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卻紀念
光陰荏苒若白駒過隙,時光匆匆僅遺些許印記。在今天看來,公元1977年12月4日無疑是個不容忘卻的日子,570萬人同時涌入考場,然而,歷史永遠只做減法,歷史永遠在回顧中寫就,其間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已成被忘卻的記憶,隨風而逝。
坊間盛傳《川大77級中文系四大才子》,文中所記四人確屬77級中文系,且多大學畢業后卓爾不群,聞名于世。但若論及求學時代的出類拔萃者,能稱得上“才子”的,則非龔巧明莫屬。1978年,龔巧明考入川大中文系時年近三十且身為人母,身材柔弱,天性愛美,多才多藝,入學前已從事小學教育多年。
雖為一介弱質女流,但龔巧明身上的傲骨卻堪稱77級典范。那時,她已是四川省作協的會員,在文學上已卓有建樹,進入大學,仍然筆耕不輟。上個世紀70年代末,意識形態之土已經松動,對文學創作的鉗制日益放松,作家不必再為社會主義的“大歷史”大唱頌歌,轉而書寫在歷史夾縫中生活的小人物。
龔巧明筆法細膩,以小說見長,在校期間創作了《思念你,樺林》《長長國境線》等一系列小說。一經發表,其作品溫婉哀傷的氣質和對人物矛盾心理入木三分的刻畫立馬吸引了大批讀者,其時,“傷痕”文學方興未艾,龔巧明的小說的確稱得上其中的扛鼎之作。龔巧明自然也成為當時四川文學的領軍人物之一。
龔巧明雖為川大不容忘卻之“才女”,然生性淡定,生活平淡,除耕耘于創作,在校并無可大書特書之事。臨及畢業,卻惹出一番風波。那時,據川大規定,大學生畢業由學校分派工作,并無今日“招聘”、“雙向選擇”等事。四年寒窗,尋個好出路,自是人之常情,故學生對分派至新疆西藏等邊遠地區避之不及。然龔巧明自愿提出,要去西藏,一時引起軒然大波。
一般來說,學生返還原籍,然龔巧明戶籍并非西藏,此舉純粹出于意愿,她在日記中寫道:“我懂了,正是為了尋找那更高更險更神秘的大山,我才踏上這旅程的。”此女子之浪漫豪氣,不能不令人動容。其后龔巧明調入《西藏文學》任編輯,1985年在藏東采訪路上于林芝尼洋河驚濤駭浪中不幸遇難,年僅37歲。“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龔巧明是個奇女子,為文為人,都問心無愧。此乃川大中文系的精神,亦川大之精神!
山東濟南 王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