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婷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會計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發展方式的轉型,提高我國國民素質,增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真正實現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總目標,亟需在教育上加大投資和重視程度,轉變和改善我國人力資源的現狀和不足,提高人力資源的層次和水平,從而真正實現從人口強國變為人才強國的轉變,加強和增進從業人員和教育中的人力資本的總存量,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和穩定健康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根本動力。本文試圖從人力資本的可持續發展和積累的方面,通過實證和舉例的方法來研究和探討投資教育的變化及其結構的改變和質量優化對于經濟增長的共享和巨大的促進作用。
目前,人力資源的定義有以下三種,一種是來源于舒爾茨,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的含義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勞動者所擁有的知識、能力以及技能和其體力及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的總和;第二種則出自于貝克爾的言論及其著作,貝克爾認為人力資本的產生和積累是在人們接受相應的教育,有關職業的培訓和職業以及技能的晉升,身心健康等有利與人的提升和發展的一切活動的投資中所產生和形成的;第三種定義則主要是基于“人力”和“資本”這兩個人力資源中最為關鍵的詞語而提出,而對此最為著名的論述的解釋的則是:體現在人身上的人力資源則主要通過人所擁有的能力和技能和所具備的生產知識的存量的多少來進行判斷和篩選。
而在現今關于人力的資本和經濟的增長之間的關系的模型及其理論等學說中,科學性最高最受好評的則是以下這三個著名的模型:第一個便是Arrow提出的“干中學”模型,知識溢出思想和生產函數,其中Ar row所提出的“干中學”模型主要從描述干中學所具有的經濟意義的角度出發,從而描述人們會在干中學這樣的一個過程中積累能夠提升自身人力資本的經驗和技能,從而保證自身專業的人力的資源提高和優化這一過程和現象;“知識溢出”的思想則是Lucas在其參加的劍橋大學舉辦的紀念Marshall的會議中所提出的;而Romer則是在其前輩Solow提出的原始的模型中將生產函數和人力資本的因素和變量相聯系和整合,從而將人力資本作為存在于資本和勞動力的數量之外的獨立的個體而言,確立了人力的資本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投入的重要地位,有力地強調了人力資本在社會的生產過程和人的提升過程中的作用。
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出現彌補了傳統經濟理論無法解決的困擾人們很久的關于經濟發展、工資變化、以及收入分配中所產生的疑問。同時,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提出還從另一個側面將經濟學家的目光又吸引到教育上來,隨著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完善,學校教育投入及其相關的情況對經濟的增長和勞動力市場的轉型所起的價值和推動作用又被作為重要內容被諸多學者進行相應的分析和研究。繼舒爾茨提出人力資本理論后,愛德華·丹尼森(Edward Denison)也在人力資本對經濟的增長的影響和推動作用這一命題中加入了實證分析和計量的辦法,從而擴展和豐富了人力資本理論,他利用詳細的計算和分析,從而得出了教育的投資及其相關的情況對于美國在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這三十余年的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高達23%。通過丹尼爾的實證研究及其成果,為人力資本理論的科學性和完整性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和完善。貝克爾則是繼舒爾茨之后人力資本理論的最重要的理論家,而其對理論體現的建構和完善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主要集中在洪福安分析和教育投資對于人力資本和經濟宏觀分析和研究上,其次對于人力資本理論則提出了微觀的分析基礎,通過微觀的方法確保人力資源理論更進一步的系統化、完善化、數學化、精細化、確保理論的科學性。在他分析美國的正規教育的成本及其帶來的收益的問題的時候,他著重敘述和討論了在職教育培訓和在職學習的經濟學中的意義和巨大的推動力量以及人力資本的質量和數量對于個人收入分配所起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在他撰寫的代表作《人力資本》中,他提出了這一觀點,而這本書也被后世認為是“經濟思想中的人力資本的投資的革命”的起點。接下來的雅各布·明塞爾也對人力資本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主要貢獻在于他探討了對于人力資本所進行的投資是否能像對于物質資本所進行的投資那樣獲得預期回報的研究。1957年,又是人力資本研究發展的不可錯過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人力資本發展的主要的貢獻在于明塞爾完成其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個人收入分配研究》,在他的這篇博士論文,他明確而清晰地指出,美國的個人收入與其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程度有著緊密相關的關系。然后,明賽爾清晰地在人力資本理論中引進了相關的經濟學的辦法和思想,從而更加明確和清楚地表達和展示了人力資本的投資收益率的估計的經濟含義,并且通過這一含義來建立了相應的個人收入與其所受的教育培訓的數量和質量之間的關系的模型,而下文中提到的模型和關系的建立,就是基于這一模型和含義的提出,可以說,明賽爾為人力資本的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準確的數值上的定義,從而為人們進行相應的人力資本的投資和其產生的價值之間有了準確的估算,而這個模型的建立則如下所示:首先,明賽爾將勞動者的受教育的年限作為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測量的唯一的指標,他將該勞動者所受過的人力資本的投資水平和質量數量用正規的學校教育或所受過的培訓年限用S 來進行表示,并且將他在投資后所進行的工作的周期從而獲得的收入記為y(s),則y'(s)=dy/ds>0這一公式表示個人所受的這種教育培訓的數量和質量即人力資本的投資是存在一定的生產力的,并且在可以預計的年限內,通過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所得到的預期收益必然會增加。通過這一模型和公式的建立,明塞爾得出相應的結論,他認為:每一個勞動者都存在著各自不同的學習的經歷或者在其他方面存在一定的與眾不同的和獨特的特質以及愛好,并且勞動者們又面臨五花八門的職業道路和選擇,個人不同的經歷和職業選擇就注定了他們所受到的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必定是互不相同和有高有低的。通過明塞爾的這種研究的思路和方式開辟了現代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的計算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從而大大提高了人力資本的投入和產出之間的效率計算的精確性和科學性。
自現代的人力資本的理論誕生和逐漸發展成熟以來,人力資本逐漸地發展和成為了現代經濟學之中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可以將已經發展出來的人力資本的理論方面的研究進行相應的匯總,從而歸納成為主要的三個領域方向:第一,人力資本的投資(又可以被稱為人力資本的生產)論;第二,人力資本的經濟的增長論;第三,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的分配論。由于人力資本是按照其對經濟的發展的所產生的貢獻來獲取投資收益,因此,勞動者可以依據其人力資本的價值來參與分配,這也是刺激人力資本的市場化的投資的基本方法和原則。
除了上述的國外研究外,國內在近幾年也加大了對人力資本的研究,其中的的研究人員以徐迎春為領頭,并在其的帶領下以我國1990—2002年的統計資料為主要依據,以數據研究和大量樣本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對我國的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和探索,從而得出了資本投資雖然仍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但是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所做出的貢獻越來越大和不可磨滅,由此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長足進步必須依賴于人力資源投資的進步和發展。除此之外,在2007年發表的由溫靜寫的《人力資本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一文及其研究也得出了中國的初等教育上的人力資本的投入對經濟增長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要遠遠大于其他階段的教育投入,而中高等教育的影響作用則最為不顯著這一重要結論。
在20世紀中期到現代,拉姆齊、索羅、戴蒙德、盧卡斯、羅默等一批著名的經濟學家,一直努力于對經濟影響的諸如資本及其情況、勞動及其情況、知識及其情況、技術及其情況等因素的研究和深入,由此建立的又稱內生經濟的增長的模型的新經濟增長模型和由此發展和演變出來其他的模型,其中最為重要的則是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它將物質及其資本、人力資本和技術的進步等因子全都內生化到經濟增長的模型之中,將其轉變為經濟系統內部的能夠推動經濟增長的源動力。而其中,人力資本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和最為重要的源泉,而教育投資則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最為重要的部分,是將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最主要的通道和途徑,努力加強對教育的投資是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和健康發展的核心力量。
由此,我們將描述三者關系的生產函數關系表示為:

通過分析已有的數據和信息,可以發現國民生產的總值及其增長的情況與人力資本的存量的變化之間具有顯著性較大的非常明顯正相關的關系;而且國民生產的總值與物質資本存量之間也存在顯而易見的正相關關系。本文中所設定總產出函數回歸模型如下:
Y=a+bK+cH,其中Y 代表不變的價格,GDP代表生產總值,K 則表示物質資本的存量,H 則表示人力資本的存量。
由于條件的限制和信息的不夠充裕,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本文所采取的數據的時間范圍是1997—2006年(見表1)。所采用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基準量是以1997年為不變價格并且在此基礎上剔除物價及其變動水平從而設定一個不變價GDP。同時,對物資資本的存量則采用以全社會的固定的資產投資來進行相應的表示,而對于人力資本的存量采用的定義則是對一個經濟實體中由于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從而產生和得到的在某個時間點上的對于人力資本的量的度量值。通過對每個人所完成和具有的最高教育水平和教育成就的相關情況的描述和分析,就可以用此來表示人力資本存量,這也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和最為科學的用來測試人力資本的存量的最為有效方法,對于這種方法的描述和分析通常采取兩個指標來進行,這兩個指標分別是接受教育層次的水平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其相應情況。

表1
在進行相應的數據的分析匯總和相應的計算后,我們主要利用EVIEWS計量的軟件,進行相應的回歸分析,從而得出相應的回歸的模型為:

其中,該模型的擬合優度是0.993 321,F統計量則是520.562 3。因此,相應的各統計變量都通過了95%的置信度的T檢驗,因此,進行下一步的回歸分析。
第一,由于方程擬合優度都在99%以上,除此之外計算所得的F值也通過檢驗,說明建立起的模型具有較為良好的整體擬合性,由此,該模型和相應的公式可以較好地說明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存在的關系和定量分析的結果。
第二,由于在95%的置信區間的檢驗中固定資產的投資和人力資本的存量都通過了檢驗和測試,由此可以說明國民生產總值中固定資產的投資和人力資本的存量這兩者都具有顯著的影響的作用,其中,由相關的分析和數據可以說明,當固定資產的投資增加一個單位量時,生產總值則會增加0.823 981 467 1個單位的變化;而當人力資本的存量增加一個單位量的變化時,生產總值則會增加0.225 195 693 2個百分點的變化。可見在當前時期和階段中,人力資本的存量的投資在經濟增長中所起的作用要遠小于物質資本的投資。這與我國在未來的很長時間內,以物質資本的投資為主要投資和經濟增長方式的現狀和國情一致。
人力資本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和關鍵的因素,它對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除此之外,通過對相關的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其相應的作用和人力資本的相關理論的研究和調查表明,高等教育與人力資本存在著緊密的和密不可分的聯系,教育是作為發揮人力資本開發和積累的關鍵的重要作用而存在的。教育是能夠將人類和科學技術、知識和技能相聯結起來的重要的通道和橋梁,通過教育的活動,能夠使人們在獲得前人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高等教育作為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最高的環節,國家不僅需要正視其重要性,更需要加大對其的投資和扶持力度,為其發展和提升提供充足的資源支持和平臺保障。
第一,發展和健全多元化的投入體制。近些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雖然發展迅速,但它的發展情況和水平還遠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依據“誰受益誰投資”的等價交換的市場性原則,我國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入體制,一方面,擴大政府對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和重視;另一方面,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途徑和方式來增加家庭、企業、高校的自籌經費在教育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和水平,除此之外,還要盡可能地吸收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來提升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和步伐。
第二,加強和促進產學研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努力完善和健全高校的科技成果的轉化機制。隨著我國教育、科研、生產的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可以通過科學技術這一紐帶,與我國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產生直接的、緊密的聯系,促使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同步發展成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我國的勞動生產率,支撐我國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以及產業發展和轉型的動力。因此,高校應該健全和完善科技成果產生和評價的機制和體系,完善和提升科研評價的體系和系統,提高高效科技創新成果的質量和數量。同時,建立和健全將高校科技的成果轉化為風險投資體系和中介服務的相關的組織,為高校的科研成果的轉化提供相應的市場組織條件。
第三,建立一種能夠以知識的價值和受教育的價值為基本評判標準的收入分配的制度,從而促進形成一種以知識的擁有量和受教育的程度為基本評判標準的收入落差,促進我國人力資源的快速積累和其水平的提高,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所占年均總教育的指數中的增長率和其對地區經濟的增長的貢獻度。
第四,我國要加強高等教育發展,通過多渠道多途徑來增加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促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從而培養和塑造出具有更高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知識面廣,且具有一定的職業道德素養的高精尖類的人才;同時,促進改革和完善相應的制度和規范,加快我國高等教育的市場化的改革的步伐。
通過上文,我們不難發現,國家的經濟快速穩定健康的發展離不開人力資本存量的作用和貢獻。雖然,近段時間,經濟發展的主要依靠力量還是物質資本,并且人力資本所產生的作用遠不及物質資本所產生和發揮的作用。但是隨著時代和經濟形勢的發展和變化,由于物質資本的日益匱乏和它對經濟可持續發展起的作用越來越小,此時,人力資本便會越來越發揮出其強大的影響力和作用,成為拉動一國經濟發展和轉型的重要動力。由于人力資本的積累是要通過一定的投資來實現的,因此,我們不僅要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和支持,還要加強對教育的投資和支持。因此,我國首先要加強對初級教育和義務制教育的投入和普及,同時,加強對中高等教育的投入和重視,加大其中對于人力資本投資,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來提高人力資本的投資的效率,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優秀人才,精英人才,實踐性人才,高學歷高素質和綜合發展的人才,另一方面還需要積極完善和健全各級的教育部門的管理和控制的體系和系統,不斷加強人力資本的投資,向經濟的增長形成有利的轉化及其相關的內容和體制的完善和優化,努力發揮我國人口眾多這一客觀的人力的資本優勢,促進我國經濟保持良好的、長期的、有效的和健康的發展和增長,通過技術創新和其他方式提高我國現有的人力資源資本的投入的回報率,充分發揮出其本應該有的對經濟增長和發展中的作用和推動力,促進我國經濟長期的和有效的健康的發展。
[1]Barbara S.,Reenen J.V.The Returns to Educations:AReview of the Empirical Macro-Economic Literature[J].Journal Economic Surveys,2002.
[2]梁冬.江蘇省教育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實證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6(1).
[3]宋華明.高等教育對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率貢獻的比較研究[J].社會科學,2005(7).
[4]王艾青,安立仁.中國人力資本存量分析[J].學術研究,2004(9).
[5]Yan Wang,Yu DongYao.Source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1952-1999:Incorporating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1):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