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麗
(1.山西師范大學,山西臨汾 041004;2.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管窺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凱爾納的后現代批判理論
黃雪麗1,2
(1.山西師范大學,山西臨汾 041004;2.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當代美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道格拉斯·凱爾納從分析時代正介于現代性與后現代性這一客觀立場出發,對后現代批判理論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并以自己的獨特視角重構批判社會理論,對于正確地認識時代風潮具有豐富的啟迪意義。
凱爾納;馬克思主義;現代性;后現代性;批判理論
美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1943—),在西方理論界享有“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分析者”的美譽,他運用新馬克思主義分析各種文化現象,尤其是對后現代主義批判理論進行了系統深刻且獨到的研究。凱爾納以后現代理論專家的姿態,在對待后現代主義這一20世紀末具有廣泛影響的世界性文化思潮時,能以冷靜客觀的態度面對無序混亂的后現代漩渦中各種新興話語的萌發與激蕩,批判性的評價后現代批判理論的貢獻與局限,形成獨特的辯證批判理論。
對時代定位是各種批判理論的歷史起點,也是凱爾納評價后現代批判理論的基礎。凱爾納在界定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基礎上,意識到我們正處于現代與后現代的轉折時期。這種介入式的時代定位抨擊了認為存在單純的后現代斷裂以及放棄現代性的一切理論與策略,代之以全新的后現代理論的文化研究主張。
所謂的后現代轉向始于20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在科技革命推動下的高度發展帶來科學、理論及藝術等方面出現了一種新的轉向,理論界出現了不同的判斷與認識。堅持認為時代定位還是現代化的思想家意識到現代化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努力致力于對現代化的反思與重構。而堅持認為時代已轉向一個全新的后現代的思想認識尤其是極端的后現代言論堅決要求與現代化作徹底決裂,并從根本上建立適合后現代社會發展的全新理論。也有人將后現代僅僅等同于一種時尚,預示著后現代將是曇花一現,對此不屑一顧。凱爾納反對這些立場,從客觀立場出發分析這一轉向。
凱爾納首先對“現代性”與“后現代性”作出區分。現代性是用于描述現代時期,是一個歷史斷代術語,指涉緊隨中世紀或封建主義時代而來的那個時代,對理性的推崇貫穿始終,倡導進步公正平等的社會秩序。不過,現代性的建構也給受工業化壓迫的無產者、農民、婦女與殖民過程中被滅絕的種族帶來無盡的災難與不幸。后現代性用于描述緊隨現代性之后的一個時期。這一時期因高科技的發展而出現的新變化需要新的概念與理論。現代理論鐘愛普遍化和總體化,理性統一的主體,宣稱能夠提供絕對真理,對于后現代理論的相對主義、非理性主義和虛無主義進行攻擊;后現代理論贊成被社會與語言非中心化了的破碎的主體,拒斥現代理論關于社會和歷史的總體化的宏觀觀點,贊成微觀理論和微觀政治,還拒斥現代理論所預設的社會一致性觀念及因果觀念,贊成多樣性、多元性、片段性與不確定性。總之一個“后”字使二者水火不容。凱爾納認為過去和現代之間的延續性不可忽視,“后”字本身有內在的模棱兩可性。一方面,它描述一種不是現代的東西,對現代的超越與否定,反現代的介入與斷裂說就緣起于此。另一方面,這一“后”字不管愿意與否也表明了與現代的一種相繼與連續關系,這種關系使得二者相互依賴不可分離。凱爾納也不同意僅僅將后現代主義等同于一種“時尚”而探源后現代主義產生與風行的現實依據,后現代主義在政治上是對西方60年代激進政治運動失敗的反應。從后現代興起到成為一種潮流是隨著世界歷史的復雜化與時代的推進,傳統理論與范疇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局限性,于是人們呼喚一種新的理論與價值觀能夠出現。因此后現代已經不是“歷經叛逆”的新名詞,“不僅已經介入我們所能設想的從人類學到企業管理到政治到科學的每一個領域”,而且已經無聲無息地滲透到當代大眾文化的不同主題中。“后”(post)這個前綴不僅僅表示某種舊事物的否定與斷裂,也意味著一種新東西的誕生。“我們的目標是去闡釋和理解后現代理論,把它看作是對現代理論與現代政治的一種挑戰,既包含著很有希望的新觀點,同時也有值得懷疑的向度”。[1](p35)
凱爾納全面辯證地指出:“試圖否認現存社會歷史狀況中任何基本的斷裂和新奇性,或者是夸張地宣稱我們已進入一種后現代的斷裂中,這兩者都是我們所要抵抗的,我們建議最好是設想當前狀況是介于現代和后現代之間的一個領地。”[2](p9-10)現代主義盲目地不加分析地全身心擁護現代化拒絕承認后現代,而后現代主義對現代化理論徹底失望,認為后現代是全然拋棄現代化的新時代。凱爾納反對這兩種極端觀念,他認為現代性中合理的方面,如啟蒙理性、人文主義、權利、民主等應當予以保留;同時后現代中的差異性、多元性、不確定性也應受到關注與認可。于是他得出結論:目前我們正無奈地生活于新與舊的間隙,統治者正在為爭取介于現代與后現代之間的這一領地而進行緊張的斗爭,我們必須面對與清楚地認識這一事實。這種介于現代與后現代之間的時代定位,表現出現代與后現代性征兼而有之的時代特點。
后現代理論紛繁復雜,從各方面展開對現代性及社會現實的批判,不存在統一的后現代理論,就連基本的統一性立場也不存在,甚至彼此之間經常是沖突的,可以被用于各種完全不同的理論與政治目的。凱爾納挾著智慧與冷靜深入一條艱難的思想之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尊重多元與差異,多視角多角度分析問題,梳理尋找評價后現代理論的切入點并形成自己獨特的認識。
首先,從總體上認識后現代理論,強調各種后現代理論之間的差異。盡管后現代理論紛繁復雜,鐘愛異質性反對一致性,但幾乎所有的后現代理論都摧毀了既有學科之間的界限,造成一種新型超學科話語,使哲學、文學、經濟、社會理論之間的界限被打破;后現代理論都批判現代理論的核心概念,像一致性、主體、意義、理性、真理、基礎確定性等都被拋棄或否定;后現代文化是消解文化的一部分,強調解體、解構、非中心化、非連續性、碎片化、非總體化。后現代理論從各自認識問題的不同視角重新審視過去被宏觀理論所壓制的異質性、多元性、差異性,采取“視角主義”、“相對主義”的觀點,描繪微觀現象與邊緣現象等長期被現代社會理論所忽視的社會現象,形成了包羅萬象、復雜異常、差異懸殊的后現代理論。
其次,凱爾納從后現代理論本身的多樣性與歧義性出發,批判性地區分出基本的兩翼——極端的一翼與重建的一翼。極端后現代理論宣稱與現代化理論之間的徹底決裂,對現代化理論與政治進行了激進徹底的批判,呼吁建立適合時代特征的全新理論和政治。重建的后現代理論則運用后現代洞見來重建批判社會理論和激進政治,在他們的觀點中將現代觀點與后現代觀點結合起來。當然不同的理論家在這兩翼的表現程度各不相同。像鮑德里亞屬于極端后現代主義的典型,他完全拒斥現代理論。福柯和利奧塔結合了極端和重建兩種傾向,而像杰姆遜、拉克勞墨菲等理論家則明顯地屬于重建論者。極端后現代理論試圖完全拋棄現代性與現代理論,錯誤地把那些仍然有價值的理論都否定了,表現出過分抽象的顛覆性;重建的后現代理論面對現代理論的諸多問題,用后現代理論的獨特視角更新修正傳統社會理論,而不是僅僅宣告它的終結。
再次,對激進后現代理論的具體分析,既注意存在的理論缺陷又留心有價值的觀點。甚至對同一個后現代理論家前后思想變化進行具體分析,不作籠統之論。后現代理論分析問題視角單一化,通常從文化與推論視角來分析現象,并且常常分析一些互不聯系的片段,不能抓住各種現象之間的系統性的相互關系,造成分析的片斷化。這種零散碎片式的分析使認識過度地傾向于文化主義,在后現代理論中幾乎沒有具體的社會與政治分析,越來越遠離一切社會分析與社會批判。鮑德里亞由20世紀70年代對社會發展的精辟洞見到80年代越來越傾向于形而上學、片斷化、遠離政治甚而反對政治。利奧塔也遠離社會分析與社會批判,轉向哲學。福柯也逐漸拋棄了早期的片面政治立場,將分析的焦點從社會制度移向古代醫學和哲學文本,從而再也沒有分析當前時代及其緊迫政治問題。大多數后現代理論家具有簡單化、獨斷、狹隘性特點。盡管有這些局限,后現代理論對現代理論還是有很重要的貢獻。比如,福柯、德勒茲與加塔利、利奧塔、拉克勞與墨菲對新的社會運動、微觀政治以及新社會改造策略等重要性的強調,德里達、利奧塔對現代性哲學要素缺陷的批判等等。這些對現代理論的深刻批判與挑戰促使社會理論家去重新審視社會理論模式的局限,進而修正先前的正統理論并重新書寫社會理論。
凱爾納質疑批判理論的目的朝向建設。他提出建立一種多向度、多視角的辯證批判理論。多向度本是來自物理學的一個概念,作為一種方法主要是鑒于每一種批判方式的優劣,從社會各層面對社會現象進行多元分析的模式,以發揮每一種批評方法的長處避免其盲點,使分析達到相對自主。多視角側重觀察事物的不同立場和角度,強調從多個視角來觀察社會。凱爾納相信一種多視角的交叉研究會給我們提供最全面的洞察與闡發。多向度多視角批判理論呈現的諸多特點也顯示了它的優點。
第一,是辯證的、非還原的。凱爾納承襲了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把特定社會現象與社會基本力量與各種社會關系聯系起來,解釋特定社會現象產生的社會動因以及反過來對社會的影響。辯證的分析避免將特定的社會現象還原為任何一個向度,而是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種向度之間去考察。從而去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與動因如何構成各種特定的現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在宏觀領域與微觀層次共同推進。
第二,是歷史的、開放的。辯證的批判理論對歷史事件和歷史變遷保持開放,不會把理論作為空穴來風,因而能夠根據歷史的發展來修正自己的理論與政治。多向度的研究方法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多個向度分析事物,不可能堅守單一學科界限,這注定了批判社會理論必須采取跨學科的研究。如果借鑒歷史是縱向開放,跨學科就是橫向開放。縱橫交錯的開放性為理論注入活力。
第三,提供解決現存社會問題的可能途徑。凱爾納的多向度方法具有明顯的政治傾向,他對批判社會理論的重構的目的是促進社會民主變革和激進政治。批判社會理論從多向度分析重大的社會問題、沖突以及矛盾,以求實現解決社會矛盾、實現社會進步。這就要求批判社會理論必須作為一種政治理論,一種能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供實現社會變革的可能途徑的政治理論。
第四,強調社會每一向度的相對自主性,注重對各種視角的調和。社會觀察者可自主選擇自己觀察的維度,一個視角就是一個解釋社會現象、過程及關系的切入點,但也注定了它的有限性不完全性,因此一種多視角的社會理論從多個視角來觀察社會,多向度的批判允許從各種不同視角來探討社會現實領域,提出綜合性觀點,力求全面了解社會現象。從政治角度看,一種多視角的批判理論意味著將具有各種立場的人團結起來,集思廣益解決現實問題。凱爾納也意識到多視角主義存在的陷阱,強調避免誤入什么都行的極端相對主義,這就需要從眾多視角中鑒別主要視角加以有效結合。總之,凱爾納多視角方法既不否認單一視角的價值又注意把握視角的度。
凱爾納質疑性地從全面且獨特的視角梳理體察并評價了紛繁復雜的后現代理論,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獨具風格的辯證批判理論。所提供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他的深邃理論洞見與體悟,更多的是為我們呈現了一種認識與分析問題的方法。
首先,采用客觀公正的微觀分析與宏觀駕馭方法。處在每一個特殊歷史節點上,以什么樣的立場與態度對待事物發展變化至關重要。因而歷史長河中被人類印記打造的微觀史料需要編撰者的客觀公正態度與高屋建瓴的宏觀把握。凱爾納能站在現代與后現代交鋒時刻,各種理論紛至沓來、各種爭論剪不斷理還亂的時刻,客觀公正地認識現代化理論與后現代化理論,仔細分析各自的貢獻與局限,將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結合起來建立了一種超學科的社會理論。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中非常重要的階段,現代理論自笛卡爾起,經由啟蒙運動一直到馬克思、韋伯及其他現代化理論所推崇的理性、總體性思想已深入人心影響了幾個世紀,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更是毋庸置疑。盡管后現代理論家從各個層面否棄現代理論,試圖與其斷裂,但前后相繼的兩個階段事實上是在相互滲透。現代理論捍衛者攻擊后現代理論的同時,其實現代主義早就擁有了所謂后現代主義的主要特征。后現代所宣稱的目前正處于一種全新的社會歷史情境當中所要建立的新的理論化模式恰恰運用了他們最反對的現代化元理論證明。凱爾納客觀分析每種理論,微觀上把握現代化與后現代的優劣得失,并從宏觀上批判認識加以提升,指出為了分析具有后現代理論特色的文化與社會政治就需要一種宏觀上的社會理論,使我們站在更大的宏觀大背景下去理解后現代理論所關注的各種具體社會現象及其相互關系。微觀分析基礎上的宏觀駕馭或宏觀架構背景下的微觀分析,再加上客觀公正的態度為我們研究認識問題提供了方法論基礎。今日的中國社會發展正處于思想文化多元化時期,如何認識與把握時代發展的主旋律與發展方向,更好地促進文化繁榮與豐富多彩,正如凱爾納所指出的,“盡管對于變動不居的復雜社會過程,不可能有固定不變的、窮盡一切的知識,但是要想描繪社會的基本領域、結構、實踐及話語,弄清它們如何形成、如何相互作用仍然是可能的。”[1](p288)他的將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相結合,建立一種超學科的社會理論的方法可以為我們所借鑒與靈活運用。
其次,提供了多視角多向度的研究方法。凱爾納在質疑性分析評價現代性與后現代理論中運用了多視角多向度的綜合分析方法,尋求現代理論與后現代理論的平衡,在此基礎上他又提出建立一種多視角的批判理論,這種批判理論將自主性地分析社會現實不同層次與領域。它的辯證性、歷史性、開放性構成了各種理論的調和,把握了歷史某一既定時刻一系列既存觀點。凱爾納從政治角度出發,認為這種多視角的批判理論可以使各種不同立場的人團結起來。這種方式相對于極端后現代主義管中窺豹式的單向度的簡單化分析對于社會文化發展的意義更全面。后現代并非空穴來風,它與前現代、現代有著內在的不可分割的必然聯系,誠如伊哈布·哈桑所言:“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不是由鐵障或長城分開的,因為歷史是可以抹去舊跡另寫新字的羊皮紙,而文化則滲透著過去、現在和未來。[3](p268)循著批判的下一步進展,凱爾納多元性的認識視角為我們進行文化建設提供了可供借鑒的開闊思路。文化分析的特點是開放性的,需要我們發展出新的綜合與跨學科的文化批判理論。
再次,凱爾納研究方法不足的警示。凱爾納理論研究方法給我們提供了諸多借鑒,但也存在一些偏頗,應引起我們重視。其一,凱爾納多視角多向度的研究方式具有面面俱到的優勢,又有中庸之嫌。凱爾納將各種理論優點聚集起來及對現代理論與后現代理論各打五十大板的評價都不可避免地滑向折衷主義。這種折衷主義的方法,似乎缺失了某一特定批判角度的鋒芒與深度,使其研究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將公正全面與深度鋒芒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也許對于社會發展意義會更大。其二,凱爾納方法論的基礎是實用主義。為了把握分析的視角,他引用了實用主義原則,在相互競爭的各種視角中判斷觀點的有用性,若以此為標準篩選視角,勢必失去客觀標準,滑向唯心。其三,凱爾納雖承襲了馬克思的方法,尤其是辯證法,但他對馬克思的方法的運用與理解是不全面的,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是他各種理論來源之一,和其他理論構成平等的星叢關系,都是有缺陷的,誰也壓不倒誰。再加不結合馬克思其他規律與方法,難免偏離馬克思主義軌道,陷入形而上學。
[1]道格拉斯·凱爾納,斯蒂文·貝斯特.后現代理論[M].張志斌,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2]Steven Best Douglas Kellner.The Postmodern Adventure [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1.
[3]Ihab Hassan.The Postmodern Turn:Essays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7.
責任編輯 張曉予
B089.1
A
1003-8477(2013)11-0020-03
黃雪麗(1976—),女,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西方左翼學者的馬克思主義觀研究”(12JJD71000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