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春麗
(平頂山學院 河南 平頂山 467000)
2010年10月,美國兒童文學學會第37屆年會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召開,會議主題為“兒童文學與媒介”。這是年會舉辦近40年來,媒介話題第一次以如此醒目的方式出現在議題中。美國《兒童文學學會季刊》2010年第4期隨即組織配發了“兒童文學與媒介”的研究專欄,有一半以上直接涉及電腦、電子游戲、網上文本、電子空間、手機短信、博客、社交網站等新媒介話題。
“新媒介”是一個相對和動態的概念,它的對立面是傳統媒介。對兒童文學來說,包括電視、電影、網絡、手機等在內的現代媒介環境共同構成了對傳統印刷媒介環境的沖擊,進而影響到兒童文學創作、傳播和接受的各個層面,使之呈現出與印刷時代完全不同的景觀;較之新媒介的互動性、融合性、虛擬性、個性化的特質,以紙質媒介為主要載體的兒童文學似乎顯得過于“經典”和“精英化”。網絡游戲、網絡視頻、網絡音樂,手機彩信、炫鈴、手機動漫等已成為當下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文化消費形式。當網絡、手機等為代表的數字化新媒體將原本專注于兒童文學的受眾視線轉向視聽媒介時,兒童文學受眾數量的下滑和生存發展的憂慮就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了。
今天,對于許多少年兒童來說,新媒介也已經成為他們生活方式的一個部分。新媒介的出現改變著當代兒童的生活、學習和交流方式。從總體上看,存在于學校、家庭和社會范圍內的各種新媒介構成了當代兒童生活的一個基本的環境要素,也成為了當代兒童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表面上方面看,新媒介大大豐富了兒童的學習生活和閑暇生活,激發了兒童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也有助于在實踐中提升兒童的媒介知識和媒介素養。但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明確指出:以新媒介為代表的“娛樂業時代”造就了“片斷”、“無聊”、“瑣碎”和“散亂”的思維方式。
由于在新媒介之前,兒童紙質閱讀在兒童的學習和閑暇生活中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兒童研究界有關新媒介的探討,焦點之一就是新媒介對于傳統兒童閱讀行為的影響。兒童過久地暴露在影像媒介前,會逐漸發展出一種“從圖像中發現意義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視覺識讀能力”。人們對“電視一代”的憂慮在于,對于圖像的專注和視覺識讀能力的增強影響了兒童的注意廣度和他們的閱讀興趣。
媒介并不只是一種中介,它還會影響傳播內容本身。不同媒介方式與它們所傳播的信息內容一起,塑造著我們對于文學的感知和理解。按照波茲曼的說法,紙質印刷媒介在培養成熟的個體方面擁有新媒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參與塑造了“理性”、“有序”、“成熟”的思維與行為品質,而象征著新媒介的圖象語言則使注意力無法得到集中,也扼制了理性思考的深度。
新媒介的出現對文字閱讀構成了一種威脅和損害。首先,它占用了許多原本屬于文字閱讀的時間。新媒介也在重新塑造人們的感知器官,使之更習慣于接受視像的刺激。此外,新媒介所帶來的信息爆炸也導致了一種“淺閱讀”方式的產生。這是一種“放棄深度,追求速度、廣度、利益度”的“快餐式”閱讀,它與文學作品的諸多審美特性正好背道而馳。凡此種種,都對兒童文學領域產生了深廣的影響。
1997年,美國學者Linda Teran Strommen和Barbara Fowles Mates發表了他們對“幼兒對閱讀的本質的理解”的長達三年的研究報告。
相關研究表明,兒童在信息接受的認知過程中,早期是以“影像識別”和“自我意義生產”為主的,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可塑性。對于圖書的認知同樣符合這樣一個過程。而目前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在豐富信息形式的同時,提供了大量由影像和聲音為載體的信息形式。由于影像和聲音的解讀難度要大大小于文字,使得信息獲取的成本在不斷地降低。所以我們看到:在廣泛、多樣化的新媒介背景下,兒童傾向于完全依賴電子媒體來獲取信息,同時形成了以電子媒體的敘述結構和方式為標準來衡量圖書的價值和可讀性。
當他們面對以傳統的語言結構和表述方式來呈現意義的圖書時,就會對閱讀產生畏難的情緒。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閱讀對當下兒童的意義不再是簡簡單單的作為一種信息的獲取方式而存在,閱讀應該作為對兒童認知方式的一種培養工具而存在。依靠閱讀的培養,來幫助兒童形成對“文字識別”下的“客觀意義理解”的認知的理性思維。而這樣的認知思維的形成,不僅僅作用于他的閱讀過程,同樣會成為兒童的社會心理語言的互動性行為,支配著他以社會化的方式來了解社會,有助于兒童人格的健全發展。
在這樣的意義背景下,傳統意義上的兒童文學閱讀價值就得到彰顯:
兒童文學除了具有認知、審美、娛樂和教育功能外,更有助于兒童心靈的發展和心智的健全。兒童文學所表達的純真美好的詩意和精神境界,具有強烈的心靈感召力和精神浸潤的影響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閱讀兒童文學,就是讓兒童讀者實現心靈的游戲和精神的飛翔與探險。兒童文學寄托著人類對兒童最深厚的情感、期望和祝愿,無論時代怎樣進步和變化,兒童文學和兒童文學閱讀活動對兒童精神和心靈的成長,對兒童想像力、藝術鑒賞力、思維判斷力、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促進作用。兒童文學由于容納了廣闊的生活圖畫,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內涵,就給兒童提供了一個最豐富也最安全的感知生活、體驗生活的機會,幫助他們增加見識、開闊視野;豐富他們的生活知識、生活閱歷;促進他們對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激發他們對未知世界的發現和探究熱情。
兒童的健康成長不但需要足夠的物質營養,還需要良好的精神食糧和良好的人文環境。新媒介迅速、平等地揭示成人世界的全部內容,改變了兒童的信息接受和思維方式,對兒童的好奇心構成了嚴重的挑戰。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缺乏想像力的人必然缺乏創造能力。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能夠為兒童讀者提供極大的想像空間,讓他們在想像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豐富自己的生命體驗和審美經驗,最大限度地開發和釋放自己創造的潛力。
兒童文學充分考慮到兒童的理解能力和審美需要,貼近兒童的生活和心理,具有兒童樂于體驗、能夠接受的審美情趣,呈現出其它媒介信息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確、溫和、美麗”。文學作品常常把作家體驗過的情感,通過文學的語言表達出來,喚起或培養作者所要表達的那種情感。因此,兒童文學不僅可以幫助兒童體驗和習得人類的情感,陶冶情緒。同時還可以使兒童感受到快樂,得到一種情感交流基礎上的心理釋放,減輕或解除現代社會容易產生的緊張、焦慮、不安等有害于身心健康的情感負荷。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兒童文學是純真幸福童年的陪伴者與守護神。
兒童文學對開發兒童語言,培養兒童的文學感情和母語意識,具有重要的價值。倡導早期教育的“親子閱讀”,讓文字和故事通過父母親切的聲音傳達給孩子,能夠培養兒童與父母的感情,能夠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還有助于培養兒童的母語意識,使母語文化在兒童幼小的心靈里扎根。電視是影像的展示工具,電視語言的口語化,使語言變得粗俗和隨意,失落了經典文學語言的生動、優雅和精練。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的語言總是具有符合兒童審美特質的表現力和吸引力。在電子媒介時代,倡導兒童文學閱讀,對培養兒童的母語意識,具有非同小可的積極意義。
兒童文學作品最貼近兒童的生活和心理,能真實反映兒童的現實世界和想像世界,具有兒童能夠體驗和接受的審美情趣,兒童文學的首要功能即在于“美的教育”。從根本上講,兒童文學就是為了滿足兒童的審美需要而存在的。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對于提升和豐富兒童的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審美情感和審美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兒童文學評論家劉緒源曾提出審美具有整合性和統攝力:“美感一經產生,總是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包含著近乎無限的轉化的可能性。凡美感,總是積極的,向上的,總能凈化人的心靈,潛移默化地將你引入一種新的境界”。
培根說過“讀書在于造成完美人格”。兒童通過對兒童文學的閱讀和理解,會不由自主地被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所蘊涵的思想和情感所打動,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復雜情感,認識到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他們對社會與人生的體驗和認識在閱讀中得到深化和豐富,進而領悟到生活的真實含義。
在一個充滿動漫和影像的世界,兒童“沒有時間”看文學作品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當代少年兒童的心靈層面,有著對學習壓力的極力抗拒,對環境的憂慮,對社會某些陰暗面的不平,對人與人之間冷淡的不安,他們有著作為一個人的深度,并生活在一個格外需要思想和思考的時代。他們需要的讀物,應以單純有趣的文學形式回答世界是怎樣的,表達全人類的道義和人們內心最真誠的呼喚,以及生活的真相。以電視網絡為代表的新媒介又會使孩子的審美變得更具有直觀性、消遣性和破壞性,對于閱讀文字往往會有排斥和敵意。
兒童文學作家金波說過:“閱讀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語言就是思維,一個人的思維的發展、心智的成熟和情感的成長,都離不開以閱讀為核心手段的語言活動。這是電視和網絡等其它媒介永遠無法取代的。”面對電子媒介對童年觀念、童年文化的侵蝕,無論是倡導“家庭無電視日”,還是片面強調閱讀的教育功能,很容易讓兒童產生逆反心理。如何有效地引導兒童享受文學閱讀的美好與快樂才是當代兒童文學閱讀恰當的突圍方式。
好的兒童文學作品是大人和小孩都喜歡讀的,小孩讀了有小孩的想法,大人讀了有大人的感悟。孩子們對一個作品感興趣的時候,首先是認為它有趣。但真正的“兒童文學不是小狗小貓,不是消遣品,不是笑聲過后就結束了。在看似簡單的故事的背后,有著思想和理性的支撐,那才是兒童文學的靈魂。”因為支撐一個作品能夠長久,能夠感動人,能夠給人以一種真正啟發的,還是那些有趣背后的東西。
要感動孩子,特別要注意孩子向善的要求。雖然說現在的孩子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毛病,但是內心是有一些向善的要求的,人與人存在同情關愛,它存在于孩子的心里,如果不去點亮的話,就會滅掉。點亮的話,內心的東西就得到深化。我們不是外在給孩子什么,而是人內心本來存在的美好被煥發了,像是“一根點燃的蠟燭,照亮原本可能被遺失的珍貴”。
要多注重孩子審美上的要求,快樂的東西能打動孩子,但是憂傷的東西同樣能打動孩子,渾如一粒包了糖衣的藥片,使孩子們一口吞下,毫無苦惱之感。很多人生感悟、藝術經驗都沉潛到文章的底層,但是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會慢慢地悟到。
世界經典兒童文學的優雅、童趣,詩性,非常燦爛,妙不可言,它激活了人們對兒童文學的想象與期待。兒童有極為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們既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又時常游走在幻想的空間里。優秀的童話而是喚醒他們內在的原本模糊的想象力、良知、審美情感。那東西是他們“似曾相識”的,這也能大面積地激活他們的內心世界。
新媒介時代的兒童面臨資訊多元化的閱讀環境,傳統兒童文學經典遭遇挑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應該積極應對新媒介的壓力和挑戰,為兒童的閱讀提供有益的引導和有利的環境。
[1]方衛平,王昆建.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嚴既澄.兒童文學在兒童教育上之價值[A].王泉根,中國現代兒童文學文論選[C].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
[3]朱自強.兒童文學·小學語文教育的內容和方法[A].朱自強.兒童文學新視野[C].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