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晚清軍事教育現代性特征探析

2013-04-10 21:54:38甘少杰吳洪成
湖北社會科學 2013年4期
關鍵詞:教育

甘少杰,吳洪成

(河北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晚清軍事教育現代性特征探析

甘少杰,吳洪成

(河北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晚清軍事教育是在受到西方軍事沖擊下興起的,洋務派通過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以軍事工業為契機,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軍事教育活動。與傳統軍事教育相比,晚清軍事教育表現出民主化、世俗化、制度化、科學化、開放性特征,成為中國傳統軍事教育走向現代軍事教育的起點。

晚清;軍事教育;教育現代性;特征

晚清,又稱清代后期,是指鴉片戰爭爆發(1840年)到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后清帝遜位(1911年)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史學家將這一時期的社會性質定性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屬中國近代史的組成部分。該時期社會變革在各個領域漸次展開,中心沖突加深,民族危機深重,西學東漸的歷程由被動接受向主動尋求轉移。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法制等專門領域的改革與實驗,在世界國際化背景下帶有了擺脫傳統、走向現代的“現代性”因素。本文旨在探討軍事教育現代性的表現及相關問題。

19世紀60年代的中國,國勢日趨衰微,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和“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清朝統治階級開始自省。救亡圖存、富國強兵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以“自強”相標榜,以創辦近代軍事工業為先導的軍事現代化運動在洋務派官僚的倡導下興起。西方軍事裝備的利用,導致了軍事教育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西方近代軍事訓練與管理方法不斷被引進,數理知識、軍事理論、戰略戰術、武器制造原理、海運知識等新興軍事教育內容相繼出現等等就是明證。這一切都昭示了原有舊式武科“所習硬功、刀及馬、步、射”的訓練內容及選拔項目,已不能擔負培養近代軍事人才的重任,創設新式軍事教育已成為歷史所趨。正如美國學者鮑威爾所說:“西式武器使用范圍的日益擴大,勢必給中國的軍事建設帶來革命,此外,更重要的是,決定以西方軍事科學來訓練中國軍官。”[1](p33)

晚清軍事教育經歷了最初的洋務時期“器物層面”的學習到之后新政時期“制度層面”的突破,在這曲折坎坷的發展歷程中,傳統的舊式軍事訓練被新式軍事學堂所代替。沿用了1000多年的武舉制度被廢除,西方的軍事技術與新式武器被廣泛使用,傳統的軍事思想受到了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猛烈沖擊。晚清軍事教育的變遷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沖擊—反應”過程。它既是古老的中國軍事教育歷史在新世紀的驟然斷裂,又是這一歷史在傳統中的綿延。在這過程中,軍事教育現代性逐漸顯現,軍事教育現代化悄然興起。軍事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多面體,其中涉及教育對象、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多個層面。民主化、制度化、科學化、世俗化、多樣化可視為其重要指標。從這些現代性指標的變化情況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晚清軍事教育所呈現出的現代化特征。

一、教育對象的民主化

晚清新式的軍事教育發軔于19世紀60年代,成為洋務教育或洋務派所辦“新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洋務派在不觸及傳統教育根本體制的前提下,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學堂。這些軍事學堂與傳統武學相比,在招生對象上有很大改變。傳統的武學是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以科舉制度為中心,專門為武職及武職子弟設立,目的是培養將才,提高武將的素質。進入武學的學生,主要為在職武官、武職官員的子弟。如明正統九年(1444年),規定:凡武職官員子弟十歲以上者,都要選送到武學讀書,無武學去處即送衛學或州縣儒學接受教養訓誨。1448年又提出都指揮以下各級官員除留營掌印者外,其余選取年約25歲以下一二百員與高級軍官子弟一道俱送武學學習。1553年又重申前議,無武學者,入衛學、儒學,“習讀武經七書”。“精英主義”價值取向決定了傳統軍事教育機會只能澤及很少的一部分人。

洋務派認為,當時清廷面臨“靖內患,御外侮”的嚴重局面,必須“講求兵制”,“整頓陸營則內患不作,整頓水師則外寇不興。”[2](p11)為加強軍備,培養新式軍事人才,李鴻章等積極建議效仿西方經驗,籌建水、陸師軍事學堂。洋務運動時期,一批新興軍事學堂產生。如1881年成立的天津水師學堂、1890年江南水師學堂、1895年的天津武備學堂,除上述著名者之外,尚有江南陸師學堂、浙江武備學堂、貴州武備學堂、陜西武備學堂、安徽武備學堂、山西武備學堂、直隸武備學堂等。洋務派創辦的新式軍事學堂一改數千年來的招考陋習,取消了招生出身限制,招生面十分廣泛,全國各地青年均可報考。以福州船政學堂為例,主要面向當地下層社會招生,開設學堂,延至熟習中外語言文字洋師,教習英、法兩國語言文字、算法、畫法,名曰求是堂藝局,“挑選本地資性聰穎粗通文字子弟入局肄習”,[3](p6)即智力較好并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十多歲的少年。福州船政學堂的應考者大多是福建人,后來也從廣東、香港等地招收與外國有過接觸、英語較好的學生,他們大都是下層社會的子弟。招生時在福州城內各繁華地區到處張貼招生廣告,應試者自愿報名,然后到指定地點參加考試。1903年建立的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學生來源由北洋各省擴大到全國,計劃考收一千一百四十名,主要招收各省旗未畢業的武備學生,及按選驗格式考取文理清通良家子弟。[4](p12)這樣的招生方式擴大了招生的范圍和廣度,為中國軍事教育走向民主化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取消等級制度、教育機會均等是教育民主化的首要特征。教育的民主化具有豐富的內涵,既包含教育過程中享有教育資源機會的均等和教育結果的均等,也包含教育活動、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的民主化,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機會。教育對象民主化的直接結果就是實現了軍事教育在全社會的日益普及,軍事教育從上流社會走向下層民眾。1903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發表《尚武論》專文,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尚武精神,揭開了軍國民教育的序幕,這種崇尚體育的精神很快在全國得到了響應。當時全國各大城市紛紛舉行運動會,北京、江蘇、奉天、四川等省都舉行了全省和全市的運動會。1906年11月17日的《盛京時報》發表了《運動會觀感》一文,認為“國家之強盛由于兵,強兵之道由于軍民尚武,而尚武之風實始于學堂運動會。”之后,學校開始普及軍國民主義教育。1906年2月,學部首任尚書榮慶等奏稱:“凡中小學教科書,必寓軍國民主義,俾兒童熟習而見聞之。”[5](p5495)此后,閻錫山在其所著的《軍國主義譚》一書中也持此主張,認為軍國民教育是普及國民愛國尚武之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徑,各普通大中小學校均應成為培養愛國尚武精神的重要場所。

軍國民教育,就是要在學校教育中向學生進行軍事知識方面的教育與軍事體育訓練。國家的獨立,民族的振興,不僅需要先進的科技與軍備的支持,更需要具有智慧、強健和勇敢的國民來維系。軍國民教育沖擊了“重文輕武”的傳統價值觀念,對于社會風氣的改善和國民國家意識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氛圍。“這是一種積極的全民尚武主義,壓倒一切的愿望是通過全體國民重新確立尚武觀,改變心理定勢,并建立近代化國防體系,來強化國家機制。”[6](p123)軍國民教育思潮為近代中國軍事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對軍事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軍事教育的普及,提高了軍事教育民主化的程度。軍人職業在人們心目中的價值地位得到提高,青年知識分子參與軍事的熱情迅速高漲。這標志著國家由軍事精英教育向全民軍事教育的轉化,有助于促進國防意識的逐漸形成。

二、教育進程的世俗化

教育的世俗化在我國更大程度上是指擺脫神學、迷信、教條及僵化儒學經義對人們精神生活無孔不入的禁錮,實現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的科學化、理性化,教育目的的實用化等。中國社會歷來具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隨著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的確立,尊孔讀經成為中國統治制度的根基與核心。正如學者錢乘旦所說的那樣“儒家文化背景的世俗化進程因儒家文化具有世俗性的假面而更具艱巨性”。[7](p24)

晚清軍事教育的世俗化因儒學負面包袱的根深蒂固而推進緩慢,各類新式學堂雖然采用西式的教學方法,聘請了大量的洋教習,但辦學者仍然將傳統的儒家道德作為辦學的核心理念。奉行中體西用的辦學宗旨,即“學堂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培養通才,著重德育;并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諸端定其趨向。”[8](p188)如1867年沈葆楨在擬定福建船政學堂章程時,特別規定學生必須學習《圣諭廣訓》、《孝經》,并同時兼習《論策》。袁世凱創辦的一系列學堂也重視傳統的儒家學說,如果學堂學員“不知尊經,則雖諸生備諳各種科學,亦僅造成一泛濫無本之才,何濟于用”,因此,他說:“課士之道,禮法為先,而宗圣尊王,尤為要義”。他命令各營設隨營學堂,定期給學生進行《圣諭廣訓》、《孝經》,以及軍人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對于學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視,各陸軍學堂明文規定“忠君尊孔”,而且都有一所禮堂,供奉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以及文武圣牌位,“每逢皇太后、皇上萬壽圣節”和“文武圣誕日”以及開學畢業典禮時候,“總辦率領各員生衣冠詣禮堂行三跪九叩禮”。[9](p327)

在洋務派看來,中國在倫理道德方面顯然更勝西方,所以西學教育的原則應是“器則取諸西國,道則備自當躬”,[10](p30)即對西方的學習僅僅停留在器物層面、技術層面。教育宗旨的內在矛盾必然導致據此為靈魂的學堂培養出的人才呈現亦新亦舊的特征。晚清的軍事教育在軍事編制和武器裝備等方面實現了現代化的成功轉型,但是在軍事教育理念上卻依然陳舊落后,這也成為制約清末軍事教育向現代轉型的瓶頸。“中國武備學堂學員的最大弱點,在于他們早期所受的斯文教育……,他們用摘引和死啃理論來代替主動性和個人意見。”[1](p271)軍事理念的落后限制了清末軍事教育的發展,從而造成了清末軍隊的畸形發展。新軍在營制和軍事訓練等方面帶有濃厚的資產階級色彩,而在建軍宗旨上又帶有深深的封建主義的烙印,這種雙重性注定了它不可能維護清王朝,實現現代化的任務。

1905年,科舉制度的廢除成為軍事教育走向世俗化進程中的一個顯著標志。盡管由于袁世凱復辟帝制、抵制共和,尊孔讀經依然存在于軍事學堂中,但與洋務時期相比,教育內容世俗化已明顯增強。特別是軍事教育體系建立后,新成立的軍事學堂在教學模式上全面學習西方。隨著軍事留學生陸續回國,西方先進的軍事理論、軍事教科書、軍事著作也隨之涌入中國。著名的軍事教育家蔡鍔于1900年赴日本學習軍事,先后入陸軍成武學校和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在學習期間,發表了著名的《軍國民篇》,倡導軍國民教育,“軍人之智慧、軍人之精神、軍人之本領不獨限之從戎者,凡全國國民皆宜具有之。”[11](p7)拓展了軍事教育思想的廣度與深度。之后,蔡鍔又出版了《軍事計劃》、《曾胡治兵語錄》兩部著作,對軍隊紀律、軍事教育的內容做出了全面的分析和論述。另一位著名的軍事教育家蔣百里也于1901年留學日本,先入成武學校,后入陸軍士官學校,以步兵科第一名畢業,與蔡鍔、張孝準并稱為“中國士官三杰”。在留學日本期間,他曾在日本東京主編《浙江潮》雜志,宣傳革命思想。回國后,歷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總統府顧問,代理陸軍大學校長等職務。他結合個人所學以及對西方國家的考察,編著了《國防論》、《國防常識》、《軍事教育之要旨》等書,形成了適合中國軍事國情的軍事理論。這些新的軍事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對傳統的軍事教育進行了徹底的反思和批判,從文化精神層面摧毀了儒家對于軍事教育理論的統治,擺脫了封建教育的桎梏,也成為了新的軍事教育指導思想。1922年,隨著“壬戌學制”的頒布,學校教育中尊孔讀經永遠成為歷史,中國軍事教育世俗化的過程真正得以實現。

三、教育體系的制度化

洋務時期的軍事教育是在“船堅炮利”的西方軍事威脅下被迫建立的,教育層次極其模糊,軍事教育不論是從整體規劃還是在具體事實上都缺乏系統性和計劃性。各種軍事學堂的創辦因時而異,因崗而異,缺乏統籌安排和管理,盲目性很大。此時的軍事學堂既無統一的學制年限也無固定的課程體系,教育質量、教學效果都不能保障。而且很多軍事學堂規模小,管理體制混亂,辦學時斷時續。1894年甲午海戰戰敗,次年4月17日,清政府派李鴻章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洋務運動遭受空前劫難。在這種背景下,福州船政學堂、旅順魚雷學堂、威海衛水師學堂、昆明水師學堂都因戰爭或財政問題被迫停辦。可以這樣認為,直到19世紀末,中國的新式學堂仍屬初創時期,其特點是學校尚無完備的教學計劃,更談不上統一的學制,學校一般為一級制,上無可以繼續深造的教學或研究機構,下無作為基礎的預備學校。《清史稿》曾指出“同治初迄光緒辛丑以前,為無系統教育時期;辛丑以后迄宣統末為系統教育時期”。[12]

制度化使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形成一個相互銜接的體系,前一個階段的教育是后一個階段教育的基礎和準備,后一個階段的教育又成為前一個階段教育的延續和提升。同一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教育及其培訓機構,如職業教育、師范教育之間富有彈性或選擇性,從而使教育構建為整體的網絡體系。由此也注定成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指標,決定著教育現代化的步伐與屬性。從洋務運動到19世紀末,新式軍事教育與舊式武舉并存,軍事教育在軍隊訓練內容、方法上層次單一,缺乏系統性,這種弊端的存在根本在于軍事教育中缺乏統一學制及管理規章。1903年3月,直隸總督袁世凱上奏:“今朝廷振興戌政,飭令各省籌建武備學堂,敢不竭力經營,朝臻美惟是。各國兵學考求至精,學堂有等次高下之不同,學業有課程深淺之互異,必須層累遞進,未容陵躐而施。臣體察今日中國情形,參考東西洋各國章制,謹將學堂分為三等,曰小學堂,曰中學堂,曰大學堂,合計通籌以12年為卒業程度。現在中國風氣初開,根底尚淺,中學、大學規模雖不可不備,而階級斷難以驟躋,只可從緩建立。為今之計,惟有趕緊興辦小學堂以為造端之基,并擬別設速成學堂一區,以為救時之用,庶幾按期進業,循序程功,即可收捷效。目前仍可期大成于異日,謹將擬定暫行章程,繕具清單,祗呈御覽,仰懇敕下政務處覆議施行。”[9](p749-750)袁世凱關于建立軍事教育體制的建議,得到了清廷的認可。

光緒三十年(1904年),練兵處頒布了《新訂陸軍學堂辦法》,提出在全國建立陸軍小學到陸軍大學包括專業性、技術性軍事學堂和講武堂在內的一整套軍事教育體制,對學堂辦法、職掌、條規、課程和經費都作了明確而詳細的說明。根據《陸軍學堂辦法》的要求,全國陸軍學堂可分為三種類型:正課學堂、陸軍速成學堂和陸軍師范學堂。其中正課學堂又分為四個等級和階段的教育,次第完成。這四個等級階段為陸軍小學堂、陸軍中學堂、陸軍兵官學堂和陸軍大學堂。從陸軍小學堂到陸軍大學堂,完成四個等級階段的學業,需要7年零4個月到10年的實踐,時間較長,不能適應當時迫切編練新軍的需要。基于此,練兵處在四級學堂外,輔以陸軍速成學堂和速成師范學堂,“以備目前各軍武官、各堂練習之選,待各正課學堂辦有成效以后,速成學堂即行停辦”。[13](p235)《陸軍學堂辦法》規定,每個省需設立講武堂一所,為各省現役軍官研究武學之所。與此同時,練兵處還制訂了《選派陸軍學生游學章程》,規范了軍事學生的留學派遣:選派學生分年派往,以4班為一輪,每年選送1班,每班100名;陸軍留學生一律官費,學生學費有練兵處籌5成,余5成由各省旗籌備;學生學成歸國,經練兵處考核,成績優秀者,授予守備、千總等軍職。

新訂《陸軍學堂辦法》頒布后,各省紛紛創辦軍事學堂。據統計,從1904年到1907年,各省開設的陸軍小學堂、中學堂和講武堂共30多所。著名者如直隸陸軍小學堂、京師陸軍小學堂、陸軍第一中學堂、陸軍第二中學堂、陸軍兵官學堂、北洋陸軍講武堂、云南陸軍講武堂、陸軍大學等。清政府終于形成了以普通軍校為主,軍事技術學校為輔,正規教育與速成教育相結合的軍事教育格局,近代軍事教育體系基本建立。

四、課程設置的科學化

以當代的學科專業標準來觀照,晚清創辦的軍事學堂相當于高等職業專科技術教育這一層次,主要培養應用型的軍事專業人才。在課程設置上既不同于傳統的官學與書院,亦異于洋務運動開設的外交及語言文字、工礦、船政、醫學、電報等新式學堂,而比較接近于機械制造、工程設計為特征的科技教育要求。中國傳統的武學教育,歷來強調以兵學經典為基本教材,通過課堂個人口授心傳,講解、記誦、領會儒家經典以及作為軍事活動經驗總結的兵書和兵法,從中感悟軍事謀略的精要所在。晚清遭遇的一系列戰爭失敗某種程度上是由于軍事教育課程機構單一所造成的。晚清創辦的軍事學堂既突破了狹隘單一的課程結構,也不同于其他洋務學堂泛而不專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科學性、專業性極強,與19世紀初以來現代高等教育的學科性質極為相似。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潘懋元先生將福建船政學堂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學校。[14]

晚清軍事學堂,雖然傳統儒學仍占有一定地位,但其課程設置遠遠超過了“長技”的范圍,洋務教育的核心理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的后者不斷強化,甚至“出軌”,從而更引起了頑固派的恐慌。“西學”的內容除了“西藝”、“西文”之外,逐漸延伸到西政、西史等方面,沖破了兩千年來傳統儒學統治的藩籬。海軍學堂在課程設置上主要包括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習等。以福州船政學堂等水師學堂為例,公共課主要包括外語、算術、平面幾何;專業課主要包括微積分、物理、機械原理、制圖、輪機設計、球面三角、航海天文學、航海理論、地理、機械制圖、海上機械操作規則、機器安裝、儀器儀表使用法等;實習包括工廠實習、海上練船等。陸軍學堂的課程設置主要分為“軍制”、“戰法”、“擊法”、“試擊”、“演練”、“實練”六大門類。以袁世凱開設的隨營軍事學堂為例,其中“軍制”課程講授:建軍要說、兵學總論、戰爭原理、軍務總匯機宜、步、馬、炮、工各兵編伍說等;“戰法”課程講授:編成步、馬、炮、工各兵詳論,各兵操法、教法規則,測繪詳圖、演習戰事等;“擊法”課程講授:用槍原理、用炮原理、教槍兵擊法、教炮兵擊法、槍炮兵合用擊法等;“試擊”課程講授:獨立擊法、指揮隊伍行法、交戰擊法等;“演練”課程講授:操場練指揮法、原野指揮兵隊法;“實練”課程講授:估計遠近、測繪形勢、就地講解兵理、就地布置戰法等。從上述設置的課程我們可以看出,晚清軍事學堂的課程設置從研究西方槍炮、輪船擴展到現代自然科學體系;從研究西方歷史、地理到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學說,從無到有、由少到多,打破了儒家經典一統天下的課程設置局面,從實踐上開啟了知識界,尤其是洋務學堂學生知識結構更新的過程。在自然科學領域,從槍炮制造技術擴展到聲、光、化、電之學,進而涉及到西方現代數學、物理等學科;在社會科學領域,從考察西洋各國國情到軍事理論再到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不僅推動了軍事教育的發展、軍隊的早期現代化,也推動其他領域的觀念更新、風氣轉變,甚至觸及社會相關體制的民主性變革。

五、教育方法的實踐化

晚清軍事學堂多聘請外國教習,軍事教學、操練多采用西法,實戰化特點十分明顯。實踐化是軍事訓練的內在要求,也是軍事教育現代性的特征之一,即通過練戰法、練技術、練運用,增強訓練的針對性。傳統的軍事教育以學生被動接受、課堂傳授知識為主,鍛煉實習為輔,注重經驗傳授、重視戰法演練,輕視實戰訓練。這種重知識輕實踐的局面在晚清開設的一系列新式學堂,如教會學堂、洋務學堂及戊戌維新時期涌現的地方興學中開始轉變。陸軍學堂一般把教學內容分為“學科”(指軍事理論課程)和“術科”(指操場和野外訓練),培養學員實際作戰能力。水師學堂專備供學生實習的船只,培養學員的實際操作能力。

如福建船政學堂在辦學過程中堅持把“造”與“學”緊密相連,規定前學堂學生必須“半日在堂研習功課,半日赴廠習制船機”。鑒于“有船而不能駕駛與無船同”,學習駕駛者“必親試之以風濤,乃足以其膽智,否則即實心講求,譬之談兵紙上,臨陣不免張皇”,[15](p45)后學堂學生則必須上船實習。正是由于重視實踐訓練,船政學堂辦學五年之后,制造專業的學生已可以獨立造船。1881年8月設立的天津水師學堂要求無論駕駛、管輪專業學生,“在堂應授功課畢后,均上練船歷練”。主要科目有大炮、洋槍、刀劍、操法、藥彈利弊、上桅按繩、用帆等。其中駕駛學生“專學管駕輪船”,管輪學生“專學管理輪機”。駕駛專業學生還須“每日傍晚由洋文教習帶赴學堂外訓演外國水師操法”。李鴻章在上奏其創辦的中國第一所新式陸軍學堂——天津武備學堂的情形中這樣寫道:“數月以來,各學生逐日按時進堂,左圖右書,口講指畫,于西洋行軍新法頗有領悟,一月之中,每間三、五日,由教師督率學生赴營演式槍炮陣式及造筑臺壘之法,勞其筋骨,驗其所學”。[16](p495-497)這份奏折生動描繪了晚清軍事學堂對實踐能力的重視。晚清的軍事學堂由于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實踐化的教學方法,使晚清軍事學堂培養的人才既通曉現代先進知識理論,還具有極強的實踐能力,這是現代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的早期應用。當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已形成以見習、實習、操作及應用為重要課程模塊,并與理論及文化知識學習相輔相成,而且更突出前者導向功用的辦學模式,這不啻是對晚清軍事教育實踐性方法的弘揚,也可以說,歷史為此提供了詮釋及驗證。

六、教育組織形式的多樣化

洋務派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為指導,將發展軍事教育視為強國的良方,不惜巨資,按照西方模式實施軍事教育,根據實際情況,多層次培訓軍事人才。除興辦近代軍事學堂外,還采用師傳徒習的職業培訓模式。實行造船制器和人才培訓同步、邊造邊教的教學方法,從而達到“船成能駛”的實際效果。在與外國教習簽約時,要求“在定約之初,即先與訂明,教習造船即兼教習駕駛”,以便“盡悉洋人造船駕駛之法”。[17](p10)這種解決任職需要的職業培訓適于在短期內培訓急需的應用型軍事人才。

隨著辦學活動的深入,層次規格的提高及專業技術水平的加深,清朝統治者逐漸認識到新式軍事人才的培養只靠在國內設置新學堂、聘請外籍教員、講授西方軍事知識與技術是遠遠不夠的。限于國內的條件及環境限制,很難開拓視野,提高水平。要想深入了解西方軍事教育,必須走出國門,直接到國外學習先進軍事科學技術。早在1865年,薛福成即建議“仿俄人國子監讀書之例,招后生之敏慧者,俾適各國,習其語言文字,考其學問機器”。[18](p23)到了洋務運動后期,這種認識更加深化,沈葆楨對福建船政學堂辦學的拓展作了謀劃,認為“欲日起而有功,在循序而漸進。將窺其精微之奧,宜置之莊岳之間。前學堂習法國語言文字者也。當選其學生之天資穎異,學有根柢者,仍赴法國深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陳出新之理。后學堂習英國語言文字者,當選其學生之天資穎異,學有根柢者,仍赴英國深究其駛船之方,及其練兵制勝之理。”[19](p225)1873年12月,福建船政學堂在外國技術人員和教師合同期滿回國之際,決定派遣學生到英、美、法等國家學習西方先進的制造和駕駛技術等。經清廷批準,甲午戰前、戰后共有四批學生派遣國外。他們學成陸續回國后,為中國近代造船業、海軍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中許多人在甲午海戰中頑強抗敵乃至為國捐軀,成為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光輝榜樣。甲午戰后,留學日本又成為軍事留學的首選。一批有理想、有抱負的留日學生組成了政治群體,成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他們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作出了卓越貢獻。此時,留學已從單純學習西方國家軍事技術發展到學習西方的軍事理論、社會政治、倫理學說,從感性學習上升到理性學習。

師傳徒習、聘請洋教習、興辦軍事技術學堂、派遣軍事留學,不同途徑的軍事教育實踐活動與多種形式的培養教學方式齊頭并進,終于造就了大批的新式軍事專業人才,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西方技術,更是西方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文化、新觀念。他們不僅在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

[1][美]拉爾夫·爾·鮑威爾.1895-1915年中國軍事力量興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2]同治三年十二月四日巡視南城掌四川道監察御史陳廷經奏 [A].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料叢刊——洋務運動(一)[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1866.12.11)調陜甘總督左宗棠折[A].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20[C].光緒十六年刻本.

[4]河北省政協文員委員會.保定陸軍軍官學校.[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5]學部奏請宣示教育宗旨折[A].朱壽鵬.光緒朝東華錄[Z].北京:中華書局,1958.

[6][澳]馮兆基.軍事近代化與中國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錢乘旦.現代文明的起源與演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

[8]陳景磐.中國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9]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袁世凱奏議[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10]王韜.韜園尺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1]蔡鍔.蔡松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2]趙爾巽.選舉制二[A].清史稿[C].

[13]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組.清末新軍編練沿革[M].北京:中華書局,1978.

[14]潘懋元.福建船政學堂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J].教育研究,1998,(8).

[15]沈葆楨.沈文肅公證書:奏稿卷四[Z].光緒六年刊本.

[16]陳元暉,高時良.中國近代史資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7]總督收軍機處交出同治五年六月三日上諭[A].海防檔乙福州船廠一[C].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

[18]丁鳳麟.王欣之編.薛福成選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9]沈葆楨.奏請分遣學生赴英法兩國學習造船駛船折[A].陳學恂,田正平.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留學教育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 王 京

K252

A

1003-8477(2013)04-0091-05

甘少杰(1975—)女,渤海大學副教授,河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生。吳洪成(1963—),男,河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車內教育
英語文摘(2022年8期)2022-09-02 01:59:30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教育心得
贏未來(2020年1期)2021-01-07 00:52:26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人大建設(2020年1期)2020-07-27 02:47:08
什么是“好的教育”?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讓教育成為終身之擇
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 03:31: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视频福利|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欧美伦理一区| 国产99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亚洲a级毛片| 伊人网址在线| 日本不卡在线|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国产香蕉在线|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五月天久久综合|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微拍精品|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正在播放久久|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99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小视频| 国产新AV天堂|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日本欧美精品|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欧美日韩va| 亚洲视频无码|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1| 欧美劲爆第一页| 青草视频久久| 综合久久五月天| 国产视频你懂得| 色视频久久|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91麻豆久久久|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毛片网| 538国产视频| 成人夜夜嗨|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伊人久综合|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国产白浆视频|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另类综合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国产毛片不卡|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