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的聯想
中國的中小學教育,是不夠重視多元智能和學生個性發展的。我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國,我每每驚訝于他們中小學時代社團活動的豐富。反觀同齡的中國大學生,普遍循規蹈矩,能言善辯,動手能力強,有創新精神的人少。這不能不說中國教育是有缺失的。
“有教無類”出自《論語·衛靈公》,一般的解釋為:不論賢愚貴賤,都該一視同仁地加以教育。然而已經有不少學者指出,這樣的解釋有誤。世界上各種語言中,表示“領有”這個概念的動詞,都發展出一個重要用法,放在動詞的前面,表達該動詞所指的動作已經完成。比如英語里的have(有)放在eat(吃)之前,變成have eaten,表示已經吃過。中國南方人常說“我有吃飯”就表示已經吃過。古代漢語里,“有”后面跟動詞,就是表達動作已經完成。比如《詩經》里的“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意思是女子出嫁了,遠離了父母兄弟。所以“有教無類”實際上是“有教則無類”,著重表達的是教育后的結果,應該解釋為:教育過后,智、愚、賢、不肖等人的類別才會消除??鬃舆@句話提出了通過教育來消除社會中重大差別的美好設想。這也是古今中外智慧之士的共識:教育是消除社會不平等,獲得平等機會,改善個人命運的最好途徑。
“有教無類”作為教學理念有非常積極和理想的一面:給予每個人受教育的機會,接受必要的知識和技能訓練,在道德觀念和品性上加以引導,這樣可以提升社會的整體素質,不至有太大差別,這是促成社會良性發展的巨大助力??鬃哟_實是位偉大的教育家。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不同的教育資源,自然就會帶來相應的不平等,這也要求社會教育資源應該盡量均衡。
然而細想“有教無類”這一理論,確也還有不少偏差。教育的結果,讓大家都具備社會公民必有的素質,這是教育應該追求的目標,比如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教養等等。但希望教育的結果是,學生們的學養和各類能力達到較為一致的水準則肯定是太過理想。第一是我們必須承認人的智能表現,按照美國教育學大師,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是存在極大差異的,達到大致“無類”都是不可能的。第二,我們的教育,更不能將“無類”,即某種統一的標準,作為教學目標來進行設計和操作。比如說,重點強調文字理解和數理計算的教學大綱,這就是加德納提到的多元智能中的兩種——語言和邏輯數理智能的訓練,強調背誦記憶的所謂基本功訓練,要求學生只能用標準答案答題,而忽略學生其他方面智能的培育和訓練,如音樂智能,身體—動覺智能,領導智能等,并且只強調服從,不鼓勵懷疑,創新的思維方式和行為。
中國的中小學教育,是不夠重視多元智能和學生個性發展的。我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國,我每每驚訝于他們中小學時代社團活動的豐富,學生們都提到自己上學時花了很多時間在這些活動上。很多學生都具有音樂或者美術,或體育方面的專長,年紀輕輕就已經參與了不少社會活動。課堂上也十分活躍,敢于發言,問題很多。反觀同齡的中國大學生,普遍循規蹈矩,能言善辯,動手能力強,有創新精神的人少。這不能不說中國教育是有缺失的。
最近教育界也有種趨勢,大談要進行儒家式教育,諸如讀經,回到儒家時代。儒家教育思想確實有諸多可借鑒之處,然而處處照搬,也是不祥之兆。全球化的年代,只強調依憑某一古老學識,而不注重吸收當今全球的教育研究成果,很難說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