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春
(廣東海洋大學思政理論部 廣東 湛江 524088)
建國60多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可喜進展。然而,由于我國是在經濟文化落后、缺乏民主傳統和民主事實的背景下開始創建新型民主制度的,致使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在很長時期內基礎不夠穩固,形態不夠高度,制度不夠完善,監督制約不夠有力,因而人民意志和公民權利難以得到充分實現。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明顯不足和現實特性,我們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并通過社會的、政治的等綜合改革逐步加以改變。
其一,我國的民主制度基礎不夠穩固。在建國初期,社會生產力水平相當低,既沒有現代化的工業,更沒有發達的農業和商業,整個國民經濟十分落后。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盡管建立起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工業化也開始起步,但這種經濟基礎很難為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運行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與保障。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由于“左”的思潮在黨內國內的泛濫,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越來越向“左”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根本就沒有來得及鞏固。而在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本來就存在的對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改變過快的急躁毛病,在后來的社會主義實踐中不但未能得到糾正,反而更加變本加厲了。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等,都是不顧生產力的實際情況,人為地變革生產關系的主觀行為。“文化大革命”決不僅僅是“革文化的命”,一開始就是政治革命,也是對生產關系的革命。“文革”中的“窮過渡”、“割資本主義的尾巴”等口號和做法,都是武斷改變生產關系的表現。“文革”之后的改革開放,仍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變動,但不同的是,這次變動是使生產關系“后退一步”。既然是生產關系的調整變動,就難免產生一定的震蕩,即便是漸進的變動,但由于涉及各階層不同利益的整合,還是會帶來對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某些沖擊。總之,幾十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一直處于不斷變動之中,沒有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提供穩固的基礎和保障。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先天不足和基礎缺陷,認識我國民主制度的發展現狀,決不可忽視這個根本性因素。
其二,我國的民主制度形態不夠高度。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社會主義民主,從歷史發展的視角來看,社會主義民主是高于資本主義民主的國家制度形態。然而,由于我國是在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起點上開始建立社會主義的,因而在經濟基礎、民主政治等方面我國就存在某些缺陷和不足,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只能在較低層次上構建和運行,根本不可能一下子達到應用的高度。雖然早在1982年召開的中共十二大上就提出了“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的要求,但那只是一個比較籠統的目標口號,何時方能實現“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不僅十二大沒有給出明確的結論,即使十二大之后的歷屆黨代表大會也都沒有出具體的時間表。事實上,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黨和國家都不可能提出這樣的時間表,這就是嚴峻的中國民主現實。記得鄧小平在1987年談論中國的社會主義時曾說:“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1]。筆者認為,鄧小平所謂的“社會主義不夠格”雖然是就經濟基礎和生產力方面講的,但也應當適用于民主制度方面。換句話說,我國的民主制度形態是不夠社會主義應有高度的。這種“不夠高度”集中表現為人民意志得不到充分的實現。眾所周知,社會主義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這句話的根本點就是說,在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下必須充分實現人民的意志。那么,我國實行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半個多世紀以來,人民的意志得到充分實現了嗎?這是一個很不好回答的問題,且不說“文革”十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上陷于癱瘓狀態,人民根本難以按照憲法的規定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即使在改革開放的長久時間里,也很難說全國人民按照憲法與法律的規定充分行使了當家作主的權力。否則就不能解釋我國社會長期存在的種種不民主現象,就不能解釋人民群眾與手握權柄的“公仆”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應當看到,只要“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主要還是作為一個口號來喊的,那就意味著我們的民主還未達到應有的高度,而程度不高的民主必然存在這樣那樣的缺憾,需要執政黨領導全國人民在“完善”上做出長期不懈的努力。
其三,我國的民主制度體系和機制不夠完善。這主要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長期滯后造成的。我國的體制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同時也是從經濟體制方面開始的,這有其必要性與合理性,也是我國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所在。然而,我國的改革存在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長期以來政治體制改革嚴重滯后,未能及時與經濟體制改革密切呼應配合。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國幾十年來沒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而是說“政改”落后于“經改”,而且力度不強,深度不夠。譬如,改革開放初期就進行了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的改革;90年代初期開始對干部制度進行了整體性重大改革,實行了國家公務員制度;80年代中期至今多次進行了精簡和調整行政管理機構的改革;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以及其他選舉中,減少等額選舉的做法,逐步實行差額選舉和提高差額的比例,等等,誰能說這些不是政治體制改革呢?問題是,這些改革都屬于具體制度方面的改革或完善,解決的是表層問題,況且,這些改革本身也還存在滯后或不徹底的問題,是難以與經濟上波瀾壯闊的改革大勢相提并論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后和不深入、不徹底,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人們在觀念和理論上存在誤區,即政治上的改革只能改革具體的政治體制,不能改革根本或基本的政治制度。這種認識嚴重束縛了我們進行改革的手腳。其實,政治制度與政治體制是很難嚴格區分的。問題的關鍵點在于,根本或基本政治制度有沒有弊病?是否完善?如果有弊病、不完善,為什么不能進行改革完善呢?例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難道其中就沒有應當改革完善的地方嗎?再如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是我國憲法上規定的根本原則,但中共如何領導、如何執政,難道不應當探討與改革嗎?由此可見,理論認識上的誤區是站不住腳的。由于政治體制改革的長期滯后和未深入進行,造成了我國的民主制度存在諸多方面的不完善,本應建立的很多制度和運行機制卻未能建立起來。由于我國民主制度的不完善,公民并沒有充分感受到社會主義民主的優越性,似乎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并不那么有吸引力,這就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民主的公信度。總之,政治體制改革滯后造成的副效應,是任何一屆負責任的領導集體都不能回避的問題,必須充分認識問題的嚴重性,并找出解決問題的可靠路徑。
其四,我國的民主制度監督制約不夠有力。建國之后,我國逐步建立起包括憲法監督、監察機構監督、黨的機關監督、人民群眾監督、新聞媒體監督等為內容的民主監督體系,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運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這種監督體系也存在明顯的不足,就總體而言,表現為監督不力甚或不敢監督,監督機構沒有獨立性,不能形成有效的制約,因而也難以形成監督制約的合力。特別是對于黨政監督制度和機制,人們總覺得難以理解。比如由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紀委來監督同級黨委,而紀委是在黨委的領導之下,讓紀委書記監督黨委書記,怎么可以監督得了呢?然而,這種難以奏效的監督機制在幾十年的體制改革中卻幾無變動。又如,各級政府機關和部門是落實憲法和法律的行政主體,其履行職責的行為理應受到社會的廣泛監督。然而,在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中,長期存在著行政首長權力過于集中而又缺乏監督制約的問題,這是導致政府官員腐敗的體制根源。溫家寶總理在2007年3月16日的“兩會”記者招待會上明確指出:解決干部腐敗問題,首先得從制度上入手。因為造成腐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權力過于集中,而這又得不到有效的制約和監督。這就需要改革有關制度,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減少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加強人民對政府的監督[2]。此話說到了問題的根本。一個時期以來,我國公職人員中腐敗分子層出不窮,貪官越來越大,市長、省長、部長甚至更高官員紛紛落馬。為什么那些黨政高官“前仆后繼”地貪腐變質?真讓老百姓看得眼花繚亂,霧水繞頭。其實,根本原因就在于,一直以來我國在事先審查、制約監督、預防腐敗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制度缺陷。
長期存在的領導干部監督體系和機制上的缺陷,不僅給黨和國家的事業造成了損失,也給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權利帶來了損害,而且還“毀滅”了為數可觀的黨政領導干部,使之喪失了光明前途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不能認為,那些貪腐分子都是天生的道德敗壞和平庸之輩,事實上他們大多是經過黨和國家長期培養并經過個人努力拼搏成長起來的人才,曾為黨和人民做過許多有益的工作。但由于用權、用人、用錢缺乏強有力的監督制約,使他們人性中自私、貪婪、丑惡的因子有了膨脹的機會,最終使他們栽倒和自毀。每當貪腐分子落馬之時,人們都會為正義又一次戰勝邪惡而感到大快人心,甚至為上級的果斷決策而喝彩,但卻很少想到這種情形為什么總是重復出現而得不到根本的遏制?如果我們有一套科學嚴格的監督制約機制,貪腐現象還會如此屢禁不止嗎?還會導致那么多的黨政領導干部被毀掉嗎?要知道,黨和國家培養具備管理能力的領導干部是多么地不容易,絕不能因體制上的漏洞讓具有才干的、原本優秀的黨政干部繼續爛下去。因此,與其事后嚴懲貪腐的干部,不如事先充分防范之,使當權者找不到貪腐的機會和條件。當然,這并不是說事后懲罰不重要,事實上即使很完備的制度也會有空子可鉆,對于那些投機鉆營者予以嚴懲是十分必要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為了保證憲法與法律的充分實施和不被違反,我們必須堅持事先預防與事后懲罰相結合的原則,但操作的重點是著力建設事先防范的有效機制。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在反腐敗問題上,既重申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又強調懲防并舉,這是指導全黨全國人民開展反腐敗斗爭的總體思路。筆者認為,對于懲防并舉,我們一定要著力抓好落實,并且要重點研究如何“防”的問題,盡快確立切實有效的預防機制,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而且是我國整個民主政治建設的迫切需要。
從上面的闡述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的民主制度的確還很不完善,還存在較多問題。由于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存在某些缺陷與不足,憲法和法律上規定的公民的政治權利還不能完全實現。因此,人民群眾有時也會感到不理解和發出種種疑問,甚至產生對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不信任,這對于我國民主政治的建設與發展顯然是不利的。所以,在對我國民主政治制度的認識和判斷上,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要認識存在的不足及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同時,也必須對我國的民主制度有一個正確的審視態度,即存在一個對我國的民主制度究竟如何看的問題,或者說有一個如何給我國現階段的民主定位的問題。
筆者認為,要給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發展定位,必須堅持這樣兩條原則:一是以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視野,全面看待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狀況;二是要把我國民主的性質與制度形態區別開來。自從1956年底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來,至今以及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全黨全國人民關于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基本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但還不發達,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方面都會表現出不發達的征候或癥狀,在民主制度上當然也不例外。因此,不能用理想化的思維和過高的期待去要求我們的民主制度。換言之,我國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也不可能超越這個階段,我們應當以實事求是的、平常的心態去看待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中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民主從性質上看是屬于社會主義民主的類型,這是不可置疑的,就這個本質點而言,它確實是先進的、優越的民主制度。但從制度形態上看,我國的民主確實是處于較低層次的狀態,還遠沒有達到社會主義和人民群眾所要求的程度。形象一點講,我們的社會主義民主大廈已有了基礎和框架,正在建設之中,但高度還很不夠,內部結構也不夠科學完善,還需要下功夫進行調整和建設。這是我們在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上面臨的緊迫任務,全黨全國人民一定要有足夠的認識,做出充分的努力,通過多方面的綜合改革逐步提高我國民主政治的制度水平和實際效能。總之,只有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有一個客觀的認識,給它一個準確的發展階段定位,才有利于人們自覺維護、大膽改革和創新建設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使之日臻完善,漸入佳境,真正實現億萬人民夢寐以求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崇高理想。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25.
[2]溫家寶總理會見中外記者[EB].新華網,www.xinhuanet.com.200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