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人類歷史上,大地震動經常發生,人們不斷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引起地震的因素很多:斷層成因、火山成因及山崩地陷成因;人類活動誘發引起的地震有水庫地震等。
眾多因素中,通過學者們研究,發現世界上90%地震與斷層活動有關。
1902年A.Mekey提出了地震斷層成因說。他指出,當一部分地殼巖石在構造應力作用下達到強度極限時,會產生斷裂。在巖石破裂的剎那間,附近巖石產生了震動,形成了地震。
斷層成因說,本質上揭示了構造活動產生斷層,引起巖石震顫。
1906年美國舊金山大地震,里氏8.3級,地震發生時,沿圣安德烈斯斷層發生了在430公里范圍內的地層錯動,水平位移3—6米。
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里氏8.3級,地震與穿過相橫灣的NW—SE向斷裂活動有關。
1960年5月21日—6月22日智利發生系列強震,3次里氏8級以上,10多次7級以上地震發生在南北長達140公里的秘魯海溝斷裂帶上。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地震,里氏7.7級由曲江斷裂活動造成。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里氏8.0級由龍門山斷裂活動造成。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蘆山地震,里氏7.0級,由龍門山斷裂活動造成。
龍門山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邊緣,廣元市和都江堰市之間,東北—西南走向,綿延200多公里,海拔1000—1500米,最高峰2345米,該地區古生界地質現象發育,地質厚度大,呈現地球上古老地質的演變過程。
龍門山斷裂自東北—西南沿著四川盆地的邊緣分布,沿斷裂帶青藏高原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綿延500公里,寬達70公里。
龍門山斷裂帶有3條大斷裂構成,自西向東分別是:
——龍門山后山大斷裂:汶川—茂縣—平武—青川;
——龍門山主中央大斷裂:映秀—北川—關莊;
——龍門山主山前邊界大斷裂:都江堰—漢旺—安縣。
龍門山斷裂帶,歷史上有過多期活動,自公元1169年以來,發生地震25次,里氏6級以上地震達20次,1657年4月21日,里氏6.2級地震,隨后的300年未發生過超過里氏6級的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汶川發生了里氏8.0級大地震。
學者分析汶川地震發生的原因是:
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起,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但遭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在龍門山主中央大斷裂上發生里氏8.0級地震。
2013年4月20日8點02分四川雅安蘆山發生了里氏7.0級地震。
學者分析雅安蘆山地震發生的成因:雅安蘆山位于龍門山斷裂帶的南端,距汶川地震主震區67公里。地震機制逆沖地震,破裂面走向呈北東向。
一種觀點認為:雅安地震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另一種觀點認為:雅安地震是獨立的一次地震,這次主震后,余震有2000多次。
(全文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