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北京100872)
2012年12月2—3日,“國際儒學論壇·2012”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成功召開。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儒學與生態文明”,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和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聯合主辦,來自中國、韓國、日本、美國、巴西等國家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區的150余名學者出席該次會議。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韓國高等教育財團總裁樸仁國,亞洲和平貢獻中心理事長、日本早稻田大學原校長西原春夫,臺灣輔仁大學原校長黎建球,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張立文,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秘書長邵巍,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陳紅軍等嘉賓出席了本次會議的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楊慧林主持。
開幕式之后,圍繞“儒學與生態文明”的主題,共進行了18個場次的分組會議,分別從“儒家生態理論”、“儒家生態理論的現代意義”、“儒家生態智慧與實踐”,以及“儒家思想與學術”四個方面展開了熱烈的研討。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自始至終都是儒家所關心和思考的主要問題。與會學者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對儒家思想之中一以貫之的基本生態理論進行了闡釋。
南開大學喬清舉教授歸納了儒家生態哲學的生生、盡性的基本原則,進而從宗教、道德、政令三個層次對儒家的生態哲學展開了全面的論述。中國政法大學林存光教授從對早期儒家的天人關系話語的分析入手,論述了儒家仁道理念的歷史演化與仁道情懷的生態學意義。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施炎平教授以天地人“三才之道”、敬天貴人等命題立論,集中表達了人文主體和自然環境之間相須互動的觀念,明確了儒家生態哲學何以可能的問題。上海社會科學院余治平研究員對儒家傳統的“生生之道”進行了存在論意義上的解讀,是對“生態”概念的存在論詮釋。臺灣佛光大學客座教授金春峰從對生態文明建設基礎的知和行的層次分析入手,論述了儒學對生態美的欣賞及如何達到生態美。葦杭書院山長楊汝清先生從儒家傳統的天人關系視角出發,論述了儒家對待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立場。
儒家的基本生態理念雖然有其一貫性,但不同時代的儒學大家們卻也提出了不少與其時代相適應的獨到之見。
中國人民大學宋志明教授從“人上有天”、“以天論政”、“天人感應”三個基本論點出發,系統闡釋了董仲舒的生態政治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姜日天教授通過對朝鮮朝實學集大成者丁茶山的“昊天上帝”天道觀的層級分析,強調了以具體的人合于無限的自然的一種獨特的生態論視角。中國人民大學向世陵教授將儒家“生生”哲學的實質與“原始反終、屈伸相感”的氣化機制聯系起來,論述了正是在氣化屈伸相感的平衡中,包括人類生存在內的宇宙生命系統這一最大的“利”和最高的價值才得以實現。中國人民大學張云飛教授以探討李退溪生態觀的生態人文主義、環境機能整體主義和普遍道德理想主義的三個基本特征為起始,系統論述了韓國性理學大師李退溪的生態觀。華東師范大學方旭東教授從具體分析邵雍提出的“以物觀物”理念入手,探討了該觀點在動物議題上的應用以及在中西哲學的廣闊背景下其觀點可能遇到的挑戰。青島大學王成儒教授論述了上古社會的早期生態意識、上古社會維護生態的行政管理和上古社會維護生態的法令規范。長安大學商原李剛教授系統分析了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的天命思想、山水之樂、比德方法以及社會理想中所包含的豐富的生態文明觀念。陜西師范大學許寧教授從天地之禮、敬畏之心、“物與”之道三個方面闡釋了張載關學中所包含的豐富的生態哲學思想。韓國忠南大學金世貞教授通過對韓國性理學者李栗谷“誠”的生態意識、陽明學者鄭霞谷的生道和仁體的生態意識、實學者洪湛軒的生態意識以及實學者樸燕巖的相生的生態意識的系統闡釋,論證了韓國儒學的生態意識對抑制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人類中心主義所能發揮的積極作用。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梁世和研究員通過對比史懷哲的敬畏生命倫理與儒家倫理,論述了二者在某種程度上的可融通性。復旦大學邢麗菊副教授通過對韓國儒學史上的“人物性同異論”及朝鮮名儒洪大容、李栗谷思想的關聯性分析,從韓國儒學的角度詮釋了儒家的生態倫理意識。中南大學陳力祥副教授從王夫之的生態和合思想研究入手,凸顯了王夫之在生態文明方面重論證的品質個性,提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何以可能的一種實現方式。江西師范大學李丕洋副教授論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疇“仁”所內含的生態文明理念。山東師范大學吳圣正副教授論述了儒家宇宙論由“命”到“仁”,又由“仁”到“天”的邏輯上的閉合回路的形成過程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生態宇宙論思想。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馮琳編輯以王船山的“太和說”的概念分析為起始,系統闡釋了船山哲學的生態意蘊和船山的生態實踐觀。
儒家生態理論的現代意義是我們研究儒家生態思想之精微所必將落之的歸結點之一。與會專家學者們就此表達了各自的看法。
中國人民大學韓星教授從儒家傳統的三才觀念入手分析,論述了儒家的天人一體觀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和當代世界生態文明的實現的重要現實意義。安徽大學王國良教授從“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和“人與自然的本質同源”兩個方面系統論述了儒家的自然觀,并探討了這種萬物一體的自然觀對建設現代生態文明、探索現代環境倫理的積極意義。四川師范大學蔡方鹿教授針對中國當前發展所面臨的沖突與生態問題,系統總結了儒家歷代以來的生態環保理念,進而揭示了其對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意義。陜西師范大學哲學系的林樂昌教授以張載的宇宙論哲學為基礎,從“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乾父坤母”、“民胞物與”,以及張載人與自然和諧觀的現代意義的三個方面,論述了張載生態倫理觀對中國現代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發性意義。江蘇師范大學梅良勇教授通過對孔子以“仁”為核心的生態思想的具體展現,論述了孔子的生態思想對中國當前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價值。安慶師范學院羅本琦教授和人民出版社方國根編審對天人關系思辨下的和合思維模式與儒家生態倫理價值進行了探討,進而總結了儒家生態倫理的普遍意義并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看法。
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是近年來為社會各界所關注的熱點問題。而傳統儒家的生態智慧以及其與實踐的有效結合,也不失為一條可能性的解決途徑。與會專家學者也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中國人民大學張立文教授從當前人類與生態之間所存在的嚴峻的、全面的沖突的現實境遇著手思考,系統總結了儒家思想之中的天人合一、敬畏尊重、仁民愛物、中和并育、順應自然的五大智慧,并提出了和合生態建設作為通往美麗中國、美麗世界的大本達道。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曾春海教授透過張岱年先生對儒家涉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傳統天人關系論,呈現了儒家思想可切入當代環境倫理之銜接點及其可展開的具啟發性之精神要義,并提出了對治當前環境倫理問題的妥適實踐方針。浙江大學李明友教授論述了王陽明及其弟子以“人與萬物為一體”的生態哲學、“點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間”的游學特色以及所營造的自由活潑的學習氣氛對現代人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意義。中南大學呂錫琛教授論述了儒學天人感應論中的生態智慧以及其對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的良性運行的積極作用。上海大學朱承副教授闡述了《禮記》中所蘊涵的儒家貫通自然、生活與政治的智慧。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編輯部林堅編審論述了儒家“天人合一”、“中和位育”、“仁民愛物”、“厚德載物”、“取物順時”、“合于禮義”等生態智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刻啟示。山西省當代儒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柳河東先生在對儒家的三才之道、仁民愛物、禮法并舉等卓越智慧作出系統梳理的基礎上,提出了對當代儒家生態倫理建設乃至未來建構的可能性思考。
國際儒學論壇自2004年舉辦以來,已經連續舉辦了九屆,業已成為很有影響的國際學術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