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
ACADEMIC
為了對教師和學生的教育學產生積極的指導意義,澳大利亞的中學為每門課程都設計了相應的“課程指南”。“課程指南”由:基本原理、總目標、具體目標、學習成果、結構和組織、范圍、評價等部分組成。學生可以通過“課程指南”更明確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目標。
如在“女性研究”的“課程指南”中,就明確指出,女性研究課程的設計用于發展學生:理解性別作為社會構成;意識到女性的不同經歷和社會關系形成了性別差異;女性評析在前景、時間和文化中的性別意識;意識系統歧視、社會和法律賠償的領域;能夠在調查研究領域認識和調整女性的前景;能夠確定女性自己喜歡的未來。
推薦閱讀:謝利民、褚慧玲,《南澳州中學“課程指南”的特點淺析》,《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1期
一種教育制度,必然使某種群體受益,同時使另一些群體成為弱者。這是制度的局限。那些不擅長考試的學生則成了“落下者”、“后進者”,并不是孩子真的落后,而是制度的人為制造。
不讓每個學生落下,蘊含了以現行教育對每個孩子進行改造的合理性與普遍性。我們努力地將每個孩子強行地放到這一教育狀況下,卻遺忘了抵制、批判和挑戰這一教育形式。
推薦閱讀:曹永國,《一個天真而危險的教育口號:不讓每個學生落下》,《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年02期
“清末民初教科書以其巨大的社會輻射力,上演了一出啟蒙的文明大戲。”教科書的啟蒙猶如靜水深流,潤物無聲,不斷浸潤著中華大地,激蕩著古老的神州。“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完全可以說,清王朝不僅在辛亥革命的槍炮聲中轟然倒塌,也是在朗朗讀書聲中流沙般坍塌的,從五四運動大學生的背影中我們分明看到了他們在中小學接受教科書啟蒙的場景。”
推薦閱讀:吳小鷗,《清末民初教科書的啟蒙訴求》,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