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魁生 李劍琴 馮彥武
(甘肅省財政學校 甘肅 蘭州 730000)
職業教育的職業特征,要求職業教育走“校企聯合”、“產教結合”、“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然而我國多年的教學實踐卻使“校企聯合”、“產教結合”、“工學結合”成為難題。問題的出現有體制上的原因,也有法律制度建設上的原因。分析原因,找出突破口,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制度建設的需要,也是職業教育實踐的迫切要求。
教育部長袁貴仁在2010年度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校企合作是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是我們應當下大工夫,也是必須下大工夫去探索和解決的難點”。然而,要建立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和體系,最大的難題莫過如何讓企業主動與職業學校合作,積極承擔職業教育責任。因為:第一,在現有法律制度中,企業并沒有與職業學校合作承擔職業教育的法律義務和責任;第二,在公眾普遍意識中,企業是否給學生實習、實訓和實踐提供資源,純粹是道德上的義務,是一種幫助、恩惠;第三,讓企業與職業學校合作承擔職業教育責任,對單個企業而言,是對其利益的一種損害,立法上試圖硬性規定企業與職業學校合作承擔職業教育責任,企業勢必反對;第四,要求企業主動與職業學校合作,承擔職業教育責任,必然對諸多政府部門的職責權利產生影響,要協調這些部門的關系,斷然不是易事。[1]第五,企業的目標,是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人們普遍認為企業交稅,就已經盡到了社會責任,沒有必要為社會承擔職業教育責任。
職教提到辦學模式,人們馬上就會想到德國職業技術教育的秘密武器“雙元制”。從1983年開始,中國與德國在技術合作的框架內建立了30余個冠以“雙元制”模式之名的企業培訓中心或職業學校,這些職業教育機構進行的基本上是“原型”模式的改革試驗。在該類改革模式中,德方提供實驗經費,教學設備,教學文件并派遣專家,中方則按照德國的培訓條例、教學計劃和課程方案開展教學活動,其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也基本上采用引進的德國“原型”。后來,這方面的探索進一步擴展到涉及蘇州、無錫、常州、蕪湖、沙市、沈陽等六城市的區域性試點實驗,各地行政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強化校企聯系的措施,取得了不少教學管理上的經驗。然而直到以上改革紛紛落下帷幕,原汁原味的德國式的職業教育課程始終沒有在國內流行開來。[2]與此類似,1985年我國勞動部與國際勞工組織(ILO)合作進行了“模塊式技能培訓”(簡稱 MES);1989—1996 年進行了“中加高中后職業技術教育項目”,在“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指導下進行了課程開發。這些項目的引進給我們加強了職業教育需要突出實訓的信念,卻未能形成我國的教學實踐。
“雙元制”教學模式校企聯合,產教結合,學生在教中學,在做中學的教學方法,體現了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特征,增強了職業教育的實效性,但我國國情卻不允許我們照搬德國模式。同時,近年的研究有學者也指出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的不足,即“企業不可能按照學校的教學計劃組織生產,指導學生實踐”,從整體上看學生是在做中學,學中做,但實際情況卻是在同一時間段學校教的是“做意大利面條”而企業做的是“面包”。學校教育要遵循教學規律,而企業生產有企業的產品方向。企業不可能按學校的教學計劃安排、組織自己產品的生產,而學校也很難按企業的生產計劃組織教學。這一矛盾的存在使“雙元制”職教模式經常處于“兩張皮”的狀態。
也有學者把我國的職業教育模式稱為“雙元制”。德國的“雙元制”模式是產教同步,學校教學與企業實習交叉進行,學生在同一時間段上午在學校學習,下午在企業實習,或在學校學習幾天后又到企業實習一段時間。區別于德國的“雙元制”,我國的“雙元制”是先在學校進行理論學習和基本技能的培養,然后進行企業實習、實訓。學校教學與企業實踐分階段,分先后進行。我國的“雙元制”模式修正了德國“雙元制”模式的“兩張皮”弊端,但不足之處是我國職業教育基礎能力薄弱,校內實習實訓設備不足,“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滯后。如果能像發達國家那樣給職業技術學校配備必需的實習實訓設備,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法規制度,再補充建設好“企業(行業)職業教育”體系,我國的“雙元制”也會成為一個好的職業教育模式。
本文提出建設好“企業(行業)職業教育”的設想,是基于職業學校教育的局限性和職業教育的職業性特點提出來的。我們把職業技術教育分解為學校職業技術教育和企業職業技術教育兩個方面、兩個階段,并賦予不同階段以不同的教學目標,是由于企業具有無法替代的技術優勢和設備優勢,而學校職業教育有許多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無論教學內容如何先進,與生產、服務一線所應用的最新技術、最新工藝相比:總有距離;無論教學設備如何先進,與工業企業的最新機器、最新生產線相比,總有距離;無論學校的專業教師技能水平如何高,與生產一線的技術專家、操作能手相比,總有距離。[3]以及學校教育受時間限制和群體培養的考慮,我們認為在有限的時間內,職業學校的教育只能實現對學生基礎理論,基本技能的培養。而對學生技術熟練程度的提高以及技巧的形成需要通過企業職業教育(實踐)來實現。為此,我們把職業技術教育模式設計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學校職業技術教育,教育目標是完成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育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養,使學生成為能上崗會操作的一線勞動者,由學校發給畢業生學歷證書;第二階段企業(行業)職業技術教育,安排學生頂崗實習、實訓,培養目標是實現學生崗位工作技能的培養和對技能巧技的熟練掌握,發給學生技能證書,完成職業技術教育的全過程。
我國已經完成了學校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如果我們能夠建設好企業職業技術教育制度,賦予企業(行業)進行職業技術教育的權利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為此,完善企業(行業)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建設,并給以資金上的扶持和教育培養方式上的規范指導,讓企業在職業技術教育中不僅得到長遠利益,而且取得短期經濟效益,就可解決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建設難題,形成校企聯合、優勢互補的中國建立相對獨立的企業職業教育體系,是當前職教領域政府工作的責任,是我國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建設的需要,也是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校企合作辦職教的有效途徑。
[1]羅仕俐.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立法難題初探[J].職教論壇(南昌),2011(9):20-26.
[2]張宇“模塊化”與“能力本位”:國外職教課程的早期印象及其影響[J].職教通訊,2011(11):1-5.
[3]翟海魂等.職業教育制度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京),2009(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