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琴 努爾他衣·買孜漢
(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2)
社會是人的社會,社會和諧最終體現為人的和諧。性別結構的失衡必然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不但對人口結構產生負面影響,還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帶來的影響表現在下面幾個問題上。
國務院辦公廳文件指出:“到2020年,預計20—45歲男性將比女性多3000萬人左右。出生人口性別比過高、持續時間過長,將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許多條件一般的男性到婚育年齡時擇偶困難,排斥在婚姻之外,出現大量的“王老五”家庭。而婚后夫妻生活又是青年男性的正常生理需要,許多有生理需要的男性不能擇偶,將影響家庭成員的情緒狀態及心理健康,可能引發各種犯罪,如賣淫嫖娼、拐賣婦女、買賣婚姻、童養媳等。這些將有損乃至瓦解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甚至引發社會的震蕩,嚴重阻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導致若干年后大量男性找不到配偶,無法組建家庭,這些男性進入老年期將會給社會帶來嚴重的養老問題,增加社會的養老負擔。一是這些人無子女,且主要來自社會最底層、最邊緣的群體,年老時不能依靠家庭養老,只能靠國家供養,增加國家負擔;二是即使國家解決了這些人年老時的經濟供養問題,但無子女單身家庭的現狀也不能很好滿足他們年老時的精神需求,他們不可能安享晚年,消除孤獨感。
人口生產必須通過母親來實現。女性是直接的生育者,肩負人類繁衍生息和永續發展的重任。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未來育齡夫婦的相對數量將逐漸減少,必然會導致人口生產能力的降低,出生率水平相比死亡率下降,人口總量和適齡勞動人口規模減少,人口老齡化加快,造成人口嚴重萎縮,影響人口長期持續發展,進而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計劃生育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卻產生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究其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中國傳統生育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具有濃厚的重男輕女、男尊女卑色彩,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雖然在社會主義的今天,婦女地位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封建社會傳統生育文化在很多地方尤其是農村仍然根深蒂固,潛移默化地影響生育兒子的意愿和行為,這使得相當一部分群眾尤其是農民“不生男孩不罷休”,無論怎樣罰款,他們都要千方百計生男孩。
在我國,目前社會福利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還不健全,還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更是如此,社會保障體系非常落后。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也很突出。2005年,中國鄉村65歲以上人口占9.16%,高于城鎮8.15%的水平。社保體系的不健全和人口老齡化加快使得養兒防老成為一種客觀自然的現象。對計劃生育獨生子女戶和農村獨女戶的獎勵、扶持和照顧的政策獎勵導向明顯不夠,尤其社會保障并沒有及時跟上。農村的獨女戶尚未真正老有所養,因此很難從根本上抑制人們養兒防老的意愿。這樣,農民養兒防老的意愿就內化到生育需求當中,進一步促進了出生人口性別比的升高。
胎兒性別鑒定技術的濫用對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的上升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羊水胎兒脫落細胞培養染色體核查、羊水胎兒脫落細胞X染色質檢查、手指血桿狀細胞鼓體檢查、B超等技術,均可早期鑒定胎兒性別,進行性別選擇。雖然國家明令禁止非醫學性胎兒性別鑒定,仍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引起新生兒性別嚴重失衡的直接原因,就是生育婦女在懷孕或生育過程中通過B超等胎兒性別鑒定技術進行了性別選擇。目前全國縣級醫院都有B超儀,條件較好的鄉鎮衛生院和計劃生育服務站也有,甚至少數個體醫生也有。這為有男孩偏好的群體提供了便利。
一方面,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在城市嚴格一胎,在農村提倡一胎,一胎是女孩的可以生二胎。但是,對于某些城市富人,計劃生育政策蒼白無力,他們通過各種手段,隱瞞事實真相,超生多生。在農村地區,某些計生干部利用計劃生育政策大肆斂財,只要還沒男孩而想超生的農戶能夠繳納一定數量的“社會撫養費”,就可以超生。而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拒絕大多數人都是為了男孩而超生,這導致了出生人口性別比不斷升高。另一方面,某些領導干部和計生工作人員對人口出生性別比升高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客觀上為城市和農村想生男孩的群體提供了技術支持。
生育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口文化事業的重要分支,是人類在婚育繁衍方面形成的觀念、風俗、習慣、道德和制度。社會主義新型生育文化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認為生兒育女不只是家庭的私事,而且關系到國家興旺、子孫幸福以及人口增長是否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大事。建設新型生育文化,樹立正確生育觀念,有利于遏制當前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勢頭。
鑒于同計劃生育政策推行之初的20世紀80年代相比,今天所面臨的人口形勢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出生人口性別比不斷升高,嚴重失衡,有必要從實際出發,適當調整現行生育政策。獎勵無胎與一胎,適當允許二胎,嚴禁三胎,以弱化男孩偏好,緩解出生人口性別比的失衡。
所謂獎勵一胎與無胎,即對不生孩子或只生一孩的父母進行獎勵。對于選擇不生孩子的家庭,客觀上節約了國家的財富,對國家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有利于提升人口素質和加快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趕上發達國家水平。因為孩子出生后,國家會在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投入,孩子生得多,國家投入也就多。所以對于不生孩子的父母國家應該給予獎勵,如果其老年生活困難,還應該優先給與高保,使他們無后顧之憂,安度晚年。對于有生育多孩能力的人來說,自愿只生一孩,本身就是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為了國家利益而放棄個人利益,以自己行動踐行了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為國家為社會作出了貢獻,應該受到獎勵。
所謂適當允許二胎,就是針對某些特殊家庭,允許其在生育一胎后生育二胎,要以立法的形式保護生育二胎的父母的合法權益。在這里強調生育二胎是為了控制人口數量的同時改善人口結構,協調出生人口性別的失衡,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壓力,促進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
所謂嚴禁三胎,是指在全國范圍內嚴格禁止生育三孩,通過立法形式規定,除少數民族外,若沒有極特殊情況,嚴禁生育第三胎。少數民族人口少,適當允許生育三胎是黨的民族政策的體現,可以理解,但建議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中的少數民族嚴禁三胎。
嚴禁三胎應是計劃生育的重點,這關系到低生育水平能否保持穩定,作為基本國策的計劃生育能否取得成功,人口與資源環境能否協調發展。
我國目前仍是一個農業大國,生產力水平總體低下且發展不平衡,居民尤其是農民收入不高,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廣大農民養兒防老,是造成男孩偏好、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重要原因。經濟發展不好,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居民尤其是農民收入不提高,出生人口性別比就難以治理,計劃生育問題就難以解決。
因此,首先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保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最終更新傳統的婚育觀念,從根本上消除出生性別比升高鑒定物質基礎。其次要堅持以人為本,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的成果。
各級政府以及計劃生育管理部門要加強監管,嚴格執行計劃生育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一是完善計劃生育的相關法律法規。如《母嬰保健法》與《人口和計劃生育法》都有禁止非醫學需要鑒定胎兒性別和性別選擇性人工終止妊娠的規定。二要樹立服務第一、管理第二的理念,改革和創新服務和管理體制。嚴格跟蹤管理與服務,B超使用登記報告,流引產的獨家管理,群眾自我管理。三是努力提高計劃生育干部隊伍素質和執法能力,嚴厲打擊非法胎兒性別選擇,既要對從事非法胎兒性別選擇的個人進行處罰,也要對選擇胎兒性別的個人進行處罰。
[1]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上冊)[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2]馬瀛通,馮立天,陳友華,冷眸.出生性別比新理論與應用[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8.
[3]彭佩云主編.中國計劃生育全書[M].中國人口出版社,1997.
[4]龔國云.出生人口比升高的思考與對策研究[J].人口研究,2001(3).
[5]劉日.獎一 放二 禁三——關于調整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建議[J].領導之友,2005(2).
[6]王愛華,程恩富.我國實行“一胎化”生育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J].重慶社會科學,2008(7).
[7]穆光宗,余利明,楊越忠.出生人口性別比問題治理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