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春暉
上虞之有春暉中學,應該是最名正言順的事。
因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正在成為人類共同的知恩孝親,在上虞的歷史文脈里最為彰明。
上虞這一地名,表達的正是中華民族對于古代圣賢——虞舜的崇敬。據《上虞縣志》記載:
上虞置縣自漢,《圖經》所謂,夏禹與諸侯會計相虞樂于此,故曰上虞。《環(huán)宇記》云:上虞縣東有姚鄴,即舜葬之所,又東谷林,即舜生之地,后有歷山,舜耕于此,其事之有無不可知要,其地山川秀麗,民俗龐厚,猶有古初遺風焉……
據考證,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的地名。上虞也是舜讓位于丹朱時所居地方,有“虞避丹朱,舜會百官”的記載,也是傳說中的祝英臺故里。上虞歷史厚重,儒釋道三家名人輩出。儒有東漢王充著《論衡》,晉有嵇康、謝安、謝靈運。道家有真人魏伯陽,釋門有高僧慧皎。另有投江救父的曹娥,詠絮才女謝道韞,而近代有“一代儒宗”馬一浮,著名科學家竺可楨。
“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也(《中庸》)”。但是,一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流風所被,學術界依然一片疑古之風,知識群體中逆向種族主義泛濫。諸如顧頡剛認為大禹不過是一條蟲子,至于堯帝的“無為而治”、舜帝的“以孝感天”等等更是稽不可考的上古神話。
最近便有某文化名人重述的中國史在熱銷,認為中華文明史只有三千多年,“女媧是一只青蛙”(據《易中天中華史》)。
幸而有科學,《堯典》所講星星的位置早已在天文學上得到印證,還有考古發(fā)現(xiàn),仍將不斷證明現(xiàn)代人的乖謬和驕傲。
舜起于上虞的畎畝之中,現(xiàn)代的史學家因西洋史上絕無可能有這樣的例子,以西度中,認為《虞書》是偽的。而實際上,堯典、舜典的文字可以互證。
因此,本刊對于今年夏天的“上虞春暉”之行滿懷期待。
上虞,古有“經正書院”,今有“春暉中學”。那幾天,走在山川日月清朗的江南風景里,即便下過雨,天色也明亮。曹娥江、百官鎮(zhèn),這些史書上出現(xiàn)的名字,看起來如此真切,令人對中國歷史有一種大信。
讀《尚書·虞書》讓人心胸開闊,對人世亦有大信,那字字句句,像雨過天晴后春暉校園老建筑的紅磚黛瓦,清新,篤實。
在白馬湖邊漫步,遠處象山起伏,身邊湖水幽藍,分明是《尚書》里的清平世界,蕩蕩乾坤,讓人有內心的舒服、安定與飛揚,恰如《堯典》所言“欽、明、文、思、安安”,這豈不是讀書求學、進德修業(yè)、涵養(yǎng)情操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