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芬, 趙緒永, 郭宏偉
(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生物工程系,河南鄭州450011)
“工學結合”是實現高職院校從“學校規模發展”到“教育模式改革”到“內涵建設”跨越的重要途徑,也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之路,其核心是實踐教學改革[1]。動物細胞培養技術課程是生物技術類專業的核心技能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2],課程內容完全圍繞實踐操作展開,是學生后續生物制品技術、生物檢測技術等專業課程的基礎,因此構建合理的實踐教學平臺是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的保障[3]。2010年,我校“動物細胞培養技術”課程被確定為省級精品課程,課題組以工學結合為導向,以工作過程為基礎,構建了動物細胞培養技術實踐教學新體系;以學生職業能力提升為本位,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為載體[4],引入企業元素,構建了“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為了提高課程建設成果的輻射與推廣作用,課程組以服務師生與社會學習者為基本出發點,圍繞實踐教學基本資源、運行管理、拓展資源等三個方面強化了課程實踐教學平臺的開發與建設。
根據生物技術專業崗位定位與核心技能需求,結合細胞疫苗生產崗位、單克隆抗體生產崗位的職業標準,制定課程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動物細胞培養的原代操作、傳代操作、培養細胞觀察、病毒的細胞培養、細胞的凍存與復蘇、單克隆抗體制備技術;同時具備相應崗位的職業素養要求。
疫苗是現今疫病預防的最有效手段,傳染性法氏囊疫苗、馬立克疫苗、雞痘疫苗、新城疫疫苗等都是雞胚成纖維細胞苗。雞胚成纖維細胞具有相對容易獲得、增殖能力強、適應性強、良好的耐受性、性狀比較穩定等特點[5],所以確定了動物細胞培養技術課程的實踐教學以雞胚成纖維細胞疫苗的生產為載體,以雞胚成纖維細胞的培養為主線,以崗位職業資格要求為標準,設計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企業雞胚成纖維細胞疫苗的生產崗位,以雞胚成纖維細胞培養、攻毒過程為核心,按照工作流程,把動物細胞培養技術實踐教學分解為六個工作任務,即雞胚成纖維細胞培養的準備工作、原代培養、檢測與觀察、傳代培養、病毒的培養、凍存與復蘇。
改革傳統動物細胞培養技術實驗教材編寫模式,以工作流程為主線,以工作任務書為載體,校企合作按照企業崗位要求與職業標準,編寫動物細胞培養技術課程實踐教學工作手冊,下設若干工作任務,每個工作任務包括工作任務書、工作準備、工作流程與規范要求、工作注意事項、工作考核量化標準、工作任務報告單等內容,使學生明確工作任務目標、了解任務完成的組織形成、積極開展工作總結與反饋。
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考核模式,不僅是實踐教學過程監控的有利手段、夯實學生實踐技能的保障,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熱情,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嚴謹的工作作風、創新精神與團隊精神[6-7]。根據動物細胞培養技術課程實踐教學特點,體現“四結合”:即技能評價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學校評價與企業評價相結合,創建了多元化實踐教學考核模式。按照常規實踐教學任務、開放實踐項目、課程專門考核、校企評價、小組互評、自我評價等幾方面建立量化評分體系;同時為了激發學生興趣,針對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如擔任指導教師、實驗結果優秀、在參與教師科研工作中表現突出、實習中受到企業表揚等情況,經班級學生考核小組認可,增設獎勵積分;重在突出過程考核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根據每位教師自身專業技能特長和優勢,負責相應的實踐教學任務;崗位技能強,與企業生產結合緊密的實踐項目,聘請企業技術骨干擔任主講教師;使每位學生在每節課都能得到最優秀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此外,堅持“引進”與“提高”并舉,加大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構建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建立穩定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校外兵團,確保實踐教師教學水平。
動物細胞培養技術實踐教學采用“多層次、多環節”策略,設置了課堂實驗、教學實習周、課外拓展、綜合實訓、頂崗實習等5個環節;按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感知理解—模擬老師—自己實操—角色轉換—實崗實戰等五個層次、由易到難、逐步推進來安排教學;使實踐教學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平臺的作用。
圍繞教學目標,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為主線,每一工作任務的具體組織分為七個步驟:①老師下發工作任務書,講解任務目標與工作方式;②學生組建團隊,根據任務要求,完成本團隊工作方案;③以團隊為單位匯報、交流工作方案;經大家討論、老師指點后,每組完善、補充、確定實施方案;④ 在老師指導下和團隊負責人帶領下,各團隊開展工作;⑤ 填寫任務報告單、團隊內開展總結交流;⑥ 班級內開展工作任務反饋與研討會;⑦ 課程實踐教學全部結束,以團隊為單位,開展實踐教學收獲與心得專題匯報會。
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學生專業就業崗位的職業素質與技能需求,緊密結合所授課程實踐教學特點,按照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優化教學教學內容;引入企業培訓形式與激勵機制,以小組匯報、角色轉換、興趣小組、專業調研、團隊合作等多種形式組織教學,力爭每個實踐項目都能引起學生新的興奮點;在系列專題活動中發現每位學生的閃光點,挖掘學生潛能。擴展實踐教學的組織形式,由課內走向課外,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重在構建“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8]。
(1)校內實訓室建設。儀器設備齊備、實驗材料齊全、功能完善、管理規范的開放型實驗室是構建實踐教學平臺的關鍵。支持動物細胞培養技術實踐教學的實驗室有:無菌操作室、細胞培養室、準備室、學生實驗室等,實驗面積達600多m2;按照企業GMP規范要求,模擬企業生產流程,建立了整體環境潔凈度達到萬級,局部達到百級的超凈工作間,可供20人左右學生同時操作;并設置觀看窗,供外邊學生學習交流。
(2)建立開放性實驗室。實踐教學的開放性是一種從時間、地點、內容、方法和手段上全方位對學生開放的教學模式,是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體現[9]。成立動物細胞培養技術實踐教學興趣小組,圍繞教師的課題或與企業合作研發的項目,教師布置開放實踐項目方向,要求學生查閱資料、制訂詳細實驗方案;通過教師指導、成員間研討、修改完善,確定實驗方案。項目開展活動的時間都為課余時間,實驗室針對項目組制定專門管理制度,定期召開進展匯報交流會議。在實驗實施過程中,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對不規范的操作加以糾正,注重審閱學生實驗報告的結果和分析,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和科學素養。
(3)校外實習基地建設。課程組本著“誠心、互利、合作、雙贏”的原則,針對課程教學實習,先后與洛陽普萊柯生物工程公司、安圖綠科生物工程公司、華蘭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鶴壁神康疫苗有限公司、普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共建了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同時,根據不同企業的需求,建立訂單培養、學生參與企業季節性生產等多元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有效破解了學生實習管理與就業難題,實現了校企的雙贏[10]。
2012年5月,國家教育部啟動了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目的在于以服務高校師生與社會學習者為對象,推進原精品課程的轉型升級,真正實現資源的共享[11]。本課程組在原省級精品課程建設成果的基礎上,以實踐教學拓展資源建設為重點,以資源精品和資源共享為目標,提升課程資源的輻射與推廣作用。
動物細胞培養技術是細胞疫苗生產的核心技能。圍繞企業細胞疫苗的生產工藝,建設了:① 疫苗制品工職業資格考評文件與試題庫;② 按照企業生產流程,從一更、二更、三更操作,到細胞制備崗位、到產品的灌裝、包裝等崗位職責與視頻操作。
細胞污染是制約細胞培養工作順利進行的瓶頸[12]。為了使學生在短期內,掌握各種培養細胞正常與否,我們加大了教師科研過程中原創圖片的搜集和積累,建立不同培養時期、不同類型、正常與異常細胞圖庫。此外,企業生產中應用的細胞大規模培養技術,無論從原理認知和實踐操作,都是學校教學難以完成的,課程組與企業合作,進行了多種類型生產設備及生產工藝仿真素材的開發。
考慮更多學習者的需要,網站開辟生物技術類實驗室常用儀器的使用與維護、細胞培養過程常見問題解答、細胞培養發展動態、實踐技能試題庫、在線測試系統、專家報告、在線答疑等多種欄目,旨在給廣大學習者搭建一個自我學習的平臺。
(1)我校“動物細胞培養技術”課程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的嘗試和實踐,不僅有效提升了課程教學質量與學生綜合素質,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資源的共享性。2012年,該課程成功轉型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2)實踐教學平臺建設重在實現“五個轉變”。①從單一實踐教學組織形式轉向多視角把握實踐內涵,搭建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實踐平臺;② 從單一技能培養轉向學生職業能力培養;③實踐內容從章節順序轉向基于工作過程需求與職業資格標準要求;④從單一學校教育轉向校企共同教育;⑤實踐教學教學平臺從服務師生轉向社會學習者。
(3)實踐教學平臺建設需要多元化合作。校企深度互融,實現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是高等教育深化教學改革的永恒主題。所以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必須以開放的心態、合作的心態,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實現校校間、校企間、校會間的強強聯合與通力合作。
[1] 楊 洋,韋小英,白先放.建立生物工程專業“工學結合”實習基地的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3):128-130.
[2] 黃金林,潘志明,陳 祥,等.生物技術本科專業開設動物細胞培養技術課程的教學體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0):32.
[3] 柯志勇,羅深秋,鄒 霞,等.研究生動物細胞培養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7,9(2):147-148.
[4]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006[16號])文件.
[5] 朱國坡,周曉麗,郭延鋒,等.雞胚成纖維細胞原代培養及應用[J].動物醫學進展,2010,31(3):112-114.
[6] 祝鳳榮,張德明,張向陽.實踐教學多元化考核與評價的研究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6):237-243.
[7] 王亞飛,孫太凡.農業院校基礎化學實驗考核體系的建立與實踐[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2:125-127.
[8] 金 穎.“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與學生自主創新學習能力的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11,14:117-119.
[9] 韋 化.構建多元化開放式實踐教學體系 培養大學生的“四種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5):1-4.
[10] 王永芬,喬宏興,邊傳周.校企聯盟共育新人教學模式的探討[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30(1):48-49.
[11] 吳 寧,馮博琴.對國家精品課程轉型升級與資源共享建設的認識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2(11):6-9.
[12] 馬 輝,趙緒永,王永芬,等.高職動物細胞培養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3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