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
(長江大學 教育科學系,湖北 荊州 434023)
湖北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成效、問題與對策
徐紅
(長江大學 教育科學系,湖北 荊州 434023)
湖北地區在高等教育均衡發展上盡管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其在高等教育結構、城鄉高等教育發展及校際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方面仍舊明顯不均衡。完善高等教育結構體系,發展農村高等教育,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是促進湖北地區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良策。
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成效;問題;對策
區域高等教育的發展是否均衡既關系到區域經濟是否均衡發展,又關系到區域政治是否穩定發展,還關系到區域社會的和諧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湖北省不僅是我國中部地區的高等教育大省,而且也是全國的高等教育大省,回顧湖北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所取得的成效,明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相應的發展對策,不僅對湖北高等教育及湖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且對其他地區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具有明顯的啟發意義。
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就是“把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基本內涵全面滲透到高等教育發展的各個方面,既要注重發揮教育對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的促進作用,又要注重保持高等教育自身的均衡發展”,[1](p1-4)其實質是指實現高等教育系統與社會中的其他子系統之間的和諧發展以及高等教育系統自身的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湖北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屬于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的范疇,其含義主要是指湖北地區不同地市之間、城鄉之間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以及湖北地區高等教育自身在規模、質量、結構與效益等方面的均衡發展。近年來,在中央政府及湖北省政府的共同調控下,湖北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取得了諸多明顯的成效。其主要表現有:
1.湖北地區日益壯大的高等教育體系為湖北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基礎。近年來,湖北省不僅新建了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和普通高等職業院校,而且興辦了一批民辦高校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機構等高等教育機構,高校的辦學規模不斷增大、辦學實力日益增強。據報道,2003年以來,湖北省新建了9所普通本科院校,設置高等職業學院近40所,普通高校數達到120所(其中本科院校35所,獨立學院31所,高職高專54所),居全國第四;在校本專科學生116.37萬人,居全國第三;在校研究生7.54萬人,居全國第四;博士、碩士學科覆蓋面分別達到《學科目錄》的80%和97%,高校擁有的博士點和碩士點全國第四,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12個,全國第五。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27.2%,省屬高校在校生規模從2002年的40.7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97.3萬人,增幅139%。[2]毋庸爭辯,如此龐大的高等教育系統為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可能前提。
2.湖北地區高等學校的整體布局與湖北地方的經濟、科技、政治、文化的發展日益協調。為了促進高等教育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尤其是使高等教育能夠盡可能適應并促進湖北經濟的發展,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央政府和湖北省政府的共同主導下,湖北區域內的各級各類高校實現了新一輪的合并、重組、升格。迄今為止,湖北省所有地市州各自均有一所及以上的普通高等職業院校;且除鄂州和隨州外,其他地市州均有一所及以上的綜合性或多科性的普通本科院校。事實表明,湖北高校的這一布局與湖北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的格局越來越明顯。
3.湖北地區高校在新一輪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全部達至合格及以上。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是教育部為了保證擴招后高校教學質量水平而著手實施的一種評估方案,通過該評估的結果能夠考察各所高校自身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情況。一般來說,評估結果達到合格及以上的高校,其內部教育均衡發展的情況比較好。這是因為,該評估方案中存在多種能夠反映高校自身均衡發展狀況的統計數據。如生師比例;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比例及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生均教學資源數;多媒體授課比例;雙語教學授課比例;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程比例;優秀教材的選用率;大學生體質標準合格率等。從教育部組織的新一輪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結果來看,湖北地區所有高校的評估結果均為合格及以上,可見,湖北高校內部教育均衡發展狀況良好。
4.湖北高等教育資助制度日益完善。高等教育資助制度主要是指對經濟困難大學生進行的各類相關資助制度,它對于保證經濟困難的大學生能夠順利進入各級各類高等教育機構學習深造并順利完成學業起著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顯然,高等教育資助制度給經濟困難的適齡青年,尤其是經濟困難的農村適齡青年順利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經濟支撐,對于促進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作用非常明顯。湖北各級各類高校普遍建立了獎學金制度、貸學金制度、助學金制度、減免學雜費制度、勤工助學制度、困難補助制度等高等教育資助制度,并且非常注重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相應的資助制度。
高等教育結構是指高等教育系統內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方式和比例關系,[3](p93)包括宏觀層面的高等教育結構和微觀層面的高等教育結構。本文主要從宏觀層面探討湖北地區高等教育結構方面存在的不均衡問題。
1.布局結構不均衡。
布局結構又稱地區結構,是指高等學校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狀態,即不同地區分布的高校在數量、形式及類型等方面的構成比例。高等教育的布局結構主要受經濟和文化兩大原因制約。從經濟因素來看,當地的經濟條件越好,其興辦高等學校的條件也相對越好,進而該地區的高等學校在數量、形式及類型上也就越多;從文化因素來看,受城市中心取向的傳統文化影響,高等學校往往優先興辦于城市,而且城市的層次越高,其集中的高等學校在數量、形式及類型也就越多。以高等學校的數量為例,據不完全統計,湖北地區的高等學校大約一半匯聚在武漢市,且武昌區囊括了湖北地區的全部8所部屬高校。此外,荊州、十堰和黃石等地的高等學校也比其他地市州明顯多些,但迄今為止,鄂州和隨州兩個地級市仍舊沒有一所普通本科院校。
2.層次結構不均衡。
層次結構又稱水平結構,是指培養不同層次人才的高等教育之間的比例關系。湖北地區的高等教育主要有高等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三個層次。從目前情況來看,湖北地區普通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明顯不均衡。其主要表現在,本科教育急劇膨脹、專科教育迅速萎縮、研究生教育擴張失衡(學術型研究生的比例過大,而應用性研究生的比例過小)。尤值一提的是,湖北地區的部屬高校所招收的研究生數量明顯偏大,其研究生導師隊伍明顯不足,而省屬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規模明顯偏低,且許多省屬高校迄今根本沒有招收研究生的資格。
3.形式結構不均衡。
形式結構是指不同辦學形式的高等教育之間的構成狀態,依據不同的標準,可將高等教育分為不同的形式。依據授課時間分,可分為全日制高等教育和非全日制高等教育兩種形式;依據授課方式分,可分為普通高等教育、函授大學、廣播電視大學、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依據辦學主體分,可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形式的高等教育;依據是否頒發文憑分高等學歷教育和高等非學歷教育。目前,受經濟結構、文化觀念及政策法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湖北地區高等教育的辦學形式明顯不均衡。具體表現為: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比例相對偏大而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比例偏小,普通高等教育的比例偏大而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比例偏小,公立高等教育比例偏大而私立高等教育的比例偏小,高等學歷教育的比例偏大而高等非學歷教育的比例偏小。
4.科類結構不均衡。
科類結構是指不同學科領域的高等教育之間的構成狀態。比如,我國普通高等教育通常分為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十一個學科。從當下湖北高等教育科類結構不均衡的現狀看,有三點較為突出:其一,高等教育的學科總體發展不均衡。其總體表現是,所有高校不顧既有基礎與發展條件,一哄而上爭相設置經濟學、管理學、法學、工學及醫學等學科的熱門專業,從而造成了人才的結構性過剩;其二,涉農學科急劇萎縮。受傳統“跳農門”觀念及當下農科畢業生就業形勢相對低迷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湖北地區的普通農科院校及設有農科專業的普通綜合性或多科性院校迫于生存的壓力,明顯相對減少了涉農學科專業的招生規模。其三,各高校所擁有的優勢學科明顯不均衡。其具體表現為,除武漢市8所部屬高校外,武漢市的全體省屬高校所擁有的優勢學科之總和明顯大于其他地市州高校所擁有的優勢學科之總和。
5.類型結構不均衡。
類型結構又稱能級結構,是指具有不同辦學條件、不同辦學要求和培養目標的各類高等學校之間的比例關系。依據研究與教學在高等學校中占有的分量,可大致將高等學校分為研究型高校、教學科研型高校和教學型高校三種類型;依據高校招生的層次看,可將高等學校分為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等四種類型。現階段,由于高校之間的盲目攀比,導致湖北地區研究型高校和教學型高校的數量均顯相對不足,而教學科研型高校的數量顯得相對偏大,使之總體上表現為一種紡錘形結構;另外,由于諸多高校的盲目升格,導致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的數量相對偏大,而三本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的數量相對偏小。這種高等教育類型結構顯然與湖北地區乃至全國人才需求不相適應。
湖北地區城鄉高等教育的非均衡發展除了上文所提及的普通農科院校及設有農科專業的普通多科性或綜合性院校的涉農學科相對萎縮外,主要表現還有以下二個方面。
1.高等教育階層發展不均衡。
高等教育階層發展不均衡主要是指城鄉適齡青年接受的高等教育不均衡。這種不均衡主要體現有三:其一,城鄉適齡青年入學的機會不均衡。城市中心取向的高校分布、持續不下的高額學費以及農村學生普遍相對落后的綜合素質,使得農村適齡青年與城市適齡青年進入高等教育的機會事實上難以均衡。迄今為止,湖北高等教育雖然已實現大眾化,但“這種大眾化僅僅是城市意義上的大眾化”,[4](p8-10)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涵蓋整個湖北地區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比如,盡管“近年來湖北省的高考錄取率在逐年上升,并均超過60%”,[5]且普通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為30.4%,[6]但仍然有部分適齡青年不能接受高等教育,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就是農村適齡青年;其二,城鄉適齡青年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不均衡。調研表明,廣大農民由于缺乏“組織優勢”、“地位優勢”和“信息優勢”,在政策不完善、管理不規范的現實社會中,其子女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比例明顯偏低。比如,農民子女就讀重點院校的比例普遍偏低;其三,城鄉適齡青年大學畢業后就業的機會不均衡。一方面,由于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條件相對落后,加之農村家長所能提供的家庭教育相對不足,導致農村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出現了“先天不足”,進而使得他們畢業時普遍難有與城市大學畢業生競爭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在當下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下,農村大學畢業生由于沒有城市大學畢業生那樣優越的家庭背景以及為謀求好職業所需要的高額就業成本,因而,農村大學畢業生所獲得的職業往往不如城市大學畢業生好。
2.縣級社區學院發展滯后。
社區學院最早出現于歐洲和北美,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社區學院有所不同,但本質上主要是指實施高中后各類“具有社區特征的,整合教育、社會、文化、休閑活動于一體的新型高等教育機構”。[7](p48-54)本文的社區學院主要指縣級社區學院,即居于縣及以下農村地區,由縣級政府主辦,面向“三農”的高等教育機構。研究表明,縣級社區學院是我國農村高等教育體系的主要載體,[8](p65-75)對于促進農村高等教育的發展,維持城鄉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迄今為止,湖北地區尚未出現正式掛名的社區學院,只有一些初步具備社區學院性質和功能的高等教育機構存在。比如,各類高校面向農村舉辦的農村函授高等教育、農村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農村網絡教育和農村職業高中“3+2”教學班等。總體來看,這些具有社區學院性質的高等教育機構并未立足服務“三農”,因而難以促進湖北農村高等教育的發展,更難以維持湖北城鄉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
“教育資源是指整個社會用于教育領域中培養不同熟練程度的后備勞動者和專門人才的人力和物力的總和”,[9](p328)主要包括教育教學所需的辦學條件(場地、教室、圖書館、宿舍等)及相關設施與設備、經費、師資及生源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和前提”,[10](p8-10)不均衡的教育資源配置將導致不均衡的教育發展。調研表明,湖北地區的高校之間在教育資源配置上明顯不均,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校際之間的經費配置不均衡。
從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看,教育雖然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但經濟卻是教育發展的基礎。高校占有的教育經費不同,其發展速度也會不同。湖北地區校際之間經費配置不均衡表現為:其一,部屬高校和地方高校之間經費配置差異明顯。比較1999~2011年間部屬高校與地方普通高校之間的經費配置可以發現,從經費收入層面看,地方普通高校的校均收入不僅規模始終低于部署高校,而且增長速度也慢于部屬高校;從經費支出層面看,部屬高校生均經費支出年均增長大約為5%,而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經費支出年均增長大約為2%;其二,普通本科高校與高職高專之間經費配置差異明顯。根據2009至2011連續三年的《湖北教育統計年鑒》可知,湖北地區普通本科高校的校均收入是高職高專的校均收入的4倍多;其三,居于不同地市州的地方高校獲得當地政府財政的資助力度不同。由于各地市州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以及各地市州政府對當地高校的資助力度不同,導致居于各地市州的高校獲得當地財政的資助力度有別。比如,居于武漢市的地方高校明顯比居于其他地市州的地方高校獲得的財政資助多。
2.校際之間的師資配置不均衡。
教師是教育的實施主體,是教育的關鍵資源,直接決定著教育的方向與結果。顯然,不均衡的師資難以保證教育的均衡發展。調研結果顯示,湖北省的高校之間在師資配置方面明顯不均衡。從師生比看,武漢市的高校、尤其是部屬高校的師生比較其他地區高校的師生比高;從教師的學歷層次看,部屬高校和省屬重點高校教師的學歷層次明顯高于其他普通高校及高職高專的教師;從教師的學歷背景看,部屬高校和省屬重點高校教師中具有海外背景的教師明顯多于其他普通高校及高職高專的教師。
3.校際之間的生源配置不均衡。
生源決定著教育的起跑線,生源不均衡,教育發展難以均衡。在行政權力的干預下,我國高校被人為地分為“985高校”、“211高校”、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及高職高專院校等辦學層次,同樣地,因行政權力的干預,在高校招生過程中,不同層次的高校通常只能招收相應分數段的學生,從而使得不同層次高校的生源有別。一般來說,因高考分數較高或因中學時代表現特別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常常能夠優先進入“985高校”、“211高校”及一本院校就讀,即是說,“985高校”、“211高校”及一本院校的生源往往優于其他各個層次的高校。不言而喻,湖北高校的生源配置情況也不例外。
高等教育非均衡發展,不僅束縛著其自身的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而且羈絆著經濟、科技、文化與政治等各方面的和諧發展。從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看,高等教育已從社會邊緣進入社會中心,政府理當有責任通過立法、政策和財政等宏觀調控手段來保障高等教育均衡發展。針對湖北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為促進湖北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政府可從如下三點著手。
(一)完善高等教育結構體系。
完善高等教育結構體系,就是對現有的高等教育結構進行適當調整,使之不僅滿足高等教育自身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而且滿足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及政治之間的和諧發展。從實際出發,完善湖北高等教育結構體系應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首先,重新布局高校結構。打破目前湖北高校過分聚集于武漢市的局面,適當擴大湖北省其他地市州的高校數量和規模并適當壓縮武漢市高校的數量與規模,尤其要針對鄂州市和隨州市迄今尚無普通本科高校的現實,通過政策傾斜引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優先落戶鄂州市和隨州市或在該地興辦分校;其二,合理規劃不同層次人才的培養比例。針對當下湖北地區專科層次的人才培養明顯萎縮、本科層次人才的培養相對增長過快、研究生層次人才的培養總數盡管有所增加、但應用性研究生層次的人才培養總數明顯不足的局面,適當增加專科層次人才的培養數量和應用性研究生層次的人才培養規模,同時酌情穩定或壓縮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規模,合理規劃學術性研究生層次的人才培養規模;其三,調整高等教育的形式結構。立足湖北高等教育的現實,適當增加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規模,合理擴大私立高等教育和高等非學歷教育的規模;其四,合理規劃湖北地區高校尤其是湖北省屬普通高校的學科結構。針對湖北地區高等教育學科結構的不足,穩定或者適當壓縮熱門專業學科的培養規模,適當增加農科及歷史學等冷門學科的規模,重點培育湖北省屬普通高校的優勢學科;其五,合理調整高校的類型結構。嚴格控制高校盲目升格與盲目攀比,使研究型高校、教學科研型高校和教學型高校之間的比例合理,使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等四種類型院校之間的比例合理。
(二)發展農村高等教育體系。
近年來,盡管高等教育的總體規模在不斷增大,但農村高等教育的規模并未增大。所謂農村高等教育,是指以服務“三農”為目的,統籌利用城鄉各類教育資源,通過多種途徑及媒體,主要對“三農”工作者實施的中學后教育。我們認為,從湖北“三農”現實出發,縣級社區學院應為湖北農村高等教育的主要實施機構,湖北地區發展縣級社區學院,符合湖北“三農”的實際,符合湖北“三農”工作者的實際。其主要原因在于,縣級社區學院“具備立足于縣市、面向大眾、花費較低、形式靈活、內容實用、交通便利等一些基本特點”,[8](p66-75)是一種“以高職高專為主,集高等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社會文化生活教育于一體,具有職業性、社區性和綜合性的高等教育機構”。[7](p48-54)換言之,興建縣級社區學院,是有效發展湖北農村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徑。當下行之有效的對策為:其一,在政府的主導與調控下,以現有的成人學校、廣播電視大學及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機構等為依托建立多種類型與形式的縣級社區學院;其二,采用多種傾斜政策,吸引湖北地區的普通高校通過多種途徑與形式積極支持農村高等教育的發展;其三,通過類似“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高等教育政策及具有農村高等教育學歷者優先報考“村官”的政策等加以引導,吸引廣大中學后畢業生積極報讀農村高等學歷教育;其四,加強農村高等非學歷教育的特色性與實用性,為廣大一線“三農”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培訓。
(三)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實施機構,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主要是指優化高校之間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從湖北地區13個地市州的全部高校資源配置現狀出發,應著重從三個方面對這些高校之間的高等教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其一,建立高校經費籌措政策傾斜制度。高校經費籌措政策傾斜制度是指與高校籌措經費相關的一系列政策傾斜制度,主要包括高校經費投入政策傾斜制度、高校經費資助政策傾斜制度、高校經費集資政策傾斜制度、民辦高校收費政策傾斜制度等。一是給予地方高校尤其是非武漢市轄區的其他12個地市州轄區的地方高校以適當的經費籌措政策傾斜;二是給予民辦高校及獨立學院適當的經費籌措政策傾斜;三是給予高等職業院校以適當的經費籌措政策傾斜,盡量使各級各類高校之間在經費配置上保持均衡。其二,建立高校教師管理政策傾斜制度。高校教師管理政策傾斜制度是指與管理高校教師相關的政策傾斜制度,主要包括教師聘任政策傾斜制度、教師工資政策傾斜制度、教師晉職政策傾斜制度、教師評價政策傾斜制度。通過適當政策調控,使地方高校教師尤其是非武漢市轄區的其他12個地市州轄區高校的教師和高等職業院校及民辦高校教師在聘任、工資、職稱晉升及評價等方面都能享受適當的優惠政策。其三,建立高校特色分類招生制度。高校特色分類招生制度是指通過消除高校的行政身份(即政府行政手段干預下的“985高校”、“211高校”、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等行政類層次區分),依據各所高校自身的辦學特色進行分類招生的制度。通過這一招生制度,保證各所高校在生源上各有特色,從而實現高校之間在生源配置上盡量均衡。
[1]伊繼東,馮用軍.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系數編制的內涵解構——基于和諧社會的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0).
[2]王晶.湖北高校數全國第四 本專科人數全國第三[N].楚天都市報,2008-01-01.
[3]冷余生,解飛厚.高等教育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4]于勝剛,王景英.中國農村高等教育:概念·探索·對策[J].中國農業教育,2007,(6).
[5]全國高考人數持續下降名校競爭壓力依舊[EB/OL]. http://gaokao.eol.cn/2011-01-17.
[6]趙莉.湖北高等教育毛入學率30.4% 已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N].楚天金報,2010-02-06.
[7]劉堯,傅寶英.新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縣級社區學院研究[J].教育與現代化,2007,(2).
[8]劉堯,馮潔.縣級社區學院與城鄉高等教育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中的農村高等教育發展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現代化,2008,(2).
[9]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10]翟博.教育均衡發展:現代教育發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
責任編輯 張 豫
G649.2
A
1003-8477(2013)04-0077-04
徐紅(1971—),男,長江大學教育科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學博士。
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兩型社會背景下’湖北省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研究”(2011jyte008)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