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
(平頂山學院 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印楝樹在印度視為自由之樹,主要種植在印度和其他南亞及東南亞地區,它是一種常綠喬木,它的樹皮、種子和花朵在印度傳統醫學中廣泛應用,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被美國農業部譽為“可解決全球問題之樹”。幾個世紀以來,印楝樹被廣泛應用于印度的天然藥物、農藥和化肥。印楝提取物可用于對數百種害蟲和真菌病害,保護糧食作物,從它的種子中提取的油用于治療感冒和流感,還可以緩解瘧疾,皮膚病和腦膜炎。
1994年,歐洲專利局(EPO)授予美國農業部(USDA)和WR格雷斯公司(WR GRACE&CO)從印度楝樹的種子中提取殺菌產物的專利權。1995年,歐盟議會的綠黨、印度科技和生態學研究基金會(RFSTE)和國際有機農業運動基金會(IFOA)聯合提出撤銷該項專利的請求。歐洲專利局第一次接受了該撤銷請求,并通過調查指出一個事實:早在2000年前印楝樹的抗霉菌性質和用途就為人們所熟知,印楝樹的衍生物被用來制作驅蚊劑、化妝品、肥皂、牙齒清潔劑以及避孕藥等。此外有兩位科學家早在1995年就利用楝樹研究生產一些產品,包括殺菌劑。
2005年3月8日,歐洲專利局撤銷此項專利權。1994年印度楝樹案充分反映了保護傳統知識的重要性和避免生物剽竊,這就是為什么歐洲專利局撤銷專利的主要原因。
傳統知識,譯為Traditional Knowledge(TK),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對傳統知識定義為:“基于傳統的文學,藝術或科學作品,表演,發明,科學發現,設計,商標,名稱和符號,未披露的信息,以及所有其他基于傳統的革新和創造,在工業,科學的智力活動產生,文學或藝術領域”,并把“基于傳統的”進一步解釋為“知識系統、創造、創新和文化表達一般從一代傳向下一代,通常被認為與特別的民族和地域有關,并隨著環境變化而保持原有內涵和形式。”[1]
為了保護、應用和發展傳統知識,對傳統知識進行適當分類是很有必要的。根據WIPO,傳統知識可包括傳統的農業知識、傳統的生態知識、傳統的醫藥知識(包括醫藥和醫療)、民間文學藝術表達(表現形式可為民間音樂、民間故事、民間舞蹈、民間雜技藝術、民間工藝品等)、土著知識、鄉土知識、語言的要素(如名稱、地理標志和符號)和可移動的文化財產[2]。
1.傳統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世界各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利用傳統知識,尤其是對傳統醫學的運用。傳統醫學知識不同于現代的醫學知識及治療方法,例如中醫藥、印第安人獨特的治療療法、東方醫學等,甚至包括養生之道和身體保健等,這些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已經成為保障很多人健康必不可少的方法。[3]在馬來西亞、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傳統醫藥產品的人均消費量比現代醫藥產品的人均消費兩倍還多。
另外,傳統醫藥在發達國家人民生活中也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最近幾年對中草藥的需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分析,美國在傳統醫藥消費達到430億美元,并且每年以5%~15%的幅度逐年增長;在歐洲市場上已達到了119億美元(德國德國38%,法國21%,英國12%)。
2.傳統知識是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資源
許多農作物的多樣性都是當地農民按照古老的耕作方式和土地的使用習慣而維持的,并可以帶來其他許多好處,如食物多樣化、提高勞動力的有效利用率、收入增加等,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更為明顯。農民對這些傳統知識的運用,對于維護農作物的多樣性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與此同時,傳統知識還是各種不同風格、不同形式的文學藝術的創作來源。
3.傳統知識在解決糧食、健康等重大問題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利用傳統知識可以改良動植物的性狀與品質,從而開發高效無毒的生物農藥,提高作物的產量。現在不斷出現的新型疾病和原來的病菌抗藥性不斷增強,對人類的健康危害越來越嚴重。為了解決全世界人類健康問題,基于傳統知識和遺傳資源開發的天然藥品可用于治療從細菌感染到癌癥等一系列疾病。
隨著利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公司依據現有的知識產權制度取得專利權,并阻止他人包括傳統知識的擁有者的使用,這種壟斷行為被稱為“生物剽竊”或者“生物海盜”,即Bio-piracy,生物剽竊是對傳統知識保護中的最大威脅。
目前對“生物剽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生態平衡、侵蝕、科技轉型暨企業控管組織(the Action Group on Erosion,Technology and Concentration,ETC Group)(ETC集團)將其定義為:“個人或機構對農業和本地社區的知識和遺傳資源的占有,以尋求對這些資源和知識排他性的壟斷控制(通常是專利或植物育有者權利)”[4]。
1994年印度楝樹案就是“生物剽竊”的例子,對于之前授予WR格雷斯的專利后來被歐洲專利局撤銷了。歐洲專利局對這項專利的撤銷這一案例,已成歐洲專利制度和判例法的一部分,對世界知識產權制度產生積極的影響。為了防止“生物剽竊”行為的發生,傳統居民應該提高法律意識,發現傳統知識正在或已經被授予專利,要運用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
隨著世界全球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對傳統知識的商業化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很多傳統知識面臨著消亡的威脅,因此在全球范圍內保護傳統知識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1《.聯合國土著人民權利宣言》(The UN Draft Declaration on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
損害土著民族土地和資源權利一直以來都長期存在,并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諸如軍事征服、法律欺詐等,侵吞土著民族的土地和自然資源。為維護土著民族土地、領土和資源權利都制定了相關的保護標準,這些標準是土著民族維護其土地權利和各國履行保護土著民族土地權利義務的最低標準。尤其是《聯合國土著民族權利宣言》在保護有關土著民族土地權利方面作出了最突出的貢獻。[5]
2007年9月13日,第61屆聯合國大會以決議的形式通過了《聯合國土著人民權利宣言》,呼吁國際社會保障全世界大約3.7億土著人的各項權利。
《聯合國土著人民權利宣言》強調保障土著人民保持和加強自身制度、文化和傳統以及按照自身需要和愿望選擇發展道路的各項權利,并保護土著人不受歧視。所有民族都對構成全人類共同遺產的各種文明和文化的多樣性,土著人民在行使其權利時,不應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視,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2.《生物多樣性公約》(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署的一項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的國際公約。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超過180個國家簽署了該公約。我國在1992年6月11日加入了該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確立了三大目標:保護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組成成分的可持續利用、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共享遺傳資源的商業利益和其它形式的利用[6]。
《生物多樣性公約》不是專門保護傳統知識的全球性公約,但對傳統知識、創新和做法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作用得到認可。《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一次取得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利益和發展進程中不可缺少一部分的共識,保護生物多樣性應該帶給我們環境的、經濟的和社會的顯著回報,對維護我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he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TRIPS)
TRIPS協議是當前世界范圍內知識產權保護領域中涉及面廣、保護水平高、保護力度大、制約力強的一個國際公約。TRIPS協議中商標和地理標志都可以保護傳統知識。商標權的保護期可以通過通過續展而不斷延長,同時權利人可以注冊集體商標,這樣商標就為集體所擁有。用地理標志保護傳統知識,可以特別標示傳統知識或其相關產品在傳統性和地域性方面特性,并且一般不可轉讓或許可給不符合條件的他人使用。這樣有利地保護了傳統知識。
1.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TheTraditionalKnowledge Digital Library,TKDL)
為了防止生物剽竊,1999年印度國家科學普及局和印度藥品、療法系統部合作建立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TKDL),TKDL將幫助專利審查員在數據庫中搜索,希望可以防止傳統知識被剽竊,通過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已經成功撤銷了1994年印度楝樹案專利案。
TKDL通過篩選和對照公共領域可得到的傳統醫學知識把包括印度草醫學在內的傳統知識的現有文獻整理成數字形式,并允許世界各地的專利局搜索相關的傳統知識,其采用了包括北印度語在內的英語、德語、法語、日語、西班牙語等五種國際語言。
公開這項措施有助于幫助其他人利用這項知識,然而這樣也會存在危險。從收集數據這個角度看,特別是采用傳統知識運用在公共領域中,EPO與印度簽署了一份非公開協議,TKDL成為EPO使用數據庫的一部分。
2.特殊保護機制(A Sui Generics Regime)
SuiGenerics是拉丁語,本意是“特殊的,獨特的”,為針對某類特別客體設立的自成體系的一種專門系統或特別制度。泰國已經制定一套全面的保護傳統醫藥的特殊保護機制,其中特殊機制包括了很多復雜的概念和實際問題:(1)如何界定保護標的物;(2)保護的要求應該是什么;(3)賦予權利的性質;(4)誰是業權人;(5)應獲得的權利;(6)如何讓權利持續;(7)強制執行的權利。
泰國在保護傳統知識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也為保護世界傳統知識做出了榜樣。
3.披露來源制度(Disclosure ofOrigin)
關于傳統知識的強制性披露的義務是防止生物剽竊的有效行為,強制性披露制度的支持者最早是發展中國家和民間社會組織提出的,適用披露來源制度不僅要按照專利分類的要求進行來源披露,而且CBD公約目標:事先知情同意原則和平等惠益共享機制,也要求建立信息來源證明制度,從而證明信息披露的真實性。一般是有傳統知識的國家的政府部門或者相關傳統社區提供證明,如果專利申請者沒有提交此類文件,專利申請將自動退回。
目前,披露來源制度大部分存在于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哥斯達黎加等國家,但是很多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尚未實行強制披露來源制度,為了對生物剽竊更具有威懾力,擴大影響力,必須形成統一的規范。
隨著時代的發展,對傳統知識的商業化、全球化日益增加的需求,傳統知識受到了極大的威脅。為了保護傳統知識和避免生物剽竊,國際或者其他各國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保護。一方面,《聯合國土著人民權利宣言》、《生物多樣性公約》和TRIPS協議都提出了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傳統知識的內容;另一方面,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的建立、特殊保護機制和披露來源制度都對傳統知識的保護提供了很好的保護措施。這些關于傳統知識的有利保護措施,對我國在傳統知識保護方面提供依據。
[1]趙志浩.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現代商貿工業,2010,4.
[2]WIPO,Intellectual Property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Holders:WIPO Report on Fact-Finding Mission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1998-1999),Geneva,April 2001,p.116.
[3]楊倩.論民族傳統知識的雙重法律保護[J].新疆社科論壇,2007(4).
[4]秦紅增.鄉村社會兩類知識體系的沖突[J].開放時代,2005(3).
[5]林其敏.土著人民權利的國際保護—兼評聯合國土著人民權利宣言[J].民族學刊,2011(6).
[6]馮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合作與惠益分享[J].廣西社科科學,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