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曉 真 / 文
10月14日重陽節后的第一天,上海市質協用戶評價中心發布了《上海老年人權益保障認知度調查報告》。這已是市質協每年一次圍繞“老年人”所作的第5次調查。就本次調查報告披露的數據,本刊進行了重點挖掘,看看上海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背后,究竟有些什么“危”與“機”。
本次調查報告數據顯示,上海老年人生活狀況總體是比較樂觀的。報告作出的四點結論是:(1)社會關切,尊老敬老氛圍良好;(2)衣食無憂,基本生活有保障;(3)家庭和睦,精神需求能滿足;(4)居家養老,社會服務待發展。
調查報告從20多個方面進行了數據收集,包括被調查人員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收入情況、身份和區域分布、老年人家庭概況,和社區工作者概況等樣本特征,及《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知曉度、本市優待政策知曉率、尊老敬老滿意率及行為表現、子女意愿、居住情況、經濟來源、弱勢老人關注度、子女牽掛度、兩代人對相互溝通滿意度、對《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常回家看看”的看法、居家養老、宜居環境、老人家庭負擔等。
報告有效樣本2863份,凸顯了四大重要數據。挖掘、分析這些數據,既感到安慰、又感到震撼。
重要調查數據一:上海老年人的人均月收入集中在1000-5000元的范圍,其中49.0%在2200-5000元之間,40.9%在1000—2200元之間;另有2.5%超過5000元,還有7.6%則不足1000元。
按照這個數據推算,上海老年人人均月收入約在2000元左右,這遠遠低于上海市統計局公布的2012年上海城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0188元的水平。更低于國內有關機構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全國各大中城市人均薪資榜顯示的上海人均7112元。
然而,上海的生活成本很高,不僅排名全國第一,還在國際上排名靠前。《經濟學人》旗下智庫EIU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生活成本指數”排行榜顯示,中國城市生活成本排名最高的是香港,位居全球第14位;排名第二的就是上海,與紐約基本“看齊”,位于全球第30位。
因此,申城51%老年人月收入在2200元以上,可以說“基本生活有保障”。另有40.9%在1000—2200元之間的,則難說“基本生活有保障”,特別是7.6%不足1000元的老人,“生活堪憂”。
更加令人震撼的是,調查數據還顯示,在7.6%人均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上海老人中,目前得到幫扶的占總數的54.0%。也就是說,另有46%沒有得到幫扶!
重要調查數據二:不和子女居住的老年人的比例已達到了60.4%。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也達到了2.9%,孤寡老人也有1.8%。
這是一組令人有些傷感的數據,六成老人生活在“空巢”中,生活缺少子女陪伴的孤寂可想而知。更加令人痛心的是,老人在家逝去幾日無人知的新聞也時有耳聞。
超過六成的老人生活在“空巢”中,這也符合上海城市的特征:一是隨著經濟和住房條件改善,以及年輕人普遍不愿意與父母同住的生活觀念的變化,進一步促使上海家庭變小,獨居老人增多。上海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上海家庭戶規模從1982年的3.6人下降至2.5人,平均每戶擁有2.04間房間,接近人均一間房間。調查也證實,60.4%獨居老年人大多自有住房、月收入尚可。二是隨著獨生子女的比例越來越高,人員地域流動性變大,人的生活范圍已經不局限于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也導致上海老人空巢比例越來越高。
正因如此,滬上老人精神需求尤其強烈。本次調查也顯示,老人們精神需求強烈。如對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調查,涉及生活保障、精神需求、養老服務三個方面、12項具體內容,調查結果顯示:精神需求贊同率最高。文匯報刊登的一份調查也可以佐證這一點:滬上很多老年人購買保健品呈現出明顯的不理智,有的一年購買的保健品在萬元以上。調查發現,原來老人的重點不在保健品,而在享受推銷人員的熱情上。由此可見,上海老人精神慰藉需求之強烈。
重要調查數據三:當被問及如果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下希望由誰照料時,超過七成的老人希望由子女和老伴照料,只有11.4%的老人希望進養老院、護理院這樣的專業機構,還有6.2%和3.2%的老人愿意將自己托付給社區和保姆。
由此可見,家庭式的居家養老成為首選。這項選擇的原因,既與中國傳統養老方式有關,也與目前市場上的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不足有關,更與經濟收入有關。
有關統計表明,目前本市共有各類老年社會福利機構約631個,養老床位約10.2萬張,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約12.7張,顯然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養老機構的不規范,害怕生活環境的改變,也是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的原因。
調查同時發現,社區服務存在著巨大的提升空間:社區只對高齡、獨居或貧困老人提供上門服務,且內容單薄,一般只有免費體檢、社區助餐、慰問補助等。
經濟原因,也是老人們選擇居家養老的重要原因。調查數據顯示,有27%的老年人擔心養老機構會造成高昂的經濟負擔。
值得欣慰的是,有45%的子女表示今后考慮親自照顧年邁父母的生活起居,有24.1%的子女已經在這么做了。
重要調查數據四:“夾心層”老人生活疲憊。在調查中,高達69.4%的被訪老年人承擔著照顧其他家人的重擔。其中,需照顧下一代的老年人占41.2%,需要照顧上一代的老年人占7.0%。此外,21.3%需要同時照顧上一代和下一代的“夾心層”老年人負擔最重,從年齡段來看,他們主要是60-65歲的“年輕老人”。
雖然照顧家人堪稱“甜蜜的負擔”,但老人畢竟年事已高,從精力、體力、財力上對下一代繼續付出,有的還要照顧上一輩的“老老人”,感到疲憊不堪的不在少數。而老年人最想做的“養生鍛煉、文娛活動、休閑旅游”等意愿,卻難以滿足。“買汰燒”、照顧下一代乃至上一代,捆綁著很多老年人。
從子女這一頭看,雖然他(她)們大多心有孝念,愿意常回家看看,卻難以在工作、生活和照顧老人中找到平衡點。人口年齡結構預測表明,中國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撫養老年人,1990年為13.74人,到2025年為29.46人,2050年為48.49人。這就意味著,一對夫婦將要面對供養雙方父母和撫養一個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負擔。
在這方面,率先進入老齡化城市、獨生子女政策貫徹得最好的上海,尤甚。獨生子女注定將成為新一代夾心層,而且是雙份的,因為他們面對的將是雙獨家庭的父母,是“4:2:1”型,即每一位中國成年勞動力都有父母2人和祖父母4人需要贍養。小兩口顧得了這方、顧不了那方,年輕人的養老包袱越背越重,經濟壓力越來越大。
根據本次調查情況以及上海老齡人口加速遞增的態勢和目前老年人生活的現狀,當前急需各方做好的工作有三件。
一、把三類老人列入重點幫扶對象,建立相關幫扶機制、落實機制予以重點解決。
老年人本身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中的三類人尤其弱勢。這三類老人是“弱弱”老人,急需引起有關部門重點關注,把他們列入重點幫扶名單,制定幫扶措施,以社區為單位,以網格化管理為機制,予以從優、從快落實、解決。
一類是收入水平低的老人。第二類是貧病交困的老人,他們中的一些集高齡、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等幾個因素,應納入重點幫扶名單。第三類是獨居老人。
筆者建議,首先對社區內“弱弱”老人進行排查,建立數據庫,并順勢建立第三方的養老服務質量評估制度,對這些老人的需求進行分類,率先探索急、難、愁的解決途徑,先行予以解決。
二、上海要率先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構建養老服務體系。
國務院發布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從2011年到2015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億人增加到2.21億人,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萬人;老年人口比重將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遞增0.54個百分點。
著名地緣政治戰略家湯姆 巴內特(Tom Barnett)稱:“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哪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和人口老齡化速度能與中國相提并論。”預計到2015年末,上海戶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430萬人,比例接近30%。
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上海必須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制定戰略,率先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構建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為全國探索一條“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道路。
在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中,上海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用,通過簡政放權,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各方活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積極吸引包括全球、全社會的力量參與。
1.上海要梳理出所有國家和地方現行支持養老服務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公開透明的各種方式予以公開,傳導到境內外每一位有意關注上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人群和組織,以便全社會了解、熟悉各項支持養老服務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并從中尋找商機,以市場化的方式進行更為有力的推進。
2.上海地方政府要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貫徹落實為契機,根據《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要求率先制定詳細的地方落實細則,率先探索保障老年人權益的制度,為全國做出表率,同時也促進上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上海要實施“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在建設好眼下最受歡迎的家庭養老服務體系的同時,更加關注未來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
養老服務體系主要是指與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以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為目標,面向所有老年群體,提供基本生活照料、護理康復、精神關愛、緊急救援和社會參與的設施、組織、人才和技術要素形成的網絡,以及配套的服務標準、運行機制和監督制度。
其中重要一項,是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規模化、連鎖化的養老機構。質量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要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規范、管理標準,并為從業人員的素養教育和技能培訓出力。
社區作為養老工作載體,要建立起社區助老服務社一類的專業服務保障機構和實體,接受政府委托的管理事務,積極參與居家養老體系建設,可以利用市場機制的運作方式,根據老年人的需求開展服務。
三、老齡化所帶來的商機將成為全球朝陽產業,上海要把銀發產業作為重要發展戰略。
上海城市人口老齡化加速,與其說危機重重,不如說蘊含著產業發展的商機。
事實上,老齡化不僅是上海的危機,也是全球的危機。在美國質量協會所做的未來驅動力調查研究中,“人口老齡化”連續幾年被列入其中。但危機也是商機,被譽為“全球五大管理大師之一、經濟預言家”的大前研一博士指出,老齡化所帶來的商機將成為全球朝陽產業,會引發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繼9月13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之后,10月14日國務院又發布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加快發展包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以及相關服務。這說明,發展銀發產業在內的健康服務業,已經成為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需求,為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的重要舉措。
事實上,西方一些國家已經著手將這方面的顧客需求作為發展的驅動力,如谷歌(Google)最近宣布要將其巨大創造力的一部分轉向解決全球老齡化問題。事實上,可穿戴設備,機器人產業等,都是銀發市場的寵兒。
1.首先是醫療保健領域產業的巨大潛力。
如家庭醫療保健服務及產品,即可包含用于家庭醫療保健服務的“永不疲倦”“脾氣特好”的機器人,也包含用于家庭醫療保健服務可穿戴產品,如集測量血壓、心率、跑步等為一體的腕表等。這個產業產品的種類非常多,蘊含著極大的開發價值。
再如抗衰老服務和產品。據權威機構官方統計及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全球抗衰老產品銷售額目前每年已超過1000億美元,2015年將飆至1760億美元。不少國外公司已經進入中國市場。
2.其次是養老金融領域的服務和產品將興旺發達。
如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表明,中國將完善投融資政策,中國各級政府也將加大投入支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這將促進金融機構要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拓寬信貸抵押擔保物范圍,進一步滿足養老服務業的信貸需求。
可以預見,隨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建設,國內外資金一定會看好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這將進一步促進中國養老服務和產品的創新和發展,進而促使養老從“危”到“機”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