺》)等等。
綜上所述,“民間故事既是一種和人類生存相關的文化娛樂教育活動,又是一種口頭語言藝術創造活動。就其內容之廣博而言,它是民眾生活的百科全書;就其思想感情的深厚程度而言,它又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乃至全人類共同體心靈的窗口。”[6]這種論述完全適用于隴南白馬藏族民間故事。隴南白馬藏族廣大底層通過其筑建起來的民間故事的藝術世界,生動地演繹了隴南白馬民俗文化的發展軌跡和積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探討和觀照隴南白馬人民間故事的藝術特征,對于深刻認識民間敘事文學的結構形態、審美情趣和文學本體特征大有裨益。
[1]李竟成、 雷茂奎.絲綢之路民間文學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p76
[2] [美]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p1
[3]傅亦佳、虞佳佳.民間故事的遠方追求和想象[J].安徽文學,2010年第1期,p236
[4]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p30
[5]蒲向明.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故事卷概述[A].邱雷生、蒲向明.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故事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年,p10-11、p10
[6]劉守華.民間故事的藝術世界——劉守華自選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p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