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FRONT
江山有思
今年夏天,在浙江上虞白馬湖畔轉悠,遠處象山起伏,身邊湖水幽藍,像是《尚書》里的清平世界,蕩蕩乾坤,于是想起王維的詩句:“黃帝孔丘何處問,安知不是夢中身?”
“中國夢”現在是當下的。但過去也是歷史的——古代中國是最早重視夢的國度。《禮記·春官》有“占夢中士二人,史二人,徒四人”,其中有六夢說,將夢分成六類:正夢、思夢、噩夢、寤夢、喜夢……
而歷史上,關于夢的記載遍于史籍:有“文王夢熊”的強國夢,也有孔子“夢周公而不見,想圣德而思齊”的憂患,有李白“夢筆生花”的錦繡文章和“莊周夢蝶”的玄思,還有陸游“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家仇國恨,更有孫中山“志士無一物,欲使天下一”的大同理想。
中國古代政治家也常常談論“夢”、分析“夢”。《尚書·逸周書》有不少關于夢的篇目,如《程寤》、《文儆》篇所記載的夢境,《逸周書》對夢的記載多以“寤”、“儆”為名,所謂“寤”,即是覺而道之;所謂儆,則是讓人有敬畏。
古人敬虔的,正是所謂的“道”,《中庸》開篇即講明了教育的大法:“天命之謂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
不過,時下的很多大人沉溺于繁榮的物質文明,不再相信人有“天命之性”的良知良能,只要道德和法律的強情,對兒童的教育也背離了“以天率性”,不再相信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朱熹與呂祖謙所著的《近思錄》里,談論兒童教育有一基本原則:自“幼子常視無逛”(《禮記·曲禮》)”以上,便是教以圣人事。
這意味著,所有的孩童先要把來當圣人培養,正所謂“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就算最后成不了圣賢,至少也可為君子、為豪杰。舊時代用民間戲劇以教化大眾,男孩們都要像齊天大圣孫悟空,女孩則都是那武功蓋世、美貌無雙的樊梨花。
這一原則,早已被新時代的很多大人根本拿來違反——“幼子常視無誑”——如今的孩童,每日所見、所聞、所玩賞的,大多是誑的、假的、乖謬的。卡通是誑的,電視是誑的,而玩具更是誑的,是非自然的、工業設計制造的奇技淫巧。而在夏天的旅途中,我們看見很多家長把孩子帶進了大自然,而孩子們卻仍然穿著時尚的夏裝,甚而吸著流行的塑料涼拖,依然接不到地氣。
走在上虞春暉中學的校園里,山川日月清麗,仿佛江山有思,讓人有內心的舒服與安定。如今,學校里還保存著上世紀20年代的民國校園建筑,80多年前的校園里匯聚了一大批名師碩彥,比如夏丏尊、朱自清、豐子愷、李叔同、朱光潛……也留下了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的一段傳奇和佳話,素有“北南開,南春暉”之稱……
而如今的春暉中學怎樣了呢?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春暉中學在如何繼承和發揚自己那段厚重而斑瀾的歷史,學校和師生又有過怎樣的努力?(本期《封面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