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鳳娥
(湖南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82)
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心理疏導”這一重要理念的提出,進一步豐富了黨內關懷的內涵,彰顯了黨中央的人本情懷,同時也更加凸顯了心理疏導在新的歷史條件之下的重要地位,對于高校在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建立健全黨內關懷機制拓展了工作視野。要堅持以人為本,關心高校黨員心理需求,促進黨員隊伍內心和諧,從而更好地促進黨內和諧,更加充分地發揮高校黨員在創科學發展之先、爭校園和諧之優中的先鋒模范作用。
中國共產黨黨內關懷思想是在與黨內“左”傾和右傾錯誤思想斗爭中逐漸發展起來的,而不是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后自然而然產生的。1927年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反革命“四·一二政變”后,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陳獨秀仍然堅持右傾投降主義,共青團中央書記任弼時上書中共中央提出意見,陳獨秀竟粗暴地當場將意見書撕毀,談不上對革命同志的關懷。1932年臨時中央執行“左”傾冒險主義方針,把持有不同意見的黨內同志都看作“機會主義者”,開展“殘酷斗爭”和“無情打擊”,更是與黨內關懷思想背道而馳的。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科學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提出了一系列正確的黨內關懷主張,初步創立了黨內關懷思想,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毛澤東指出,關心黨員干部就是要在工作中善于識別他們、善于使用他們,并且關鍵在于愛護他們,愛護的辦法,一是要切實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問題,對“干部有疾病,生活、家庭等困難問題者,必須在可能限度內用心給以照顧”。二是要組織他們經常地學習、經常地檢討工作,以適應工作的需要,防止自私自利、消極怠工、貪污腐化這些政治塵埃侵蝕黨員的思想和黨的肌體。改革開放以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黨內關懷工作,要求給黨員提供工作和生活的關懷,給他們干事業的機會,以及切實的物質利益。鄧小平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干社會主義,光有精神不行,對少數人可以,對大多數人不行,短期可以,長期不行,他要求各級黨委以切實行動給予黨員干部一定的物質關懷。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黨內關懷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江澤民指出:“干部是黨的寶貴財富,一定要非常愛惜。關心和愛護干部,是我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不僅要關心干部的思想和工作,而且要關心干部的生活和生理、心理健康。”應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地提高黨員干部的生活待遇,幫助他們解決個人和家庭的實際困難并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黨的建設理論,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和黨的自身建設的實際,不斷拓展黨的建設的內容,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貫徹科學發展觀中提出了完整的黨內關懷思想。在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我們黨就意識到要“關心愛護黨員和基層干部,特別要幫助在艱苦環境中工作的黨員、下崗失業職工中的黨員、生活困難的黨員和老黨員解決實際困難”的問題,開始對建立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進行破題。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更具體化地指出,開展黨內的激勵、關懷、幫扶就必須努力做到:“緊緊依靠廣大基層干部做好基層基礎工作,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制定和落實定期輪訓、考評激勵、待遇保障等制度措施。嚴格要求、真心愛護基層干部,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做好關心照顧老勞模、老黨員和幫扶困難黨員工作。”在此基礎上,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關心和愛護基層干部、老黨員、生活困難黨員”。這就正式形成了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的概念。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關心愛護黨員,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增強黨組織的親和力。”經過十七大之后兩年多的探索,許多基層黨組織在實踐中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各自特色的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因此如何進一步健全完善這一機制就成了接下來的重要任務。由此,2009年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從“需要進一步健全這一機制”的角度,特別指出:要“從思想、工作、生活上關心黨員,做好黨員服務工作,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健全黨內表彰制度,加強對老黨員、生活困難黨員的關懷幫扶。”這樣一來,我們黨關于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的理論思考就基本成型。結合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關于黨內關懷的相關論述可知:隨著黨內關懷思想和理論的進一步發展,隨著全面改革攻堅下黨內關懷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以及隨著黨內關懷視野的不斷拓展、黨員的心理健康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黨內關懷的新發展也已經有了新的切入點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特別是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精神與心靈也經歷著如同社會大變革一般的強烈震撼和沖擊,社會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任危機等現象,社會階層分化過程中的剝奪感、焦慮感、挫敗感、不公正感等負面情緒也在一部分群眾中滋生起來。在社會競爭不斷加劇、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情況下,人的心理緊張、心理失衡等心理問題不斷涌現。體現在高校黨員這個群體上,特別是高校教職工黨員,他們不僅承擔著本行業特殊性所帶來的工作壓力、多重角色壓力和職業聲望壓力等,而且還面臨著教育觀念、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的反思與重建。由此帶來的心理壓力和心理困惑,越來越多地影響著高校教師黨員的心理健康和生存質量,并直接影響其教書育人職責的履行。因此,探討高校教職工黨員心理健康狀況及心理疏導教育的基本途徑,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心理疏導是一種心理治療和輔導方式,可以有效地緩解求助者的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消除其心理困惑,促進其人格向健康、協調方向發展。有關“疏導”的解釋最早來自中國神話傳說——大禹治水。疏的原意是疏通、清除的意思;導的原意是引導、啟發的意思。“心理疏導”便是指遵循人的心理活動規律,通過引導、解釋與說明等方式,解決人們的心理問題。若從黨內關懷層面看,就是根據黨員的心理特點,按照心理活動規律,運用心理科學的有關知識和原理,有針對性地對各種心理問題加以疏通和引導,消除心理問題和障礙,以達到培養黨員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的目的。
從多數高校的黨內關懷實際情況看,目前,高校的黨內關懷對象較為單一,關懷的對象往往側重于老黨員、困難黨員,一般黨員較少得到關懷和照顧;黨內關懷工作不夠全面,多數停留在政治關懷、物質關懷、思想關懷上,缺少心理關懷。因此,我們要在高校黨內關懷中探索適應全面、全員、全方位的關懷措施,當前尤其是要構建心理疏導機制,時刻關注每個黨員心理的發展變化,促進黨員的心理和諧。
一是將心理素質建設納入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統籌規劃。高校黨員隊伍的組織思想建設應注重黨員的心理健康建設和綜合心理素質建設,從結構機制上將黨員心理健康建設納入黨建工作體系,將黨員心理健康、心理素質建設的工作作為今后黨員干部隊伍組織思想建設工作的主體工作。依托學校組織部門、心理咨詢機構等成立一個教職工黨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學校教職工黨員心理健康建設的指導工作。
二是建立必要的經費保障機制。加大經費支持力度,把心理疏導工作經費列入學校黨建工作年度預算,用于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專家咨詢、普查建檔、設備添置等。選派黨務工作經驗豐富、熱心心理咨詢事業的優秀黨務工作者參加心理咨詢培訓,關心支持他們的工作,保障他們的待遇,充分發揮黨務工作者的兼職心理咨詢師的作用。
一是建立教職工黨員心理健康檔案,為適時開展心理咨詢提供依據。定期組織開展問卷調查和心理測試,使黨員自覺掌握心理健康狀況,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樹立切合實際的生活理想和目標。
二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及時對黨員心理問題進行疏導。構建學校、基層黨委(黨總支)、黨支部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學校設立心理咨詢中心機構,基層黨委(黨總支)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兼)職人員,黨支部設立心理委員。高校要發揮心理咨詢機構在心理疏導中的專業優勢,通過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和規范化的管理制度,為學校黨員提供專業化、科學化的心理服務,使心理咨詢中心成為教職工黨員心理疏導的主要場所。
三是建立基層組織書記談心談話制度。建立基層組織書記談心談話制度,這是關心愛護普通黨員的具體體現,也是溝通黨組織和黨員之間的重要渠道。可以實行每月不定期的談話,堅持做到“四個必談”,即言行有異常必談、思想有波動必談、生活有困難必談、工作有滑坡必談。同時,通過談心談話活動,化解心里的疙瘩,引導黨員端正心態、正確定位,增強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四是搭建心理溝通平臺。創建合適的空間和載體,了解教職工黨員的實際需求和狀況,對教職工黨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可以通過設立“心理熱線”電話、“心里話”信箱、網上咨詢平臺、QQ、微博、網上論壇和手機報等形式,千方百計為黨員提供敞開心扉的渠道和條件。
把心理教育納入教職工黨員思想政治教育、組織生活和學習培訓的重要內容,通過心理教育、組織討論、專題講座等形式,切實增強黨員應對困難、戰勝挑戰、超越自我的心理素質。制定針對如何提高黨員心理素質,防范心理危機的長期工作計劃,并貫穿于整個黨員教育活動中。加強黨員心理健康的日常宣傳,利用黨組織生活開展心理健康以及各種知識的培訓,充分發揮廣播、校報、宣傳欄、網絡等輿論導向作用,通過組織心理素質拓展活動,舉辦心理知識講座、競賽以及咨詢實踐活動,為教職工黨員營造一種濃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一是創建和諧校園。和諧校園是一個以師生身心和諧發展為主體的各系統要素協調運作的校園,構建和諧校園就是追求學生發展、教職工發展、學校發展的整體效應,以師生身心和諧發展為出發點和終點。積極向上、團結和諧的校園環境,可以愉悅身心,凈化心靈,為教職工的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工作提供了健康安定的場所,能使大家心情舒暢地工作,有效防止心理疾患的產生。而不良校園環境必然污染教職工黨員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導致不和諧心理的產生,甚至引發價值取向畸變。因此,高校要加強和諧人際文化氛圍的營造。
二是積極關注教職工黨員的多方面的感受和需要。高校教職工黨員如同普通人一樣,他們的感受和需求也是多層次、多方面的,除物質需求外,還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還有滿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視教職工黨員主體感受上是否滿意、是否贊成、是否高興的情緒反應,充分關注每一個教職工黨員的自身成長與發展的需要,關注他們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創造條件讓每個人都能夠根據自己的選擇發揮聰明才智和潛能。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針對教職工黨員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做好收入分配、評先評優、晉職升遷等方面的工作,建立和完善對保障高校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盡可能地降低教職工黨員所面臨的風險因素,減少教職工黨員正常生存和發展的后顧之憂。最大限度地消除引發教職工黨員心理失衡、失調的外部誘因,為培育他們的心理和諧提供社會環境支持。
[1]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36.
[2]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2.
[3]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