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麗 王良濱
(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 北京 100029)
實用主義是產生于19世紀中后期的一種經驗論的哲學思潮,約翰·杜威是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用美國著名哲學家胡克的話來講,在美國思想走向成熟的年代,杜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無人可以比擬。杜威思想的重要性,更大程度上還體現在他對后世西方思潮的影響上。20世紀杜威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外國哲學家。20世紀后半葉以來,實用主義表面上似乎有些失勢,但在現實生活中,它一直發生著主導影響,而且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其影響更加廣泛。
杜威哲學的核心是他的價值理論,他力圖從哲學價值理論上給實用主義的“兌現價值”的哲學思想以理論論證,并建構他的實用主義的哲學價值理論,這可以說是杜威哲學最突出的特點。實用主義重視實用、功利,以“有用性”為原則,而不關注理想。在這種狹隘功利主義的影響下,一些人對理想、信仰淡化,以現實利益和功效價值作為行為選擇的標準。新時期時代精神的塑造,應該反思杜威價值哲學的影響。
杜威價值哲學的一個根本特點就是反對形而上學。杜威站在反形而上學的立場上,反對固有的、絕對的、不變的“善”、“美”等價值,倡導行動和人的能動性,反對神學對價值領域的統治,把哲學的重建建立在對人的關注之上,把人返回到現實生活世界。可以說,在這一點上,它同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有相通之處,即兩種哲學理論都以不同方式強調人的自主性、實踐性和能動性,并由此而試圖超越近代西方傳統形而上學,特別是以心物、主客二分為出發點的基礎主義和本質主義,使哲學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從抽象化的自在的自然界或絕對化的觀念世界返回到人的現實生活世界。哲學重建的根本途徑說到底是向人的回歸。
但是,杜威本人反對唯物主義,認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都是形而上學的,因為它們存在著某種固定的和絕對的結構,“一個在理想形式的體制總發現結構,另一個是在物質找到結構,他們都假定:結構具有某種最高的真實性”[1](P48)。杜威認為,唯物主義把“結構”與變化分割開來,是穩定的、常在的,這個“結構”必將把唯物主義導向形而上學。杜威還進一步說明了他對物質的理解,認為物質就是事物在交互作用時具有的特征或特性,“我們所謂物質的東西乃是自然事情所具有的那個特征,這個特征和相當迅速而可感知的變化這樣地連接在一起,以致給予一種獨特的有節奏的條理,亦即因果的程序。”[1](P48-49)這與唯物主義所講的物質沒有共同之處。
杜威從反形而上學的基本前提出發,主張建立一種超越以往哲學中各種二元對立的新哲學,即他的經驗自然主義。在他看來,經驗是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物質和精神、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都歸入經驗的范圍之內,作為經驗對象,即人的認識和實踐的對象的東西,是不能離開人的經驗的。人們所生活和實踐的世界仍然只能是一個經驗的世界。在此,杜威把外部世界不以人的經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的問題同人只有通過經驗的途徑才能認識外部世界的問題混為一談了。由沒有經驗就不能認識外部世界,他又得出了沒有經驗,外部世界的存在就沒有意義的結論。換言之,外部世界的存在以人的經驗為轉移。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外部物質世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地存在著、運動變化著,它并不自然地滿足人的需要。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才去改造世界,為了有成效地改造世界才去認識世界。不承認物質世界的獨立性、客觀性,就不會有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就不會有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因此,杜威的經驗自然主義在反對形而上學的基礎上走向了主觀唯心主義。
杜威認為價值的本質是一種“行動”方式獲取的“關系”。他從經驗與自然連續的角度出發,反對把價值看成是內在、先天和固有的,認為價值存在于人與事物的關系之中,試圖“擺脫傳統的主體性原則的主觀唯心主義,并由此對個人與他人、社會之間的聯系做出解釋。”[2](P184)杜威認為我們通過喜好、需要來引起行動,并建立人與物之間的價值關系,他強調并且要求這個關系能被我們所利用和享有,只有這樣的關系才是有價值的。杜威認為這個關系具有可觀察性,尤其強調在評價中堅持一種可觀察、可公開的評價,認為只有經過這樣的評價才會有價值產生。但是,杜威所指的可觀察的、公開的不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觀察,杜威反對“將‘客觀的’(objective)解釋為可以由一般人(包括自己和別人),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公開地(publicly)觀察的。”[3](P43—44)觀察是局限于個人依據的個人特殊情境的觀察,每一個人所遇到的環境不同,所認識的價值就是不同的,并且可能由于個人沒有科學的方法從而也不能觀察到事實。可見,在杜威哲學中,沒有一個確定的主體,而且主體脫離了具體的物質存在,尤其是脫離了人的社會存在,最終導向了主觀主義和價值相對主義。但是,杜威使價值與特定的關系相連,價值不再是由純粹的心理主觀產生,價值主體也不再是孤立,而是處在聯系之中,這些看法是積極和有意義的。
杜威的出發點是想擺脫對價值的主觀主義理解,極力證明其對價值本質的理解是客觀的,但“杜威的唯心主義哲學的基本前提使他不能真正克服舊的經驗主義的形而上學,不能真正揭示人的認識和實踐的辯證法,而走向了主觀主義和詭辯。”[4](P68)
杜威則認為評價就是對關系的評價,“關系”是價值評價的對象,他認為這樣的關系也具有客觀性。杜威認為關系是在欲望指導的行為過程中建立的,是一個具有可觀察性的事實命題。杜威特別注重對評價的因果動態分析,強調利用理智方法對因果進行評價,它的評價對象是因果關系而非效果。有人認為杜威的價值評價對象是對行為效果的評價,造成這種誤解的原因是把價值評價的對象和評價標準混淆了。對效果的分析是杜威評價理論中的判斷標準,而非價值評價的對象。
然而,杜威所謂的價值“關系”真的如他所講是客觀的嗎?事實并非如此,表現在“關系”的建立具有主觀性。“價值判斷就是關于經驗對象的條件與結果的判斷;就是對于我們的想望、情感和享受的形成應該起著調節作用的判斷。”[5](P268)可見,“價值”只與“人的利益、意識或愿望有關”,所以,以此為出發點建立的價值“關系”(原因與結果)就具有主觀性特征,會隨著個人所處的特定環境不同而有所區別。可見,杜威哲學的價值評價對象具有主觀性特征。
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認為存在客觀的價值評價對象,就是價值事實。所謂價值事實,即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與具有特定需要和要求的主體之間的滿足與否的關系,也就是主客體之間的意義關系或價值關系。這種主客體的意義關系或價值關系構成了價值現象的普遍存在形式。通常所說的“價值”,其實正是指這種主客體之間的意義關系或價值關系所揭示的“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滿足主體的特定需要和要求的意義”。所以,價值事實是價值理論的基本研究對象。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價值事實之所以是客觀現象,這是由于作為價值事實的價值關系的各個構成環節都是客觀的。
杜威的價值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都反對把價值當成是事物本來具有的“固有屬性”,認同價值是因為與人的需要具有聯系后才產生的。現在如果有人說一個事物是“好的”、“有價值”的,有人就會問,你的評價標準是什么,這個評價標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是個體性的還是群體意識承認的。兩種價值理論對以上問題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回答。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評價標準的內容是客觀的,杜威的價值評價標準的內容具有主觀性。關于評價標準的形式,兩者也有所不同,馬克思主義價值評價標準是體現客觀性、主體性和整體性的實踐,而杜威的評價標準則是體現主體需求的效果。
首先,從價值評價標準的內容來看,杜威的價值評價理論認為,評價的內容是對獲取事物條件關系的判斷,這個關系是在價值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時產生的。在這里他運用的是自然主義的方法,認為這個關系是能夠被我們的經驗所觀察到的。評價是一個事實命題,其內容毫無疑問具有客觀性。但是,從杜威的評價理論中可以看到,評價是在一定條件下的評價,其實這樣的條件就表現為個體性特征,因為在每一個人那里,所處的條件都會不同,這種條件下的評價就具有個人主觀傾向性。
馬克思主義評價標準的內容體現的是主體的需要性問題,是從主體生存和發展的角度出發考慮的。主體需要的表現主要包括欲望、愿望、動機、興趣和情緒等,這種主體性的需要具有一種客觀屬性,即需要的指向目標具有客觀屬性,主體的需要會受到主體存在、生存、發展等客觀條件的制約,都從根本上同人的社會存在相聯系,所以它有著不依賴于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這是馬克主義價值理論的立足點。同時,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強調,需要具有主體性特征,但它不是完全個體主觀化的價值評價標準,相反它體現的是整體主體的價值標準,也就是說,它不是依據個人需求來確立評價標準,而是體現社會整體——人類主體的需求標準。
其次,在價值評價標準的形式上,杜威認為評價標準的形式是行動的效果,側重于評價的主體性特征和動態性特征。行動本身是依據主體的客觀需求而產生的一種實踐活動,換句話說,行動本身也是一種實踐,“看一下這個概念的歷史就會更加明白實用主義的意義。實用主義這個詞是從希臘的一個詞paypa派生的,意思是行動。‘實踐’(practice)和‘實踐的’(practical)這兩個詞就是從這個詞來的”[6](P26)。杜威認為實踐要避免主觀傾向,以此來保證評價的客觀性,這樣的評價應當是從預見的目的與實踐效果之間進行評價。“有一些不確定的有影響的諺語表明,不應該把需要和興趣當作是第一次出現就是最后的結果,而應當是作為手段來看待,即評價他們和形成客觀理論或目的性觀點應當依據在實際活動中將要產生的結果。”[7](P32)在這里,實踐的效果是客觀存在的,要保證的客觀性就是確保預見中的目的的客觀性。杜威的做法是以理智控制方法確保預見性目的的客觀性,把需要建立在理智判斷的基礎之上。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認為,在形式上看,評價的標準是實踐,“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8](P55)。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認為,實踐既強調主體需求的客觀性又強調主體的整體性;而杜威的評價是從效果上來判斷,只強調評價主體需求的必要性,而忽略評價主體的整體性,這也是為什么有人把他的哲學稱作是個人主義的原因。
杜威基于對價值的個體性理解和關注個人行動的理智性方法,提出了對價值實現的根據和方式的不同見解。對于價值如何實現,杜威認為要由“預見中的目的”來指導才能使價值得以實現,“預見中的目的”則又是在觀察、試驗、推理等理智方法下確立的,這就要求理智的方法要遵守自然的法則。“人發現他自己生活在一個碰運氣的世界。他的存在,說得粗俗一些,包括著一場賭博。”[1](P28)在這里,杜威強調經驗世界的動蕩不安,要逃避這樣的不安,就需要一種方法來獲得安定,這個方法就是理智的方法,是把握自然規律的方法,用這一方法來指導行動。可以看出,杜威價值理論也強調對客觀規律的符合,但這種客觀的自然法則的運用目的是建立可預見的價值目的,以保證其更加合理,這是使規律為人所用,是物向人靠攏。在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中,實踐的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要求我們在價值意識指導下的行為要符合客觀規律,價值實現要受相關真理的制約,也就是說物的尺度要求我們的需要要符合客觀的規律,強調的是規律的客觀性,是人向物靠攏。同時,實踐要滿足主體的需求,還受人的內在價值尺度的制約。所以,兩種價值理論中,自然規律的制約性體現的側重點不同。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價值實現是作為人的存在方式的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所以價值實現本質上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實踐作為價值實現的根本方式,其根據在于,價值關系是人們在實踐中所形成的,實踐使主客體之間形成了實踐關系、認識關系和價值關系。實踐關系、認識關系的產生和解決是以解決價值關系為目的的,而價值關系的解決只能是依賴于實踐和認識活動。解決好實踐關系的前提是首先要在認識上解決好主客體之間的真理關系和價值關系問題,即首先要認識實踐得以成功的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
一種哲學思想能夠在理論和現實生活中產生廣泛的影響,必定有其價值和合理性。杜威價值理論的積極意義表現在以理智的方法反對習俗權威、倡導行動、注重理論的實效性、強調國家和社會是個人交流的聯合體、重視教育,并且對后現代主義哲學的發展也產生了實際的影響。但是,杜威將自然科學方法簡單應用于價值領域,將價值變成了通過歸納、演繹和推理等理智方法就可以獲得的事物,在反對形而上學的同時走向了主觀唯心主義,只強調價值實現和價值認識的合理性問題,而沒有解決價值及其判斷的客觀性問題。人的價值活動不只是個人的理性活動,而是與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相關的。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從根本上規定著人對什么是有價值的價值認識和人應當做什么的價值追求,更從根本上規定著價值的創造和需要的滿足,甚至規定著人的理性能力的程度和范圍。忽視這一切,不可能對價值的一些根本性問題做出科學的、恰當的說明。杜威雖然重視價值問題的理性方面,但他始終沒有上升到唯物主義實踐論的高度,對價值社會性、歷史性重視不夠。
[1]約翰·杜威.傅統先譯.經驗與自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2]劉放桐等.馬克思主義與西方哲學的現當代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李常井.杜威的評價理論.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3號)[J].臺北:南港,1989.
[4]劉放桐.實用主義述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5]約翰·杜威.確定性的尋求[M].傅統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威廉·詹姆士.實用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7]John Dewey.Theory of Valuati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39.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李德順.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11]李連科.哲學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