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天津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400)
天津這樣的大型城市,救災的重點應隨著城市化發展逐步轉向應對城鄉突發公共事件[1]。社區是是國家實現管理職能的最基層單元,在防災救災,災后重建等方面社區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社區減災政策的逐步推動,天津市的應急減災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天津市以社區為基礎的減災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社區減災仍面臨著一些挑戰。
(1)洪澇災害:天津市洪澇災害較嚴重,海河流域暴雨使得天津市形成洪災,本地暴雨易造成內澇。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積水排除難度不斷增加。地面沉降也進一步影響著排水和給水能力[2]。
(2)地震災害:天津市位于華北地震區東北部,郯廬地震活動帶以西,燕山渤海地震帶和河北平原地震帶交匯部位,地質結構復雜,區內有多條活動斷裂穿過,屬地震活動頻繁區域之一[2]。
(3)火災:在社區災害中,火災的發生頻率最高。發生火災的主要原因有:違規操作;高層滅火裝備落后;用火不慎;電氣設備使用不當;爆炸引起的火災;小孩玩火;雷擊起火;縱火;自燃起火等。
(4)氣象災害:天津市氣象災害主要有水災、風災、冰雹、旱災、霧霾、強海潮和酸雨等極端天氣氣候。同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極端天氣帶來的災害程度越來越強,監測和防御難度也越來越大[2]。
社區減災能力的差距普遍存在于城市的社區之間。主要表現在:第一,中高檔社區與舊社區相比差別較大。在一些舊社區,危舊房屋較多、火災隱患較重,而且沒有大型綠地、廣場等可作避難場所,因而更加不安全。第二,農村社區與城市社區差異較大,農村社區的減災能力依然十分薄弱[3]。
第一,部分基層政府的領導和社區工作者對綜合減災工作不重視,災害防范工作落實不到位。第二,大多數社區居民較少親歷災害性事件,普遍存在僥幸心理,只有少數社區居民掌握基本的防災避災知識。第三,防災減災工作是需要付出現實成本的,使得居民在平時不重視防災減災。
目前全國大部分社區減災工作依然以志愿者為工作主體,且志愿者呈老齡化趨勢,缺乏必要的社會應急力量和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如天津市災害信息員培訓工作于2012年3月正式啟動,相比于全國一些城市起步較晚,而且培訓人員總數較少。社區減災缺乏資金保障,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在一些社區的應急預案中,由于對社區易發災害點、易發災害種類、救災物資儲備、逃生指示牌、危舊房屋分布、避難場所示意圖和地質災害監控點等內容缺少規定,因而操作性不強[4]。同時,社區一級缺乏必要的減災應急物資,很難在災害來臨的第一時間開展救助。
第一,對學校的宣傳力度不夠。學校缺乏受過專業培訓的老師,沒有專門的防災減災教材,更加缺少與應急演練相關的課程安排,因而無法普及防災減災知識。第二,宣傳教育活動較少。只有將宣傳教育活動經常化,防災減災才能深入人心。第三,宣傳教育缺乏長期性和針對性。一些社區進行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只是為了完成上級任務,在實際工作中并沒有將宣傳教育內容與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缺乏針對性,從而降低了社區居民參與防災減災的熱情。
第一,徹底轉變輕減災重救災的觀念。防災減災與抗災救災同等重要,防甚至重于救,有備才能無患[5]。要重視社區減災工作,對社區減災工作加強組織領導。第二,加強協調。民政部門要積極承擔綜合協調職能;加強與各部門的協調,整合各種資源,形成支持和指導社區減災工作的合力。加大財政投入,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社區減災工作當中。第三,加強基層。在街道和社區,設立社區綜合減災領導機構,建立社區減災工作責任制,發揮基層政府在社區減災工作的橋頭堡作用[1]。
第一,突出宣傳教育的針對性。社區要重點開展洪災、火災、地陷、地震等災害的防范及技能宣傳教育。教育部門應制定防災減災教材,并明確規定社區學校開展防災減災教育課程,提高學生避險逃生的能力。第二,增加宣傳教育的方式。要充分利用社區防災減災宣傳欄,張貼海報,把防災減災知識和社區文化活動結合起來,做到寓教于樂;組織志愿者走進社區,對社區居民進行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活動;總結天津市歷年各種災害事件,以典型災害事件為例,對社區居民進行宣傳教育,提高居民憂患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第三,有效利用電視、網絡、報紙、廣播等媒體的傳播優勢,創造有利條件,深入開展“四個一”活動[6]。第四,加強社區凝聚力。國家減災委專家鄭功成提到“現在同住一個小區的人都會有陌生感,這對防災救災十分不利[7]”。基層政府領導和社區工作者應該多舉辦各種社區文體活動,增進居民之間的相互了解,這樣才能更好的互動,當面對災難時,才會有強大的凝聚力。第五,在示范社區和非示范社區之間開展“一助一”、“多助一”的學習活動,通過舉辦專題培訓、應急演練和防災減災知識普及等活動,引導非示范社區積極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第一,要組建專業救災志愿者隊伍。面向社區公開招募具有醫療救護、滅火逃生、洪澇災害應急處置等專業技術特長并熱愛公益事業的人員組成救災志愿者隊伍,并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確保志愿者長期服務。第二,加強災害信息員培訓工作。天津市正在努力爭取為每個社區配備一名災害信息員,負責社區內的災情統計、低保管理等社會救助工作。
在過去幾年,天津在全市1096個街道、社區設立了經常性捐贈站點。在捐贈活動中這些站點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后可以將社區經常性捐贈和基層救災物資儲備有機結合起來,將各站點接收的應急燈、棉被、急救包等部分物資統籌起來,作為基層救災物資儲備起來。同時,推動災害高發地區設立區級和街級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形成統一指揮、反應迅速、運轉高效、布局合理的救災物資儲備體系。
第一,組織社區開展全面細致的災害隱患排查,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社區應急預案。第二,明確指揮機構、協調聯動機制、應急程序和群眾轉移安置、應急反應、基本生活保障等職責,把預案制定成社區及居民應對突發災害事件的行動指南[5]。第三,定期開展預案演練活動,通過演練查找預案不足,及時對預案進行修改完善。
[1]依托社區開展綜合減災[J].中國減災,天津市民政局文,2009,2:1-2.
[2]天津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S].天津市人民政府.2013,2:17.
[3]陳容,崔鵬.社區災害風險管理現狀與展望[J].災害學,2013,1:3.
[4]呂方.中國社區減災面臨的挑戰[J].中國減災,2010,3:1.
[5]杜澤新.社區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調研報告[S].湖北省民政廳文,2012:2-3.
[6]天津市民政局關于做好2013年防災減災日有關工作的通知[S].天津市民政局,2013:1.
[7]王瑩瑩.還有什么比“活下來”更重要—減災從社區做起[J].中國減災,20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