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嶸
(華中農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不斷深入,涉外案件數量呈現急劇上升趨勢,涉外經濟糾紛、民事訴訟和跨國流動犯罪的案件在沿海地區的一些法庭上已經非常普遍了。因此,為不懂案件管轄地語言的當事人提供法庭口譯,不但是實現當事人語言平等的基本手段,而且也成為保障案件程序公正的重要內容。但是,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對于法庭口譯僅有零星的法條涉及,缺乏具體可操作的法律規范;同時,學界對于我國法庭口譯機制也缺乏系統而深入的研究,這已經與司法領域中法庭口譯的普遍實踐形成了較大的矛盾,成為制約我國法庭口譯工作的瓶頸。因此,對于我國法庭口譯機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法庭口譯的法律理論依據來源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司法理念。《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1款規定:所有的人在法庭和裁判所前一律平等。第3款第6項規定:如他(她)不懂或不會說法庭上所用的語言,能免費獲得譯員的援助。《歐洲人權公約》第5條第2款規定:被逮捕的任何人應以他(她)所能了解的語言立即告知以被捕理由及被控罪名。歐洲統一法典(草案)在程序問題上要求“如需要翻譯者必須安排翻譯”。《美洲人權公約》第8條第2款第1項規定:若被告不能理解或使用法庭或裁判所所使用的語言,應為其免費提供翻譯。[1](p65-66)上述公約和法律條文應當是包含法庭筆譯和法庭口譯在內。從這些立法實踐看來,為案件當事人提供法庭口譯,是保障審理案件順利進行和當時人權利得以實現的重要內容,這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司法原則。
我國自1954年憲法開始,到2004年第四部憲法修正案及其他許多單行法律,多次立法保障少數民族法庭翻譯的權利。對于涉外案件中的法庭翻譯,也有相關立法,如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0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涉外民事案件,應當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的語言文字。當事人要求提供翻譯的,可以提供,費用由當事人承擔。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19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涉外刑事案件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的語言文字,應當為外國籍被告人提供翻譯。如果外國籍被告人通曉中國語言文字拒絕他人翻譯的,應當由本人出具書面聲明或者將他的口頭聲明記錄在卷。但上述法律和和司法解釋只是對法庭口譯作了原則規定,而《刑事訴訟法》對涉外翻譯未作規定,對于法庭翻譯的原則、標準、管理等具體操作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2](p110)
法庭口譯是一種跨專業領域的復雜的翻譯活動,譯員在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要深刻了解法庭口譯本身所具有的內在特質。
1.法庭口譯不單純是一種翻譯工作,它是一種法律行為,涉及復雜的法律專業知識。當今世界的法律體系主要分為兩大類,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前者以判例法為主,后者以成文法為主。兩種法系各自涵蓋許多國家,國與國之間的法律又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譯員必須對一些主要國家的主要法律有比較深刻的了解。否則不但不能很好地完成法庭口譯的任務,而且有可能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2.法庭口譯是在涉外案件的庭審過程中運用語言技能和專業知識對不同語言進行轉換的工作。它涉及到復雜的語言組織、運用、轉換和表達技能,對于譯員的專業知識、表達方式、語言水平和應變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一種高層次、專業化的口譯工作。
3.法庭口譯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的口譯工作。涉外案件庭審中,法官、檢察官和陪審團等司法人員以及原告、被告和證人等出庭人員有可能來自于多個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和地區。因此,在法庭口譯過程中必須要了解相關人員的文化背景,掌握他們的思維習慣、行為模式和表達習慣,避免因文化沖突造成對語言和行為的誤解,進而更加準確地傳遞當事人的語言內容,有利于充分保障其合法權益。
對于法庭口譯類型劃分,學界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Gile,他提出了以下幾種分類模式:
SI=L+M+P+C,即同聲傳譯聽力分析+短時記憶+輸出(翻譯)+階段協調;
CI=L+N+M+C,即交替傳譯(第一階段)I聽力分析+筆記+短時記憶+協調;
CI=Rem+Read+P,即交替傳譯(第二階段)l記憶+讀筆記+輸出(翻譯)。[3](p169)
由于法庭口譯是在法庭上直接對法官、檢察官、律師、原被告、證人及陪審團等多方參與人進行的現場口頭翻譯,具有非常大的信息量和頻繁的語言轉換的特點,這一口譯模式又被稱為多任務處理模式,它需要譯員具備扎實的法律和語言基礎,以及高效的任務處理技能。
在我國的法庭口譯實踐中,逐漸發展出以下幾種法庭口譯的分類:
1.耳語口譯(whispering interpretation),就是將一方的講話內容用耳語方式傳譯給另一方。這種口譯一般在當事人與譯員進行交流,或譯員將律師的一些現場想法和對策等告訴當事人時所采用的一種口譯,這種口譯往往不是正式的翻譯。雖然譯員在口譯的過程中可以對所聽到或看到的內容進行摘要、省略或重組,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對重要材料做帶有主觀色彩的改動,或者遺漏一些關鍵性的內容,這樣有可能會影響到當事人的對庭審過程的合理判斷,進而不利于維護其合法權益。
2.視譯(sight interpretation)。是指譯員拿著當事人的準備的稿件,邊聽當事人發言,邊看原稿進行口譯。由于我國的法律對于律師或者譯員會見當事人,特別是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有嚴格的規定,譯員對于視譯的文稿有可能會提前數日拿到,也有可能在庭審當天或頭天才能拿到。因此,視譯時要及時對主要內容做法律和語言上的雙重準備。此外,一定要留意當事人在念稿的過程中是否有遺漏或者臨時插入一些自己的話,及時調整口譯節奏,既跟上當事人的說話速度,又能準確而又有效傳遞當事人在法庭上的重要講話內容。
3.接續口譯(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這是一種為當事人以句子或段落為單位進行的口譯方式。當事人出于完整表達信息的需要,進行連貫度較高,停頓頻率較低的發言,這種情況要求譯員在當事人講話的間隙,將內容整段的在法庭上進行口譯。這對于譯員的翻譯水平、速記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譯員應詳細閱讀當事人的案卷材料,對案情要有深入的掌握。在可能的情況下,譯員還應該跟當事人做有效的溝通,了解其發言的主要內容、核心詞匯和關鍵性的表達方式,以利于順利完成法庭口譯任務。
4.交替口譯(alternating interpretation)。即譯員同時以兩種語言為操不同語言的雙方進行輪流交互口譯。這種口譯方式主要應用在法庭的辯論階段,譯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語言能力進行信息的輸入和輸出,將法庭控辯雙方的內容準確有效傳遞給庭審各方。
5.同聲傳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譯員在不能打斷當事人發言情況下,幾乎是同步將其講話內容傳譯給聽眾。同傳要求譯員在發言人開始說話5秒鐘后必須要開始翻譯,并且幾乎是沒有停頓的,這種口譯方式多用在公開進行的涉外案件審理中。由于其影響面廣,翻譯要求高,因此難度非常大。對此,譯員在同聲傳譯開始之前很長時間,就要做好語言、法律以及身體心理上的多重準備。
1.法庭口譯人員的種類。
根據目前司法實踐中的情況,我國法庭口譯人員一般分為如下三類:我國不同民族語言的法庭口譯人員,涉外案件的法庭口譯人員,以及聾啞人手語及文字的法庭口譯人員。[4](p1837)本文主要探討的是涉外案件的法庭口譯人員。
2.法庭口譯人員的法律定位。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82條規定:“本法下列用語的含意是:……(四)訴訟參與人是指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護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該法將翻譯人員明確定性為訴訟參與人。[5](p26)雖然我國的《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中沒有提及法庭翻譯人員的法律定位,但是學界一般認為法庭口譯人員應作為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參與訴訟的權利,同時也承擔法定義務。如《民事訴訟法》第102條第四款規定“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責任。這就為法庭口譯人員的執業活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在訴訟的過程中法庭口譯人員如違反法律法規,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規定:“在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這也就為法庭口譯人員的口譯工作做出了法律上的約束。
3.法庭口譯人員的角色定位。
法庭口譯人員的在司法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以下三種:
(1)原被告口譯。即負責在法庭上為原被告進行法庭訊問、證據交換、法庭辯論和法庭陳述等階段的法庭口譯工作。(2)證人口譯。當證人出庭作證,或者當庭播放證人證言錄像的時候,進行法庭口譯。(3)程序口譯。法庭在告知當事人訴訟權利,如有權申請回避,告知被告人享有辯護權利,核實當事人的基本情況,收到相關文書的情況,以及法庭審理過程中各個部分的相關程序,需要譯員進行現場法庭口譯。[6](p157)
關于法庭口譯的基本原則,各國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都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國法律中關于法庭口譯的規定。從1978年開始,美國聯邦政府和美國司法翻譯者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Judiciary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就先后制定了《法庭口譯人員法令》(The Court Interpreters Act)和《專業守則》(Code of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ies),對法庭口譯的標準和譯員的職業道德制定了規范。該守則規定,源語言應當被準確地翻譯成目的語,保留原有成分;詞匯、句法、語義結構要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譯文應當自然通順,不能任意添加、省略、解釋或改述以至曲解源語言的內容;所有模糊限制語(hedges)、出現錯誤的開頭和重復累贅的部分都應如實翻譯;源語言的語域(register)、語體(style)和語氣(tone)以及在外語中夾雜的英語單詞和在英文中無法找到對應詞匯的文化限定詞(culturally bound terms)都應當予以保留;法庭口譯員在無法聽清或者明白說話人所說內容時應及時提出,譯員出現錯誤應當及時更正并備案;法庭口譯員使用的語法人稱(grammatical person)應當和發言人一致,當需要采用第一人稱為自己發言的時候,譯員需作出聲明。”[7](p52)這一系列的法律規范,從道德、法律和技術層面為法庭口譯樹立了標準。
反觀我國法庭口譯,迄今沒有一部法律法規對法庭口譯的原則和標準進行規范。正是由于法律規定的不完善,我國法庭口譯在標準上比較混亂,嚴重影響法庭口譯的質量以及法庭口譯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美國的法庭口譯標準,對我國口譯標準原則的界定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我國的口譯的基本原則,應當涵蓋如下三個主要的層面。
1.公正性。博曼在其《翻譯批評》中指出,翻譯的道德層面應該是口譯的一個重要方面。[1](p67)口譯人員應當明白,法庭口譯工作是一種法律行為,會產生法律效果并且也會承擔法律責任。口譯人員在口譯的過程中,應該保持一種中立的地位和心態,不能因為當事人是一個弱者或者暴徒,就懷有同情或者憎恨的心態,因而在口譯的過程中出現明顯的傾向性,夸大、縮小、隱瞞、添加或者故意省略對當事人有利或者有害的內容,影響到口譯內容的忠實傳遞,進而誤導法官對于當事人說話內容的理解,這樣會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因此,口譯人員在口譯的過程中,應當把公正性作為首要的原則。
2.準確性。譯員在法庭口譯中,充當的是當事人和庭審人員之間的語言橋梁,當事人的每一句包含重要內容的話,都應當準確無誤地傳遞給對方。因此,應當做到:(1)源語言要被忠實地翻譯為目的語,在翻譯的過程中盡可能的保留源語言的所有成分,但語法結構應遵循目的語的要求,既忠實于原文,又通順準確。(2)在翻譯的時候,不能為了追求表述完美,而任意增加、省略、改動或轉換源語言的內容。(3)源語言出現的邏輯混亂、表述含混、語言錯誤以及俚語、粗話甚至污穢語言,都應該真實準確地翻譯出來,不得任意加以調整和修正。(4)譯員對于當事人出現的明顯的時間、地點、行為或者常識性的錯誤,不得自行更正,也應該按照原文進行口譯。[8](p151)
3.文化性。法庭口譯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法律翻譯工作。由于涉外案件涉及到不同國家的當事人,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面對同樣的法庭審判,會受到本國文化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和行為表現,進而影響其行為模式和語言表達。如果不能很好地從文化角度理解當事人在庭審中發言的真實含義,容易造成庭審中各方的誤解,使得當事人在主張自己合法權利的時候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譯員應該在庭審前,對當事人所在的國家的文化背景和行為習慣進行有針對性的了解,在法庭口譯的過程中結合當事人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準確地把握當事人說話的真實含義,做到忠實準確地傳遞當事人所要表達的意思。
在對外交往和涉外訴訟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國的法庭口譯近幾年來得到了快速而又持續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和勢頭。但是,我國法庭口譯的制度建設仍然相對滯后,法庭口譯機制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這已經影響到了涉外訴訟當事人權益的保障。我們應該通過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有益的經驗和制度,結合我國法庭口譯的實踐,積極推進我國法庭口譯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只有我們重視并切實加強對法庭口譯機制建設,才能有效地保障庭審中的語言平等和程序公正,并最終真正實現司法的正義。
[1]程樂.法庭翻譯——司法公正與語言平等[J].美中法律評論,2005,(6).
[2]張瑞嶸.論我國法庭口譯制度的構建[J].理論月刊,2009,(11).
[3]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Benjamin’s,1995.
[4]曾慶敏.法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5]朱應平.芻議訴訟活動中的翻譯人員[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1,(1).
[6]郭晶英.中外法庭通譯制度比較研究[J].法學雜志,2007,(5).
[7]張新紅,李克興.法律文本和法律翻譯(第1版)[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8]鄭英龍,王智名.我國法庭翻譯機制研究[J].國家檢察學院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