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治國思想的理論與實踐探微

2013-04-10 22:45:54葉婷
湖北社會科學 2013年11期
關鍵詞:法律思想建設

葉婷

(桂林理工大學,廣西桂林 541004)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治國思想的理論與實踐探微

葉婷

(桂林理工大學,廣西桂林 541004)

“法德合治”確立為我黨治國方略,是我黨積極吸收優秀的傳統資源,審慎思考建國以來治國實踐后作出的科學選擇。作為一種優良的國家治理模式,“法德合治”既有其存在的理論基礎,也有很強的現實基礎。如何使這一治國思想從應然層面轉化成實然層面,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法德合治”涉及的最根本問題。當前可選擇的實踐路徑有:加強法律對道德的保障,促進道德法律化;讓道德擎起法治之劍,重視道德對立法和司法的保障;依法治黨,以德治黨,切實加強執政黨的建設;加強宣傳教育,培育與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識和道德意識。

法德合治;法治;德治;實踐路徑

“法治”與“德治”是人類治國安邦的根本手段,二者正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從來都是相輔相成、共同作用,和諧統一于治國的實踐中。從中國政治制度發展的歷史來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極為重視法律制度的完善和道德教化的功能,每個朝代社會秩序的鞏固都離不開法律與道德的優化組合與協調發展。因此,治國之精髓在于“法德結合”,這是人類在長期治理國家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基本經驗。中國共產黨執政以后,幾代領導人不斷豐富和發展了“法德結合”思想,逐步形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德合治”的理論。當前,我國正處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歷史時期,“法德合治”作為我黨多年不斷探索、創新的結晶,應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治國方略。

一、傳統“法德合治”思想述略及現代發展

(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法德合治”思想述略。

在中國歷史上,法治與德治互動的思想早已產生,不僅眾多思想家展開了爭鳴,歷朝歷代都有重要的實踐,形成了豐富的思想資源。通過對歷史脈絡的梳理可以發現,早在周朝,“法德合治”思想已露端倪,一方面“周朝意識到法律在階級專政、調整社會關系中的作用,建立了刑事法律和司法機構”,[1](p26)一方面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治國思想。周人慎重用刑、敬刑為德、以刑輔德的觀念,構成了我國“法德合治”的思想原型。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儒家主張治國重在“德治”,強調道德在改善社會風氣、調理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等方面的卓越作用。孔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言雖短,但精彩地反映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孔子同時要求統治者對道德身體力行,并言“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但儒家主張“德治”并不完全否定“法治”的合理性。孔子倡導“德治”,也提出了“寬猛相濟”的治國思想。儒家的其他代表人物如孟子、荀子都提出過德法并舉的思想,孟子之言十分精妙,他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離婁上》);荀子主張“隆禮而重法”,認為治國宜先禮后法,先教后刑。而另一重要學派法家則主張“以法治國”,認為法律是控制國家的最根本手段。韓非子言道:“治民無常,唯以法治”(《韓非子·心度》)。又曰:“明主之治國也,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韓非子·六反》)。但韓非的法治思想中也蘊含著道德因素,觀《韓非子》一書,不難看到其肯定德治的言論。總之,儒法兩家,一是“德主刑輔”,一是“刑主德輔”,都帶有“法德合治”思想的烙印。時至漢代,陸賈、賈誼、董仲舒等思想家進一步闡釋“德主刑輔”的法律思想,尤其是大儒董仲舒運用“陰陽五行”學說及人性論原理對“德主刑輔”思想進行論證,使“德主刑輔”思想得以理論化,并從此成為封建君主治國的基本原則。到了唐代,“德主刑輔”思想有了新的發展,一個突出成就就是制定了一部重要法典《唐律疏議》,將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念轉化為法律規范,以法律的強制力予以推行。唐律的頒行,標志著“德主刑輔”思想的法典化。此后宋元明清各朝,仍然沿襲“德主刑輔”這一治國模式。

從上述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法德合治”思想的歷史考察中,可以看出,歷代思想家、政治家都高度重視法治與德治關系的研究,歷史充分說明,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互蘊涵、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只有將二者緊密結合,才是完善的治國之道。當然,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傳統“法德合治”思想難免具有歷史的局限性。無論法治或是德治都不過是君主一人之治國手段,宗旨都是為了鞏固封建君主的統治需要,其實質都是人治,和現代意義的法治與德治有根本的區別。

(二)社會主義“法德合治”思想的演進。

新中國成立后,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中國共產黨開始執政。經過幾代中央領導集體不懈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德合治”思想初步形成。其過程大致如下:建國初期,隨著各項國家基本制度的建立,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法德合治”具備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人民基礎。黨的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開始考慮新中國的法制建設。1950年,新中國第一部法律《婚姻法》頒布,1954年,我國首部《憲法》誕生。憲法的誕生使新中國的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此后,陸續出臺了一批重要的經濟、民事、行政、選舉等方面的法律,并開始了刑法、刑事訴訟法的起草工作。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在新生產關系已建立的情況下,應“著手系統地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健全我們國家的法制”。毛澤東在制定法律的同時,更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他反復強調“一定要守法,不要破壞革命的法制。”[2](p197)并十分重視普法教育,增強群眾守法的自覺性。毛澤東不僅重視新中國的法制建設,對思想道德建設同樣高度重視。這一時期提出了一系列以德建黨,以德建政,以德育人的思想建設方針,推動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開展,各行各業不斷涌現道德模范和先進人物。建國初期的“法德合治”不僅促成了優良社會秩序的形成,也為后人探索治國良策奠定了良好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十分重視汲取中外治國經驗,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一方面狠抓社會主義法制,一方面致力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施“法德合治”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1978年12月,鄧小平針對當時法律極不完備的狀況,敏銳地提出要“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并“加強對國際法的研究”。[3](p146)此后,他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民主與法制的講話、談話,形成了系統的法制思想。其精要在于:提出了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和現代化;提出了社會主義民主必須法制化;提出堅持發展民主和法制是我們黨和國家堅定不移的方針;提出了我國實現法制的基本方針。鄧小平在強調法制建設的同時,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國家,“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沒有精神文明,就不能建設社會主義。”[3](p208)并提出了系統的精神文明建設理論以指導我國精神文明建設。鄧小平“法德合治”思想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承并發展了鄧小平“法德合治”思想,黨的“十五大”首次將“依法治國”作為治國方略提了出來,并載入憲法,以國家最高法的形式予以確定。在堅持依法治國的同時,第三代領導集體也將道德建設提到了治國方略的高度。黨的“十六大”宣稱,“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并指明了今后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具體方向,“法德合治”的治國思想第一次清晰地展現在國人面前,實現了黨的治國方式的歷史性突破。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領導集體以辯證的思維和發展的眼光,結合當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的實踐,繼承與借鑒了前幾代領導集體的“法德合治”思想,進一步將其豐富發展。他提出了和諧法治觀、人本法治觀、民主法治觀的法治思想。[4](p88)和諧法治觀認為,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應有機統一;實現法治運行中各環節和諧統一。人本法治觀認為,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法治觀;法治過程中強調人文關懷;尊重和保護人權。民主法治觀認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生命;黨內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礎;法治建設過程中需要多黨合作。2006年,胡錦濤提出了“八榮八恥”的德治理念。“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清晰界定了社會主義道德標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法治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觀和法治觀的有機結合。

二、“法德合治”的理論基礎與現實必要性

“法德合治”確立為我黨治國方略,是我黨積極吸收優秀的傳統資源,審慎思考建國以來尤其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的實踐后作出的科學選擇。作為一種優良的治國模式,“法德合治”不僅有其存在的理論基礎,而且有很強的現實必要性。

(一)“法德合治”的理論基礎。

“法德合治”涉及兩個根本性問題,一是法治與德治為什么能夠合治?一是如何合治?前者即“法德合治”的可能性問題,后者即合治的路徑與方式問題。關于“法德合治”的結合可能性問題,筆者認為,法律和道德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兩種最重要手段,它們既有調整方式與功能上的差異互補性,又有根本目標和價值旨歸的一致性,正是它們的這種內在不可分割性構成了“法德合治”的邏輯前提,使法治與德治實現合治不僅具有理論上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也具有了實踐的合理性。法律與道德的互補性緣于此二者非同一個東西,它們既相區別,各具優勢,又有自身無法克服的局限性,二者之間的差異產生了互補的需要,以彌補各自的局限性。法律的優勢在于法律既有嚴格的規范性,要求全體社會成員“必須怎樣”,否則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又有國家強制力量作后盾,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因此法律比包括道德在內的其他社會調控形式更能有效地調整人們的行為。但法律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并不能解決社會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事實上,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如人們的情感關系,友誼關系,生活方式,個人信仰與思想等)并不適宜由法律出面解決,只能依靠道德進行調節。正如梁啟超所言:“法作為‘國之權衡’所衡量的對象是人,而人際關系和社會生活是千頭萬緒,復雜多變的,不能‘百度皆準于法’,不可能處處事事都靠法律來解決。”[5](p95)

道德是一種非制度化的、非強制性的社會規范,要求全體社會成員“應當怎樣”,其主要功能是揚善,重在約束人的動機,它憑借社會輿論、公序良俗及自身的說服力和勸導力來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適用范圍的廣泛性是道德的一個顯著優勢。法律干預的范圍僅限于違法行為,道德干預的范圍幾乎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一切社會關系。當法律對明顯違反公序良俗但尚未構成違法的某些行為鞭長莫及時,只能通過道德力量對這些不良行為進行干預,從而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法律的局限性。但道德屬于軟約束,是一種“應當”的規范,不具有強制力,對無德之徒難以起到實質性作用。

法律與道德作為社會控制體系中的兩個子系統,雖然分屬不同的范疇,但二者之間并行不悖,具有一致性。對于“法德”關系的一致性這一哲學問題,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即已開始探索,他既指出法律與道德之間的沖突,也指出二者的統一。立法必須關心美德是其一個重要觀點。其學生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有良、惡之分,立法要建立良法,良法與道德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中世紀意大利哲學家圣托馬斯·阿奎那更明確地指出,應通過法律的力量促進公民良好道德形成,良好道德的獲得正是重復那些由法律所規定的行為的結果。法律與道德的一致性緣于二者天然的內在聯系。從起源來看,法律最初起源于原始的禁忌禮儀,是禁忌禮儀的強化與上升。因此,“從發生學的角度而言,道德和法律是一體的,即同屬于規范文化,并且道德是法律的母體”。[6](p37)從法律與道德所維護的價值目標看,法律作為道德的具體化和最低的道德要求的反映,法律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公平”、“正義”等法律原則本身就是道德原則,二者的價值旨歸是一致的。從法律與道德調節范圍看,二者所調整的對象在內容上有交叉重疊的關系。在法律與道德發生重合的地方,需要法律與道德共同作用,予以調控。可見,法律與道德具有無法割舍的血肉關系,“在多數場合是一致的”。

(二)“法德合治”的現實必要性。

“法德合治”的現實必要性主要體現在經濟、政治和精神文明三個方面。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法德合治”。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兼具法治經濟與道德經濟雙重屬性,要確保其健康發展,一方面需要運用法律維護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保護市場公平競爭,協調市場主體的矛盾,同時對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侵害國家、社會和公民利益的違法犯罪行為實施制裁。一方面需要與市場經濟配套的倫理價值來為之保駕護航,通過強化道德建設,削弱市場經濟的逐利性對道德的腐蝕作用,促進各市場主體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合理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利人利己利天下。其次,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實現需要“法德合治”。公平正義是人們永恒的追求,市場經濟愈發展,人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愈強烈。而民主政治建設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一方面,需要通過法律來確定人民群眾的各項民主權利和行使方式,引導人們正確行使民主權利,避免權利的濫用,同時也需要依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各項民主權利的實現。另一方面,民主政治建設需要道德的有力支撐。廣大公民作為建設主體,其道德狀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民主政治建設能否順利進行,能否取得成效。因此,道德是中國實現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礎。第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需要“法德合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我黨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的長期的任務。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過程中,同樣需要法律和道德的共同作用。法治重在建設行為文明和群體文明,德治重在建設意識文明和個體文明,“法德合治”既有利于建設公民的意識文明和行為文明,提高公民個人文明素質,也有利于社會群體文明的提升。

三、“法德合治”在當前國家治理中的實踐路徑

“法德合治”是我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治國方略。上文從理論上解答了“法德合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當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將這一治國思想從應然層面轉化成實然層面,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法德合治”涉及的又一根本問題。對于“法德合治”的路徑,筆者試提出如下見解:

(一)完善法律對德治的保障,促進道德的法律化建設。

道德的法律化是實現“法德合治”的重要環節,所謂道德法律化是指國家將人類的道德理念、道德原則、道德規范鑄為法律的過程,同時也是善法由此產生的過程。道德一旦轉化成法,獲得法律形式,就具有了法律效力,成為“硬約束”。道德法律化對道德建設極具意義。細察當前社會,從經濟領域到社會生活層面,不道德行為無處不在,審視其成因,并非行為主體缺乏道德認知,而多在于對不道德行為缺乏具體制裁,道德違規者顧忌較弱。而道德法律化明示人們什么為法律所提倡,什么為法律所反對,以及道德違規成本。這樣,將法律力量引入道德建設,通過法的強制性,規范公民的道德行為,“使善得以揚之,惡得以懲之”。[7](p94)但道德法律化并非是將所有道德規范都法律化,將所有道德規范都納入法律調整是不可能的。為了使法律得到普遍有效的遵守,只適宜將反映社會基本要求,經過社會檢驗和篩選,人民群眾接受和擁護,具有普遍性的“義務道德”納入法律調整范圍。而見義勇為、舍己救人等高層次的“崇高道德”通常只可倡導而不能強制。近年來,在我國的立法中,不時出現將過去屬于道德層面的規范載入法律中,有一些正處于征求意見中,這是我國完善法律對德治保障的重要體現。

(二)實現道德對法治的指引,讓道德擎起法治之劍。

道德對法治具有深刻影響,沒有良好道德,既不能制定善法,也不能執行善法。作為現代法治國家,我國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實踐中,必須充分關注道德因素對法治的影響,重視道德對法治的保障作用,讓道德擎起法治之劍。具體而言:一是立法要以道德為指引。立法是國家施行法治的基礎,社會主義法的創制無論從立法者抑或立法程序、立法內容都不能偏離正確的道德觀念的指引,必須以完善道德為目的,充分體現立法思想、立法程序、立法內容上的合道德性,不得違背正義觀念、公眾利益及其他道德基本原則,否則制定出來的法律必是惡法,這有悖于我國“良法治國”的社會理想,實踐中不僅難以施行,而且會遭致政府失信于民。二是重視道德對司法的保證作用。司法公正是法的精神的內在要求,也是依法治國的根本環節。由于任何法律都存在彈性,會給司法者預留自由裁量空間,以便其能根據具體問題在法律允許的空間內作出具體的裁決。法律彈性使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時具有了較大的適應性,但也可能被司法者利用來兜售私利,使法律遭到不應有的踐踏。因此,司法公正必須有道德作保障,“只有公平正直的人,運用公平正義的法律,才能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8](p59)當前,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司法不公現象時有發生,除了要盡快完善我國司法制度,嚴格規范司法行為,增強司法透明度,一個關鍵問題是必須加強司法隊伍建設,不斷進行道德教育,強化為民服務意識和司法職業道德意識,提升司法人員道德能力,確保司法公正。

(三)依法治黨,以德治黨,切實加強執政黨的建設。

執政黨的“善治”是實現“法德合治”的關鍵。治國要堅持“法德合治”,治黨作為治國重要組成部分,也要堅持二者相結合。由于政黨組織本身和法本身在性質上的差異,依法治黨的“法”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概念,具體包括國家憲法和法律、黨內的“黨規黨法”以及社會主義法治精神。[9](p140)依法治黨,首先是執政黨要徹底實行“依法行政”,同時其執政行為必須受到監督和制約。其次,建立健全黨內的法律體系。要完善以黨章為主體的黨內各項規章制度,在黨內形成嚴格的紀檢制度、處罰制度,維護黨法黨規的嚴肅性。再次,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蘊含著“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法律,依法辦事”等先進價值理念,是鞭策黨的建設向法律和黨規看齊的內在驅動力,黨的建設過程中必須大力弘揚之。以德治黨是“以德治國”方略的核心,是黨的建設的內在需要與現實需要,只有加強黨自身的道德建設,才能領導人民成功實施“以德治國”方略。以德治黨的“德”包含中外優秀德治傳統、社會主義道德、西方現代德治經驗等方面的內容,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現階段以德治黨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以理論建設為核心,加強思想建設。二是以“以德用權,以德養廉”為目標,加強行政倫理建設。三是以密切聯系群眾為宗旨,加強黨風建設。“以德治黨”在社會主義道德整體工程中占主導地位。

(四)加強宣傳教育,培育與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識和道德意識。

公民法治意識和道德意識是推進“法德合治”實踐的社會思想基礎。法治意識是公民對法治的認知、情感與行為傾向,它誕生于法治實踐,其發達程度關乎著我國法治建設的未來。法治意識的構成要素包括程序與規則意識,權利與義務意識,平等與公正意識等。宣傳教育是培育與提升公民法治意識的主要途徑,通過法律知識與法治理念教育,使公民能深刻領會現代法治的精神,強化公民對法律的信賴與認同,培育公民的程序與規則意識,平等與公正意識,權利與義務意識等與現代社會密切相關的法治觀念,公民法治意識的提高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公民道德意識的培育與提升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多個層面與環節,需要多方共同作用。首先,政府應真正重視,加大道德建設投入,加強道德教育的規劃與領導,并在道德建設中以身作則。其次,學校要發揮作為公民道德教育的主陣地作用,要遵循教育對象心理和認知的發展規律,創新道德意識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增強教育實效性。再次,發揮社會、家庭、社會媒體道德意識教育的間接滲透作用。全方位、系統化的公民道德意識培育系統的構建,有利于促進公民道德意識教育的深化,全面提高公民道德認知水平,強化道德情感與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自律意識。“道德自律是公民道德意識的最高境界”,[10](p241)自律意識的培養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實踐的過程,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1]于向陽.法治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

[2]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楊雄.胡錦濤法治思想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5]周玉琴,宋鑫華.梁啟超的法治政府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反思[J].重慶社會科學,2007,(10).

[6]李建華.法治社會中的倫理秩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7]張艷.淺析道德法律化對道德建設的意義[J].法制與社會,2009,(5).

[8]陳冰.淺析在法制化進程中如何實現德法合治[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3,(3).

[9]張立.論依法治黨實現的前提和路徑[J].法制與社會,2012,(2).

[10]趙軍華.法律與道德的交融[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勞志強

DF08

A

1003-8477(2013)11-0161-04

葉婷(1981—),女,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黨委副書記,講師。

猜你喜歡
法律思想建設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无码专区第一页|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噜噜噜综合亚洲| 久久黄色毛片|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亚洲第一色视频|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久久亚洲天堂|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99re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国产福利大秀91|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欧美另类第一页|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毛片视频网|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色综合天天综合|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国产免费a级片|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黄在线观看| 久久一级电影|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亚洲性视频网站|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无码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免费|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高清毛片| 国产成人毛片| 9啪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国产在线日本|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亚洲不卡影院|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成人久久18免费网站|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国产va在线|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欧美中文一区|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