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日明
(南通大學 政治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文學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以生動具體的感性形象再現生活的真實面貌,對社會生活進行審美認識和評價,以藝術的方式把握社會本質。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目的是讓他們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和分析問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文學,對提高教學效果有重要意義。
從理論基礎來看,文學和思想政治理論都屬于社會意識形態。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分析政治經濟學的方法時提出人類認識和掌握世界的四種方式,“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思想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于對于世界的藝術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1](p19)這里的“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是指政治經濟學上“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即哲學的方式,它和藝術的、宗教的和實踐的方式共同構成人類掌握世界的方式。文學是通過藝術的方式掌握世界,它以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思想政治理論主要是通過哲學的方式掌握世界,以概念、范疇等抽象地反映社會生活。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以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類生活共同體,它的總體結構是由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人們總是生活在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之中。“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1](p32-33)馬克思這段經典的論述說明,法律、宗教、政治思想、藝術和哲學等都屬于意識形態,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政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的性質,政治上層建筑和各種意識形態反作用經濟基礎并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改變。思想政治理論和文學分屬于政治的、藝術的意識形態,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反作用于社會經濟基礎,因此文學和思想政治理論在反映內容上有共同基礎。
從歷史根據來看,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承擔著一定的思想教育功能。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提出用詩和音樂作為教育的重要手段,認為荷馬史詩蘊含文學之美、藝術之美,讀后能使人“高尚優美”,可以用來陶冶人們的性情。在中國古代,人們十分重視文學的教化功能。在《論語·陽貨》有這樣的記載:“《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2](p113)“興”是指使人精神振奮;“觀”是“觀風俗之盛衰”,幫助人們觀察社會生活的變遷;“群”是“群君相切磋”,指大家相互影響,個體融入社會,實現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怨”是怨刺上政,批評社會現實。在《毛詩序》中,對文學的作用有這樣的論述:“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3](p10)我國古人總結的“興”、“群”、“美教化”和“移風俗”等都表明了文學有重要的教化功能,后來人們提出“詩言志”、“文以明道”、“文以載道”的主張都反映了文學的教育功能。到了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十分重視文學的教育功能,提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新一國之小說。”[4](p14)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詩化的教育思想,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美育思想,他們都十分重視文學的審美和教育功能。
從現實依據來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呈現出濃郁的文學特色。經典著作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要依據和重要依托,經典作家憑著深厚的文學造詣,在闡述理論時經常引用文學作品、文學典故和使用文學修辭,使理論著作呈現出濃郁的文學特色,理論著作實現了理論深刻性和表達形象性的統一。戴維·麥克萊倫說:“即使在今天,《資本論》,尤其是第一卷,仍然是一部杰作。它的歷史分析方法至少在一個方面生動展現了19世紀英國的罪惡畫面,它細致而卓絕的風格不論是對歷史還是文學都是一個永久性的貢獻。”[5](p361)經典著作與文學的結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著作中直接引用詩文。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寫到貨幣的本質時,引用莎士比亞戲劇《雅典的泰門》中的詩文。“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不,天神們啊,我不是無聊的拜金客。……這東西,只這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6](p243)馬克思引用這些獨白,稱贊“莎士比亞把貨幣的本質描繪得十分出色”。列寧在其理論著作中時常引入詩歌,僅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詩人涅克拉索夫的詩作就被多次引用。在《布爾什維克能保持國家政權嗎?》中,引用詩歌回擊立憲民主派的謾罵和攻擊,“對《言語報》的惡毒的謾罵,我們可以而且應當背誦幾句詩:我們聽到的贊許聲不是在娓娓動聽的贊詞里,而是在粗野瘋狂的叫囂中!”[7](p287)用詩句“一盞多么明亮的智慧之燈熄滅了,一顆多么偉大的心停止跳動了!”[8](p1)作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文開頭的題詞;在《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中,引用詩句“你又貧窮,你又富饒,你又強大,你又衰弱,俄羅斯母親!”[8](p242)形象說明托爾斯泰作品思想觀點的顯著矛盾。
第二,著作中大量引用文學典故。經典作家由于文學造詣深厚,時常把文學典故信手拈來,運用在理論著作之中。比如馬克思僅在《1848—1850年法蘭西階級斗爭》這部著作中,就引用了“斯芬克斯之謎”、“報復的涅墨西斯”、“邁達斯的驢耳朵”、“兩幅面孔的雅努斯”、“巨人安泰”、“達摩克里斯之劍”、“斬斷戈爾迪之結”、“特洛伊木馬”等文學典故。在列寧的著作中,僅引用俄國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故事就多達十幾次,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用寓言《公雞和珍珠》,深刻地諷刺了那種目光短淺、抱殘守缺的畢希納之流和杜林之流的一群雄雞是不能夠從絕對唯心主義的糞堆中啄出辯證法這顆珍珠;在《立憲民主黨人的勝利和工人政黨的任務》中用寓言《天鵝、龍蝦和梭魚》說明立憲民主黨構成的階級基礎內部矛盾重重;在《新工廠法》中用寓言《獅子打獵》說明資產階級貪婪兇狠的本質,這樣的例子在經典著作中比比皆是。在毛澤東的理論著作中,運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人物和故事闡述理論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第三,著作中時常使用文學修辭。在經典著作中,比喻、擬人、借代、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隨處可見。比如馬克思為了深刻揭露新書報檢查令的虛偽性,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道:“你們贊美大自然令人賞心悅目的千姿百態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并不要求玫瑰花散發出和紫羅蘭一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么卻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一種存在形式呢?……但是精神的太陽,無論它照耀著多少個體,無論它照耀什么事物,卻只準產生一種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精神的最主要形式是歡樂、光明,但你們卻要使陰暗成為精神的唯一合適的表現;精神只準穿著黑色的衣服,可是花叢中卻沒有一枝黑色的花朵。”[9](p111)在毛澤東的科學著作中,使用修辭手法的例子俯拾皆是。譬如在描述革命高潮很快到來時,毛澤東用詩一般的語言寫道:“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10](p106)用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描繪了一幅壯麗的畫卷,表達了堅定的革命信念和樂觀主義精神。在論述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時寫道:“惟獨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10](p686)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無可辯駁的氣勢告訴人們社會主義制度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制度,這是一個不以人們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經典作家正是憑借自身深厚的文學素養,使政治理論著作充滿了豐富的文學意蘊,為文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相結合奠定了現實基礎。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化,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人們的社會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分配關系和生活方式也發生巨大變化。隨之而來,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思想和行為的自主性、選擇性和多變性不斷增強,青年大學生的個體自主意識明顯增強,他們不再是思想灌輸的被動客體,不再滿足于傳統教學中的“你說我聽,我打你通”模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顯得尤為迫切,理論課引入文學將有重要意義。
第一,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動性。文學作品主要是作者通過藝術思維觀察社會生活的結果。藝術思維和科學思維不同,科學思維主要是以基本概念、范疇和理論體系的形式,通過判斷和邏輯推理反映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而藝術思維以具體感性的客觀事物為起點,通過觀察、體驗,把表象化為意象,塑造生動的藝術形象,展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訴之于強烈的情感,達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對一定時代特征和社會環境有深刻反映,恩格斯在評價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時認為,“我從這里,甚至在經濟細節方面(諸如革命以后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的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里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11](p684)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上如果能引入文學,把對范疇、概念的講解代之以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的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來啟發學生思考,對提升教學必然會有明顯效果。比如毛澤東關于封建社會農民起義原因的揭示,主要是從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角度進行,集中突出了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地主階級對于農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迫使農民多次地舉行起義,以反抗地主階級的統治。”[10](p625)像這樣論斷在文學作品中則有形象的描寫。如古典小說《水滸傳》、杜甫的“三吏”、“三別”和白居易的《賣炭翁》等名篇,用生動的故事情節和具體可感的人物形象再現了封建社會中農民和地主階級之間的尖銳矛盾。又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資本主義價值觀進行無情的批判。“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12](p275)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形象表現了這一主題。小說運用對比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弟弟于勒前后截然相反的態度,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馬克思在理論著作中對資產階級虛假的自由、平等和博愛進行了批判。“每當這種休會期間議會的喧鬧聲趨于沉寂而議會的身體消融到國民里去的時候,就顯然可以看出,這個共和國為要顯出自己的真面目來,只缺少一件東西——使議會的休會繼續不斷,并把共和國的‘自由,平等,博愛’這句格言代以毫不含糊的‘步兵,騎兵,炮兵’!”[12](p622)這種情形在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中有形象的描寫。小說描寫了一個正派、清白的老實人在競選中成了最不正派、最不清白的“罪人”,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所謂“自由競選”、“民主政治”不過是資產階級政客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的遮羞布,同時也表明資產階級政黨在本質上都是一致的,都不能代表廣大人民的意志。文學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如果在課堂上結合這些作品進行理論講解,無疑會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動性。
第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國正處在從中等收入國家向更高目標跨越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歷史時期,人們的需求必然發生重大變化,從關注物質生活轉向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追求美的滿足和享受,因此審美已經從狹隘的藝術領域向廣闊的社會生活滲透。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真理性和價值性的統一,是“求真”、“向善”和“審美”的統一。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是對大學生加強思想引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編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讀本》指出,必須“著眼于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運用各類文化形式和文藝作品生動具體地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積極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傳遞給人民,讓人們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陶冶、獲得啟迪。”[13](p70)這一要求同樣可以指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加強大學生審美教育,讓學生在美育過程中得到陶冶,引導學生求真、向善、愛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同樣是思想理論課的重要任務。文學具有審美功能,它通過生動的形象、優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給人以精神愉悅、美的享受。文學為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提供了最佳契合點,在理論課教學中,文學所展現的生動有趣的情景、妙趣橫生的畫面、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形象優美的語言都能讓學生感到心情愉悅,促進大學生在欣賞美和享受美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
文學和思想政治理論都屬于社會意識,都有共同的反映內容,但是它們分屬不同的學科。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要分清主次關系,從三個方面把文學融入到理論課教學之中。
第一,運用經典著作中的文學素材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運用的文學作品段落、文學典故和文學修辭,實現了博大精深的內容與清新優美文風的有機結合。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書信中,運用詩文和文學典故有七百多處,其中僅引用莎士比亞戲劇人物就多達五十多個;列寧的著作中運用文學典故多達三百多個;毛澤東的著作中涉及中國文學中的詩詞歌賦、古典小說和寓言故事有三百五十余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如果能充分運用經典著作中的文學素材來解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觀點和思想;另一方面讓學生閱讀有關經典著作,使他們欣賞到著作中清新優美的文風,感受到經典著作的語言魅力,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感染力。比如馬克思在論述商品和貨幣的抽象關系時,多次引用文學典故,把抽象的理論與生動形象的文學故事結合在一起,妙趣橫生。“我們看到,商品愛貨幣,但是‘真愛情的道路決不是平坦的’。把自己的‘分散的肢體’表現為分工體系的社會生產有機體,它的量的構成,也像它的質的構成一樣,是自發地偶然地形成的。”[1](p152)“真愛情的道路決不是平坦的”出自莎士比亞戲劇《仲夏夜之夢》,講述了主人公萊散特和赫米婭相愛但受到重重阻難,由于他們堅持斗爭最后終成眷屬的故事。馬克思引用這句話,用愛情結合的曲折道路形象地說明了商品和貨幣的關系,即雖然“商品愛貨幣”,但兩者的結合也必須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才能實現,這樣就把商品與貨幣的抽象關系表現得十分形象。又如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文中,對歐仁·蘇的小說《巴黎的秘密》以及青年黑格爾分子施加里對這部小說評論進行猛烈的批判,在文學見解的交鋒中滲透著哲學論爭。如果在課堂上能分析歐仁·蘇的小說《巴黎的秘密》的創作手法、故事情節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對小說批判,便可以清楚地了解思辨的幻想,即從抽象到具體、從觀念到現實的認識方法的荒謬性,從而有助于認識黑格爾式思辨方法的內容實質。在毛澤東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用《水滸傳》里林沖和洪教頭比武的故事來說明革命武裝斗爭戰略退卻、誘敵深入的重要性。“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其勢洶洶,辟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沖,連喚幾個‘來’‘來’‘來’,結果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10](p203)總之,課堂上結合經典文本中的文學素材進行講解,可以幫助學生準確理解經典作家的思想觀點。
第二,結合教學內容,精選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作品。自古以來,文學作品可謂汗牛充棟,因此在有限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時中,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對文學作品進行精心挑選。首先要在古今中外優秀文學作品挑選,因為只有經典的文學作品才能真實再現歷史進程并反映社會的本質;其次要緊扣主題,文學作品的選擇必須服從于并服務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比如講解唯物史觀,可結合毛澤東的詞《賀新郎·讀史》,在詞中作者對唯物史觀作了簡要而形象的概括;要了解中國封建社會的特征,古典名著《紅樓夢》就可以作為了解封建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要了解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忠實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要講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階級關系,茅盾的著名小說《子夜》形象描述了民族資本家和買辦資本家的爭斗;講解“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和周立波的《暴風驟雨》等小說有生動展現;講解俄國的社會革命,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有生動描繪;講挫折教育,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和蘇軾的《前赤壁賦》有豐富的闡述;講解愛國主義,屈原的《離騷》和革命先烈的詩作都有深刻體現,如此等等。毛澤東詩詞也是理論課教學中的重要素材,《西江月·秋收起義》、《漁家傲·反第一次圍剿》、《漁家傲·反第二次圍剿》、《七律·長征》、《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七律二首·送瘟神》等詩詞與中國革命和建設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直接相關。可以說,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每一部分內容都可以在文學作品中找到相應的素材。當然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文學鑒賞課,所以教師必須靈活運用文學素材,或是運用文學故事來說明某個抽象概念或哲學觀點,或是用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作為案例來對政治理論或道德觀念進行分析,總之要做到言簡意賅,內容緊湊,觀點突出。
在結合文學作品時,運用其中蘊含的哲理來講解理論課的內容也能夠起到較好的效果。比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14](p29)這里用詩詞表達了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發展的一般規律,如果用它分析自鴉片戰爭以來,近代中國仁人志士艱辛求索最后找到了馬列主義真理這一歷程是十分貼切的。在分析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理想與現實的關系時,如果引用《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游從之,道阻且長,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央。把這首詩的意境和哲理移入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之中,不僅貼切,而且富有美感。講哲學上主、客體關系,結合蘇軾的《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講解肯定會別有一番情趣。
第三,教師對文學語言的使用。教師除了挖掘經典文本中的文學素材,利用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之外,在教學中運用文學語言,實現語言美,這對提高教學效果也有重要作用。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在課堂上,教師如果能夠做到語言規范標準、語句準確生動、語音清晰適中,注意用美的語言感染學生,必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注意閱讀一些文學作品,增加自身的文學素養,在導入新課、課堂交流等各個環節認真設計,盡量利用文學素材和文學修辭豐富課堂的語言,營造教學中的情境美,構建審美化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孔丘.論語[M].吳兆基,編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3]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英]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傳[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列寧.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列寧.列寧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中共中央宣傳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讀本[Z].北京:學習出版社,2009.
[14]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