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 行政學院,長春130012)
中國政治思想史作為一門學科大約已經走過了90年的歷史。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研究正在走向成熟和深入,并不斷產生越來越多的新成果。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研究方法的創新,總結前輩的研究方法,探尋其經驗和不足,對于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就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內容,學者們意見不一,強調的側重點各不相同。朱日耀認為,政治思想史就是研究歷史上思想家、政治家對于“政治”的主張和理論的學說。具體到中國傳統政治思想,至少包括“政治哲學、國家與法的學說以及歷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治國方略”等三個層次[1]。在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政治哲學占據著思想制高點,標志著每一歷史時期政治思想的發展水平,是國家與法的理論基礎和出發點。政治哲學以天道觀、天人觀、歷史觀和人性論為主要范疇,在根本上決定了思想家們對于社會政治的認識程度,同時也決定了他們的社會認知路向。歷代政治家、思想家關于國家與法的理論構成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第二個層次。在這一層次,從先秦到清代,歷代關注的政治命題主要有國家與君主的起源、國家的政體、禮與法的本質、君民關系和君臣關系等,這些構成了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主體。第三層次的治國方略,是思想家的國家與法的理論的具體體現,往往針對具體的社會問題而發,具體內容一般包括國家政治經濟政策、邊疆民族政策、君主統治手段等。
劉澤華對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內容的界定則較為寬泛。他認為,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包括研究中國歷史上“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學派和不同人物關于國家和社會制度、社會改造以及通過國家機關強力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的理想、理論、方針和政策;研究這些理想、理論、方針和政策提出的社會背景及其對實際政治的影響;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發展、演變的過程和規律”[2]。國家與法的理論、政治哲學、理想國的理論、治國的方略和政策以及與政治相關的倫理道德、政治實施理論、政治權術理論等,都應成為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內容。
林存光依據“范式”研究這一方式,對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內容進行了劃分。林存光認為,所謂“范式”就是指“基于對中國政治思想的問題意識與義理結構之核心理念與特色的某種實質性看法而進行的研究或展開的論述”[3]。由于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是圍繞著“統治”問題展開的,而“統治”又包含統治主體、統治方式和統治對象等三個基本要素,因此,圍繞統治三要素而提出的看法和論述就構成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諸范式。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包括“政術”或“治道”、民本主義或“民學”、“王權主義”等三部分內容。具體來看,“政術”或“治道”關注的重點是歷代政治思想家對于統治的方式、方法及其思想脈絡,民本主義或“民學”的研究重點是政治思想家對統治對象、統治正當性的依據和目的的論述、解讀,“王權主義”則重點關注政治思想家對君主統治和維護君主統治諸問題的論述和闡釋。
總之,盡管學者們對于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內容,存在著認識差別,但其共同點還是顯而易見的:一是認同政治思想應是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核心,一切與政治思想相關的現象都可成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內容;二是有關國家和統治的學說構成政治思想的主干,君臣關系和君民關系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題之一;三是政治思想家(包括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政治主張和理論,是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內容。在此,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學者們將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對象集中于少數歷史人物身上,造成研究視閾的狹窄和研究內容的單一。由于思想與社會的互動成果往往呈現多種存在形式,因此,政治思想的載體也是多種多樣的。依據張分田的劃分,政治思想的存在形式及主要載體包含五大類型,即“個體提出的主張、政府制訂的政策、國家實行的制度、大眾認同的價值、全民締造的文明等”[4]。對于這種劃分,筆者認為過于寬泛,但其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必須超越以少數著名政治思想家為中心的研究模式,應該更加關注廣泛的其他政治思想存在,如廣大民眾的政治思想。
當前,學界對于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內容,基本認同由政治哲學、政治倫理和純粹政治思想共同構成。政治哲學方面,關注的命題主要有:以道、理、數等為核心概念的天道觀,以天人感應、天人融合為主流的天人觀,善惡之辨的人性論,中庸、中和的圣賢人生觀等。政治倫理方面,盡管先秦法家主張應該區分政治與道德,但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主流還是將政治與倫理混在一起來談論,倫理道德政治化十分明顯。以孝為核心的仁義道德成為中國傳統政治建構的理論依據。儒家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貫通為一,成為道德與政治結合的典范。純粹政治思想方面,學界的認識差別很大,但對于國家與法的學說、治國方略、治術、君民關系和君臣關系,則基本表示認同。然而,隨著現代政治學的發展,對于政治統治的動態過程的研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一嶄新的研究視角,不僅有助于更加準確地認識政治現象,而且開拓了政治學研究的新領域。
從已有的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來看,關注點多集中在傳統政治思想領域,即近代以前的中國政治思想。這種狀況的長期延續,不免會對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造成損害。近代以來,大量西方政治思想涌入中國,國內政治思想急劇變化。而且,政治思想領域的變化已經對國家政治實踐產生了顯見和潛在的多種影響。由于對近代以來中國政治思想史狀況研究的薄弱,提供給政治實踐的理論支撐已明顯不足。因此,急需加強對近代以來中國政治思想的研究。依據政治思想的不同產生背景和階段特色,本文認為,中國政治思想可以劃分為傳統政治思想和現代轉型政治思想兩大內容。傳統政治思想就是中國進入現代轉型之前的政治思想的總稱,大約以鴉片戰爭為時間終點。這一時期的政治思想,突出特點就是倫理色彩濃厚。“以哲學思想作為理論基礎,以倫理思想作為行為準則”[5],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的途徑實現政治與倫理的融合、社會與政治的貫通。現代轉型政治思想,就是鴉片戰爭以后,直到現在的國內各種政治思想。之所以稱為現代轉型政治思想,就是由于這時期的政治思想,契合中國政治向現代轉型的階段特征,呈現出顯著現代性和過渡色彩,并形成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政治思想不斷融合的趨勢。
從事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必須找到研究的角度和切入點,這樣才可能深入和產生良好的研究效果。據筆者觀察,當前學者對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中,經常采用的研究路徑有:
1.對人物及其著作的研究。政治思想的作為一種人的思維活動,首先體現在人的言行及其留下的著作(或典籍)中,主要是思想家和政治家(包括君主)的思想及其著作中。歷史人物的政治思想,既是特定歷史環境的產物,又是具體歷史人物對政治現象和先人思想認知的結果,具有鮮明個性的一面。因此,人物及其著作應該成為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主要路徑之一。這也是當前中國政治思想史學者的普遍共識。就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列傳式的研究在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式之一。盡管近年來部分學者對通史和斷代史地書寫政治思想史提出一些批評和質疑,但并不能抹殺這種以歷史人物思想為基礎的“鋪陳”式研究的重要意義。這些批評和質疑,更大程度上是對以往通史性和斷代史研究主體地位的反思,是對政治學研究新方法的一種探索。與其他學科,如中國哲學史和思想史相比,以列傳式為基礎的通史和斷代史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2.對思想流派的研究。幾千年來的中國政治思想,有著鮮明的傳承特色。分析方法和觀點相近的思想形成特定流派,并呈現出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軌跡。中國政治思想的流派劃分標準,繁雜而不統一。常見的有階級劃分法、歷史影響劃分法和思想特征劃分法等。對應地,常見的思想流派有:奴隸主階級政治思想、地主階級政治思想、資產階級政治思想、農民階級政治思想、保守派政治思想、改革派政治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等。對思想流派的研究,不僅能夠揭示思想傳承的具體形態,而且有助于對歷史人物作出公允的評價。因為歷史人物的思想往往產生和依附于特定的思想流派中,并經常作為一個流派的“代言人”或“集大成者”而被廣為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走向深入,離不開對思想流派的探討。
3.對思潮的研究。思潮,指一定時期內反映一定數量人的社會政治愿望的思想潮流,通常以特定的時代問題或時代主題為核心。通過對思潮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掌握一個時代政治思想的主流和總況,而且能夠看到普遍意識的形成過程及其現實影響。因此,開展政治思潮研究,理應成為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路徑和重要切入點。近代中國政治思想界,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等各種思潮爭鳴激蕩,盛極一時。各種思潮的理論體系和觀點主張各不相同,但又都有著受西學影響的共同背景。研究近代中國的各種思潮,不僅有助于認識中西思想交流互動的軌跡和形態,而且能夠加深對近代中國面臨的時代問題和主題的認識。對政治思潮的研究中,在注重體現進步趨向的思潮的同時,也要更加關注其他思潮,特別是與主流思潮存在對立觀點的思潮。站在歷史大趨勢來看,各種思想具有走向融合的屬性,不同思潮在競爭中將會相互借鑒而不斷得到修正。全面研究各種思潮,既是對思想發展的尊重,也將會促進主流進步思潮的完善。
4.對概念的研究。概念是人類思想和行為的基石,人類通過把握概念來認知世界。每個學科和領域都有自身特定的概念或范疇。對中國政治思想進行研究,就必須明白相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然而,由于“概念內涵的家族類似現象和人類認知能力受時空限制使得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具有不確定性的特征”[6],導致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不同學者對同一概念的界定往往存在差別。但這一情況,并不妨礙我們對概念的探索和認知。通過對中國政治思想史中的具體概念的演進過程的研究,包括對同一概念的內涵外延在不同時期的變化和不同概念之間承續關系的研究,能夠了解政治思想的演變過程和政治關系的變動狀況。對具體概念的研究,將會大大拓展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視角,有助于理清思想流變的過程。目前,一些學者在概念研究中已經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其表率意義將會激勵其他學者進行這方面的不斷嘗試。
5.對思想的比較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中,比較研究的路徑選擇十分常見。比較的角度很多,如對不同人物思想的比較、各種思想流派的比較、中外思想的比較、思想發展前后的比較等等。通過比較研究,有助于人們更準確地理解和界定特定政治思想,有利于在整體上把握和評估各種思想。然而,在比較研究中,我們也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比較尺度的把握要合適。對中國政治思想史,特別是近代以來政治思想史的研究,離不開對中西思想的比較。由于中西政治思想產生的時代條件不同、思想的社會基礎不同,因此對中西政治思想的比較研究就要掌握適度原則,不能盲目地絕對化。二是比較的目的要明確。一般來說,比較研究的目的有三,即認識政治思想的特征、產生邏輯和發展方向。
6.對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的聯合研究。政治思想的產生來源于政治實踐。對中國政治思想進行研究,需要與中國政治史研究結合進行。而且,在政治史研究中,某種政治思想是否發生作用、發生了多大作用,往往成為困擾學者的問題。因此,對政治思想與政治實踐進行聯合研究,探究它們之間的關系和作用機理,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歷史上,完全由一種學說或政治思想指導政治實踐的情況很少,常見的是多家思想雜糅并用而共同作用于政治。分析不同政治思想在政治實踐中的作用形式和地位,探討它們的相互作用機理,總結二者的演進軌跡,對于深化政治思想的研究意義重大。
以上只是談了一些常見的研究路徑,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走向深入,還有待更加豐富、多樣研究路徑的開拓。一條研究路徑,就是一個研究的切入點,就是一個研究視角和一種理論視野。為了更加全面、準確、深入地認識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全貌,在具體研究中,應該盡可能地分析和選擇恰當的研究路徑,并注重對各種研究路徑的綜合使用。多路徑綜合研究也將會成為中國政治思想研究的重要路徑選擇。
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具有濃厚的復合性特點。一方面,既要以政治學理論作為指導和分析視角,又要遵循思想發展的客觀規律。具體到研究方法上,就是在借鑒政治學和思想史研究的基礎上,探尋適合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具體方法。另一方面,要采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對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以及生產背景、經濟關系、制度形態和運行狀況等等進行綜合探討,最終實現政治思想史的全面透視和系統把握。具體來看,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中要注重以下四個結合:
1.專題研究與綜合分析相結合。專題研究可以深化中國政治思想史的認識,也是學者們從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常用方法。但是,專題研究有著自身的缺陷,主要體現為研究視野的狹窄和研究成果的解釋力不足等方面。這是由于中國政治思想的特點——政治思想與哲學思想、倫理思想往往結合在一起。如果單純研究政治思想,研究成果的解釋力當然就會下降。而且,中國政治思想,特別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具有濃重的倫理色彩,這也要求我們在研究中要堅持綜合分析的方法。具體來看,綜合分析主要體現在:第一,在思想體系中研究政治思想。研究政治思想,要分析它的哲學基礎和倫理準則,努力實現思想體系中探討政治思想。第二,綜合分析各種政治思想。中國政治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逐步走向融合和一統。自先秦諸子百家開始,這一融合過程就已開始。近代以來,西方政治思想傳入,中西思想走向融合。因此,只有對各種政治思想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明白中國政治思想的發展脈絡,發現政治思想的演進規律。第三,多學科綜合分析。任何政治思想,都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政治制度、經濟、社會和宗教環境中。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方法,將有助于提高對政治思想的認識。總之,采用專題研究和綜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將大大拓展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廣度和深度。
2.歷史主義與階級分析相結合。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自文字記載以來的人類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中國政治思想史的認識。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某一時期的思想家,思想往往會超越客觀歷史條件和自身的政治經濟地位,而這一現象在社會變革和社會等級結構急劇變化的時期尤為明顯。因此,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尤其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必須堅持歷史主義與階級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考察思想家的政治主張和理論,看到思想家性格的多面性和思想的多元性,努力實現總體把握政治思想的社會歷史地位和作用。
3.邏輯與實證相結合。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有著內在的邏輯,主要體現在系統的政治理論以及概念、范疇的演變過程中。研究中國政治思想,特別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要注重對其演進過程的邏輯分析。具體到歷史人物思想的研究,就是要將其理論體系和內涵放到思想演變的歷史發展脈絡中進行縱向分析,尋找思想的來源和實現的創新,以及它對后代思想的貢獻。只有這樣,才能對人物思想達到一個較為客觀的認知。然而,要實現對思想的全面評判還是很難。由于思想是要付諸實踐的,尤其是思想家往往基于特定時代問題進行思考,并融入到特定的政治實踐中。只有將歷史人物的政治思想與社會實踐狀況聯系起來,堅持邏輯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人物在特定時代的作用,才能對政治思想作出較為全面、客觀的認識和評價。
4.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相結合。伴隨著科學進步,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越來越多,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研究方法上的相互借鑒也越來越頻繁。特別是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引入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已經成為研究走向深入和精確化的重要途徑。“二次大戰后,系統科學方法(包括信息論和控制論方法)和交叉科學方法(指一門自然科學方法與一門社會科學雜交形成的新理論和相應的研究方法,如生態經濟學、地理文學、計量史學等)相繼進入社會科學領域”[7]。在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領域,一些常見的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已經得到應用,且有不斷強化之勢。加強對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和研究,并積極引入和運用到研究中,是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工作者必須努力的方向之一。
總之,中國政治思想史是一門交叉性、綜合性很強的學問,在研究中不僅應該視野開闊、有所側重,還應加強對研究方法的靈活運用,在借鑒自然科學研究方法中推進政治思想史研究不斷走向深入,產生新成果。
[1] 朱日耀.關于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幾個問題[J].社會科學戰線,1988,(2):75-80.
[2] 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對象和方法問題初探[J].天津社會科學,1985,(2).
[3] 林存光.重讀中國古典政治哲學——兼論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諸范式[J].政治思想史,2011,(1):15-36.
[4] 張分田.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必須拓展學術視野[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2,(2):25-31.
[5] 曹德本.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論[J].清華大學學報,1999,(4):55-58.
[6] 趙藝.論概念研究的轉向[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5,(3):33-37.
[7] 張紅.關于自然科學方法用于社會科學的思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9,(2):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