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平安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政法系,湖北 武漢 430205)
網絡客觀地為民主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和先進的平臺,是探索政治民主的新嘗試和新形式。伴隨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逐步完善,網絡與民主的結合將更加完善,成為現實民主建構的助推劑和“橋梁”,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對我們社會來說,“網絡民主”是一種過去從未有過的“新鮮事”,如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樣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網絡民主初級階段是一個不斷克服缺陷、不斷規范完善的時期。
作為網絡民主主體的網民,有的人對網絡民主有著錯誤的理解,他們只看到了自由與權利,而看不到義務與約束,認為民主自由就等于為所欲為,反對把人的活動納入規范和秩序之中,因而利用目前網絡制約性不足,任意妄為,有些帖子的“拍磚”“灌水”有失偏頗或過激甚至于捕風捉影,出現各種扯皮、造假、謠傳、起哄、謾罵等不文明行為。他們錯誤認為網絡是法律的真空或法律的“特區”,認為規范就是壓制言論自由,在網上有人假借民主名義反社會、反政府、反國家,故意炒作或惡搞,牽強附會地發掘所謂“秘史”“爆料”、“新聞”、“揭密”、“內幕”、“真相”,有人斷章取義,道聽途說甚至不惜直接撒謊造假,將個別事件放大。有人濫用言論自由,有意無意泄露國家秘密,披著“科學”的外衣大肆宣傳網絡迷信;有人隨意公布個人信息,非法濫用網絡的搜索功能,侵犯他人隱私權,進行惡意人身攻擊;點擊率和瀏覽量成了衡量一個網站成功與否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指標,一些人為了“吸眼球”,故意采用反社會、反正面、反主流,推出了一個個以“丑”為榮的人物,掀起了一股股“庸俗、低俗、媚俗”之風,嚴重地誤導廣大網民審美觀。國內外一些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混淆是非,借用“民主”,有意識地把互聯網作為對我實施和平演變的新手段,在網上鼓吹西方的人生觀、世界觀、人權觀、歷史觀,攻擊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其實任何自由都是相對的,都要有一定的限制,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絕對自由是不可能的,即使網絡也是如此,網絡在蓬勃發展中需要依法管理。因為我們畢竟是社會人,自己的言行必然要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強調自由、民主,并不意味著隨心所欲、不顧后果地“發帖”、“灌水”、“拍磚”、“吐槽”,與他人與社會對立,不去履行現實社會的法律法規、道德規范。任何人在行使自由權利的時候必須尊重他人的自由,為了保障他人同等的自由,法律都要給當事人的自由確定合理的界限,對當事人的自由施加合理的約束,網絡的自由也同樣應該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不能利用自由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的安寧,對他人的人格和尊嚴進行侮辱和誹謗,泄露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我國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它同樣適合于網絡。網民只有保持理性,用文明的言行去表達自己,才能在網絡世界中享有真正的民主自由。
作為現實中的人總會有自己的自我意識,即主觀自我對客觀自我身心等的認識與評價,具體包括認識和評價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外貌等)、心理特征(如興趣、性格等)、綜合能力(如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創造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系,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相互作用等)。實際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接受法律、道德等的約束,其自我意識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壓抑、否定。網絡打破了時空的局限,具有高度的心理相容性與互動性,是自我意識發揮的天堂,給予了他成為自我的主宰和改變自我命運的信心與張揚自我意識的渠道。許多在現實生活中遙不可及的事情,在這里都能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他可以自由地掌控一切。在這虛擬的世界里,網民可集無數的身份于一身,他可以是任何人,說任何話,做任何事;網絡的變數確實無限大,現實中的一個平頭百姓,在網上瞬間就可完成多種角色的轉換:可以是無所不能的神仙、戰無不勝的將軍、腰藏萬貫的百萬富翁、縱論天下的思想家。[1]網民就像一個戲劇演員,既顯示自己優秀的一面,也展示自己陰暗的一面。自我意識的極度膨脹,導致網民自我意識失去理性,表現出極端個人主義,過分“崇尚”個性,自我中心意識太強,網民們理性的顯意識明顯弱化,潛在的一些不良心理被引發或強化,有意無意地放縱自己,滿足自我意識中陰暗的方面,人性中的社會性弱化,“惡”的一面充分放大,常常把網絡變成相互極盡人身攻擊、冷嘲熱諷甚至污言謾罵的“角斗場”。網絡空間是虛擬的,網上人卻是現實的,網民應該培養自己良好的自我意識,正確地對待自我,加強自我監督、自我修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因此,在網絡民意的表達上,網民應該自覺遵守法律和法規,培養自己對不同文化、價值觀念尊重和寬容的精神,有良好的自律意識,以法律為準繩,以社會道德體系為依托,約束自己言論和行為,不違背社會的道德規范,不能侵犯他人的人格尊嚴,減少不當事情的發生,自覺維護網絡平臺的秩序。
有人對網上民意推崇備至,認為它真正反映了民眾心聲,是民主的真實表現,是政府部門決策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據,其實網絡民意并不一定真實、全面、準確反映現實民意,它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我們辯證地分析。
第一,網絡往往反映局部的民意。中國網民人數截至到2012年6月底,數量達到5.38億人,就其構成成分來說,多是年輕人、城市人、發達地方人和較高文化知識的人。截至2010年底,東部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多為40%以上,最多能達69.4%;西部地區多為30%以下,低至19.8%。[2]截至2011年6月底,男性網民占網民總數55.1%,女性占44.9%;城市網民占網民總數的73%,農村網民占27%;30歲以下(不含30歲)網民占網民總數58.1%。[3]還有近五分之三的國民根本就不上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老人、農民和城市的貧民,他們因為各種原因而成為網絡民主的缺席者,無法在網絡世界表達意見和訴求,他們是沉默的多數,需要更多的人文關懷,更應該傾聽、回應他們的訴求,盡管他們的意愿也會由一些網民代為表達,但畢竟只“被代表”。就如湖北省2129萬網民中,19至30歲年齡段的青年網民占六成以上,大學本科人群所占比重最高,約31.2%。上網人群中,老年人、未成年人、外來務工人員和農村居民所占比重較低。因此,“網絡民意”很可能帶有地區、城市、職業、年齡等偏向。
第二,互聯網世界的虛擬性,使得網上民意本身很容易被操縱。各種社會勢力和集團可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在網絡上散布各種虛假信息,制造或誤導民意。特別是網上“水軍”通過熟練的網絡技術,根據需要有組織地策劃議題、虛構事實,迎合網民的心理和趣味,將時下的新聞熱點和網民情緒結合起來,進行借勢和造勢,有目的的把網友向極端、偏執的方向上誘導,從而左右輿論、操縱民意,達到某種目的。這樣我們看到的“新聞”,可能是經過篩選的;我們的意見,可能是有人刻意引導的;我們的結論,可能別人事先設定的,網民在不知不覺中變成各種謠言的傳播者,充當其炒作的“托兒”或者“打手”。2010年湖北省發生25起網絡謠言事件,其中誤導類謠言19起,誹謗類謠言4起,被死亡類謠言1起,損害政府公信力的微博謠言1起。2011年網絡謠言事件大幅增長,損害政府公信力的微博謠言增至29起,誤導類微博謠言增至102起。[4]
第三,由于網民經濟情況千差萬別,閱歷和思想認識水平參差不齊等原因,網絡存在著進入壁壘與表達障礙,使得許多網民的所思所想難以表達。有些網站需要收費或一系列復雜的注冊手續,使得有些網民不愿或不能進入“投票表決”或發表自己的意見;許多網民對國情或具體情況不熟悉,又缺乏專業訓練,其表達的局限性讓他們的網絡建言缺乏邏輯性與系統性,流于空洞而樸素,建設性的意見不多,這種偶發的、即時的、隨意的、零散的、無序的網絡民意帶有很大的情緒性、宣泄性、盲從性、沖動性,面對突發的事件網民們很難在短時間內知曉事件背后復雜的前因后果,非理性的“想當然”和過于主觀的聲音容易占據上風,理性認知往往淹沒,形成“多數人的暴力”,出現“群體極端化”現象,極易引發和擴大現實社會中的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正常秩序運行。
第四,在網絡中不同的網民聚焦的對象是不同的,很難形成大家統一的民意。縱然是這5.13億網民,他們也不會都同時在線關注某一公共領域的事情,更多網民上網是玩網絡游戲、聽音樂、聊天、購物、炒股等。所以,盡管一些涉及公共領域的事情在網上炒得火熱,但關注并發表自己意見的總是一小部分人,多數人是沉默者或旁觀者;許多網民發表了意見,但上網的易沖動、情緒化,很難說這些網民的意見就能真正體現民主,畢竟,這部分網民可能只反映全體網民中的某一群體、某一地域的意愿,并不能充分代表所有民眾的心聲。
第五,互聯網所展現的民意多種多樣,千奇百怪,千變萬化,甚至于截然相反,采納有效的、正確的網絡民意是個復雜的事情。如果依據民意來決策、施政,依據哪方面的民意呢?判斷標準是什么?由誰來判斷?網上民意是不是通過后臺刷票來得出的結果?會不會出現依據決策者對民意喜好不同,從而導致出現選擇性施政和執法的現象?面對一邊倒的“群情激奮”的民意,決策者在人聲鼎沸的公眾情緒面前如何保持理性,從而作出公平、公正的決策……這都要決策者認真思考,謹慎決斷。
網絡民主前景看好,將虛擬世界的網絡民主作為社會發展進步的推進器和潤滑劑,能夠成為現實民主建構的“橋梁”。但這一切并不意味著網絡民主將取代傳統的民意訴求渠道,更不用奢想著所有的問題都要拿到網絡上就能順利、快速、圓滿解決,實施民主的形式多種多樣,傳統渠道不可缺少,被歷史事實證明具有重要功能的諸多民主形式仍發揮主導性作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以及來信來訪、聽證會等等各有其特點及優勢,它們在不同的現實領域起著不同的作用,為群眾參政議政以及民意表達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也是民主建設過程中不可省略的。網絡蓬勃發展已經是不可忽視的事實,但網絡活動畢竟只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網絡也畢竟只是人們表達意見的一個渠道,而不是全部的渠道,且不是參與了網絡發言就實現了網絡民主;一些現實中的出現的問題,在網絡民主中一樣也會表現出來。在網絡民主這個政治話語體系中,網絡是為民主服務的,網絡可以是民主的載體,卻不能是民主的根本。
要以平常心看待網絡民主,歸根到底,健全的民主制度是一個復合機制,目前網絡民主有明顯的優勢,但也有一定的缺陷,對此不可期待太高。就普通網民來說,認識到這一點的意義在于,在網絡活動中注入較多審慎與理性因素,在運用網絡民主長處的同時,始終不放棄現實生活中捍衛自己的知情、參與、表達、監督等民主權利的行使,不要片面依賴“網絡民主”;對于各級國家機關和領導干部來說,認知到這一點,就在于積極利用網絡的同時,更加重視現實生活中民主機制的建立和健全,重視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最底層、最邊緣、最弱勢而又不善表達或沒有表達渠道的群體,多聽他們的聲音,而不能只是滿足于在網上樹立所謂親民愛民的形象,既要“上網訪民意”,更要善于“下網解民憂”,把網絡和現實結合起來,采取措施把網絡中發現的問題轉入現實工作渠道加以研究解決。
網絡畢竟只是一個技術平臺,科學技術可以給民主的實現提供更多的便利,但網絡民主的實現,不是一個短期的活動,不能單靠某位領導人心血來潮一時之喜好或民眾的壓力來推動,而要形成具有剛性約束力的制度,并持之有效地長久運行下去。“網絡民主”如果真正想有所作為,網民的聲音真正想得到重視或傾聽,就必須依靠相關制度來支撐、執行、落實,使“網絡民意”等通過公開合法正當的渠道源源不斷地反映給相關部門及領導人。它不以某位領導人的個人喜好朝令夕改,也不以領導干部的更替而反復無常,否則,一種沒有制度保障的行為,存在著太大的隨意性,隨時可能中斷或取消。需要在立法、制度等方面對“網絡民主”進行探索,為走出一條全新的、有中國網絡特色的民主之路提供必要制度保障。
網絡民意表達是整個民意訴求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黨和政府了解民情民意具有重要的意義,是黨和國家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論據。要真正利用互聯網發展民主政治,必須實現民意征求、收集和采納的制度化,要研究網絡民意的形成機理、甄別手段、采納標準和回應方法[5],尋求將網絡民意納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的實施方案,建立一個網絡收集社情民意民智的正式渠道,使得民眾的想法能夠被有關部門及時了解;黨和政府應該把民意、輿情的收集工作日常化、制度化。比如,在開放的網絡空間,網民留帖動輒成千上萬,政府機關如何高效并有針對性的回應?有些帖子可能有失偏頗或過激甚至于捕風捉影,政府機關又該如何應對?怎樣甄別“拍磚”“灌水”“吐槽”的真實性和可行性?給網友的答復、情況通報等有沒有可靠的機制進行約束和規范?政府的回應如何透明化?怎樣在網絡匿名情況下實現網絡監督?網民作為一個群體對自身利益和社會公共事務的關切和表達,反映的問題基數龐大,是不是領導重視了就解決,領導不重視就不聞不問?這就要求黨和政府能夠探索出一個有效吸收、反饋和落實網絡各種建言的長效機制,要研究建立各級黨政機關與網友良性互動的長效機制,共同建設溝通良好、信息透明、相互信任、富有建設性的網絡社會。
政府通過網絡創新工作方式,是一種進步,讓民眾多了一個了解政府公務、反映民意參與決策、實施監督的渠道,不少地方通過網絡初步形成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良好局面,但仍有一些地方政府并未做到與時俱進,對網絡民主等新興事物并未做好思想準備,技術保障和安全保障能力不充分,應急處置能力差:表面上實現了“電子辦公”,實際上一些地方政府網站建設落后,僅僅是搭建了一個好看的“花架子”,網上內容長期“熟睡”不更新,信息公開遭遇“玻璃門”,許多功能更是形同虛設,“無法顯示該網頁”的網站太多;政府網站“千網一面”,網絡監督得不到及時有效回應;網上一些類似市長熱線、局長信箱之類的民意通道,常常開通就永遠“休眠”了,沒有維護與反饋。全國的政府門戶網站中,約有1/3的網站難以打開,1/3的網站應用價值較低,還有相當數量的網站存在內容更新不及時、服務功能不健全、發布信息無時效等弊端。[6]在一些地方,為了個人“前途”或地方的“維穩”,經常以破壞社會穩定、誹謗罪的名義,采取專政手段打壓公民的表達權和監督權,跨省非法追捕、拘捕網上“負面消息”發帖者的事仍時有出現;有些部門缺乏開門納諫、聞過則喜的胸襟和抱負,只想敷衍網絡民意,漠視真實的民聲,不下真功夫收集全面真實的民意,把網絡當做陪襯和作秀工具。
總之,我們對待網絡民主,要多方面加以引導、規范、完善,實現其健康發展,不至于讓其偏離正確的方向,從而在我國民主進程中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1]戴平安.略論網民展現的自我意識[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2).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2/content_702667.htm.2011-7-19.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2/content_702667.htm.2011-7-19.
[4]王璐.我省首份《互聯網省情報告》出爐[N].楚天金報,2012-2-24.
[5]李舸攝.72%公眾認為網絡成中國式民主新通道[DB/OL].http://news.qq.com/a/20090226/001573.htm.
[6]鄧子慶.空白政府網站為誰而建[N].楚天金報,201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