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陸松
經典常讀
文_陸松
1787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這一消息很快傳至德國魏瑪,聞訊的德國大詩人席勒心情異常矛盾,此后整整10年的時間里,他幾乎停止了所有的文學創作。
席勒崇尚古希臘文明,抵觸有損社會秩序的革命暴動,他認為只有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有資格去推進徹底的社會變革。
這時,他在歌德的舉薦下成為耶拿大學歷史教授,并開始專事歷史和美學研究。很快地,康德哲學吸引住了他,他開始從哲學層面思考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種種問題。
1793—1794年間,席勒給丹麥王子克里斯謙公爵寫了27封信,在其中一封信中他談道:“希臘人具有性格的完整性,他們的國家雖然組織簡單,但卻是一個和諧的集體。在近代,由于文明的發展和國家變成了強制國家,人只能發展他身上的某一種力,從而破壞了他的天性的和諧狀態,成為與整體沒有多大關系的、殘缺不全的、孤零零的碎片。”
1795年,這27封信結集出版,是為《美育書簡》。
“美育”,即審美教育,在當今社會,它是指“培養人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將藝術教育視為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席勒是最早一個將“美育”這一概念進行獨立理論研究的人。
在《美育書簡》中,席勒以美學為依托思考了人性完善、人類命運和社會改良的希望,他以“審美”為中介,試圖打通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因此,“追求人類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成了他“美育”思想的核心。
《審美教育書簡》
作者:席勒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03
正如他在書中寫到的:“為了在經驗中解決政治問題,就必須通過審美教育的途徑,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
西學東漸,《美育書簡》被譯介到中國,從哲學、美學、教育、社會等方方面面,在中國知識界推起一場歷時久遠的思想流變。
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發表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說》演講,提到:“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
自此以后,“美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在中國社會漸漸流傳開來。
《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是國外大數據研究的先河之作。大數據,其核心是“預測”。本書作者舍恩伯格被譽為“大數據商業應用第一人”,擁有在哈佛、牛津、耶魯等多個互聯網研究重鎮任教的經歷,他認為應看重事情“是什么”,而放棄追尋“為什么”,從而挑戰了人類千百年來的思維定勢。
作者:舍恩伯格 [美] 周濤 譯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12
《公天下:多中心治理與雙主體法權》:清人學問,可謂將“義理、辭章、考據”這治學三端發揮到了極致。此書講政治史學,用的正是清人治學之法,被譽為“近三十年難得一見的政治(史)學佳構”。作者經過近20年的思考,最后用3年寫就,自言:“此書,朝成夕死可矣。”
作者:吳稼祥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1
《哈扎爾辭典:一部十萬個詞語的辭典小說》:哈扎爾是一個拜占庭時代的王國,《哈扎爾辭典》一直記錄這個曾經存在過的沒落王國的歷史。本書由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這三大宗教使者為國王解夢的故事為線索,呈現歷史的矛盾和信仰的爭論。作者帕維奇為塞爾維亞文藝學家、哲學博士,曾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在這部小說里,他嘗試讓讀者自己去判斷歷史。
作者:米洛拉德·帕維奇 [塞爾維亞]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