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1.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2.江蘇開放大學,江蘇 南京 210036)
辯證向度的馬克思主義觀理論之維
楊斌
(1.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2.江蘇開放大學,江蘇 南京 210036)
馬克思主義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總的認識、看法和根本態度,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則是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的認識、看法和態度,蘊含著豐厚的辯證思想。辯證向度的馬克思主義觀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它指認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能動認知過程,是意識形態與科學、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理論文本與社會實踐、科學信仰與批判懷疑的辯證統一。
辯證;馬克思主義觀;認知
辯證向度的馬克思主義觀把辯證法應用于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指認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能動認識過程,揭示了認知馬克思主義過程中意識形態與科學、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理論文本與社會實踐、科學信仰與批判懷疑的辯證統一關系,形成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認識,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觀認識史上的飛躍。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p550)根據馬克思的理解,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一方面使某種政治行為和安排合法化,另一方面使人們在某種目標下凝聚和團結起來。所有意識形態從自己的思想觀念出發,批判現實的社會,從而說明自己理論的正義性、道義性、公正性、合法性與合理性,同時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提出理想社會的目標,喚起人們為理想社會的目標而奮斗。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新的觀念科學,是一種觀念學(ideology),它將成為所有其他科學的基礎……因而,在它的最初意義上,意識形態這個概念是積極的、進步的。”[2](p7-8)但由于意識形態無法如經驗科學那樣找到社會科學領域的絕對真理尺度,無法找到現實通往普遍真理之路,而成為虛假意識的代名詞。意識形態被賦予許多含義,美國Gregory S.Mahle教授在《比較政治學》中將人們對意識形態的理解概括為七個方面:意識形態表達不是客觀的觀念而是主觀的觀念,有“歪曲”、“欺騙”的含義;意識形態傳達的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夢想;意識形態反映人們在特定時期對社會的理解和認識;意識形態往往采用社會批判的方式對待現有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為人們提供認識世界的范疇和概念;意識形態與喚起效忠行為相聯系;意識形態會變為政治操縱的手段和工具。[3](p44)曼海姆則試圖對意識形態作全新詮釋和演繹,羅伯特·默頓評價道:“曼海姆的一般的總體意識形態概念……好像會立即陷入極端的相對主義,它的熟悉的惡性循環也會隨之出現,其中的肯定這種相對主義的命題根據其自身的邏輯是無效的。”[2](p63)曼海姆曾通過知識社會學消解意識形態的局限性,在意識形態與科學之間作調和,結果卻陷于失敗。
馬克思主義是意識形態,卻并不妨礙它是科學。馬克思主義認為消除意識形態的虛假性不能通過純粹學術研究的方式實現,而只能在階級社會中通過新興的先進階級及其思想的建構才會達到,“這個階級與整個社會親如兄弟,匯合起來,與整個社會混為一體并且被看作和被認為是社會的總代表;在這瞬間,這個階級的要求和權利真正成了社會本身的權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會的頭腦和社會的心臟”。[4](p12-13)但這一階級的要求和權利與社會的訴求相一致是短暫的。“在主流的馬克思主義傳統中,確定這個點就是尋求一個特殊的群體或階級,而這個群體或階級的代表具有一種非意識形態思想的特殊稟性。”[2](p2)這個階級就是大工業時代的無產階級。與曼海姆的價值中立、知識還原相反,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它的訴求與整個社會的訴求相一致,從而實現了階級性與科學性、意識形態與科學的統一。
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指的是馬克思主義正確地揭示了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客觀規律。列寧曾指出:“人類思維按其本性是能夠給我們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對真理的總和所構成的絕對真理的。”[5](p41)“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的、絕對的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歷史條件制約的,但這個真理的存在是無條件的,我們向這個真理的接近也是無條件的。……一句話,任何思想體系都是受歷史條件制約的,可是,任何科學的思想體系(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體系)都和客觀真理、絕對自然相符合,這是無條件的。”[5](p42)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列寧承認絕對真理,同時,列寧也并不否認相對真理的存在。他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并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這就是說,它不是在否定客觀真理的意義上,而是在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真理接近的界限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意義上,承認我們一切知識的相對性。”[5](p43)這里,列寧指出了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統一關系。
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客觀真理,就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過程以及人們對它的認識和掌握程度來說,馬克思主義既具有絕對性,又具有相對性,這是馬克思主義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是指馬克思主義的無條件性、無限性。馬克思主義包含同客觀對象相符合的客觀內容,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每前進一步,都是對無限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的接近,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馬克思主義的相對性是指馬克思主義的有條件性、有限性。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具有時代性和階段性,在具體認識過程中,由于生產條件、科學技術和階級斗爭狀況等社會歷史的實踐水平以及認識主體特別是個人的社會閱歷、受教育程度、立場、觀點、思想方法、生命有限性等主觀條件的限制,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只能是某一階段、某一方面、某一層次的認識,從認識的廣度、深度上,都有待于拓展和深化。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相對性并不是相悖的,馬克思主義的相對性之中包含絕對性,馬克思主義的絕對性又通過相對性表現出來,具有相對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之和構成具有絕對性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永遠處于由相對性向絕對性的轉化和發展之中,是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統一。“沿著馬克思的理論的道路前進,我們將愈來愈接近客觀真理(但決不會窮盡它);而沿著任何其他的道路前進,除了混亂和謬誤之外,我們什么也得不到。”[5](p50)事實上,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存在割裂馬克思主義絕對性與相對性辯證關系的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的傾向,教條主義、思想僵化,把馬克思主義當成包醫百病的靈丹圣藥,到處生搬硬套,這是在馬克思主義認知價值問題上的絕對主義表現;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散布馬克思主義的“過時論”、“渺茫論”,則是相對主義的表現。二者都是錯誤的,我們必須堅決反對。
辯證向度的馬克思主義觀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的能動反映。認知馬克思主義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文本,更離不開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的文本,是由馬克思及后來者所完成的經典著作,是馬克思主義者在觀察分析社會事實,并批判地繼承和發展先進的人類社會思想、文化成果基礎上提出的經典性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的邏輯起點。”[6]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必須以文本為出發點。文本是相對固定的,是認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依據,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批判和發展都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的文本為基礎。當然,對文本的認知,認知主體則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主觀性,這與認知主體所處的歷史時代、地域國度、社會階層、文化觀念密切相關。加之,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歷史時期所提出的文本思想是有變化的,最明顯的例證是《共產黨宣言》的七篇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7](p5)對于《共產黨宣言》的文本如此,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其他經典文獻和文本,我們也應當如此。因此,從科學意義上認知馬克思主義還必須以實踐為依托。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它具有把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的特征,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認知的源泉、動力和檢驗標準,馬克思主義是社會實踐產物,馬克思主義的文本是社會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我們對馬克思主義認知的正確程度,歸根結底要由社會實踐來檢驗,認知的廣度和深度,有待于社會實踐來拓展和深化。馬克思主義文本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形態,社會主義運動則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形態,在社會主義運動中解讀、認知、升華馬克思主義文本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擔當。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來看,馬克思主義文本從西方到蘇聯再到東方,文本理論的側重點是不同的,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把理論的聚焦點放在西方發達國家,列寧的著作將注意力集中在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實現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文本也有很大變化,毛澤東著作集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理論,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的著作則集中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的問題。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的文本是伴隨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是理論文本與社會實踐的辯證統一,堅持理論文本與社會實踐的辯證統一,是科學認知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性方法和原則。現階段,我們一方面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文本學習和研究,另一方面更要不斷地升華和總結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鮮活經驗,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創新與發展。
對待馬克思主義,一要堅持,二要發展。堅持和發展的前提是科學信仰與批判懷疑。只有科學信仰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同樣,也只有在社會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抱有批判懷疑的精神,才能真正促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在“信”中“疑”和在“疑”中“信”,這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歷史辯證法。馬克思主義是關于全人類解放的科學,是關于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它沒有任何階級的偏見,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昭示了科學的求真精神,并且把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確立為理想社會的目標,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科學真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的統一,使馬克思主義成為真正的科學信仰。馬克思主義還將個人生命的不朽奠定在社會無限發展之上,成為人們通過有限人生追求達到生命永恒的內驅力和鼓舞人們超越自我、止于至善的精神力量,馬克思主義認為達到個人生命不朽的基本方式是投身全人類的解放事業,它將共產主義作為人們有限人生追求的目標和人生無限價值的體現,主張人們將個人信仰與社會理想相統一,將自己有限的人生融入歷史的無限發展之中。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具有永恒的精神價值,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和價值合理性也因此成為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具有批判性。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徹底的批判精神。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產生立足于對資本主義現實苦難的批判,馬克思主義對于資本主義的批判精神表達了對資本主義現實的超越。區別于宗教借助超自然的力量和超自然的方式回避現實的苦難,馬克思主義總是致力于在實踐中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現實狀況,它“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8](p112)
馬克思主義認為每一種社會形態、社會制度都只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社會主義也不例外,社會主義也只是一個通過不斷改革超越自身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社會形態。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懷疑精神不僅針對資本主義,而且針對自身,它不是將自己的理論當作永恒的教義,而是在實踐中不斷鍛造解放思想發展理論的品質。它的批判懷疑建立在科學信仰的基礎之上,它并非追尋人們心靈的慰藉而追尋使批判對象的革命化,把對現實世界的批判與超越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馬克思曾指出:“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定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活動。”[9](p40)馬克思主義在完成對基督教一神宗教和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之后,揭示了人類發展的規律,并將這一批判成果轉化為物質的批判力量,在實踐中引導社會主義運動不斷前進。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而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懷疑則是馬克思主義前進和發展的動力,因此,堅持“信中有疑”和“疑中有信”的辯證統一是我們對待馬克思主義認知態度的科學選擇。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必須加強自我反思與自我批判,拋棄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增強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覺與擔當,努力做到科學信仰與批判懷疑的辯證統一。“信中有疑”應當在科學信仰中富有批判懷疑精神,善于用人類社會的其他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疑中有信”應當在批判懷疑中善于發現馬克思主義值得信仰的真理性要素和合理性成分,批判懷疑旨在追求真理,而不是走向懷疑一切的相對主義。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英]大衛·麥克里蘭.意識形態[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Gregory S.Mahle,Comparative Politics:An Introduction and Cross-national Approach[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1992.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寧.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宋一,張利華.文本·解釋·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形態與發展[J].社會科學研究,2001,(6).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責任編輯 張曉予
A81
A
1003-8477(2013)10-0012-03
楊斌(1967—),男,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江蘇開放大學講師。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魅力及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論與實證研究”(10BKS065),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指導項目“馬克思主義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12SJD71000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