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紅
(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112)
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表現為深靜脈腔內的血液不正常地凝結,阻塞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引起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且全身主干靜脈均可發病[1]。Richter等指出[2],妊娠及產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變化和血流動力學改變,DVT的發病率較正常時期高6倍。一旦出現DVT,對孕產婦生活質量有重大影響,嚴重者可致肺動脈栓塞而危及生命,因此,有效的DVT預防及護理對孕產婦至關重要。
DVT的形成主要與解剖、激素、分娩及手術因素有關。有學者表示,左髂靜脈被夾在右髂總動脈和骶骨峽之間,妊娠期間,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髂靜脈,容易使左髂總靜脈長期處于前后壁接觸狀態,使左髂總靜脈血流受阻,還可形成靜脈腔內黏連。有研究顯示,由于這一解剖特點,產婦左下肢血栓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右下肢[3]。妊娠時胎盤產生大量的雌激素,足月時體內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時的1 000倍[4],而雌激素可促進肝臟產生各種凝血因子,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發生血栓的危險可持續到產后12周。分娩中由于宮縮及過度用力,汗腺分泌增加而大量出汗,水分或液體不足引起脫水,使血液濃縮[5]。手術產是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誘因,由于連續用硬膜外麻醉使周圍靜脈擴張,血流減慢,下肢肌肉處于松弛狀態,致血流緩慢,易形成靜脈血栓[4]。
黃惠娟等[6]研究表明,對于孕期及產后出現下肢有沉重感,活動受限,患肢腫脹、疼痛,腓腸肌或腹股溝有壓痛者應注意排除DVT。鼓勵產婦產后早期活動,不能離床活動者應在床上多活動下肢。紀范英[7]強調,懷孕后期,孕婦應堅持散步或做適量運動,每天起床前,先做活動腳趾的運動,然后運動腳;每日按摩腿部、腳部2~3次,每次10~15 min,可加速下肢靜脈血回流速度,減少血流淤滯。在產后6~8 h,應坐起進餐進水,12 h后由家屬陪伴去衛生間上廁,24 h后可根據情況在房間或走廊走動,并做一些輕微活動,如抬腿、四肢屈伸運動、勤翻身等活動。48 h后可在房間慢慢走動,每天2~3次,每次30 min,隨后逐漸增加活動次數和時間,半個月后開始做些輕微家務,可降低DVT發生的可能。產后6 h內應以被動運動為主,腘窩處避免墊枕,以免影響靜脈回流。孫福華[8]提出,產后24 h由被動轉為主動,主要為膝關節伸屈運動及踝泵功能鍛煉,以增加腓腸肌泵的作用。程香紅[9]對56位圍生期孕產婦研究認為,順產者于產后2小時下床活動,剖宮產者術后6 h進行下肢按摩,并進行伯格運動(平臥,先抬高患肢,再在床邊下垂2~3 min,并做足部旋轉、伸展活動,可促進患肢循環建立),同時結合藥物綜合預防,可有效降低DVT發生。
劉秀娟等[10]表示,傳統的護理體位產婦術后臥床時間長,而且活動明顯減少,使得下肢靜脈失去肌泵的作用,血流緩慢,易使靜脈血流淤滯在骼股靜脈瓣袋及小腿肌肉的靜脈叢內,易發生DVT。藺來霞等[11]運用循證護理的方法指出,剖宮產術后去枕平臥6 h,期間足跟下墊軟枕,抬高下肢20~30 cm,6 h后取半坐臥位,角度一般要求30°~40°,每2 h翻身1次,即可預防肺部感染,又可減輕下肢靜脈壓力,有利于靜脈回流,防止因靜脈血流受阻而引起的下肢深靜脈血栓。
紀范英[7]提出,孕婦應低鹽飲食,少食高脂肪、高蛋白、高膽固醇食物,避免體重增長過快,囑孕婦多飲水,可保持或增加有效循環血量,加速血流速度,增加尿量及排尿次數,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從而降低肺栓塞發生的可能性。黃蘭英[12]指出,應鼓勵產婦進食富營養、高維生素飲食,多食新鮮水果蔬菜等富含纖維素食物,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以免便秘時腹壓增加,影響靜脈回流,形成血栓。避免食用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維生素K具有促凝作用,會干擾抗凝藥物的效果,增加靜脈血液凝集形成血栓的可能性。及時補充水分,維持電解質平衡,保證充分的體液,防止因體液不足血液黏滯而形成下肢深靜脈栓塞。
劉果等[13]研究發現,疼痛是DVT的主要癥狀,腫脹是其主要體征,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孕產婦下肢疼痛情況,認真記錄疼痛的部位、程度和游走方向。陳善美[14]建議對疼痛嚴重的患者可采用止痛泵進行止痛,妥善固定止痛泵,以防止連接部位脫出;還可采用硫酸鎂熱敷,硫酸鎂可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促進水腫吸收,有解痙、止痛、消腫的作用,在使用硫酸鎂時應注意溶液的溫度,熱敷的時間,以保證藥液的滲透作用。
產后一旦出現DVT,產婦易產生心理壓力,針對不同患者,應采用不同的心理疏導方法,護士要用良好的語言和誠懇的態度開導、安慰產婦,鼓勵產婦以正確的心態調整自己的情緒。對危重患者,還需注意其家屬的心理變化,多溝通和交流[11]。護士可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宣教,講解疾病對胎兒及分娩的影響,DVT的相關知識,可能的并發癥及預防,包括母子暫時分離、新生兒喂養、乳房護理等[15]。在執行每項操作前,告知患者目的和作用,以取得配合[13]。無論在DVT的哪一階段,護士都應對產婦做好心理護理,將DVT給產婦帶來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
3.3.1 肺動脈栓塞
肺動脈栓塞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嚴重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0%~40%,約11%的患者在出現癥狀后的1 h內死亡[16]。大多數肺栓塞臨床表現輕微,缺乏特異性,易與其他循環、呼吸系統疾病混淆,護理人員應加強對肺栓塞三聯征表現(血痰、胸痛、呼吸困難)的觀察。黃啟濤等[17]指出,D-二聚體是篩查發現DVT及肺栓塞的指標之一,當其結果為陰性時,可基本排除DVT及肺栓塞可能。發生肺栓塞時應立即予平臥位,避免深呼吸、咳嗽、劇烈翻動,開放靜脈通路,予高流量吸氧及生命體征監測,必要時行氣管插管或機械通氣。
3.3.2 出凝血功能異常
妊娠期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剖宮產手術創傷,及術后患者長期臥床等共同作用導致DVT形成。肝素是孕產婦治療DVT的主要藥物。用藥前需先檢查凝血酶原時間、血常規及肝功能,明確沒有肝素治療禁忌證。該藥適用于快要臨產的孕婦或者剛剛產后不久的產婦,其臨床癥狀不穩定,出血風險高[18]。在抗凝治療過程中,必須密切觀察孕產婦全身皮膚及黏膜有無出血點、紫斑、惡露的多少、剖宮產傷口有無滲出血,若出現片狀紅斑、惡露增多、傷口明顯滲血,穿刺、注射部位皮下瘀血、鼻腔、牙齦異常出血,血尿、黑便,特別是有無頭痛、嘔吐、意識改變、瞳孔變化等顱內出血[13-15]情況,應立即告知醫生,停止用藥,急查凝血酶原時間和出凝血時間,并隔日檢查凝血酶原時間,每周檢測纖維蛋白原2次,根據檢查結果,調整抗凝劑的劑量。
目前,國內外對深靜脈血栓已有大量研究,針對不同的人群提出了不同的治療和護理方案。孕產婦是一特殊人群,我們應該通過鼓勵早期活動、安置合適體位、加強飲食指導積極預防DVT發生。而一旦發生了DVT,護理人員應該加強疼痛護理、心理護理、預防肺動脈栓塞和出凝血功能異常的護理,從而更好地確保孕產婦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目前研究中對早期活動的研究還存不足,對活動開始的時間、活動方式、持續時間已有明確方案,但尚缺乏活動效果評估表,無法估計孕產婦的活動是否符合要求或有效,今后的DVT研究可著重于對孕產婦活動效果的評估。
[1] 吳在德, 吳肇漢. 外科學[M]. 6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 642-645.
[2] Richter ON, Rath W. Thromboembolic diseases in pregnancy[J]. Z Geburtshilfe Neonatol, 2007, 211(1): 1-7.
[3] 李玉榮. 護理干預預防剖宮產術后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研究[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0, 32(3): 221-223.
[4] 侯天霞, 王建富. 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J]. 臨床護理雜志, 2006, 5(2): 37-38.
[5] 王玲.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進展[J]. 臨床護理雜志,2007, 6(6): 57-59.
[6] 黃惠娟, 李寶恒. 孕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5例分析[J]. 臨床軍醫雜志, 2011, 39(4): 791-793.
[7] 紀范英. 護理干預對孕產婦高危人群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 現代預防醫學, 2011, 38(8): 1432-1434.
[8] 孫福華. 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和護理[J]. 當代護士:學術版, 2008, 15(9):9-10.
[9] 程香紅. 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性治療[J]. 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 2009, 11(2): 213-214.
[10] 劉秀娟, 張曉英, 邱忠君. 剖宮產術后新護理體位在預防深靜脈血栓中的作用[J]. 中國全科醫學, 2009, 12(11):989-990.
[11] 藺來霞, 黨云芳. 循證護理在預防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 2010, 16(3): 102-103.
[12] 黃蘭英. 壓力梯度長襪預防高齡產婦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 2011, 18(10): 54-55.
[13] 劉果, 張敏, 吳萬飛. 高齡產婦剖宮產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J].局解手術學雜志, 2009, 18(6): 404.
[14] 陳善美. 8例產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非手術治療的護理體會[J]. 中國保健, 2008, 16(8): 341-342.
[15] 王曉玲. 孕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46例護理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 2011, 9(30): 84-85.
[16] 胡德英, 田蒔. 血管外科護理學[M]. 北京: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 2008: 297-302.
[17] 黃啟濤, 宋天蓉, 鄧佩瑛, 等. 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孕產婦的臨床特征分析[J]. 廣東醫學, 2012, 33(11): 1594-1597.
[18] 張銳, 馬德奎. 妊娠期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處理[J]. 中國實用醫藥, 2009, 4(28): 25-26.