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君
(天津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天津 300191)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我們黨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生態文明的戰略升位,將主導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英國《衛報》曾刊登過一篇評論,它認為:“19世紀英國教會世界如何生產,20世紀美國教會世界如何消費。如果中國要引領21世紀,它必須教會世界如何可持續發展?!笨梢哉f,英國人讓人類擁有了巨大的生產能力,美國人引發了人類無窮的消費欲望,同時帶來人與生態環境的緊張關系,中國人則通過高效生產與合理消費把地球推向生態文明??沙掷m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內涵,更是實現生態文明的基本路徑。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未來我國人民的消費方式將沿著以下幾個趨勢發展。
物質消費的簡約化是指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淡化物質欲望,摒棄過度的物質奢求,增強物質消費品的使用壽命,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壓力。簡約不是壓縮消費,降低生活水準,不是抑制人們正常的健康的消費,更不是花錢越少越好,消費越簡單越好,而是在滿足正當需要的前提下,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和花費,倡導物質消費品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物質消費的簡約不是小氣,也不是吝嗇,而是一種理智的、成熟的消費態度,它使人們不再以物質消耗的多少來定義生活的成敗,從而擺脫瘋狂縱欲、貪婪占有的物質主義重負,為精神消費的豐富提供更多的空間。物質消費的簡約化之所以會成為消費方式的一個發展趨勢,主要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資源約束趨緊。我國本身就是一個人均資源擁有量非常少的國家,例如,我國礦產資源總量的人均排名只在第53位,人均占有的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值的31%左右,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我國又是一個消費大國,許多產品的消費量躋身世界的前列,龐大的消費已經給我國的資源、能源和環境帶來了壓力。從主要的生活消費品來看,我國有部分產品的消費總量超過了美國而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者。但是由于我國的人口基數很大,人均消費水平并不高,距離發達國家的水平還很遠。這一方面表明我國社會和生活消費的潛力還很大,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未來的需求可能對世界資源和環境造成一定的壓力。我們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不可能像美國那樣消耗世界的資源,現在世界上也沒有那么多資源可以消耗。在2011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科威特的The Kuwaiti Danish Dairy Company董事長兼董事經理Sir Mohammad Jaafar在題為《資源問題》的分論壇上表示,現有的對能源的消費方式對地球的資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中國、印度的消費者的能源消費如果像歐美那樣消費能源,我們需要有五個地球。[1]所以,未來我國人民對物質的消費必然要趨向簡約。
其二,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伴隨著人口增長和消費增長,生活消費領域產生的污染物和廢棄物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隨著汽車消費的井噴式發展,城市的空氣質量也大幅下降。2013年的第一個月,北京26天的霧霾令所有人都無法淡定。各方專家用盡辦法查找霧霾原兇時,汽車尾氣“罪責難逃”。另外汽車消費導致的城市空氣污染,已經使肺癌成為北京發病率最高的癌癥。物欲消費不僅產生污染物,還產生廢棄物。統計資料顯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長速度為8.42%,而我國垃圾增長率達到10%以上,后者已經成為世界上垃圾包圍城市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世界每年產生4.9億噸垃圾,而僅我國每年就產生近1.5億噸城市垃圾。目前,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累積推存量已達到70億噸,占地約80多萬畝,近年來又以平均每年4.8%的速度持續增長。全國600多座城市,除縣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圍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沒有合適場所堆放垃圾。[2]盡管我們黨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我國政府也已經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財力來凈化環境,但依然步履維艱,未來更應該關注污染物和廢棄物產生的源頭,減少人們的物質消費,提高物質產品的使用壽命。
精神消費主要指教育、知識、科技、娛樂、音樂、藝術、體育等方面的消費,強調對人的發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滿足,要求將消費與人的全面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讓人們在消費中實現人的體力、智力、情感、意志力以及社會素質、精神素質、心理素質等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全面發展。精神消費的豐富化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正如艾倫·杜寧所說:“地球上生命的未來取決于我們——世界人口中最富裕的1/5能否從物質需求的充分滿足轉向非物質需求的滿足?!盵3]
首先,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為精神文化消費的豐富化提供了條件。2004年以來,我國的文化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2004年,全國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僅為3 440億元,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已達到11 052億元,占同期GDP的2.75%。[4]過去幾年里,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都在20%以上,大大超過了每年GDP和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又提出推動文化產業逐步成長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必將為市場帶來了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可有效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也引導人們進行更加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動。
其次,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極大地推動了精神文化消費需求的擴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居民收入穩步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較大改善。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于30%為最富裕),我國居民的生活和消費水平已向小康社會邁進,標志著我國消費結構進入一個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消費結構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人們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快速增長,這為精神消費的豐富化提供了需求支撐。
最后,人們對全面自由發展的追求為精神消費的豐富化提供了不竭的動力。人類對自身的完善和進步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當人們的物質需要達到一定層次的滿足后,就會把精神需要提到更重要更突出的地位,這時人的幸福感、特別是人的發展跟消費的物質財富的絕對量已沒有太大的必然聯系。這說明在我們的生活進入小康狀態以后,人們的需要應該主要不在于物質欲望的滿足,而在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人的發展,“最具體的表現在人的物質文化需要,特別是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斷得到滿足上面?!盵5]因此,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質消費得到保證以后,人們會增加文化、學習、藝術、休閑、娛樂等精神生活的消費,以提高文化素質和加強精神修養,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個體消費需求滿足方式的社會化是指人類個體的需求越來越通過社會的公共產品來滿足,逐漸減少需要的滿足依賴個體消費商品的形式。譬如,更多的公共交通,更少的私家汽車;更多的公共預防性健康,更少的昂貴治療性健康;更多的公共綠地,更少的豪宅庭院;更多的公益文化產品,更少的商業演出團體。
在現代社會中,個體的消費需求構成個體的主要需要,個體需要的滿足依賴于交換基礎上的消費活動。其實,“需要的產生,也像它們的滿足一樣,本身是一個歷史過程”,[6]在普遍交換還沒有發展起來的社會中,人們主要是自己生產滿足自己需要的產品,自給自足;當產品有了剩余,出現了交換進而發展到普遍交換的時候,出現了商業,一些人專門為交換而生產,他們的生產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為了交換價值,他們生產的產品叫做商品。商品出現后,人們主要通過以貨幣為媒介的消費活動來滿足需要,這種消費活動表現為個體對商品的占有。人們通過消費糧食、衣服、住房、日用品等來滿足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通過消費書籍、報刊、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等來滿足基本的精神方面的需要。現代社會也是資本邏輯主導一切的社會,資本為了滿足自身增值,就要加快資本流通的速度,所以就要不斷激發人們的需要和欲望,并且人的需要和欲望主要被引入到了物質消費領域中,物欲消費幾乎成為了滿足需要的唯一方式,各種各樣的商品充斥著人們的生活,正如馬爾庫塞在其《單向度的人》一書中說到的那樣,“人們似乎是為了商品而生活。小轎車、高清晰度的傳真裝置、錯層式家庭住宅以及廚房設備成了人們生活的靈魂?!盵7]
這樣的消費方式,一方面并不能帶來幸福,因為消費需要的滿足只是暫時的,滿足過后,是更多的空虛和無聊,因為新商品總是層出不窮,沒有止境。另一方面還耗費了大量的資源,并給生態環境帶來帶來難以消化的廢棄物和污染物。“在美國,道路、停車場和其它用于轎車的地方占據了城市空間的一半。并且在全國范圍內,鋪筑過的路面覆蓋了比喬治亞州還要大的區域。汽車所到之處,鋪筑的地面就掃蕩了這里的土地——田地變成了停車場,森林變成了汽車道?!盵8]中國的人口密度是美國的5倍,土地資源十分短缺,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如果中國不斷將養命活口的大量土地用來修建道路或停車場,18億畝的耕地紅線將迅速被突破,未來將是怎樣的圖景不難想象。為了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我們必須加大社會公共產品的供給,擴大公共消費,以最有效的方滿足盡可能多的個體消費需求。
總之,未來的消費方式應當是既有利于資源的節約、環境的保護,又有利于消費的激發和經濟的發展,同時有利于個人全面、自由的發展。
[1]Mohammad.現有消費方式對地球的資源造成很大壓力[EB/OL].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2011dws/20110915/4595790.shtml.
[2]城市垃圾之困:中國成垃圾圍城最嚴重國家[J].觀察與思考,2009(17).
[3][8]艾倫·杜寧.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的未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12,83.
[4]楊浩鵬.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破萬億元從繁榮走向跨越十七大以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成就綜述[N].中國文化報,2012-05-31(8).
[5]尹世杰.尹世杰選集(第2卷)[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3.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0.
[7]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